歡迎來到百家號慈思觀歷史。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非常富有藝術氣息,作為服飾藝術重要的轉化步驟,彝族剪紙、彩繪等藝術也十分豐富根據美術的定義,今天小編將要和大家從繪畫方面來探討彝族民間美術的具體形制,一起來看一看吧!
繪畫是造型藝術之一。用筆、刀等工具,墨、顏料、化合物物質材料,在紙、木板、紡織物或牆壁等平面上,通過構圖、造型和設色等表現手段,創製可視的形象。就使用材料、技術的不同,分為帛畫、水墨畫、壁畫、油畫、水彩畫、特技畫、版畫、素描等。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分為人物畫、風景畫、靜物畫、動物畫等;就畫面形式的不同,分為單幅畫、組畫、連環畫等就有無具體形象的不同,分為具象繪畫和抽象繪畫。
繪畫是一門平面藝術、二維藝術。彝族繪畫所用材料有自製的毛筆,自製的松煙墨、硃砂等礦物顏料。繪畫的平面有紙、木料表面、紡織物及巖壁或牆壁等。根據繪畫面的不同,彝族傳統繪畫可分為巖畫、壁畫、漆畫和紙畫等。代表性的彝族巖畫有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的石林巖畫,紅河州彌勒縣上價格村的老虎山巖畫,彌勒縣高甸村紅石巖巖畫,彌勒縣獨家村金子坡巖畫,丘北縣獅子山巖畫,丘北縣黑箐龍巖畫,丘北縣普格巖畫,昆明宜良縣九鄉巖刻,元江縣它克巖畫,漾濞縣巖畫,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碗廠鄉博什瓦黑巖畫,等等。這些巖畫或古樸,或簡潔,反映了歷史上彝族先民在這些地方的活動情況。
著名的彝族壁畫有繪製於巍山縣巍寶山文昌宮文龍亭的橋墩石灰牆上《松下踏歌圖》。壁畫繪製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9年),是到現在為止雲南省甚至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彝族踏歌壁畫。壁畫反映了18世紀中期巍山彝族的風情習俗,內容為吹蘆笙、吹笛、彈琵琶和歌舞,壁畫人物男戴鬥笠,身著無領對襟衣,外套長衫婦女則頭纏黑布包頭,上身著無領褂,腰部系麻布圍腰,下身穿寬褲腳的褲子,眾人邊歌邊舞,畫面栩栩如生。
雲南石屏縣冒合鄉的羅色壁畫也是彝族壁畫的代表作,雲南省石屏縣的羅色壁畫也十分出名,該壁畫是為了紀念抵禦外族侵略的明末彝族世襲土知州馬赫奴而作,壁畫創作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壁畫共繪9壁,全長約16.96米,寬約2米,包括「出師」「拒敵」和「凱旋」三個內容,畫面從左到右,以連環畫的形式展開。畫面人物眾多、場面宏大、栩栩如生,以赫石、硃砂和青綠等礦物原料繪製而成,現為紅河州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彝族壁畫中,以1963年發現於昭陽區後海子村的霍承嗣墓室壁畫最為古老,這不但是彝族最古老的墓室壁畫,也是雲南省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墓室壁畫,霍承嗣是東晉時期滇東北地區的大姓首領,壁畫上的「夷漢部曲」圖反映了東晉時期的彝漢民族進行交流的場景,壁畫上彝族人的裝束與如今涼山地區的彝族服飾並無二致,為人們研究東晉時期的彝族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南詔圖傳》也稱《南詔中興畫卷》或《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是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彝族繪畫,畫卷採用連環畫的形式進行紙本彩繪,畫卷繪製於南詔中興二年(899年),畫卷全長約5.73米,寬約0.3米畫卷講述了南詔開國的歷史傳說,包含三個主題,分別是《巍山起因》、《祭鐵柱圖》和《西洱河記》,文字卷附於後,約2000多字,並逐段進行圖解。
在彝族傳統繪畫中,畢摩繪畫佔的比重最大,內容也最為豐富。作為從古至今彝族社會最重要的知識分子,繪畫是畢摩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內容和形式,畢摩繪畫承襲了巖畫的風格,以彝族的歷史文化為繪畫的背景,以圖騰、神話故事和祭祀舞蹈等為表現的題材,運用獨具特色的風骨畫法,在羊皮、布帛、木板和土紙等載體上進行書寫繪畫,集中反映了彝族的歷史社會和宗教信仰等內容。
小編覺得,彝族的許多繪畫當中,畫面構圖疏密有序,人物的刻畫生動細膩,文字和書法雋秀飄灑,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水平。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這些彝族的繪畫藝術呢?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