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傳統繪畫,藝術水平極高,畢摩繪畫內容最豐富

2021-01-13 慈思觀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慈思觀歷史。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非常富有藝術氣息,作為服飾藝術重要的轉化步驟,彝族剪紙、彩繪等藝術也十分豐富根據美術的定義,今天小編將要和大家從繪畫方面來探討彝族民間美術的具體形制,一起來看一看吧!

繪畫是造型藝術之一。用筆、刀等工具,墨、顏料、化合物物質材料,在紙、木板、紡織物或牆壁等平面上,通過構圖、造型和設色等表現手段,創製可視的形象。就使用材料、技術的不同,分為帛畫、水墨畫、壁畫、油畫、水彩畫、特技畫、版畫、素描等。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分為人物畫、風景畫、靜物畫、動物畫等;就畫面形式的不同,分為單幅畫、組畫、連環畫等就有無具體形象的不同,分為具象繪畫和抽象繪畫。

繪畫是一門平面藝術、二維藝術。彝族繪畫所用材料有自製的毛筆,自製的松煙墨、硃砂等礦物顏料。繪畫的平面有紙、木料表面、紡織物及巖壁或牆壁等。根據繪畫面的不同,彝族傳統繪畫可分為巖畫、壁畫、漆畫和紙畫等。代表性的彝族巖畫有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的石林巖畫,紅河州彌勒縣上價格村的老虎山巖畫,彌勒縣高甸村紅石巖巖畫,彌勒縣獨家村金子坡巖畫,丘北縣獅子山巖畫,丘北縣黑箐龍巖畫,丘北縣普格巖畫,昆明宜良縣九鄉巖刻,元江縣它克巖畫,漾濞縣巖畫,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碗廠鄉博什瓦黑巖畫,等等。這些巖畫或古樸,或簡潔,反映了歷史上彝族先民在這些地方的活動情況。

著名的彝族壁畫有繪製於巍山縣巍寶山文昌宮文龍亭的橋墩石灰牆上《松下踏歌圖》。壁畫繪製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9年),是到現在為止雲南省甚至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彝族踏歌壁畫。壁畫反映了18世紀中期巍山彝族的風情習俗,內容為吹蘆笙、吹笛、彈琵琶和歌舞,壁畫人物男戴鬥笠,身著無領對襟衣,外套長衫婦女則頭纏黑布包頭,上身著無領褂,腰部系麻布圍腰,下身穿寬褲腳的褲子,眾人邊歌邊舞,畫面栩栩如生。

雲南石屏縣冒合鄉的羅色壁畫也是彝族壁畫的代表作,雲南省石屏縣的羅色壁畫也十分出名,該壁畫是為了紀念抵禦外族侵略的明末彝族世襲土知州馬赫奴而作,壁畫創作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壁畫共繪9壁,全長約16.96米,寬約2米,包括「出師」「拒敵」和「凱旋」三個內容,畫面從左到右,以連環畫的形式展開。畫面人物眾多、場面宏大、栩栩如生,以赫石、硃砂和青綠等礦物原料繪製而成,現為紅河州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彝族壁畫中,以1963年發現於昭陽區後海子村的霍承嗣墓室壁畫最為古老,這不但是彝族最古老的墓室壁畫,也是雲南省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墓室壁畫,霍承嗣是東晉時期滇東北地區的大姓首領,壁畫上的「夷漢部曲」圖反映了東晉時期的彝漢民族進行交流的場景,壁畫上彝族人的裝束與如今涼山地區的彝族服飾並無二致,為人們研究東晉時期的彝族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南詔圖傳》也稱《南詔中興畫卷》或《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是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彝族繪畫,畫卷採用連環畫的形式進行紙本彩繪,畫卷繪製於南詔中興二年(899年),畫卷全長約5.73米,寬約0.3米畫卷講述了南詔開國的歷史傳說,包含三個主題,分別是《巍山起因》、《祭鐵柱圖》和《西洱河記》,文字卷附於後,約2000多字,並逐段進行圖解。

在彝族傳統繪畫中,畢摩繪畫佔的比重最大,內容也最為豐富。作為從古至今彝族社會最重要的知識分子,繪畫是畢摩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內容和形式,畢摩繪畫承襲了巖畫的風格,以彝族的歷史文化為繪畫的背景,以圖騰、神話故事和祭祀舞蹈等為表現的題材,運用獨具特色的風骨畫法,在羊皮、布帛、木板和土紙等載體上進行書寫繪畫,集中反映了彝族的歷史社會和宗教信仰等內容。

小編覺得,彝族的許多繪畫當中,畫面構圖疏密有序,人物的刻畫生動細膩,文字和書法雋秀飄灑,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水平。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這些彝族的繪畫藝術呢?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歐洲繪畫藝術的巔峰級巨匠,至高無上的巴洛克繪畫大師——魯本斯
    魯本斯作品《瑪爾斯和瑞亞·西爾維亞》彼得·保爾·魯本斯是德國十七世紀弗蘭德斯最傑出的畫家,他將宏偉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和尼德蘭典型的民族藝術融為一體,是繼文藝復興的諸位大師之後,為歐洲近代繪畫開闢道路的巨匠之一。
  • 美術研究|論繪畫創作的基礎,材質與藝術觀念互相促進的作用!
    油畫從傳統發展到現代,油畫技法從間接畫法發展到直接畫法,再到繪畫材料的直接介入,以及國畫的不同題材和獨特繪畫語言的發展,這些都與繪畫材質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通過對繪畫材質的內容、表現和作用詳細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繪畫材質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繪畫材質在繪畫中的表現對藝術作品的形式、內容以及情感方面都產生影響,更是直接影響創作過程的每個環節。
  • 彝族傳統有哪些節慶?傳統的婚姻禮儀有哪些?
    彝族的禮俗內容豐富多彩,囊括了人們從生到死的全過程。作為禮俗民族,彝族有哪些傳統的人生禮俗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一講吧!法國著名人類學家阿諾爾德·范熱內普是研究禮儀的代表性人物,他認為首先應將禮儀分為感應性禮儀兩類,「感應性」和「感染性」的概念源於對弗雷澤「交感巫術」和「接觸巫術」概念的比較。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它包含很多方面,不只是藝術作品成呈現出來的整體的樣式,還應包含隱藏在作品之後的藝術家獨特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藝術手法等等,它是一個綜合的結果,是一個藝術家有意識的追求和繪畫個性成熟的表現。藝術風格滲透於藝術創作的各個環節,是使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有機統一的一種核心力量。風格,不僅能夠對個體之間的藝術作品區分,而且也能夠在比較的層面上把作品之間的差異區分開來。
  • |繪畫|藝術|古典主義_網易訂閱
    才能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成為古往今來影響最深遠的藝術流派  。。。    傳統藝術變的無路可去   不得不重新思考  繪畫新的定位和表達方式    讓傳統繪畫忍無可忍  卻又義無反顧的攀上藝術史的巔峰?
  • 橫絕200年,無人匹敵的畫梅高手:評揚補之的繪畫藝術
    仲仁卒後數年,其高揮大抹、煙雨朦朧的遠景山水墨梅消歇下去,取而代之的,則是揚補之空圈勾花、秀雅清潤的新風格。揚補之在南渡後聲名鵲起,其勢頭幾乎蓋過了他的前輩釋仲仁。劉克莊(1187-1269)說:「過江後稱揚補之,其墨梅擅天下,身後寸紙千金。」可見揚補之的畫作之寶貴。
  • 富士美術館藏品走進清華藝術博物館 漫步西方繪畫五百年
    15世紀晚期,在這場變革中走在前列的佛羅倫斯沒落了,羅馬繼而興起,而到了16世紀中期,當文藝復興在義大利其他地區行將結束時,威尼斯的文化藝術卻空前繁榮。本次展覽便選取了威尼斯畫派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喬凡尼·貝利尼的《行政長官的肖像》作為展覽的開篇。
  • 來華為MatePad藝術沙龍,打開你的繪畫新世界大門!
    當繪畫小白摒棄了傳統的紙和筆,在平板上盡情畫畫,是怎樣的一種場面?現在,華為就辦了一場活動,帶大家共赴一場科技與藝術相融相生的奇遇之旅。8月8日,"畫夏,不在話下"華為MatePad藝術沙龍來到了地處杭州黃龍萬科的華為智能生活館。
  • 威廉·肯特裡奇:我所有藝術形式都來源於繪畫
    儘管在國際藝壇上肯特裡奇的藝術囊括了繪畫、歌劇、動畫等多種領域,但他向記者指出,「我所有的藝術形式都來源於繪畫,繪畫是我藝術的基礎。」該展將展至8月30日。威廉·肯特裡奇2000年上海雙年展上,一件錄像投影作品在上海美術館二樓木質牆面、高天頂的俱樂部廳內開始播放。這便是肯特裡奇的《影子隊列》。影像中,無數碎紙片拼成的人形剪影扛著各種各樣的包裹行李從屏幕上匆匆閃過,仿佛正被什麼東西追趕。這樣的創作方式讓不少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受益。藝術評論家鮑棟便稱,「很顯然,後來有很多中國藝術家成為了他的粉絲,並開始了手工的當代藝術影像製作。」
  • 現代派繪畫實踐,打破了繪畫視覺,讓科學和藝術更加完整
    現代派繪畫的理論和實踐,千奇百怪、雜亂不堪。而唯獨在打破繪畫的視覺形象特徵這一點上,卻表現了很大的一致性。他們把過往和現在的一切現實主義的繪畫一律稱為「學院派」,把透視、造型和經過千自年摸索探求,作為人類的寶貴藝術經驗積累起來的所有繪畫規律統統推翻,把一切生動具體地描繪對象的作品斥為低能的「模仿」,一步一步地把繪畫變成了所謂「純繪畫」。
  •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一個正常的人,不管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其眼睛的視覺功能應該沒有根本性區別沒有證據表明中西繪畫特性的不同緣於人種的差異。藉助文化理解繪畫,透過繪畫感受文化。
  • 印度10大民間繪畫風格,別再說只知道細密畫了!
    印度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在生動、獨特、迷人的民間工藝美術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不同的繪畫風格流行於不同的地區,每一種都代表著代代相傳的傳統、習俗和意識形態。傳統上,大多數印度繪畫風格以壁畫的形式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化把這些繪畫形式帶到紙、帆布及布料等表面。
  • 呂佩爾茨:新媒體讓藝術瀕臨死亡,我用繪畫來拯救它
    繪畫從未消失馬庫斯·呂佩爾茨出生在二戰爆發那年,七歲隨父母遷居西德。他在克萊菲爾德和杜塞道夫的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技藝,21歲時來到西柏林開始藝術家的職業創作,不久還與朋友開辦了一間畫廊。戰後的德國百廢待興,同時整個傳統繪畫世界也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仿佛走到了盡頭。
  • 線條在繪畫中的表現力
    一、線條在造型基礎教學中的誤區在傳統造型基礎教學中,我們把素描和速寫進行了區分,廣義上的素描,指一切單色的繪畫,而這其中就包括速寫。狹義上的素描,主要指繪畫時間較長、表現客觀物象的光影效果、透視、虛實和結構且畫面相對深入而完整的單色繪畫。它訓練人的細緻的觀察力、表現力,對畫面層次、前後、空間、透視、結構、塊面、虛實等都有很精準的要求。
  • 藝術:繪畫是視覺藝術中的一種重要形式
    【藝術:繪畫是視覺藝術中的一種重要形式】繪畫是將油漆,顏料,顏色或其他介質應用於固體表面(支撐底座)的做法。介質通常用刷子施加到基座上,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工具,例如刀,海綿和噴槍。最後的作品也被稱為繪畫。
  • 把牛畫成「烏龜」,齊白石的繪畫水平,到底如何?
    眾所周知,齊白石有句論畫名言叫做「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意思是指傳統的寫意繪畫妙就妙在看上去像、又看上去不像,能讓人看懂畫的是什麼物象,細細觀察卻又會發現與現實相距頗大。這也是很多畫家所追求的,只要能畫出神韻來,也就不需要死磕那些細節,這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境界。
  • 圖案藝術的繪畫—四方連續圖案的繪製方法
    圖案作為一種裝飾性的藝術,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美術特點。  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需要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下面,我們將講授一個由花瓣形組成的四方連續圖案的繪製方法。  創作工具:Illustrator  製作說明  本例繪畫的四方連續圖案,由兩種基礎圖案組成排列。
  • 北京星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什麼是繪畫?
    繪畫是一種在二維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臨摹自然的藝術,在中世紀的歐洲,常把繪畫稱作「猴子的藝術」,因為繪畫模仿場景設計就如同猴子喜歡模仿人類活動一樣。在20世紀以前,繪畫模仿得越真實,技術就越高超,不過進入20世紀,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繪畫開始轉向表現畫家主觀自我的方向,看到一幅畫,鑑賞家有時候已經說不清畫的是什麼,不過卻一定能說出是誰畫的。
  • MoMA新展帶你探究恩特斯繪畫之外的藝術和人生
    《馬克思·恩斯特:繪畫之外》展覽展示了重要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馬克思·恩斯特(1891-1976,生於德國,擁有法國與美國國籍)的藝術生涯,並重點體現了他是怎樣在實驗的道路上不曾停歇。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伊始,恩斯特就開始了他對於激進新技術的追逐,以這種「繪畫之外」的手段去體現非理性和難以解釋的內容,並持續到整個二戰的肇始和結束。此次展覽從MoMA的館藏中選取出恩斯特的100多幅特色作品,包括挑戰傳統材料與構圖規則的繪畫、利用隨手可得的印刷複製品完成的拼貼畫、拓印畫、插畫集、拼貼小說、彩繪石、青銅雕塑,以及運用多種複雜技術的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