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廉·肯特裡奇亞洲最大個展本周六亮相798,他的藝術實踐從劇場開始,繼而轉向素描和動畫、雕塑、影像等更多領域。
一場等待了近四年之久的展覽即將拉開大幕,主角則是全球最知名藝術家之一的威廉·肯特裡奇。昨日因比利時王后的到訪,將於6月26日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的「威廉·肯特裡奇:樣板札記」展覽開放了媒體場。該展展出了藝術家從1988年至今的全部重要作品,是藝術家在亞洲最大規模的個展。活動之後,肯特裡奇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專訪。儘管在國際藝壇上肯特裡奇的藝術囊括了繪畫、歌劇、動畫等多種領域,但他向記者指出,「我所有的藝術形式都來源於繪畫,繪畫是我藝術的基礎。」該展將展至8月30日。
威廉·肯特裡奇
繪畫作品《對時間的拒絕》。
1955年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其父親雪梨·肯特裡奇爵士是南非著名人權律師,1958年至1961年曾擔任曼德拉的辯護律師。童年的記憶對肯特裡奇的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藝術實踐從劇場開始,繼而轉向素描和動畫、雕塑、影像等更多領域。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肯特裡奇的作品便在世界範圍內重要藝術展及重要美術館展出,包括卡塞爾文獻展(1997年、2002年、2012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98年、2010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2013年)。
三頻彩色有聲影像投影《論樣板戲》。
緣起研究中國近代歷史與文學
肯特裡奇對於中國藝壇並不陌生。2000年上海雙年展上,一件錄像投影作品在上海美術館二樓木質牆面、高天頂的俱樂部廳內開始播放。這便是肯特裡奇的《影子隊列》。影像中,無數碎紙片拼成的人形剪影扛著各種各樣的包裹行李從屏幕上匆匆閃過,仿佛正被什麼東西追趕。這樣的創作方式讓不少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受益。藝術評論家鮑棟便稱,「很顯然,後來有很多中國藝術家成為了他的粉絲,並開始了手工的當代藝術影像製作。」
儘管很早就結緣中國藝壇且對中國藝術家產生較大影響,但為肯特裡奇舉辦一個大型的回顧性展覽卻等待了將近四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回憶稱,2012年10月,他去肯特裡奇在約翰尼斯堡的工作室拜訪了一個星期,從那以後彼此便一直保持通信。
與此同時,肯特裡奇也開始了對中國近代歷史和文學的獨立研究。魯迅小說集、餘華的作品都在他的書單上,「尤其吸引他的是一套『八個樣板戲』DVD套裝。」這極大地刺激了肯特裡奇在視覺上的好奇心,為此才有了此展。
展示整個展場有如舞臺一樣
青銅雕塑九系列《畫謎》。
肯特裡奇告訴記者,「八個樣板戲」DVD套裝中像《紅色娘子軍》中的芭蕾等都令他產生了好奇,「這一時期各種口號標語的句法和措辭都非常吸引我,它們與南非的社會現實有著相似性。」為此,肯特裡奇還專門為此次展覽創作了一個全新的作品《論樣板戲》。
而為了這一等待4年之久的展覽,館方專門將展廳布置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氛圍。展覽選擇以最初題為《投影素描》(DrawingsforProjection)的「蘇荷·艾克斯坦」繪畫系列作為開場。而對於中國藝壇熟悉的《影子隊列》及《烏布說真話》則標誌著主體展的正式開場。
肯特裡奇的創作囊括了繪畫、歌劇、動畫等多種門類,而整個展場的布置也有如舞臺一樣。在展廳的正中專門為此次展覽設置了一個二層空間。拾級而上,環顧四周觀眾可以看到肯特裡奇繪在牆上的作品。而該展最核心的作品《論樣板戲》也在此正式拉開大幕。熒幕中,1871年巴黎公社的報紙,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戰爭期間的地圖,「文革」的海報,黑人舞者,花朵和蔬菜的繪畫,為嚇走麻雀而敲鍋打罐的聲音輪番出現。
解讀肯特裡奇
政治學
肯特裡奇具有藝術和政治學背景。在大學期間,他攻讀的其實是政治與非洲研究。而與藝術的結緣則要一直到大學畢業。上世紀70年中期他還積極投身於電影和戲劇,尋求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身處種族隔離的特殊歷史階段的感受。
而這種藝術和政治學的雙重背景,也讓外界解讀肯特裡奇作品時會有政治的角度。但肯特裡奇否認了自己的藝術創作是一種政治藝術,「我所感興趣的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政治關係,而是任何不清晰的內容都是我創作的出發點。」
多面手
除了手繪動畫外,歌劇、演講等多種形式都成為肯特裡奇表達藝術觀念的手段。肯特裡奇曾專門前往法國學習戲劇,1990年開始與約翰尼斯堡的漢斯普林木偶劇團合作,將炭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同時演員操縱真人大小的木偶在屏幕前的舞臺上表演。肯特裡奇告訴記者,「我所有的藝術形式都來源於繪畫,繪畫是我藝術的基礎。」而之所以採用了戲劇這一藝術門類,那是因為單純的一幅畫並不能如戲劇那樣展開對完整的戲劇性事件的敘述。
炭筆畫
這是肯特裡奇最具有個人風格的,也是此次展覽中的又一個主角,它們頻繁地出現在巨大屏幕中那些翻動的二手書中,也出現在牆面上的畫作中。而通過炭筆畫創作甚至也讓外界將肯特裡奇的創作與戈雅和珂勒惠支並提。肯特裡奇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對炭筆畫的鐘情是因為它非常具有可塑性,可以隨時擦,隨時畫。他告訴記者,「我受戈雅影響比較多,包括我們創作中的單色色塊以及所指涉的社會主題等。」
文人畫
著名漢學家、中國視覺文化歷史學家姜斐德指出,肯特裡奇對單色繪畫的選擇,及對筆法、節奏以及循環反覆的使用,都可以讓我們將他視作一名當代南非的文人藝術家。其中,肯特裡奇作品中的灰與黑,也和中國水墨畫中的色調相似。對此,肯特裡奇告訴記者,聽到有人將其藝術與中國文人畫相比,自己還是很高興,「事實上我喜歡中國十五、十六世紀的畫,我也特別希望有一天有人能教我用毛筆畫畫。」(文/李健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