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約翰·凱奇請鋼琴家上臺在鋼琴前坐下。觀眾們坐在燈光下安靜地等著。1分鐘,沒有動靜,2分鐘沒有動靜,3分鐘,人們開始騷動,左顧右盼,想知道到底怎麼了,到了4分33秒,鋼琴家站起來謝幕:「謝謝各位,剛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從45秒約翰·凱奇登場,到6分40秒演奏結束)
這就是約翰· 凱奇驚世駭俗的無聲音樂《4分33秒》。
約翰·凱奇一生中最為石破天驚當然也是最著名的音樂作品當屬《4分33秒》(首演於1952年),該作品為任何種類的樂器以及任何數量的演奏員而作,共三個樂章,總長度4分33秒,樂譜上沒有任何音符,唯一標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作品的含義是請觀眾認真聆聽當時的寂靜,體會在寂靜之中由偶然所帶來的一切聲音。這也代表了凱奇一個重要的音樂哲學觀點:音樂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聽。
他以領袖和先知的地位居於先鋒藝術的中心達幾十年之久,他參禪悟道,從《易經》吸取靈感。權威的《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給他作曲家、哲學家、音樂家的桂冠,稱其為二戰之後,衝擊力最大,無人能出其右,影響波及舞蹈、繪畫、電影電視、印刷製作和詩歌等整個藝術世界。他說,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應該被抹平,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音樂是一種從希望到失望到絕望的過程,《4分33秒》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無言》
他在美國現代音樂發展史中,處於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約翰·凱奇在先鋒藝術領域裡的地位幾乎就是一位領袖或先知。 在美國高度自由的藝術氛圍裡,他窮其畢生精力,以嚴肅的思考、獨特的行為方式去探求音樂的新發展,獲得人們的普遍關注與理解。從1950年起,他的名聲和影響波及全世界。1961年,他的演講、論文集以一個意味深長的書名——《無言》出版問世;從此確立了他作為當代一位主要的音樂理論家和美學思考家的地位。
約翰·凱奇的繪畫作品
作為「機遇」(chance)音樂的代表性人物,他曾深受遠東哲學、美學、尤其是佛學禪宗和中國《易經》的影響。凱奇是美國人文背景中產生的音樂家,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帶有典型的美國式特點——開拓、創新和向傳統挑戰。從某種角度說,他開創了一個時代,卻徹底的毀滅了音樂。
凱奇的手稿
凱奇早年學習繪畫,但並不得志,曾在Pamona大學和UCL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但未畢業。後輾轉至著名作曲家勳伯格門下學習作曲。凱奇交不起學費,但勳伯格被凱奇欲獻身音樂的精神所感動,同意免費為他授課。但凱奇畢竟缺乏一般意義上的專業作曲家所必需的對和聲的感覺,兩年後勳伯格勸他不要再致力於作曲。
由於對現有音樂材料產生不滿足感,凱奇從三十年代末開始首先將探索的突破口放在音色和結構上。他通過打擊樂創作,嘗試新的音響組合,同時並對音樂的結構作了一系列探索,「節奏結構」理論就是他在這個時期所提出的。所謂「節奏結構」理論就是將音樂結構建立在時間長度之上的簡單而有效的組織方法,這種節奏結構理論成為他後來多年創作的主要技術依據之一。
1939年《第一結構(金屬)》
凱奇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為打擊樂而作的《第一結構(金屬)》《第二結構》《第三結構》《風景用愛神》等。這個時期凱奇集音色探索與節奏結構理論之大成的作品是為預製鋼琴而寫的一系列獨奏,這些作品通過對鋼琴的琴弦進行加工處理,在弦中間加入一些諸如釘子、 螺絲、鐵片、毛氈等物,使鋼琴的某些被預製的音接近於打擊樂的音色,取得了令人意外的音樂效果,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奏鳴曲與前奏曲》。
1948年《奏鳴曲與前奏曲》
接下來,凱奇開始了他更為激進的前衛探索——擺脫前一時期對音樂要素諸如音色和結構進行拓寬的思路,而是直接指向改造音樂概念本身。他在四十年代中後期,凱奇在北卡羅來納的黑山學院聽到了日本人鈴木大拙關於佛教和禪學的講課,深受其影響,很快成為禪宗的追隨者。
這種充滿思辯色彩的東方哲學思想在凱奇一生的音樂創作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凱奇許多音樂思想和實踐的基礎,並且是凱奇背離傳統音樂道路的主要精神動力之一。他首次提出了「空的節奏結構」概念,就是在作曲家劃定的時間結構內,任何聲音都可以投入到空的時間框架之中。
1948年《夢》
五十年代初,凱奇開始強調聲音的產生是一種偶然的結果,它們之間的聯繫不 再是作曲家強加給它們的。由此他開始用偶然的方法來作曲,這個時期的許多作品還運用了圖表形式來創作,也同樣強調了偶然性的應用,如《變化的音樂》《威廉混合》和系列圖表作品「萬千事物」等。
《威廉混合》
六十年代,他嘗 試著把生活場景原封不動地搬進藝術。從他作曲生涯中的又一個劃時代作品《0分00秒》開始,凱奇把創作注意力集中到對行為過程的關注。事實上,《0分00秒》沒有作為一個作曲的對象而存在,它完全不是一個樂音的系列或集合,而是作為一個行為過程,通過表演者的行為——坐在椅子上打字、喝水等一系列行為來構成整部作品。
(1958年鋼琴獨奏手稿)
1966年錄製《變奏曲》
六十年代凱奇作品的性質已經屬於行為藝術的範疇,他在作品中極大限度地將 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拉近和抹平,在這個階段,他邁出了離傳統的音樂概念最遠的一步,他幾乎完全取消了原來意義上音樂構成的基本因素——樂音,打破了聽音樂的習慣方式消解了觀眾的審美距離,最大限度地將音樂予以泛化。
(1971年)
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凱奇的創作風格基本上傾向於對傳統音樂因素的靠攏 和回歸。從《廉價模仿》開始,他明顯表現出了對傳統的可參考性的認可:「有時候我們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區別,有時候我們又試圖去分清它們。我們不能一條腿站立,得用兩條腿站著。」於是他的作品又回到了有樂譜有音高的形式上來。
鋼琴版的《4分33秒》
他在著名的「關於一無所有的演講」中反覆強調撣宗中的「空」、「增懂」的境界:「我無話可說但我正說著因此這正是我所需要的詩意」。基於這些理論,他構想了一部實驗性的作品《4分33秒》,在音樂史上首次將「silence(無聲)」這個概念在音樂舞臺上得以實現。凱奇在這部作品中想要做的就是清空節奏結構,讓它在一無所有的狀態下,坦然地擁抱所有最純粹的、自然發生的音,在空的結構框架內所有的聲音,包括無聲,都可以成為音樂。
文字內容來源:藝術國際
投稿、合作郵箱:vienne-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