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新展帶你探究恩特斯繪畫之外的藝術和人生

2021-01-08 藝術中國

《馬克思·恩斯特:繪畫之外》展覽展示了重要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馬克思·恩斯特(1891-1976,生於德國,擁有法國與美國國籍)的藝術生涯,並重點體現了他是怎樣在實驗的道路上不曾停歇。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伊始,恩斯特就開始了他對於激進新技術的追逐,以這種「繪畫之外」的手段去體現非理性和難以解釋的內容,並持續到整個二戰的肇始和結束。此次展覽從MoMA的館藏中選取出恩斯特的100多幅特色作品,包括挑戰傳統材料與構圖規則的繪畫、利用隨手可得的印刷複製品完成的拼貼畫、拓印畫、插畫集、拼貼小說、彩繪石、青銅雕塑,以及運用多種複雜技術的印刷品。幾個主要的、多元成分組成的藝術品頗能代表恩斯特漫長藝術旅途中的關鍵節點,從20世紀一二十年代的早期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作品雛形,一直到他晚期的傑作,1964年創作的《65 Maximiliana,非法從事天文學》(最近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入)。這本插畫書包括了以富有想像力的排版呈現的34幅凹版刻蝕作品,以及藝術家本人創造的一份神秘象形文本。

此次展覽由Starr Figura(繪畫與印刷品部主任)、Anne Umland(繪畫與雕塑部-布蘭切特·胡克·洛克菲勒主任)和Talia Kwartler(繪畫與雕塑部副主任)策劃並完成。

展覽信息:

《馬克思·恩斯特:繪畫之外》

Max Ernst: Beyond Painting

2017年9月23日 -2018年1月1日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保羅·J·薩克斯美術館2樓

相關焦點

  • 復星藝術中心新展《筆•墨》:賞藝術大作,品國韻之美
    復星藝術中心新展《筆•墨》:賞藝術大作,品國韻之美 2020-11-23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絕對藝術】耄耋之年迎來「藝術芳華」 羅斯·懷利的逆襲人生
    羅斯·懷利於1934年出生在英國肯特郡,早年曾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繪畫。結婚後,懷利為家庭生計放棄繪畫,直到40多歲才又重拾畫筆。近年來她的作品開始被人們接受。不同於特納獎,約翰·摩爾斯繪畫獎並不設年齡上限。這一獎項創立於1957年,大衛·霍克尼、理察·哈密爾頓和彼得·多伊格都曾獲該殊榮。
  • 新展探秘 | 藝術是冬日裡的小暖爐
    新展探秘 | 藝術是冬日裡的小暖爐 2021-01-08 1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來華為MatePad藝術沙龍,打開你的繪畫新世界大門!
    當繪畫小白摒棄了傳統的紙和筆,在平板上盡情畫畫,是怎樣的一種場面?現在,華為就辦了一場活動,帶大家共赴一場科技與藝術相融相生的奇遇之旅。8月8日,"畫夏,不在話下"華為MatePad藝術沙龍來到了地處杭州黃龍萬科的華為智能生活館。
  • 遇見藝術|插畫師Sherry用意境插畫作品繪畫白日夢境
    插畫作品的光感是靈魂的化身,在插畫作品中光和色彩展現無形的藝術魅力,時刻吸引著每一個人的視覺神經。在大量優秀的插畫作品中色彩中的光感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光和色是聚焦的霓虹燈,佔領著重要角色,也擁有著實質印記。
  • 歐洲繪畫藝術的巔峰級巨匠,至高無上的巴洛克繪畫大師——魯本斯
    魯本斯作品《瑪爾斯和瑞亞·西爾維亞》彼得·保爾·魯本斯是德國十七世紀弗蘭德斯最傑出的畫家,他將宏偉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和尼德蘭典型的民族藝術融為一體,是繼文藝復興的諸位大師之後,為歐洲近代繪畫開闢道路的巨匠之一。
  •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來了!新展多多,熱度不減,快來...
    伴隨著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的閉幕,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完美收官。然而西岸美術館大道藝術濃度不減,12月新展多多,熱度依舊。還有本周即將啟幕的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旨在全球語境中探討面向未來的藝術,讓你足不出「滬」即可盡享藝術領域最先進教育理念。 藝術、人文共存的西岸,其魅力不僅存在於文化場館,還藏在各個角落等著你探索發現。
  • 一周藝術人物|再看赫斯特的藥櫃鯊魚,再讀隔離期繪畫筆記
    在美國,建築師斯蒂文·霍爾為休斯頓美術館設計了新樓,與既有建築形成有趣對比;在上海和北京,畫家李向陽、當代書法家張瑞齡等的個展分別舉辦,其中括隔離期的繪畫筆記。《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現代派繪畫實踐,打破了繪畫視覺,讓科學和藝術更加完整
    現代派繪畫的理論和實踐,千奇百怪、雜亂不堪。而唯獨在打破繪畫的視覺形象特徵這一點上,卻表現了很大的一致性。他們把過往和現在的一切現實主義的繪畫一律稱為「學院派」,把透視、造型和經過千自年摸索探求,作為人類的寶貴藝術經驗積累起來的所有繪畫規律統統推翻,把一切生動具體地描繪對象的作品斥為低能的「模仿」,一步一步地把繪畫變成了所謂「純繪畫」。
  • 藝術:繪畫是視覺藝術中的一種重要形式
    【藝術:繪畫是視覺藝術中的一種重要形式】繪畫是將油漆,顏料,顏色或其他介質應用於固體表面(支撐底座)的做法。介質通常用刷子施加到基座上,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工具,例如刀,海綿和噴槍。最後的作品也被稱為繪畫。
  • 陳根:研究開發繪畫機器人,藝術和技術終將碰撞
    文/陳根藝術和技術的碰撞是文明演化中必然的經歷,卡內基梅隆大學近日開發了一種機器人,可以通過觀察人類藝術家的筆觸中學習繪畫。事實上,隨著算法的進步,科學家們已經對人工智慧藝術的一代進行了詳盡的探索。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主要貢獻是開發一種方法來生成模仿藝術家風格的筆觸,這些筆觸可以與基於筆劃的渲染器結合,形成機器人繪畫過程的風格化方法。
  • 5~6歲兒童繪畫創作中藝術思維的過程與特點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5~6歲兒童繪畫創作中藝術思維的過程與特點   導讀:兒童喜歡一次性完成繪畫創作,並在創作中幾乎不作太多考慮,直接作畫,下筆流暢,
  • 預告| 美愈益心藝術心理治療案例展和研討會
    國家繪畫心理分析師和兒童繪畫心理指導師培訓考試標準制定者及首席專家。四《藝術心理治療的臨床應用與發展綜述》專家介紹徐方忠,心理學博士,主任心理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五《美育境遇下談藝術治療的精神內涵及其可能性》專家介紹李 梅,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六《憑藉繪畫 探究童心》專家介紹何 潔,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 想要了解藝術、解剖藝術,你必看的影視作品及紀錄片
    我們都知道想要了解藝術除了書籍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更為直觀的方法就是影視作品亦或是紀錄片。而這種途徑的藝術真實性也是準確的,製作者除了要掌握許多準確的、科學的資料還要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研究,從而將最好的作品呈現給大家並且使大家能夠更深層次的認識每一位畫家或每幅作品背後的故事。接下來由小編來給大家盤點一些關於藝術家、藝術作品的影視劇或紀錄片吧。
  •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一個正常的人,不管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其眼睛的視覺功能應該沒有根本性區別沒有證據表明中西繪畫特性的不同緣於人種的差異。文化隱藏在視覺之中,不知不覺間控制著我們的絲畫欣賞和創作。本書的寫作就是希望能用比較的方法凸顯中西給畫各目的性格。藉助文化理解繪畫,透過繪畫感受文化。
  • 人生經歷感悟繪畫 創作高水平動物畫
    而在談到自己的作品的時候,胡永剛老師表示,藝術是心靈的產物。在創作的時候不光要有紮實的基本功,更要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情投入其中,這樣才能畫出高水品的畫作。而胡永剛老師在繪畫的同時也進行著不斷地創新,打破傳統動物畫的繪畫技巧,創造出自己的繪畫風格,使得自己的繪畫更加傳神和逼真。
  • 繪畫心理治療帶你走進自己
    繪畫心理治療帶你走進自己 2021-01-11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呂佩爾茨:新媒體讓藝術瀕臨死亡,我用繪畫來拯救它
    而出現在採訪現場時的呂佩爾茨則和在幾日中任何場合見到的一樣神採奕奕,拎著銀頭手杖,衣著考究,皮鞋錚亮,袖扣、領結、戒指、手錶樣樣俱全。「我不把我的憤怒與悲傷帶出畫室,」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我努力讓自己的魅力無邊無際。」繪畫從未消失馬庫斯·呂佩爾茨出生在二戰爆發那年,七歲隨父母遷居西德。
  • 一周觀展指南|延展的提香與拉斐爾,新展的明清系列肖像
    重要展覽紛至沓來,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明清肖像畫展」、「山東民藝展」等三項新展,其中「明清肖像畫展」中有多件作品沉睡多年首次展出,上海博物館歷代繪畫則新近展出30多件書畫清品,浙博則有黃賓虹書法收藏大展。上海中華藝術宮從7月18日起將不定期開放夜場,首次夜場活動將開放「陝北剪紙藝術展」等展覽。
  • 徐小虎:草間彌生不能用繪畫藝術家形容,好繪畫是要動你靈魂一寸
    但在真正的藝術家眼裡,繪畫藝術如何得到體現,如何用自己繪畫的一套來形容它,這一個問題其實陳丹青老師和徐小虎老師都有提到過,甚至在媒體平臺上面都曾公開解釋過。下面我們一起來從繪畫的角度聽聽這一些藝術大師是如何講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