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忻東旺:我希望自己的繪畫具有人類審美的教養

2021-01-14 澎湃新聞

原創 藝術頭條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184#人物27


2014年1月11日,忻東旺匆忙的走完了他的藝術人生,離開了這個世界。眨眼間,時間已經過去了7年,又一次來到了1月11日,這個讓人們思念的日子,我們謹以此篇文字,紀念這位摯愛藝術並為之奉獻一生的藝術家,我們並沒有忘記。

「我希望我的繪畫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我希望我的繪畫具有民族的氣質,我希望我的繪畫具有當代文化的深度,我希望我的繪畫具有人類審美的教養。」——忻東旺

藝術家忻東旺

張宏芳作為忻東旺的妻子,陪著他走完了最後的路程,她說,即使生命走到最後,東旺也並沒有絕望過,他從不傳達絕望。

記得住院期間朋友送來一束鬱金香,忻東旺看著,說,葉子有力地簇擁著脆弱的花,就像親人在護持他的生命。於是,他催促妻子回家取來紙筆畫下了這束花。這是他留在人間的最後一幅畫,《生命的託舉》。

《生命的託舉》

「他帶著崇高感熱愛人間的一切,帶著崇高感愛著身邊的人和生活本身。」

2004年,忻東旺成為清華大學引進人才進入清華美院,只不過當時誰也不曾預想,這竟是他藝術和人生的最後十年。

藝術家劉巨德回憶忻東旺面試時的情況講到,忻東旺沒講油畫,卻大講漢唐陶俑、廟堂泥塑及法國現代雕塑之造型,從中論述人物表情形態的奇特和奧妙。尤其漢唐陶俑的神韻,人物渾然一體的氣象,誇張變形的入情入理,形態的生機勃勃,為他洞察表現現代農民工形象,開啟了意象的審美和造型路徑。

忻東旺與兒女

進入清華美院,忻東旺開啟了他藝術創作的春天,尤其是最後兩年,更是對油畫創作進行大膽變法。

「東旺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更多思考的是油畫如何具有更多的中國品格。」賈方舟談到,忻東旺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表達的問題上來,從古代寺廟塑像的造型中體會意象的造型手法,並轉化成寫實油畫的獨特語言,以「筆意」取代「筆觸」,創造出具有本土特徵的中國風格。

2012年,忻東旺在自己的工作室上寫生了一幅名為《隊伍》的壁畫,這是他第一次用丙烯在牆上畫,由此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油畫中國語言和方式。

劉巨德與忻東旺

時隔兩年,生命不幸告別,留給世人的是深深嘆息。

在藝術家劉巨德先生的工作室裡,掛著一張紙,上面列印著忻東旺的近百幅代表作品的小圖,是忻東旺三十年藝術創作的代表作和藝術歷程。劉巨德說忻東旺的藝術是他為中國美術界留下的一個時代的肖像,深深地鐫刻著時代的表情、國人的精神、東旺的鄉愁。

畫人難畫手,畫馬難畫走:忻東旺的藝術童年

「三小跟媽回家……」

小學期間,忻東旺因和同桌鬧矛盾,一天上午在跳高沙池邊坐著,被同桌的父親一頓毒打,不知扇了多少個大耳光,臉腫得像個大饅頭,魂也被嚇飛了,很多天在炕上睡著,媽媽在他的上衣背上縫了紅布條,裹著笤帚疙瘩到村裡井口邊給他「叫魂」,時常縈繞於耳。

忻東旺的家鄉河北康保忻家坊村

忻東旺給兒時老人畫的第一幅水彩人像《老輩匠人》

忻東旺並不避諱自己小時候的自卑,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而受欺負,或許幼小的心靈會覺得,畫畫是最能帶給自己自信的事情。

50歲之際回顧自己的人生時,忻東旺感謝自己出生和成長的農村,還有他記憶裡的白鬍子爺爺。小學時他最興奮的是看村裡土房的牆上「批林批孔」的宣傳漫畫,那是村裡一位祥和的白鬍子老藝人畫的,老人還在自家牆上掛著一張瘦馬圖,這些都是忻東旺繪畫萌芽的滋養。忻東旺還從他那裡聽到了人生中第一句有關畫畫的經文:「畫人難畫手,畫馬難畫走」,他或許是忻東旺畫畫最早的啟蒙人。後來,忻東旺給老人家畫了他的第一幅水彩人像《老輩匠人》。

忻東旺年輕時給老鄉家裡畫的炕圍子

村子裡還有一位馮姓老人,會看天氣和風水,他是最早賞識忻東旺的人。在忻東旺13歲時,到公社供銷社買了一盒幹塊水彩,讓這個孩子在他家的炕圍子上畫出了令人欣喜的圖畫。後來,畫炕圍子成為忻東旺輟學之後第一份以畫謀生的工作。

關於成長的故事,很多都出自於忻東旺50歲時的回憶,發生在孩童時學畫的很多細節,他都記憶猶深。現在看來,農村裡田園的浪漫和貧寒的勵志生活都成為後來忻東旺畫筆下的最早基因。出生於60年代的人,都多多少少充滿著理想主義的嚮往,而孩童時的圖畫萌芽,成為忻東旺陶醉於現實之外的理想疆域。

1987年在晉中師專

1986年,忻東旺考入山西晉中師專,開始正式步入藝術的正途。1993年也終於得到了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結業後的忻東旺,開始出現人生與藝術的大轉折,也印證了早年學畫經歷的選擇。

忻東旺與母校晉中師專牛水才老師合影

每每提及自己的成長經歷,忻東旺都在不斷感恩在藝術歷程中遇到的太多貴人,他時常慶幸自己畫畫,因為除此之外我再無其他能耐。同時又時常感念畫畫,是畫畫引領自己走上了人生最美好的旅程。

比如,在內蒙古化德縣文化館學畫的一段經歷,忻東旺遇到了第一位真正意義上教他素描畫石膏的老師:「在學畫的短短幾個月裡,王老師教給了我一直在教學中受用的畫理,即『畫明暗層次要排隊,先從最暗的畫起』。還有他有一天拿出兩幅畫的印刷品,一幅是在那個年代看慣了的紅光亮人物形象,一幅大概是剛剛文革結束後,我也記不得是哪位畫家的作品,是人物面色蒼白的油畫。老師問我:『你看這兩幅畫哪幅好?』我指著紅光亮說:『這幅好。』老師說:『不對,是這幅好,因為真實。』」

《誠城》:第一件被藝術界記住的作品

忻東旺第一件被藝術界記住的作品叫《誠城》。

「有一天,我在大同車站的廣場上看到黑壓壓的一群似乎是我家鄉的農民,大包小包地相簇在一起,我先是一怔,接著心咚咚地急跳起來,這是怎麼了?他們為什麼集體出走?我在心裡自問。在我納悶的同時,已被這些生動又親切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於是我及時的拿起了照相機。當交卷衝洗出來,迎著亮光一看,那一團團,一群群飽滿的人群和飽滿的形象頓時令我心若脫兔。很快一幅連我自己都感到新奇的作品誕生了,這就是我的成名作《誠城》。」

忻東旺 《誠城》150x160cm 1995年

自此,忻東旺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方向。1995年,對於忻東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結婚,女兒出生。同年,《誠城》參展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並獲銀獎。這對於一個無家學可承,二無文化背景可靠,硬是從一個農村娃、一個浪跡鄉間、靠畫『炕圍子』維持生計的民間畫匠來說,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

談及忻東旺的藝術,這件《誠城》是怎麼也繞不開的。評論家賈方舟認為,「誠城」這個題目就是「誠心誠意做一個城裡人」的意思。當他看到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入城市時,他意識到,「社會變革的因素已悄然滲入每一位農民的精神意識中,雖然貧瘠的土地難以改變他們的命運,但時代變革的步伐卻已震顫了湧動的大地」,所以他才一再選擇這一主題。忻東旺在這件作品之前雖然已經有了多次參展經歷,但他是從這件作品開始進入對當代問題的思考,這也是為什麼從此開始忻東旺進入了學術界的視野。

《明天 多雲轉晴》 150X160CM 1996

藝術家劉巨德也是因這件作品認識忻東旺,兩位藝術家更在後來成為莫逆之交。關於農民工的刻畫,劉巨德說,忻東旺經常把農民工或拾荒者、流浪人請到工作室,問寒問暖畫他們。「他說畫他們『過癮』。他喜愛欣賞、閱讀農民工臉上的艱辛和受傷後留下的疤痕,包括汗臭發出的那悠悠溫馨,他發自心底的愛。因此,他畫的農民工從裡到外都真真切切,活靈活現,刻骨銘心。」

從此,農民工主題成為了學界認知忻東旺藝術眾多標籤中最為深刻的一個,也由此觸發了忻東旺關於社會文化時代層面的思考。兩年之後,他的作品《明天·多雲轉晴》參加了「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並被掛在了顯眼的美術館中廳重要位置。這使忻東旺對自己徹底建立起信心,碰見靳尚誼、詹建俊等前輩也敢迎上去握手了。

不斷超越:忻東旺並不喜歡味如嚼蠟的重複

僅僅畫農民工嗎?忻東旺並不喜歡味如嚼蠟的重複,而這時,人物寫生是忻東旺藝術創作的又一個臺階。

「就在我走投無路之時想起了要加強色彩寫生訓練之事。那年正好有一位宏芳家農村親戚小夥子來她媽家走親。他的形象很吸引我,於是便把那小夥子請到我家裡畫。整個過程都很激動,取名為《客》。自此,我產生了柳暗花明之感。」

《客》140X120CM 1996

《遠親》160x150CM 1999

《穿稅官服的農民》 忻東旺 2006

個子矮小,腰短,腿短,胳膊短,手腳大,臉盤歪,這是劉巨德給忻東旺人物繪畫寫生的總結。劉巨德說,他曾經親眼看到忻東旺把一位瘦高的站立女青年裸體,壓縮畫成體態豐腴的裸女,致使女青年的特徵全部被他強化、活力化。這就是忻東旺畫畫的習慣。

而他的夫人張宏芳也講說:「我懷疑是畫布小的原因,給他一塊大畫布試試。結果仍然是一樣。」他是一個用情感畫畫的人,即使是一顆白菜、一個桃子,它們在忻東旺的眼睛裡都是有著人一般的生命感。

《白菜》60X50CM 2012

《金婚》 160x80cm 2008

忻東旺說,自己的油畫並不是循規蹈矩的按照學院傳統進行,從造型到色彩都摸索出適合自己藝術追求的方式。

【結語】就像忻東旺自己講到的那樣,他一直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前進,追求自己的方式,並不斷地超越,這也正是讓人們扼腕嘆息的地方,他的離開留給人們太多的遺憾,但他的藝術和思想會永存,並激勵後人不斷的去銘記和學習。

原標題:《人物 | 忻東旺:我希望自己的繪畫具有人類審美的教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忻東旺:寫實油畫的生命力——從寫生說起
    導讀作為中國當代新寫實油畫的優秀代表人物,從山西到天津再到北京,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畫家到獲得第十屆全國美展的油畫金獎,忻東旺的成長與崛起越出了常見的軌道,具有更多從邊緣到中心的平民色彩。這得益於他的刻苦與勤奮,也得益於他對於底層人民深切的人文關懷,更主要的,是他在藝術語言上的敏銳的感受力和對於當代藝術發展的整體觀察。
  • 忻東旺:一個天才的心相
    忻東旺對繪畫的熱愛很早就顯露出來,他在小學時最興奮的事就是看村裡土房牆上「批林批孔」的宣傳漫畫,可以說,「文革」時期的樣板戲、政治題材的年畫、電影宣傳畫,都給了他關於「美術」的最初啟蒙。但那時,喜歡畫畫又沒錢買紙的忻東旺只能將教科書的空白處、家中的牆壁、院子裡的空地作為發揮自己想像的空間。13歲時,忻東旺到公社供銷社買了一盒幹塊水彩,在一位馮姓老人家的炕圍子上「畫出了令人欣喜的圖畫」。
  • 忻東旺用生命畫的民工值528萬,卻不及他畫的卡通畫,賣了1.4個億
    忻東旺用生命畫的民工值528萬,卻不及他畫的卡通畫,賣了1.4個億!忻東旺,是中國當代寫實派的油畫代表人物,因為出自底層社會,他的畫大多是刻畫民工的生活狀態。忻東旺憑藉自己在藝術上的敏銳感及對生活的觀察力,從一個不知名的青年畫家,到最後獲得了第十屆全國美展的油畫金獎。忻旺東是在用生命畫油畫,導致最後過勞而死,在他所畫的作品中,《誠城》以528萬成為了他所有作品中最貴的一幅。
  • 審美品位,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
    審美品位,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穿著得體是一種教養,讓人覺得舒服。去欣賞音樂和詩歌,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樂器,去繪畫,這些事情跟美有關而跟利益無關,正是這些在有些人眼裡「無用」的事情,才是我們靈魂的構成部分,才是我們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在芸芸眾生中的獨特之處。
  • 倡導對歷史人物進行審美人格分析
    我以為,審美主要是人生和人類的事情,藝術不過是表現審美並從屬於人生和人類審美化活動及進程的一種文本。「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審美是人的天性」之類的古訓,最通俗地表達出審美屬於人生和人類的一種基本生存因素,基本生存方式,基本生存意向。華滋華斯《早春遣句》寫道:「我聽見一千種混合的音調,在樹林裡當我躺倚著的時候,那樣美好的情景裡快樂的思潮/竟把悲哀的思潮帶上我心頭。
  • 楊中華:尋找適合自己的繪畫語言
    從事美術教育多年,楊中華最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相長,在教學生的同時,他在繪畫創作上也不斷前行。未來,他想在繪畫語言方面做一些探索,把油畫用色彩造型的特質與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的筆墨意境融合起來,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繪畫表達方式。 科班出身從事美術教學近30年 在繪畫上,楊中華走的是科班與學術之路。
  • 歐洲繪畫藝術的巔峰級巨匠,至高無上的巴洛克繪畫大師——魯本斯
    ,魯本斯從12歲開始學習繪畫,深諳弗蘭德斯繪畫傳統的要義,而且通過發揮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造精神,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他筆下的人物形象生動活波,畫面色彩響亮明快,對比強烈,構圖布局富有裝飾情趣,湧動著一股磅礴的氣勢,仿佛一切都充滿著神奇的力量,洋溢著具有浪漫主義的英雄氣概。
  • 忻州一中發揚忻中精神,厚植愛國情懷
    翻開歷史的書頁我們在時光中觸及歲月的年輪不容忘卻的歷史早已根固心間壯懷激烈的煙雲點亮新的希望千錘百鍊中展望四海崢嶸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弘揚忻中精神,厚植愛國情懷。李時珍一生踏山嘗百草,才有驚世醫典《本草綱目》的問世;學子們十幾載寒窗磨劍,才有夢想實現的壯懷激烈;演員們十年如一日的千錘百鍊,才有百花齊豔的藝海崢嶸;運動健兒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才有為國爭光的歡慶。以上這些,我們都認為十分「苦」,然而是什麼使他們能堅持到底呢?
  • 我愛我自己!小學生繪畫作品感動老師
    近日,礄口區東方紅CBD小學(原常碼頭小學)心理老師陳鳴通過網絡收到該校小學生「我愛我自己」系列繪畫作品,繪畫迸發出的能量,讓她感動不已。「我喜歡愛笑的我」「我喜歡讀書的我」「我喜歡勞動的我」......記者翻看了一下孩子們的作品,繪畫簡單,言語質樸,但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 呂佩爾茨:新媒體讓藝術瀕臨死亡,我用繪畫來拯救它
    「我不把我的憤怒與悲傷帶出畫室,」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我努力讓自己的魅力無邊無際。」繪畫從未消失馬庫斯·呂佩爾茨出生在二戰爆發那年,七歲隨父母遷居西德。他在克萊菲爾德和杜塞道夫的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技藝,21歲時來到西柏林開始藝術家的職業創作,不久還與朋友開辦了一間畫廊。
  • 班苓:希望我的作品帶給人們愉悅
    「歡快的,嚮往的,理想的東西,希望我的作品帶給人們愉悅。」歷史題材的版畫要有史詩性的真實我和我先生兩次拜謁程大位故居和大位小學,我們前往南通市中國珠算博物館,通過一系列採風搜集整理了大量與算盤有關文字和圖片資料。這些豐富的史實和珠算文化拓展了我們的創作思路,梳理了珠算歷史發展的脈絡,確定以歷史人物的活動為主體,來表現算盤與人類和社會發展的關係。經過40餘幅草圖的打磨和反覆雕琢,這件作品最終得以面世。
  • 想要培養孩子畫畫,繪畫啟蒙少不了,分階段培養讓寶寶受益終生
    開始繪畫以後,苗苗就像變了一個人,為了畫一張畫在桌上一坐就是一個下午,從一個風風火火的「追風」女孩,變成了溫文爾雅的溫柔姑娘。這就是繪畫的神奇所在。二 ,增強孩子自信心繪畫還是一個自我表達的過程。孩子對自己的畫有自信,就敢於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畫。
  • 為什麼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很多是面無表情?
    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很多是面無表情。這是因為,畫家要表現這些人物的「神性」。從古希臘時期,一直到古羅馬時期,直至歐洲的中世紀,藝術所表現的題材,大多與宗教有關。不能簡單地說,那時的繪畫人物的表情木然,而是畫家們心存崇敬,想表現神話人物的莊嚴肅穆之感。
  • 回歸審美本源,回歸詩意心靈
    區廣安以傳統山水畫創作為主,兼擅花鳥、人物,而且詩書畫印都有涉獵。特別是書法方面,他臨帖無數,不斷磨練;對於詩詞,則轉益多師,又勤於心悟,這些都源源不斷地為其繪畫藝術輸入了傳統的營養。對于堅守傳統創作的路徑如何出新,區廣安認為在審美的範疇其實沒有新與舊,只有好與壞、美與醜,正如青銅器那麼古老,但它的美卻不容否認。他認為藝術應該從原點、從心靈出發,藝術應該回歸本源、回歸心靈,人類原發的美感是與生俱來的感受。而他的藝術創作只是使用了傳統的藝術語言而已,就猶如今人用文言文或者詩詞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己。
  • 美術研究|論繪畫創作的基礎,材質與藝術觀念互相促進的作用!
    藝術創作中的繪畫材料不僅對創作內容及思想的表達具有承載基礎作用,而且其自身是具有審美屬性的,這種審美屬性可以啟發藝術家的靈感和創作的衝動性。同時,它更是作品內容及思想中的一部分,承載了藝術家的思想感情。畫家通過材料這個媒介來思索和感受。
  •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一個正常的人,不管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其眼睛的視覺功能應該沒有根本性區別沒有證據表明中西繪畫特性的不同緣於人種的差異。我們的任何一種觀看都是在自我的情感、審美與文化經驗中進行的。文化會在人類觀看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丁乙 繪畫性的叛變和皈依 | 別克2017魅力人物
    從這時候起,丁乙所有的作品,一律命名「十示」,他不希望人們依照過去的經驗,從諸如春花秋色之類的標題中尋找引導,他要把畫面之外的減法做到極致。「我希望人們可以聚焦在繪畫的色彩、線條和畫面的結構上,只有當人們忽略了所謂的意義,他們才能更加開放地接受藝術帶來的新感覺。」
  • 美術研究|論「無意識」在繪畫創作中的循變!
    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表現是一種體驗式的創造,通過自身的不同經歷,融入特殊的表現意圖進行傳達式的表現,同時又希望得到認可,以此滿足自己的表現欲望。但這種表達卻是人在心理結構形成初期的天然表現,接近藝術的本源,更充分地表現出無意識心理在繪畫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