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農曆正月十五,秦瑞強在省科技館廣場調試由他研發的天文觀測車上的觀測設備,方便市民觀賞十五圓月。
每次觀測活動,秦瑞強都會當成一次「科普大會」,努力通過多種途徑為市民講解天文知識。 記者 趙海江攝
開欄的話
近年來,勤勞淳樸、豁達豪爽、愛崗敬業、敢於擔當的石家莊人心懷夢想,砥礪前行,一大批道德模範、先進典型層出不窮。他們以實際行動為人們樹起前行的標杆,匯聚成加快建設現代化省會城市的強大力量。
本報今起開設《榜樣力量》專欄,講述各個領域鮮活典型的人物故事,展示石家莊人民蓬勃向上的風貌。
人物名片
秦瑞強,今年56歲,正定縣科技館館長。曾是一位民營企業家,做瓦工、搞建築、跑運輸、經營鐵礦、辦學校……2000年10月,他籌措1200萬元在正定縣城建成了一個佔地1.8萬平方米的綜合性大型科技館,這也是我國首家民營科技館。去年年底,他被中國科協評為我國「2016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河北日報記者 王峻峰 胡惠玲
2月7日,農曆正月十一,乍暖還寒。正定縣科技館一開館,就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客人。在展館前的科技大篷車上,館長秦瑞強親自指揮著工人調試天文望遠鏡,身旁站著等著觀測天象的人們。
來自石家莊市沿東小學的五年級學生王一江,一大早就和爸爸趕來排隊。「看到了,我看到了一個光環。」王一江拍著手高興地說。秦瑞強解釋說,趕上陰天,觀測效果不太好,天晴時,可清楚地看到太陽黑子。
正定縣科技館館長秦瑞強,今年56歲,是土生土長的正定人,曾是一位民營企業家。做瓦工、搞建築、跑運輸、經營鐵礦、辦學校……樣樣都幹過。說起創建科技館的初衷,秦瑞強坦言:「那是為了圓我年輕時的一個夢。那年我26歲,在一家工廠當工人。有一次去北京送貨,路過北京天文館時,看見很多人排隊等候參觀,從小對新事物感興趣的我也想湊個熱鬧。進去後非常震撼:在一個大屋子裡,工作人員竟然能按亮度把天上的星星一顆不漏地模擬出來。當時我就想,這高科技真不錯!等我以後有錢了,也要在家鄉建一個科技館,去探索宇宙更多的秘密,讓父老鄉親們、讓孩子們不出遠門就能看到這些。」
1999年,秦瑞強和哥哥共同出資創辦了正定國瑞私立學校,他擔任校長,這段經歷成為他創建科技館的催化劑。他認為,農村孩子不是不聰明,而是沒有條件,缺乏環境。說幹就幹,秦瑞強背著相機走遍國內30多家科技館、博物館,看到好玩兒的、好看的就拍下來。2000年10月,他籌措1200萬元在正定縣城建成了一個佔地1.8萬平方米的綜合性大型科技館,這也是我國首家民營科技館。
科技館建成後,40歲的秦瑞強第一次通過天文望遠鏡與月球「近距離接觸」。這事對他觸動很大,「我不希望現在的孩子也等到40歲時才能看清太空。」
經過17年的發展,如今正定縣科技館已擁有11個展廳、15個展區,館藏展品2萬餘件,成為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民俗博物和人防教育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科技館,每年接待觀眾約10萬人次,除了附近市縣的人來參觀,省內邯鄲、唐山等地甚至山西、陝西等外省的人也慕名前來。
為了更好更廣泛地傳播科學,秦瑞強先後成功研製出國內首輛「天文觀測車」「天文演示車」「天文科普1號車」和「影視
播放車」。秦瑞強帶領科普隊伍,送科技到社區、進學校,開展科普活動300餘場,受益群眾200多萬人次。秦瑞強說,當承德鷹手營子礦區的老人披著被子等著觀測月球時,當山裡的孩子們聽著天文地理講解,眼裡冒出希望的光芒時,他覺得人生的價值實現了,所有的付出太值了。
多年的科技夢,使秦瑞強從「門外漢」「發燒友」,成為國內科普界的行家裡手,成為國內迄今為止第一個獲得全國科技館創業獎的民營企業家。去年年底,他被中國科協評為我國「2016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面對新的殊榮,秦瑞強有了新的打算。為了讓更多農村孩子走進科學殿堂,今年他將帶著自己的車隊到井陘、平山、贊皇等山區進行科普宣傳活動100場。「搞科普,說簡單點,就是給孩子們植入一個科技的晶片,種下科技的種子。」秦瑞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