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這些攝影師,或捕捉飛鳥,或反對「鴉片」

2020-11-27 澎湃新聞
在上海,隨著「影像上海」展覽日益臨近,相關攝影展漸次開幕:龍美術館展出法國攝影師讓-呂克·米藍的鳥類攝影,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則將帶來德國攝影師馬丁·舍勒鏡頭中的肖像特寫。

在國外,由攝影師南·戈丁發起的對薩克勒家族鴉片類藥物致死的抗議,持續已一年。上周,戈丁因為示威行動遭遇拘留。戈丁表示,薩克勒家族僅作出賠償不過是一場公關秀,他們應當「直面審判」。在倫敦,一位《衛報》編輯的言論同樣引起譁然,關於策展人該不該走到幕前在藝術界引發討論。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上海 | 法國攝影師讓-呂克·米藍

迎來首個中國個展,專注鳥類攝影四十多年

讓-呂克·米藍

8月31日起,法國攝影師讓-呂克·米藍(Jean-Luc Mylayne)的首個中國個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行。

讓-呂克·米藍的攝影作品

讓-呂克·米藍的藝術實踐專注於鳥類攝影,在四十多年裡,他走訪了全球眾多鳥類的自然棲息地,並長時間於郊野中觀察,用相機捕捉鳥類稍縱即逝的瞬間。鳥類不僅是藝術家創作的對象,也是有同樣重要地位的藝術觀念合作者。此次由法國阿爾勒梵谷基金會策展人比奇·庫萊格(Bice Curiger)發起並策劃的展覽,展出了讓-呂克·米藍約40幅於1979年至2008年間的作品,展現了米藍在創作中與梵谷相似的、處理自然的手法、以再現式創作將時間結晶化,以及挑戰其所處時代觀看方式等不同方面。

讓-呂克·米藍1946年出生於法國亞眠,曾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地舉辦個展。在米蘭的攝影中,他相信拍攝對象和藝術家之間存在交流。為了拍攝一張照片,他常常需要花費數周或是數個月。在對拍攝對象長時間的觀察中,他似乎已經能夠對場景進行編排,相比記錄,他的攝影更像是舞臺場景,天空、影子、鳥喙的角度等等都在他的「預想」之內。在米藍的鳥類攝影中,鳥成為了「演員」,而他自己成了「導演」。

(文/錢雪兒)

紐約 | 攝影師南·戈丁

因示威行動被拘留數小時,反對薩克勒家族鴉片類藥物的訴訟僅以賠償收場

南·戈丁

上周,知名攝影師南·戈丁(Nan Goldin)因為發動反美國「鴉片類藥物危機」的示威行動,被警方以擾亂社會治安而逮捕。南·戈丁與其他12名示威參與者指責紐約州州長安德魯·馬克·科莫(Andrew M. Cuomo)沒有採取必要的措施阻止紐約州因鴉片類藥物導致的死亡人數增長,並要求他在紐約州各處開設藥物過量治療中心。他們在科莫位於紐約的辦公室外進行示威,之後被警方帶走。

去年,戈丁發起了「現在參與幹預藥物成癮」(Prescription Addiction Intervention Now,簡稱「PAIN」)運動,她譴責薩克勒家族所成立的普渡製藥助長鴉片類藥物成癮。薩克勒家族在藝術慈善事業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不少美術館都曾受惠於這一家族的捐贈,戈丁曾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地進行示威和表演。近日,薩克勒家族被要求進行賠償,並且放棄對公司的控制。

在六七個小時的拘留後,戈丁及其他示威者被釋放,而對於薩克勒家族的案件,她認為這樣的賠償是「不能接受的」。「對於他們而言,這是一次很好的公關,能夠樹立他們的慈善形象,也會讓人覺得他們已經付出了代價,」戈丁說道,「但是我更希望薩克勒家族直面審判,並且沒收他們的個人財產。」

(文/錢雪兒)

上海 | 德國攝影師馬丁·舍勒

即將舉行首場中國展覽,「知人識面」呈現60多幅肖像攝影

馬丁·舍勒

1968年出生於德國的馬丁·舍勒(Martin Schoeller)是一位人像攝影師,以極度迫近的特寫肖像而聞名。1998年以來,他的作品陸續出現在《滾石》《國家地理》《時代》《紐約時報》等刊物上。1999年,舍勒和理察·阿維頓一同成為《紐約客》的特邀攝影師。他的作品在國際範圍內被廣泛展出和收藏,包括歐洲與美國的個人展覽,並被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學會的國家肖像畫廊納入永久館藏。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之《安格拉·默克爾》2010

馬丁·舍勒 肖像系列之《伊隆·馬斯克和兒子們,加利福尼 亞州,霍桑》2009

9月15日起,馬丁·舍勒的首場中國展覽「知人識面」將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舉行,展覽將呈現60多幅舍勒的經典肖像攝影作品,其中許多來自他備受爭議的「特寫」系列。這些作品囊括了世界上最富影響力、最知名的社會各界人士的面孔,從藝術及娛樂界名流、國家領袖、政治家到企業家和運動員,如演員喬治·克魯尼,歌手阿黛爾,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德國總理默克爾,企業家比爾·蓋茨和伊隆·馬斯克,以及網球運動員費德勒等。

舍勒曾經說過:「我喜歡與他人靠近,這也許是我個性使然。我始終認為,最重要的是我所拍攝的對象本身。拋開繁複的裝飾以及華麗的背景,我希望我所拍攝到的僅僅是他這個『人』,一個真實的人。」

展覽將持續至11月20日。

(文/畹町)

倫敦 | 《衛報》藝術編輯亞歷克斯·尼德姆

引發藝術策展人與報導的討論

亞歷克斯·尼德姆

據artnet報導,上周二,《衛報》藝術編輯亞歷克斯·尼德姆(Alex Needham)在推特上給策展人發了一條信息,並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尼德姆的原文是:「親愛的策展人,就像當我被委託編輯一件作品時不會被署名一樣,很有可能我們在報導你的一場展覽時,不會在《衛報》上提及你的名字。事情就是如此。」

亞歷克斯·尼德姆在推特上的發言

這條消息引發了全球策展人、編輯和作家的反應。

事實上,直到最近,在大多數地方策展還是一項幕後工作。大多數策展人,尤其是資源較少的小型機構的策展人,需要做的工作還包括列展品清單,甚至打包作品。這種無形的工作與尼德姆對編輯工作的類比非常吻合。在大多數歷史事件中,策展人都是站在幕後。

但近年來,策展人——尤其是當代藝術策展人——的角色突然發生了變化,部分原因是勞工政治的變化。如今,人們更渴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認可,尤其是在「聲譽就是金錢」的領域。在藝術界,聲譽的建立部分是通過媒體報導完成的。當策展人在展覽評論中被提名時,未來的工作和薪酬就為他們打開了大門。獨立策展人尤其依靠名氣帶來機會和經濟上的保障。

這種現象要怪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策展人作為藝術家」這種論調。狂妄自大和地位焦慮,其實是這種現象的表現。像他這樣的策展人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人。他們重新定義了人們如何看待當代藝術展覽的「作者」 。對於特定的公眾群體來說,他的名字足以吸引他們前來參加展覽,即使他們從未聽說過參與展覽的藝術家。

(文/artnet)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妹島和世眼裡的「瓊花」:崑山博物館設計公布
    今秋,伊朗攝影師及電影製片人詩琳·娜夏特將舉辦一場只有伊朗女性藝術家的展覽,讓世界各地的觀眾看到伊朗女性藝術家的才華與創作的豐富性。在巴黎,拉丁美洲動態藝術與波普藝術的先鋒卡洛斯·克魯茲-迭斯上周逝世,享年95歲,他曾在抽象藝術史上佔據重要一席。《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金絲猴攝影師丁寬亮獲評2020中國金融藝術年度人物
    央廣網昆明1月8日消息:以「致敬時代,傳播金融藝術魅力」為主題的「2020中國金融藝術年度人物」評選於2021年1月6日在北京揭曉,九位金融領域做出卓越成績的人物榜上有名。他們是霜凝(唐雙寧)、楊凱生、郭永琰、徐波、王安、閻雪君、李文華、何世紅、丁寬亮。
  • 移民故事:攝影師眼下的藝術紐約——新生代攝影師的成長簡史
    2017年至2018年在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學習的那2年,我不斷堅持去做正式拍攝、雜誌拍攝,然後創立純系統的作品,不管有什麼機會都非常努力地去爭取,2019年也非常有幸的被藝術平臺——Artsy,評委五位中國年輕攝影師中的一位。
  • 英國攝影師紅外線相機捕捉神秘鬼影
    原標題:英國攝影師紅外線相機捕捉神秘鬼影   2014年10月30日消息(具體拍攝時間不詳),英國基爾賽斯,紅外線照相機捕捉到Colzium莊園漂浮遊蕩的「鬼影」。這些「鬼影」聚集在一塊紀念碑附近,體形清晰但五官模糊。
  • 一周藝術人物|共「畫」疫情的孩子們,隨火箭升空的伊頓畫作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從同學到足球賽,從孤單的日子到流行疾病,這些「封城藝術」裡,是孩子們用畫筆記錄下的與新冠戰鬥的生活以及所思、所感瑪蒂爾達(Matilda Soto Quilenan),6歲 圖源:REUTERS/Ivan Alvarado 想念夥伴:瑪蒂爾達,6歲,來自智利聖地牙哥,她畫了自己和同學艾瑪。
  • 中國著名婚紗攝影師,時尚人物大片拍攝博主-李東道
    李東道主要簡介1998年開始從事攝影行業,具有20餘年商業攝影經驗,擅長人物與造型創意攝影,曾在國內知名婚紗攝影工作室擔任創意總監,為了獲得更高的藝術追求,2013年遠赴美國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參觀考察學習,2015年東渡扶桑遠赴日本九州產業大學參觀考察
  • 荷蘭攝影師開在線畫廊 展示微生物藝術圖片(圖)-搜狐IT
    【搜狐科學消息】荷蘭攝影師威姆·馮·艾格蒙特開設了一個在線畫廊,向我們展示了微生物的藝術佳品。為了收集素材,他到處尋找水源進行採樣,除此以外,他還在野外水坑,溝渠和大海中尋找可能的微生物樣本。從鼓藻到硅藻,他捕捉了許多這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的精彩圖片。現在我們將向大家展示這些微生物藝術精品。
  • 攝影師以慢快門 捕捉貓頭鷹轉頭的瞬間
    英國攝影師Miles Herbert擅長拍攝野生動物,例如青蛙、鳥類,還有之前介紹過的巢鼠。最近,他在拍攝貓頭鷹時,就成功捕捉到貓頭鷹旋轉頭部,有如電鑽的畫面,非常有趣。貓頭鷹旋轉頭部的瞬間 貓頭鷹旋轉頭部的瞬間  攝影師表示
  • 【一周影像資訊】記者擺拍火災照片製造恐慌是真是假?路透攝影師...
    5、路透攝影師親述2018年度圖片背後故事2018年路透攝影師們捕捉到了2018年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幕——包括絕望的宏都拉斯移民與墨西哥防暴警察對峙,加沙邊境受傷的抗議者,從廢墟中被救出的敘利亞戰爭受害者,以及俄羅斯世界盃勝利慶典上擁擠的人群。照片拍攝時的故事,或許是比照片本身更精彩、更複雜的故事。
  • 攝影師捕捉旗魚與沙丁魚捕食大戰(組圖)
    這些圖片顯示的是海洋中上演的一場生死時速捕食大戰,戰爭雙方分別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海洋動物大西洋旗魚和它們的獵物沙丁魚。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旗魚是世界上遊泳速度最快的動物,攻擊目標時時速可達110多公裡。沙丁魚也是遊泳速度非常快的魚類,它們喜歡成群結隊迅速遊動,場面相當壯觀。
  • 一周藝術人物|隈研吾建展廳植物館,斯洛維尼亞一館長被解職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澳大利亞 | 建築師隈研吾攜新作「植物館」亮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三年展隈研吾隈研吾與藝術家Geoff Nees合作,在2020年12月19日開幕的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簡稱NGV)三年展上創造了一個「立體拼圖」般的木質臨時結構——植物館。
  • 一周藝術人物|貝聿銘合伙人考伯辭世,波洛克摘霍爾貝格獎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格裡塞爾達·波洛克據《紐約時報》報導,2020年挪威霍爾貝格獎近日被授予加拿大和英國藝術史學者格裡塞爾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
  • 一周藝術人物|紐約大都會館長履新百天,班克斯作品遭扣押
    如果說,面容神秘的班克斯已經夠奪人眼球,那麼觀念藝術家塔瓦雷斯·斯特拉坎的藝術思維更是「腦洞」大開,因為他以已故太空人小羅伯特·亨利·勞倫斯半身像製作了一個24K金「罈子」,打算用此容納勞倫斯的「靈魂」並發射到太空,以此向故人致敬。《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 攝影師捕捉到龐大沙丁魚群遷徙影像
    核心提示:在菲律賓佩斯卡多島海域潛水時,哈薩克斯坦女攝影師娜迪婭·庫拉吉娜用鏡頭捕捉下龐大沙丁魚群遷徙的壯觀景象。當時,數以百萬計的銀色沙丁魚聚集在一起遊動,如烏雲般遮住陽光。每年的5月到7月,這片海域都會出現這一自然奇觀。
  • 攝影師捕捉絕美沙漠夜景 銀河閃耀與地面景致交相輝映
    45歲的風光攝影師Victor Lima在南美洲拍攝到這一景象。在遠離城市的地方,用長曝光鏡頭捕捉到肉眼無法看到的夜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45歲的風光攝影師Victor Lima在南美洲拍攝到這一景象。在遠離城市的地方,用長曝光鏡頭捕捉到肉眼無法看到的夜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攝影師抓拍野生動物 大白鯊躍出水面捕食畫面精彩
    47歲的克裡斯-法羅(Chris Fallows)是一名著名的野生動物攝影師,他耗費幾十年時間,近距離接觸鯊魚和獅子等野生動物,致力於用鏡頭捕捉這些野生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藝術大片」。47歲的克裡斯-法羅(Chris Fallows)是一名著名的野生動物攝影師,他耗費幾十年時間,近距離接觸鯊魚和獅子等野生動物,致力於用鏡頭捕捉這些野生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藝術大片」。克裡斯-法羅來自南非開普敦,他從2歲時便喜歡動物,並將這作為事業,為了拍攝野生動物充滿藝術感的照片,他和妻子每年約150天走訪偏遠地區和海上,約100天潛伏在灌木叢中。
  • 一周藝術人物|凡·高《向日葵》不再外借,隋建國回顧十年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十年間,隋建國捏出的手稿無數,勞作的結果,也是隨做隨扔,他仍舊保持一種「捏」的狀態,每個都不同,也沒有重樣的,他將這些手稿擺在工作檯上,琢磨它們會有怎樣的可能性。「其實是在觀察雕塑製作媒介與空間和造型的關係中,肉體又會充當什麼重要的角色。」他說。
  • 一周藝術人物|翠西·艾敏記錄隔離日記,希門尼斯因新冠病逝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翠西·艾敏生於1963年,1991年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是英國藝術家群體「青年英國藝術家」(YBA)成員之一。一直以來,她都以自己的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原材料,因此,當白立方邀請她記錄隔離日記時,她欣然答應。「日記很適合我,可以被看成我工作和思考的方式,」艾敏在接受《The Art Newspaper》採訪時說:「我們需要藝術,各種各樣的藝術。
  • 他捕捉到靈魂的痕跡,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讀懂20世紀最偉大的...
    他的作品啟發了之後一大批雕塑家的藝術語言。這一次的展覽作品均來自MoMA自有館藏,布朗庫西的11件雕塑將首次一同展出,另有藝術家的素描、攝影和電影作品——這些都直接或間接與他的雕塑生涯有關。3布朗庫西的雕塑作品常選用銅、大理石、木材和石膏素材,刻劃卵形及飛鳥等抽象的主題,引領視覺藝術領域的前衛思潮
  • 攝影師捕捉到超罕見的畫面,鱷魚爸爸背著上百鱷魚寶寶「曬太陽」
    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日前就在印度動物保護區內捕捉到超罕見的畫面,一隻恆河鱷爸爸的背上竟然爬滿了數十隻鱷魚寶寶,獵奇畫面馬上被瘋傳。 根據外媒報導,這些畫面是野生動物攝影師德利提曼(Dhritiman Mukherjee)在印度北方邦的國家保護區捕捉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