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呂克·米藍
8月31日起,法國攝影師讓-呂克·米藍(Jean-Luc Mylayne)的首個中國個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行。
讓-呂克·米藍的攝影作品讓-呂克·米藍的藝術實踐專注於鳥類攝影,在四十多年裡,他走訪了全球眾多鳥類的自然棲息地,並長時間於郊野中觀察,用相機捕捉鳥類稍縱即逝的瞬間。鳥類不僅是藝術家創作的對象,也是有同樣重要地位的藝術觀念合作者。此次由法國阿爾勒梵谷基金會策展人比奇·庫萊格(Bice Curiger)發起並策劃的展覽,展出了讓-呂克·米藍約40幅於1979年至2008年間的作品,展現了米藍在創作中與梵谷相似的、處理自然的手法、以再現式創作將時間結晶化,以及挑戰其所處時代觀看方式等不同方面。
讓-呂克·米藍1946年出生於法國亞眠,曾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地舉辦個展。在米蘭的攝影中,他相信拍攝對象和藝術家之間存在交流。為了拍攝一張照片,他常常需要花費數周或是數個月。在對拍攝對象長時間的觀察中,他似乎已經能夠對場景進行編排,相比記錄,他的攝影更像是舞臺場景,天空、影子、鳥喙的角度等等都在他的「預想」之內。在米藍的鳥類攝影中,鳥成為了「演員」,而他自己成了「導演」。
(文/錢雪兒)上周,知名攝影師南·戈丁(Nan Goldin)因為發動反美國「鴉片類藥物危機」的示威行動,被警方以擾亂社會治安而逮捕。南·戈丁與其他12名示威參與者指責紐約州州長安德魯·馬克·科莫(Andrew M. Cuomo)沒有採取必要的措施阻止紐約州因鴉片類藥物導致的死亡人數增長,並要求他在紐約州各處開設藥物過量治療中心。他們在科莫位於紐約的辦公室外進行示威,之後被警方帶走。
去年,戈丁發起了「現在參與幹預藥物成癮」(Prescription Addiction Intervention Now,簡稱「PAIN」)運動,她譴責薩克勒家族所成立的普渡製藥助長鴉片類藥物成癮。薩克勒家族在藝術慈善事業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不少美術館都曾受惠於這一家族的捐贈,戈丁曾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地進行示威和表演。近日,薩克勒家族被要求進行賠償,並且放棄對公司的控制。
在六七個小時的拘留後,戈丁及其他示威者被釋放,而對於薩克勒家族的案件,她認為這樣的賠償是「不能接受的」。「對於他們而言,這是一次很好的公關,能夠樹立他們的慈善形象,也會讓人覺得他們已經付出了代價,」戈丁說道,「但是我更希望薩克勒家族直面審判,並且沒收他們的個人財產。」
(文/錢雪兒)1968年出生於德國的馬丁·舍勒(Martin Schoeller)是一位人像攝影師,以極度迫近的特寫肖像而聞名。1998年以來,他的作品陸續出現在《滾石》《國家地理》《時代》《紐約時報》等刊物上。1999年,舍勒和理察·阿維頓一同成為《紐約客》的特邀攝影師。他的作品在國際範圍內被廣泛展出和收藏,包括歐洲與美國的個人展覽,並被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學會的國家肖像畫廊納入永久館藏。
馬丁·舍勒 特寫系列之《安格拉·默克爾》20109月15日起,馬丁·舍勒的首場中國展覽「知人識面」將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舉行,展覽將呈現60多幅舍勒的經典肖像攝影作品,其中許多來自他備受爭議的「特寫」系列。這些作品囊括了世界上最富影響力、最知名的社會各界人士的面孔,從藝術及娛樂界名流、國家領袖、政治家到企業家和運動員,如演員喬治·克魯尼,歌手阿黛爾,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德國總理默克爾,企業家比爾·蓋茨和伊隆·馬斯克,以及網球運動員費德勒等。
舍勒曾經說過:「我喜歡與他人靠近,這也許是我個性使然。我始終認為,最重要的是我所拍攝的對象本身。拋開繁複的裝飾以及華麗的背景,我希望我所拍攝到的僅僅是他這個『人』,一個真實的人。」
展覽將持續至11月20日。
(文/畹町)據artnet報導,上周二,《衛報》藝術編輯亞歷克斯·尼德姆(Alex Needham)在推特上給策展人發了一條信息,並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尼德姆的原文是:「親愛的策展人,就像當我被委託編輯一件作品時不會被署名一樣,很有可能我們在報導你的一場展覽時,不會在《衛報》上提及你的名字。事情就是如此。」
亞歷克斯·尼德姆在推特上的發言這條消息引發了全球策展人、編輯和作家的反應。
事實上,直到最近,在大多數地方策展還是一項幕後工作。大多數策展人,尤其是資源較少的小型機構的策展人,需要做的工作還包括列展品清單,甚至打包作品。這種無形的工作與尼德姆對編輯工作的類比非常吻合。在大多數歷史事件中,策展人都是站在幕後。
但近年來,策展人——尤其是當代藝術策展人——的角色突然發生了變化,部分原因是勞工政治的變化。如今,人們更渴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認可,尤其是在「聲譽就是金錢」的領域。在藝術界,聲譽的建立部分是通過媒體報導完成的。當策展人在展覽評論中被提名時,未來的工作和薪酬就為他們打開了大門。獨立策展人尤其依靠名氣帶來機會和經濟上的保障。
這種現象要怪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策展人作為藝術家」這種論調。狂妄自大和地位焦慮,其實是這種現象的表現。像他這樣的策展人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人。他們重新定義了人們如何看待當代藝術展覽的「作者」 。對於特定的公眾群體來說,他的名字足以吸引他們前來參加展覽,即使他們從未聽說過參與展覽的藝術家。
(文/artnet)(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