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的眼裡,文字可能就是白紙黑字那麼簡單,頂多把它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或者平臺,然而,於我,卻不這麼認為,在我心裡,它就是使人詩意棲居的牧場,生命到了那裡,無論是佇立還是遠看或者散步,都能給人帶去無限的遐思和愜意。
老實說,具體我也說不清楚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此感覺,是隨著閱歷的不斷提升還是閱讀能力的逐漸增強或者更簡單點說是自己開始用我手寫我心?反正不管怎麼講,當下的我已經把文字當作一片詩意的牧場,並且感覺越來越好,越來越深!
是的,不可否認,十幾年前,我可能與眾人一樣,只把文字當作文字本身,或者是看作表達自己情緒、想法的一種宣洩,如此而已。但最近這兩年,通過閱讀了大量的中外著作,尤其是那些經典中的經典之後,感覺文字好像不再是文字那麼簡單了,而分明是一片海域、一片樹林、或者乾脆說它就是一片詩意的牧場,生命佇足其間,時間飄離在時間之外。
讀好的文字就是一片詩意的牧場,使人心曠神怡,視野開闊,充滿想像的多維空間。這裡我撇開詩集文字,就拿散文、隨筆說開去也同樣能令人心嚮往之而產生無限之思。是的,當我第一次邂逅臺灣女作家簡禎的那瞬間,我一下子驚嘆莫名:原來文字還可以這麼寫,這麼用。
記得當時我一個人坐在海堤上,看著頭頂上飄飛的雲朵,和雲朵下來來回回的船隻,可能出於無聊,就捧著手裡剛剛買來的新書:《簡禎散文》,隨便看看,可誰能想到,此書不僅回來成了我的枕邊書,而且很快成了我的私房書。
此書讓我一讀再讀,讀到後來竟然有許多章節能一字不漏地背下來。為此,我也感到吃驚,是什麼原因讓我到了如此地步,如此愛不釋手,我不停地追問,難道僅僅是被作者文字表象所帶來的美所徵服還是另有其他緣故?
說真的,當時百思不得其解,可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在作者文字的背後隱藏著濃濃的書卷氣和揮之不去召之即來的詩意,而這詩意無疑就是一片青蔥的牧場,不僅養眼而且養性。
說句真話,在中國的作家裡邊,除了魯迅先生和沈從文先生之外,我最喜歡的作家要數路遙了。路遙一生寫過幾個中篇,《人生》是中篇裡最好的,也最有名的,還寫有《平凡的世界》唯一的一部長篇,獲得了中國小說最高獎,老實說我不看好此作品,我更看重他寫完此篇之後的隨筆集《早晨從中午開始》,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以為:和小說比,隨筆的文字更能體現作者的情感、學識和內涵,也更能看出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和文字背後蘊藏著生活歷練與洞察社會、人生、歲月的性靈以及處事態度,但最關鍵的還是要看文字背後有沒有張力與詩意,無疑,路遙做到了,而且不露山不露水,但字裡行間就是充滿了詩意,充滿了柔情,一字一句一一讀來,將生命、靈魂帶到了牧場,給人無限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