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田明
隨著@江南大學 的接力棒
傳遞到百年河大的手中
正式開啟河南高校故事的講述
河南省教育系統
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
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廳
共青團河南省委
河南省學生聯合會
在全省學校聯合開展
「我和我的學校」網絡主題
微視頻接力活動
#我和我的學校#
【印像•河大之「老」照片中的「新」發展】
文學院2018級本科生王鈞鶴,與學校共同進步,她見證了學校一流學科建設發展歷程,學校用滿滿的智慧和愛護佑著她的成長。在河南大學,她像一隻螢火蟲,啟動了小小身體裡高效高能的自我發光系統,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在追光的路上奮勇前行。這是一位中國大學生和母校共同成長的故事。
本視頻將從文學院本科生
王鈞鶴的視角出發
回望這5年來河南大學的變化
我叫王鈞鶴,是河南大學文學院2018級本科生。入校後,我加入了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兩年多來,通過學習和工作,我與學校共同進步,我見證她的發展,她護佑我的成長。
來到學校校史館,就像走進學校發展史,每一幅照片都訴說著河大人的奮進付出和榮光收穫。
這張照片拍攝於2017年9月21日,河南大學順利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生物學為「雙一流」建設學科,河南大學重返「國家隊」。
在建校105周年大會上,校長宋純鵬號召全校師生,珍惜「雙一流」建設機遇,讓我們從這裡,再出發。
2019年11月,學校獲批「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一個學科同時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大創舉。
2020年1月16日,校黨委書記盧克平在學校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謀劃了學校未來五年發展藍圖,指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實現百年名校振興而努力奮鬥。
這張照片是拍攝於2019年12月,張治軍教授在中試車間與學生們討論工藝。
2020年1月10日,河南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由張治軍教授主持的「高性能節能抗磨納米潤滑油脂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摘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實現了河南大學在國家「三大獎」上的新突破。這是河南大學又一座科研豐碑,更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成果。
這張照片拍攝於2020年4月10日。當時,《光明日報》整版刊發描寫河南大學與黃河關係的長文《一所大學與一條大河的款款深情》。
百年滄桑,歷經磨難,河南大學始終與黃河息息相通,密不可分。學校2018年獲批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全面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已成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中華文明源流探求、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的學術重鎮。
這張照片拍攝於2020年9月1日。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文化學者、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先生,參與拍攝視頻《讀書就是戰鬥》,講述了河南大學的烽火壯歌,鉤沉並紀念抗日戰爭中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學校還有很多這樣的照片。滄桑厚重的照片裡,歷史淬鍊的精神是我們今天接續奮鬥的力量!書香氤氳的照片裡,學校讓人流連忘返的雍容氣質,是我們安靜讀書的精神依託!
經過河南大學幾年的薰陶培養,我從一個懵懂青澀的少年變成陽光自信的青年。
未來,期待每個小小的我,能如螢火蟲,在小小的身體裡擁有最為高效高能的發光系統,以年輕人的有為擔當,扛起家國責任。我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在黑夜裡,能瞬間從天而降,把森林變成如夢美景,為學校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奉獻青春和力量。
108年前,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創辦,開啟了河南現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託起了教育報國的理想。95年前,學校成立中共地下黨支部,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河南最早的活動基地之一,深植下河大的「紅色基因」。80多年前,河大人用熱血和生命奏響救亡圖存壯歌,其赴湯蹈火、敵前辦學的壯舉及其所彰顯的愛國奮鬥精神,照亮了那個灰暗的時代。一代又一代河大人奮發圖強、培植人才,服務人民、奉獻國家,為革命前赴後繼、為建設添磚加瓦、為改革建功立業,愛國奮鬥、興學強國是河大人始終高高擎起的光輝旗幟!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裡。未來五年,小康社會全面建成、中國共產黨邁入第二個百年,我們將親身見證歷史,親手開創未來。跟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承繼河大一個多世紀的光榮與夢想,全面開啟一流大學建設新徵程,這是時代的召喚,是黨和國家的重託,是人民的期盼,是我們的追求。我們的機遇何其寶貴,責任何其重大,使命何其光榮!
全校黨組織、全體共產黨員和廣大師生員工,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攻堅克難、追求卓越,以加快一流大學建設的實際行動和華彩篇章,為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