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人民日報》整版關注貴州黔南,刊發《守住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家園》《城在山水間 人在畫卷中》《繡出美好新生活》三篇文章。重點報導貴州省黔南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不斷擦亮「生態之州」的亮麗名片;努力把綠博園作為助推綠色發展,打造山清水秀、山水相連、天人合一的生態新示範;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增加少數民族搬遷群眾收入促脫貧。
貴州黔南打造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樣本
守住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家園
《人民日報》( 2020年10月17日第06版)
今年「十一」黃金周,國慶獻禮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在全國熱映,作為貴州篇章主要取景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憑藉其秀美風光與民俗風情,受到廣泛好評。
綠博園
事實上,黔南的這份美麗來得並不容易。94%的國土面積屬石漠化片區,面對石多土少、生態脆弱、貧困人口集中、發展基礎差的現實難題,黔南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於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深挖「金銀」效益,打造了一份「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樣本。
廢礦區成後花園
出都勻市區一路向北,不多遠便來到三江堰溼地公園,每到節假日,這裡的遊人總是絡繹不絕。公園地處三條河流交匯之地,水面清澈如鏡,遠處山林蔥蘢,亭臺樓閣點綴其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以前這裡生態環境不好,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地方。」羅琦是都勻市水務局規劃計劃科負責人,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她對於發生在這裡的變化感觸頗深。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河流上遊分布著許多小煤礦,礦山漸漸廢棄後,每到雨季,廢礦裡不斷地流出汙水,延綿數公裡的河道也染成了黃色。「不僅汙染了水體,生態也遭到了破壞,河裡連魚蝦的蹤影都很難見著。」羅琦告訴記者,儘管都勻市歷年都在治理汙染,卻效果甚微。
從2015年開始,都勻市決心實施一場「大手術」,根治汙染問題。在對廢礦進行治理的同時,建立攔河堰工程對河水中的汙染物進行沉降,並通過打造溼地公園修復陸生生態與水生生態。短短數年,汙染問題得到根治,這裡化身為城市「後花園」。
都勻市的蛻變是黔南治汙的一個縮影。作為亞洲最大的磷肥生產基地,長期以來,涉磷汙染一直是黔南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痛點。近年來,全州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3億餘元,並配套一系列政策措施,倒逼企業解決傳統磷化工產業存在的佔地、汙染等問題。2019年,黔南磷石膏資源利用處置率達95%,特別是重安江和甕安河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消除了存在20餘年的劣Ⅴ類水體問題。
「森林覆蓋率達到65.8%,主要江河出水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黔南州州長吳勝華介紹,隨著綠色黔南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美麗黔南林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以及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行動等舉措的啟動實施,全州汙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取得階段性勝利,為可持續發展構築起了更加穩固的生態屏障,踏上了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之路。
伐木工變護林員
地處貴州南部的群山之間,荔波縣小七孔景區雖位置偏遠,卻早已聲名遠揚。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第三天,剛到上午8點半,景區就發布當日門票售罄通告,提醒遊客錯峰遊覽其他景區。在黔南,越來越多的景點正在成為「網紅打卡地」。
鬥篷山、雲霧山、龍架山……黔南多山,峰巒千姿百態,峽谷曲徑通幽,每一座山峰就是一幅畫卷;都柳江、江界河、紅水河……黔南多水,或婉約靈秀,或氣勢磅礴,每一片水域就是一道風景線。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黔南把綠水青山做成了最突出、最響亮的品牌,推動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一場秋雨洗禮,貴定縣甘溪林場瀰漫著淡淡清香,滿眼皆是蒼翠欲滴的綠。「以前林場靠伐木為生,樹砍了不少,可誰也沒富起來。」46歲的唐廷斌曾是甘溪林場的一名職工,在他印象裡,靠山吃山就是砍樹賣木材,林場職工的待遇上不來,更無力帶動周邊群眾增收。
2011年,甘溪林場作為黔南州國有林場改革的試點單位,實現了從生產銷售木材到培育管護森林資源,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轉變。職工變成護林員,大家在林場裡栽種了大量花草供遊客欣賞,培育風景植物樹苗。此後,甘溪林場順利升格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先後獲得「國家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全國十佳國有林場」等榮譽稱號。
「生態好人氣自然足,林子就是我們的財路。」唐廷斌在景區周邊開了家農家樂,一開張生意就十分紅火,也帶動了不少當地群眾吃上了「旅遊飯」。甩掉「木頭經濟」的老路,林場走上了森林旅遊發展新路,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以上。
除了擁有1個世界自然遺產地、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和5個國家水利風景區,黔南還有大量特色村寨與傳統村落,2019年接待遊客達900萬人次,旅遊業保持著年增長40%以上的高速度。守著好山好水好風光,黔南正以綜合旅遊目的地為目標,推動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
小瓜果鋪致富路
9月22日上午,惠水縣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佛手瓜產業發展問題。這場會議通過中文、英語、西班牙語面向全球直播。
一個西部縣種佛手瓜,為何能引起世界關注?惠水縣山多地少土層薄,傳統農業產業難以可持續發展,老百姓靠種地遲遲不能脫貧致富。近年來,惠水縣依託自然條件、區位優勢,探索出以佛手瓜為代表的山地高效特色產業,並作為主導產業在全縣推廣5.2萬畝。
「一畝地收入近萬元,在以前真不敢想像。」52歲的顏橋珍是好花紅鎮弄苑村村民,從房前屋後零星種植,一步步將佛手瓜種到了18畝,一家人因此過上了殷實富足的生活。今年,在貴陽上班的兒子汪軍乾脆辭職回鄉,準備把家裡的瓜地再擴大100畝,用自己學到的信息技術,把產品賣到更多大城市。
渾身是刺,吃起來又酸又澀,刺梨在貴州曾無人問津。如今,在龍裡縣,這種其貌不揚的小果子卻成了「香餑餑」——種植面積達10.5萬畝,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開發出刺梨乾、刺梨酒、刺梨汁及刺梨保健品等20餘種產品。目前,龍裡已成為貴州乃至全國人工種植刺梨規模最大、品種最優、產量最高的生產基地之一,種植受益農戶達7917戶,戶均增收8000元。
躋身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都勻毛尖是黔南茶產業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是幫助群眾發家致富的重要產業。全州12縣市均產茶,現有茶園超過161萬畝,茶葉從業人員達38.83萬人,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36746人。除了產茶,各地也在探索茶旅一體化融合發展路徑,吃茶宴、住茶山、遊茶園、體驗制茶,茶區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景區。
如今,黔南各地都在積極行動,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相銜接,立足山地資源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結構,以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等為主導的生態產業,正源源不斷地釋放綠色紅利。
「把生態保護好、建設好、管護好、利用好,守住綠水青山,建設美麗家園。」黔南州委書記唐德智表示,將以第四屆中國綠化博覽會在黔南舉辦為新的起點,不斷擦亮「生態之州」的亮麗名片,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
第四屆綠博會即將在貴州都勻市開幕——
城在山水間 人在畫卷中
《人民日報》( 2020年10月17日第06版)
滿山蒼翠,一波碧水,亭臺樓閣,相映成趣。一園入、百城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10月18日,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勻市將舉辦第四屆中國綠化博覽會。
中國綠化博覽會(以下簡稱「綠博會」)是中國綠化生態領域組織層次最高的綜合性博覽會,也是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博覽盛會,被譽為中國綠化領域的「奧林匹克」。綠博會每五年舉辦一屆,前三屆分別在南京、鄭州、天津武清舉行。
花落黔南,連創四個第一
2017年10月,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草局決定將第四屆綠博會舉辦地點確定在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此舉開創了綠博會舉辦的四個「第一」:第一次在少數民族地區舉辦、第一次在西部地區舉辦、第一次在非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舉辦、第一次在高原山地舉辦。
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司長張煒看來,綠博會「花落黔南」對推進西南地區樹立生態建設與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典型和樣板、全面脫貧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綠博會的永久主題是「以人為本,共建綠色家園」,本屆綠博會副主題是「綠圓中國夢,攜手進小康」,著力打造一個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綠化成就展示的示範平臺。
貴州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貴州省林業局局長張美鈞表示,藉助中國綠化博覽會這一特殊載體,可以生動詮釋綠色發展理念,助力提升生態建設基礎條件,推動貴州大生態與大旅遊發展的有機融合,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山巒起伏、層林疊翠,森林覆蓋率達65.8%,長年城市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6.2%以上。」黔南州委書記唐德智表示,作為第四屆綠博會承辦地,生態條件優良,國土綠化水平較高,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黔南州有條件打造一屆獨具特色、影響深遠的綠博會。
順勢設計,妙用真山真水
綠博園展園內,園區中心山體之巔,高88米的綠博塔屹立,俯瞰大地;藍天白雲、綠樹紅花倒映於東湖水中,微風過處,波光粼粼,一幅湖光山色美景映入眼帘。
一步一風景,一眼一畫卷。「『順勢』是綠博園設計和建設的關鍵理念,就像給這裡的山水只做一個『微創手術』,用最小的代價去營造最美的景觀。」上海復旦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綠博園駐場負責人錢進介紹,真山真水是本屆綠博園最大的看點,園區採取「範式傳承、順勢設計」的策略,形成「一心、兩環、兩帶、五區」的規劃結構,共同構成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共同體。
步入綠博園,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一眼千年。陝西園大雁塔、湖北園黃鶴樓、廣州園「小蠻腰」……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元素點綴在自然山水間,整個園區似一幅搖曳生姿的人文山水風情長卷,正符合綠博園的總體定位:「綠水青山新畫卷,生態文明新標杆」。
綠博園核心區面積6000畝,設立56個展園,堅持不搞高強度開發,不挖山、不填湖,儘可能留住自然環境、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通過借鑑國畫「點、染」技法,在綠水青山中點景和染彩,營造綠色新形、新態、新韻、新魂,建成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典範」,自然地展現我國國土綠化和林業事業建設成就。
除了室外展園建設,本屆綠博會還將舉辦國土綠化成就室內展覽、國土綠化高層論壇等系列活動,同時還將組織舉辦展覽展示競賽、學術交流、生態文化宣傳等一系列推動國土綠化事業發展的活動。
立足長遠,構建城市「綠心」
綠博園位於都勻市新老城區接合部,規劃區面積達2.9萬畝,林地佔54%,其中核心區面積0.6萬畝,水面面積多達1200畝,規劃區周邊均有雙向八車道城際大道,具有良好的通達條件;規劃區山水林田湖草各種生態元素齊聚,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綠博園對城市建設、旅遊文化和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
夜晚的綠博園流光溢彩,採用世界先進的脈動水幕技術,在水面上投射出面積超1000平方米巨幅《綠博九州·印記黔南》水幕電影,聲、光、電立體呈現、美輪美奐。為增加穩定電源點,南方電網貴州都勻供電局建成投運110千伏鳳凰變電站改善電網網架結構,對比傳統變電站更加節能環保,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5G信號覆蓋整個園區,通過「智慧園區」信息系統建設,打造出政府監管、運營管理、推廣營銷、遊客服務「一雲多用」的智慧平臺,旅遊綠道、遊客服務中心、水體景觀、城市民宿等文化旅遊設施一應俱全。
「這都是立足長遠,為提高後綠博時代的運營提前謀劃準備。」黔南州州長吳勝華表示,舉辦綠博會不僅僅是辦會,而是把綠博園作為助推黔南綠色發展,構建集生態、康養、博覽、休閒、文旅於一體的畫卷型城市「綠心」,打造山清水秀、山水相連、天人合一的生態新示範。
貴州黔南州全面打好少數民族脫貧攻堅戰
繡出美好新生活
《人民日報》( 2020年10月17日第06版)
「好花紅來好花紅,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開在刺梨樹,哪朵向陽哪朵紅……」伴著一曲《好花紅》,60歲的水族婦女潘蕭,正嫻熟地將馬尾用絲線包裹,搓成線狀,再用大針穿好,趕製馬尾繡。
儘管工藝繁瑣,過程複雜,但對老人家而言,再是熟悉不過。「每個水族婦女都會馬尾繡,現在進了城,政府鼓勵我們繼續繡,這門手藝不能丟!」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同時,還抓好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各族人民共同唱響民族團結「好花紅」。
把手藝做成生意
潘蕭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人,由於人多地少,交通閉塞,在老家幾乎是靠天吃飯,貧困成了繞不開的坎兒。2018年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下,她舉家搬遷到中和鎮雪花湖社區,成了新市民。
「以前閒下來,總會做點馬尾繡,除了家裡用,還能在趕場的時候掙點零花錢。」剛搬出大山,潘蕭一度很焦慮,不知道家鄉的馬尾繡還能不能傳下去,「這是水族的瑰寶,有它就有家。」
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是第一步,關鍵是如何穩得住、能致富。馬尾繡是一種以馬尾作原材料的特殊刺繡技藝,在水族婦女中世代傳承。
「搬遷之前我們就開始謀劃,也想了不少招兒。」社區負責人韋孟佩也是水族人,她深知馬尾繡是水族搬遷群眾共同的情結,必須傳承和保護好。
韋孟佩介紹,隨著群眾的陸續入住,社區開始引入馬尾繡製作企業,既傳承了這門非遺技藝,又讓群眾從中受益。
「現在只要有空,就到附近的企業拿繡片,回家繡,繡完了還有錢賺,大夥可喜歡做咧。」如今,潘蕭時常會跟幾個鄰居搭夥繡,幾乎跟老家沒啥區別,「真要說有啥不一樣,就是環境好,日子越來越好了。」
目前,整個社區有1500多名繡娘,幾乎家家都做馬尾繡。「企業會根據繡片圖案的大小、複雜程度、質量等支付工錢。」據統計,如今社區裡的馬尾繡製作企業已有14家,前不久社區還成立了馬尾繡協會,組織帶動廣大群眾繡出更美好的生活。
地處黔桂交界的黔南州少數民族超過40個,佔當地人口總數的近六成。在脫貧攻堅中,黔南州注重將少數民族文化與產業、就業等融合,採取多種方式,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搬遷群眾增收致富。
從田間走進車間
拿慣了鋤頭的覃想燕,怎麼也沒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朝九晚五地上起班。
家住三都縣周覃鎮拉近村的覃想燕是布依族人,2019年以前,一家人守著兩畝地過活,「那時候特羨慕有份工作的,也想過出去打工,但孩子正在念書,出遠門實在放心不下,只能靠丈夫打零工維持著。」
2019年,聽說鄰村的一家香菇企業正在招工,覃想燕直接跑去報了名,「一直盼著能在家門口上班,好不容易等到機會,無論如何也得抓住。」她順利地成為企業的一員,第二天便來園區報到。
「除了種香菇,企業還做菌棒加工,供應周邊鄉鎮30多個合作社,帶動群眾一起發展產業。」企業負責人陳金棒之前一直做木材加工生意,到了2013年,決定轉型做菌棒。在政府的幫助下,他接連建起了育苗大棚、菌棒加工車間,還在周邊流轉土地種植菌材林,形成較為完整的香菇產業鏈。
目前,該企業共有員工51人,27人是貧困戶。他們大多數都跟覃想燕一樣,摘菌子、做菌棒等,「剛來那幾天,一直有專人培訓,幾天就學會了。」
在陳金棒看來,最重要的是能覆蓋更多貧困戶,帶動他們增收,「截至目前已經供應了180多萬棒,還有50多萬棒的訂單等著交貨。這就像撒下種子一樣,香菇產業開始在周邊生根發芽。」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讓一個民族掉隊,黔南州通過抓產業擴就業促增收。全州圍繞農村產業革命,發展茶葉、刺梨、食用菌等12個特色主導產業。同時培育新型主體,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全州農業龍頭企業75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230個,帶動38.4萬戶農戶就業。
讓農民變成市民
出門忘帶鑰匙,找不到回家的路,不會坐公交……位於惠水縣經濟開發核心區的新民社區,是一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6年,王明玉一家成為第一批搬遷入住的新市民,由於習慣了老家苗寨的生活,剛來的時候有些難以適應。
「以前都說苗族話,現在也得說普通話。剛來那會怕跟人說話,一直窩在家裡不敢出門。」很難想像,一段時間之後,眼前這個苗族婦女也能用普通話交流。
在易地扶貧搬遷中,貴州根據實際實施以城鎮化安置為主,而隨著城鎮化發展,也有不少居住在郊區、村寨的群眾進了城。為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解決融入城鎮過程中遇到的困擾,惠水縣民族宗教事務局主動上門,持續開展幫搬遷、幫融入、幫就業、幫解困等服務,提升搬遷社區民族工作水平,加快少數民族搬遷群眾融入社區生活的步伐。
「我們在各個搬遷社區建立民族工作服務站,聽取各民族群眾的訴求,同時開展治安巡邏、社區環境衛生監督等活動。」惠水縣民宗局局長吳詠梅介紹,社區還成立新市民夜校,組織群眾學習傳統手工藝技能,「還拿出專項資金,支持群眾組建社區蘆笙隊、八音座唱隊、山歌協會等,幫助他們安心融入新生活。」
困難得到化解,融入更加順暢。如今的王明玉,除了在社區找到了工作,還加入了山歌協會,每逢「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節慶,她也會鼓起勇氣,為大伙兒高歌一曲。
「不僅要讓少數民族群眾搬出來,還得幫助他們安心生活,全力做好民族團結工作,因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吳詠梅表示。
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十三五」期間,黔南州共建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08個,建設安置住房62025套,搬遷24.73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9.99萬人。
內容來源:人民日報 多彩貴州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綠博會在即,今天《人民日報》整版關注貴州黔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