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發生8級特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也是中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中國地震局表示,全國地震系統充分汲取災難教訓,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立足多震災基本國情,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未來要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據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介紹,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主要體現為防震減災觀念思路更加明確、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地震災害防禦能力穩步增強、公共服務和保障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創新驅動更加有力等方面。
其中,監測預警能力上,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東部區域達到2.0級。實現國內地震2分鐘自動地震速報,地震定位精度進一步提高,部分地區具備秒級地震預警服務能力,初步具備非天然地震事件監測能力。
地震災害防禦能力上,實施第五代全國地震區劃圖,取消不設防地區。活斷層探測成果在銀川、蘭州、烏魯木齊等80多個城市得到應用。統籌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支持全國2827萬戶貧困家庭改造危房。「十三五」期間,全國中強地震年均死亡人數環比減少93%,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環比下降76%。
公共服務和保障能力上,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速報信息公眾覆蓋率超過95%,為高鐵等行業用戶和福建、四川等地公眾提供地震預警服務,試點開展爆炸、礦震等震動監測服務,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1300餘項重大建設工程中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實現震後0.5小時內提供地震災害快速評估結果,1.5小時內提供人員傷亡、房屋破壞初步信息和輔助決策建議。
全國58%國土處於7度及以上地震高危險區
中國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主要包括地震災害風險形勢依然嚴峻、防震減災基礎仍需加強、災害風險防控更加複雜等內容。
震災風險形勢方面,多震災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全國58%的國土和54%的縣城、60%的地級市、27個省會城市、近55%人口處於7度及以上地震高危險區。統計顯示,1900年以來,中國大陸年平均發生20次左右5級以上地震、3.8次6級以上地震、0.7次7級以上地震,大約10年1次8級以上地震。中國大陸發生過6級、7級、8級以上地震的省市自治區分別有28個、17個和11個。
防震減災基礎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一是治理體系有待完善;二是災害風險底數不清,「地下不清、地上不明」狀況亟待改善;三是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不強,應急響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務供給不夠,與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需求差距較大;五是風險理念有待提高,重救災、輕預防思想尚未根本轉變,全社會防範大震巨災意識不足。
災害風險防控方面,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重大基礎設施、生命線工程大量建設和城市群建設,進一步使空間組織更加緊湊、財富高度集中、人口更加聚集,各類系統多樣複雜,工程、產業、金融等關聯性日趨增強,使得地震災害鏈條不斷延長,脆弱性、衍生性、複雜性不斷變強,防控與處置更加複雜。此外,中國大部分農村民居、部分城市老舊建築和「城中村」建築未達到設防標準,面臨地震災害風險越來越突出。
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表示,要始終牢固樹立風險防範理念、始終完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持續增強抵禦地震災害能力、始終築牢防震減災人民防線,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樹立風險防範理念方面,堅持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和全球視野。全球視野要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完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方面,建立涵蓋地震危險性分析、震害預測、防震減災社會科學領域的災害風險分析系統論方法,進一步完善地震災害風險評價機制和管理機制,建立涵蓋中央與地方、平時與戰時、官方與民間、內部與涉外的協同管理機制。
增強抵禦地震災害能力方面,通過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切實提升地震預測預警能力;評估全國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提升房屋建築抗震能力,加快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提升陸海一體化地震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水平,推進地震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推進應急能力建設,提升災情獲取、處理和發布能力;做好防震減災科普工作,不斷增強公眾憂患意識和全社會風險防範能力。
築牢防震減災人民防線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紮實推進各項工作;推進防震減災「網格化」管理,動員各類主體主動參與,推進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切實提高防震減災基層治理水平;科學增強地震安全隱患透明度,滿足公眾知情權,讓公眾關注與自身密切相關的風險防控;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科學素質,激發公眾參與防震減災自覺性,提高應對地震災害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