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 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發生8級特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也是中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中國地震局表示,全國地震系統充分汲取災難教訓,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立足多震災基本國情,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未來要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據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介紹,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主要體現為防震減災觀念思路更加明確、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地震災害防禦能力穩步增強、公共服務和保障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創新驅動更加有力等方面。

其中,監測預警能力上,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東部區域達到2.0級。實現國內地震2分鐘自動地震速報,地震定位精度進一步提高,部分地區具備秒級地震預警服務能力,初步具備非天然地震事件監測能力。

地震災害防禦能力上,實施第五代全國地震區劃圖,取消不設防地區。活斷層探測成果在銀川、蘭州、烏魯木齊等80多個城市得到應用。統籌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支持全國2827萬戶貧困家庭改造危房。「十三五」期間,全國中強地震年均死亡人數環比減少93%,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環比下降76%。

公共服務和保障能力上,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速報信息公眾覆蓋率超過95%,為高鐵等行業用戶和福建、四川等地公眾提供地震預警服務,試點開展爆炸、礦震等震動監測服務,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1300餘項重大建設工程中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實現震後0.5小時內提供地震災害快速評估結果,1.5小時內提供人員傷亡、房屋破壞初步信息和輔助決策建議。

全國58%國土處於7度及以上地震高危險區

中國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主要包括地震災害風險形勢依然嚴峻、防震減災基礎仍需加強、災害風險防控更加複雜等內容。

震災風險形勢方面,多震災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全國58%的國土和54%的縣城、60%的地級市、27個省會城市、近55%人口處於7度及以上地震高危險區。統計顯示,1900年以來,中國大陸年平均發生20次左右5級以上地震、3.8次6級以上地震、0.7次7級以上地震,大約10年1次8級以上地震。中國大陸發生過6級、7級、8級以上地震的省市自治區分別有28個、17個和11個。

防震減災基礎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一是治理體系有待完善;二是災害風險底數不清,「地下不清、地上不明」狀況亟待改善;三是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不強,應急響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務供給不夠,與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需求差距較大;五是風險理念有待提高,重救災、輕預防思想尚未根本轉變,全社會防範大震巨災意識不足。

災害風險防控方面,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重大基礎設施、生命線工程大量建設和城市群建設,進一步使空間組織更加緊湊、財富高度集中、人口更加聚集,各類系統多樣複雜,工程、產業、金融等關聯性日趨增強,使得地震災害鏈條不斷延長,脆弱性、衍生性、複雜性不斷變強,防控與處置更加複雜。此外,中國大部分農村民居、部分城市老舊建築和「城中村」建築未達到設防標準,面臨地震災害風險越來越突出。

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表示,要始終牢固樹立風險防範理念、始終完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持續增強抵禦地震災害能力、始終築牢防震減災人民防線,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樹立風險防範理念方面,堅持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和全球視野。全球視野要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完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方面,建立涵蓋地震危險性分析、震害預測、防震減災社會科學領域的災害風險分析系統論方法,進一步完善地震災害風險評價機制和管理機制,建立涵蓋中央與地方、平時與戰時、官方與民間、內部與涉外的協同管理機制。

增強抵禦地震災害能力方面,通過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切實提升地震預測預警能力;評估全國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提升房屋建築抗震能力,加快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提升陸海一體化地震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水平,推進地震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推進應急能力建設,提升災情獲取、處理和發布能力;做好防震減災科普工作,不斷增強公眾憂患意識和全社會風險防範能力。

築牢防震減災人民防線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紮實推進各項工作;推進防震減災「網格化」管理,動員各類主體主動參與,推進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切實提高防震減災基層治理水平;科學增強地震安全隱患透明度,滿足公眾知情權,讓公眾關注與自身密切相關的風險防控;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科學素質,激發公眾參與防震減災自覺性,提高應對地震災害能力。(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中國地震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8日在北京召開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十四五」防震減災發展形勢和發展思路,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不斷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高質量服務能力。
  • 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有哪些與防震減災...
    當前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相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來說,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社會綜合防禦能力不足,小震致災、中震大災、大震巨災的現象依然存在,社會公眾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防震減災工作仍然任重道遠。防震減災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 中國地震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閔宜仁作題為《統一思想、明晰思路、凝聚力量,開啟防震減災工作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工作報告。會議回顧了「十三五」時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成就。地震系統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不斷樹牢防震減災新理念,有效防範應對重大地震災害風險,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堅持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開放合作,堅持打鐵必須自身硬,廣大幹部職工迎難而上、開拓進取,防震減災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現代化體系
    ,創新地震科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不斷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高質量服務能力。  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在會上作工作報告說,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年,防震減災意義重大,重點要做好重特大地震災害風險防範、提升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推動防震減災服務提質增效升級、增強防震減災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深化對外交流合作等九方面工作。
  • 嘉興市榮獲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先進
    12月31日,省地震局公布2020 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考核結果,嘉興市榮獲2020年度浙江省市級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單位,所轄平湖市榮獲縣級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單位。2020年,我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新思想為指引,按照「依法行政、規劃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示範引領」的工作思路,市縣聯動,紮實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成效顯著。一是地震監測能力不斷增強。推進實施地震監測臺站標準化提升工程,地震預警臺網不斷完善,全市地震監測臺站100%實現專線傳輸。
  • 我市榮獲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
    近日,省地震局公布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考核結果,嘉興市榮獲2020年度浙江省市級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單位,所轄平湖市榮獲縣級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單位。2020年,我市按照「依法行政、規劃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示範引領」的工作思路,市縣聯動,紮實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成效顯著。首先是地震監測能力不斷增強。
  • 四川防震減災宣傳報導工作
    看新時代四川防震減災·行業篇及時、廣泛、科學的防震減災宣傳報導,有利於增強社會民眾防震減災意識、提高社會民眾防震減災技能,有利於營造良好的防震減災社會氛圍、促進防震減災事業健康發展,有利於凝聚抗震救災工作力量、推進抗震救災工作開展。
  • 中國地震局公布2021年18項競爭性課題 促防震減災現代化
    中新網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發展研究中心27日公布中國地震局2021年重大政策理論與實踐問題競爭性課題,針對防震減災事業改革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共設立4大類8個方向18項課題,並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課題研究單位,旨在為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提供決策支撐。
  • 「防震減災宣傳周」提高災害防治能力 構築生命安全防線
    新華街街道舉辦防震減災科普活動7月28-29日,新華街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社區舉辦防震減災科普活動,在活動現場,社區黨員志願者向居民發放宣傳手冊300餘份,懸掛宣傳條幅6條,普及推廣暴雨洪澇、地震及家庭火災等常見災害預防、自救、互救的防災減災知識,減輕社區的災害風險,提升基層的減災能力,同時積極解答居民的疑惑,提醒他們多多關注「防災減災」小知識,學會保護自己。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加防震減災活動的義務。  國家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  國家鼓勵、引導志願者參加防震減災活動。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 防震減災實用科普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複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災害損失日趨嚴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
  • 防震減災事業統計調查制度
    一、調查目的   為全面、客觀地反映防震減災事業整體狀況,搜集地震系統的綜合統計資料,滿足防震減災事業科學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服務社會經濟建設、提升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宏觀政策的需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特制定本統計報表制度。
  • 新時代應急人好樣子 | 紮根科研 為防震減災事業護航
    —記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我國地震科研領域,有這樣一支力量,數十年如一日圍繞地震機理與預測這一科學前沿問題和防震減災的社會需求,開展地震科學領域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在支撐國家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就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家重點實驗室)。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複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災害損失日趨嚴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
  • 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在廈門舉辦
    為紀念唐山大地震,普及防震減災和應急自救知識,此次決賽特定於7月28日舉行。決賽中,從網絡選拔賽、預賽等環節中脫穎而出的30名選手圍繞「防震減災 科普先行」的主題,從不同角度,結合實際案例,講解了減隔震技術、鑽地蚯蚓機器人、抗震阻尼器等在地震救援中的應用,以及《你不知道的地震急救包》、《給孩子的防震減災課》、《家庭防震——你的家具擺放對了麼》等實用內容,贏得在場專家和觀眾的陣陣掌聲。
  • 城市防震減災 保障生命安全
    城市自形成以來就不斷受到來自於自然和人為災害的襲擾,有時還受到經濟危機和社會穩定問題的衝擊和影響,城市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同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作鬥爭的歷史。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是在充分考慮城市的地震和地震地質背景、場地條件、城市規模與現狀的基礎上,確定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的目標和抗震設防標準。它是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專業規劃,也是城市防災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 防震減災 從我做起
    ——烏魯木齊市自然資源局「訪惠聚」工作隊與新東街社區共同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給小學生講解防震減災知識。 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為切實普及防災減災和避險互救知識,烏魯木齊市自然資源局駐天山區勝利路片區新東街社區「訪惠聚」工作隊與新東街社區共同在轄區開展了主題為「防震減災 從我做起」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活動中,社區幹部通過宣講防災減災知識、發放防震減災科普畫冊等多種方式,普及推廣暴雨洪澇、地震及家庭火災等常見災害預防、自救、互救的防災減災知識。
  • 山東防震減災科普廣度深度不斷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取得長
    在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的山東省防震減災科技園內,來自山東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36名隊員正在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進行訓練。山東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隸屬於山東省地震局,是目前國內地震救援技能培訓三大基地(北京、蘭州、山東)之一,同時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省級地震災害專業訓練接地,為省市縣三級培育和鍛鍊強有力的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園區佔地面積200餘畝,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
  • 地區地震部門赴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 爭取援助
    圖1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支持阿里地震工作座談交流為進一步爭取地震系統特別是地震災害專業工作力量援助和支持,推進阿里地區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作,2020年12月30日,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陳華靜主持召開支持阿里地區地震工作座談會。
  • 通州:新華街道開展普及防震減災知識講座
    近日,為進一步推動「防震減災 全民參與」理念深入人心,完善災情預報體系,健全防震減災機制由通州區地震局與防災科技學院聯合主辦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講座在新華街道如意社區活動室如期開展。如意社區「防震減災 全民參與」知識講座現場講座由防災科技學院資深老師進行講解,圍繞「認識地震」、「地震災害」、「減輕地震災害」三大板塊進行,分別向居民講解了中國地震的特點、地震災害和特點以及如何減輕地震災害。講座中還介紹了地震監測預報、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建築物抗震設計以及地震應急演練的防震減災3+1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