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應急人好樣子 | 紮根科研 為防震減災事業護航

2020-11-08 應急管理部

記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我國地震科研領域,有這樣一支力量,數十年如一日圍繞地震機理與預測這一科學前沿問題和防震減災的社會需求,開展地震科學領域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在支撐國家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就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家重點實驗室)。

依託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3年成立,成為我國地震研究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十多年來,該實驗室在地震機理和預測研究方面一路前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徵途中不斷突破

在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以強震孕育和發生的構造變形為主線,圍繞強震機理與預測,從構造變形的發生時間、空間分布、演化歷史、深部環境、物理機制入手,開展地震機理研究、地震趨勢分析、地震危險判斷、地震前兆探索。

「通俗地講,就是我們通過和新構造變形以及發生過的強震打交道,從中找出強震孕育的規律,從而防範風險,儘可能地減小地震造成的損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杰說。

圍繞這樣的定位,國家重點實驗室下設5個科研單元,分別是活動構造研究室、地殼形變研究室、深部構造研究室、新構造年代學實驗室和構造物理實驗室。這5個單元彼此密切聯繫,又各有「絕活兒」,成為業內標杆。

其中,構造物理實驗室,是我國地學領域成立最早、規模最大、試驗手段最多的高溫高壓巖石變形實驗室,始終在國內構造物理和高溫高壓試驗領域發揮著引領作用。

構造物理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周永勝介紹,地震的孕育、發生往往需要數百年到數千年,由於時間限制,科研人員只能獲得地震發生的某些片段。「現在通過我們的實驗室,用數小時到數天,就可以模擬地震孕育和發生的全過程。」

成立以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徵途中,不斷取得新突破:提出了大陸強震受控於活動地塊的理論,對我國地震監測臺網的布設與優化、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年度危險區判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提出了斷層亞失穩模型,為探索地震前兆和預測提供了新的思路;關於青藏高原現今動力學模式的研究成果入選「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在野外考察領域越鑽越深

「一直在路上」,這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的常態。曾發生過大地震的地方,總有他們的足跡;重要的地震斷裂帶,總留下他們的腳步;發生震級較高的地震,他們總是第一時間出發前往現場,儘快捕捉探索地震形成機理……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經常穿行在大山中,試圖解開地震之謎,破解地震預測的密碼。在川西高原與橫斷山區,為了仔細觀測新鮮斷層剖面,科研人員跨越一個個陡坡,穿過一條條河流。「每當發現新的斷層露頭時,我們所有的疲勞和疼痛都拋在了腦後,湧上來的全是快樂和興奮!」周永勝說。

路途的艱辛,未能阻止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前行的腳步。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何宏林告訴記者,近年來,針對國民經濟建設和防震減災事業的需要,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川藏鐵路、西氣東輸、核電工程選址、境內外大型水電工程等數十項國家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估。作為活動斷層研究和探測的牽頭單位,國家重點實驗室組織實施了全國的活動斷層工作,編制完成了活動斷層探測的系列標準。

在薪火相傳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018年7月13日,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領導組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馬瑾 ,在會議記錄本上留下了她最後一次參加國家重點實驗室黨支部活動時的發言:「只要是對國家、對老百姓有用處的,就去做。地震科學研究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做的每一點工作,取得的每一個進步,獲得的每一個發現,都是對地震科學的貢獻……」

這樣的追求和精神,也深深感染著這裡的每一名科研人員,激勵大家肩負職責使命,在地震科研領域砥礪前行。

如今,國家重點實驗室致力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加強、影響力持續提升。

2011年至2018年,承擔了包括「973計劃」項目、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點研發專項、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30餘項。

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1200多篇,獲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部委和國家一級學會科技獎多項。

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相繼產生,數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和優秀青年項目資助。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獲科技部批准,是地震系統首家入選單位。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共150餘人,向地震系統和地學其他領域輸送了一批優秀人才。

如今,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地震行業開展高水平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培養優秀科學家以及高層次學術交流的基地,不斷把地震機理與預測研究推向深入。

(應急管理部新聞宣傳司與人民網共同推出)

相關焦點

  • 地震標準為防震減災工作保駕護航
    地震標準化是國家標準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和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重要支撐。地震工作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標準的支撐與引領,做好地震標準化工作對促進防震減災事業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防震減災事業統計調查制度
    一、調查目的   為全面、客觀地反映防震減災事業整體狀況,搜集地震系統的綜合統計資料,滿足防震減災事業科學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服務社會經濟建設、提升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宏觀政策的需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特制定本統計報表制度。
  • 中國地震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傳達學習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批示和致信精神,認真落實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部署,總結「十三五」時期和2020年防震減災工作,謀劃「十四五」事業發展,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
  • 四川防震減災宣傳報導工作
    看新時代四川防震減災·行業篇及時、廣泛、科學的防震減災宣傳報導,有利於增強社會民眾防震減災意識、提高社會民眾防震減災技能,有利於營造良好的防震減災社會氛圍、促進防震減災事業健康發展,有利於凝聚抗震救災工作力量、推進抗震救災工作開展。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中國地震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8日在北京召開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十四五」防震減災發展形勢和發展思路,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不斷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高質量服務能力。
  • 中國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 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
    中國地震局表示,全國地震系統充分汲取災難教訓,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立足多震災基本國情,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未來要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據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介紹,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主要體現為防震減災觀念思路更加明確、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地震災害防禦能力穩步增強、公共服務和保障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創新驅動更加有力等方面。其中,監測預警能力上,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東部區域達到2.0級。
  • 防震減災 為你守候——地震系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電影(微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防震減災 為你守候》通過回顧近十年陝西省防震減災事業取得的長足發展和地震部門日常工作點滴,反映地震系統幹部職工,特別是基層一線幹部職工奮發圖強、積極進取、愛崗敬業同時,從不同角度展現防震減災工作的主要內容,向公眾傳遞地震科學知識,提高社會防震減災關注度,弘揚科學防震減災意識。本片由陝西省地震局報送。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加防震減災活動的義務。  國家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  國家鼓勵、引導志願者參加防震減災活動。
  • 防震減災 從我做起
    ——烏魯木齊市自然資源局「訪惠聚」工作隊與新東街社區共同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給小學生講解防震減災知識。 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為切實普及防災減災和避險互救知識,烏魯木齊市自然資源局駐天山區勝利路片區新東街社區「訪惠聚」工作隊與新東街社區共同在轄區開展了主題為「防震減災 從我做起」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活動中,社區幹部通過宣講防災減災知識、發放防震減災科普畫冊等多種方式,普及推廣暴雨洪澇、地震及家庭火災等常見災害預防、自救、互救的防災減災知識。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 防震減災實用科普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與公民的關係 四、地震避險和自救互救常識 1. 積極推進我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的意義 2. 學校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的重要性 3. 為何要加強防震減災志願者隊伍的建設 4.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現代化體系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現代化體系 2021-01-08 22:28: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田博群 責任編輯:田博群
  • 嘉興市榮獲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先進
    嘉興市榮獲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先進 發布日期:2021-01-06 17:34 信息來源:市科技局 瀏覽次數:
  • 「十三五」山東投資9897萬元 建設防震減災四大提升工程
    2015年12月24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魯政辦字〔2015〕264號),工作目標是到2020年,全省城鄉具備抗禦6級地震的能力,防震減災總體能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 再添防震減災 科普示範學校
    本報訊 近日,在海南省地震局與省教育廳共同組織開展的海南省2020年度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的申報認定工作中,海口市第二中學、五源河學校、瓊山椰博小學、美蘭實驗小學、蒼西小學被認定為海南省2020年度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有20所學校被認定為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
  • 我市榮獲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
    近日,省地震局公布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考核結果,嘉興市榮獲2020年度浙江省市級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單位,所轄平湖市榮獲縣級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單位。2020年,我市按照「依法行政、規劃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示範引領」的工作思路,市縣聯動,紮實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成效顯著。首先是地震監測能力不斷增強。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與公民的關係 四、地震避險和自救互救常識 1. 積極推進我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的意義 2. 學校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的重要性 3. 為何要加強防震減災志願者隊伍的建設 4.
  • 中國地震局公布2021年18項競爭性課題 促防震減災現代化
    中新網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發展研究中心27日公布中國地震局2021年重大政策理論與實踐問題競爭性課題,針對防震減災事業改革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共設立4大類8個方向18項課題,並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課題研究單位,旨在為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提供決策支撐。
  • 廈門2020年初建成專業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
    廈門2020年初建成專業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 2019-05-12 20:58: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城市防震減災 保障生命安全
    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8年1月24日至30日,在河北承德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抗震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抗震減災工作的重點是城市,提出了城市抗震防災的3項要求和5項任務,並確定了烏魯木齊等38個城市作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抗震城市並要求開展相關的抗震工作。這標誌著中國城市抗震工作由單體建築抗震發展到考慮整個城市綜合抗震防災的新階段。
  • 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有哪些與防震減災...
    防震減災是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內容,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重要而特殊,「不是中心卻能牽動中心,不是大局卻能影響大局」。當前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相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來說,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社會綜合防禦能力不足,小震致災、中震大災、大震巨災的現象依然存在,社會公眾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防震減災工作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