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中的科學:理解與超越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2035年的遠景目標是要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西南交通大學後疫情時代治理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團隊精心組織三篇文章,分別從科學觀念、基層治理和全球治理三個維度,討論如何在風險社會視域下,重新審視科學系統、優化基層治理體系和強化全球合作網絡,從而不斷健全我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提升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工業化發展一定程度解決了貧困問題,但科技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潛在的風險。「風險」這個詞來源於西班牙航海術語,意思是遇到危險或者觸礁。吉登斯在《現代性的後果》中提出,「這個概念的誕生是隨著人們意識到這一點而產生的,即未能預期的後果可能恰恰是我們自己的行動和決定造成的,而不是大自然所表現出來的神意,也不是不可言喻的上帝的意圖」。

  風險社會理論揭示了現代性發展的某種自我消解,明確指出讓人類得以成功的工具理性、科學技術、工業文明等已埋下了人類文明崩塌的隱患。首先,基於工具理性的盲目自信可能導致風險的發生。尋找「確定性」答案的工具理性強調對事物進行客觀化和量化,但當把威脅進行量化的同時,也是把威脅擱置了;當把威脅分為可計算和不可計算的時候,就是漠視了威脅的可能性。這種對工具理性的篤信造成了硬幣的兩面:對一切皆在控制之中的盲目樂觀的同時,對意外和未知事物的出現缺乏準備。其次,風險界定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這增加了風險防範的困難。風險往往需要被綜合科學理性與社會理性定義,或放大,或縮小,或渲染,或淡化。最後,抽象知識體系愈發遠離普通公眾,導致公眾愈發依賴專家,不稱職的科學家就可能引發風險。專家系統是一種抽象系統,是一種脫域機制,因為它把社會關係從具體情境中直接分離出來。專家作為抽象科學知識的看門人,是普通公眾與抽象知識的中間人。糟糕的看門人有可能製造現實的災難。

  風險社會最大的特點是人為的不確定性,代表世界可知、可確定和可控的抽象的科學知識可能是風險社會的肇因。因此,在風險社會語境下,公眾需要拋卻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和簡單拒絕,重新理解科學。

  第一,科學是「不確定」的。科學的基礎是一套可量化的抽象化、模型化的還原論的工具理性。但羅素悖論和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都揭示了以數學化方法把握對象不能兼顧解釋的完備性和邏輯的自洽性。科學觀察和實驗的設計取決於已知體系,科學觀察乃至實驗的結果取決於研究者想要發現什麼,並且以一定知識背景下的語言體系來呈現。更何況,各種社會、政治、文化、心理的因素嵌合進入科學研究整個過程,最後得出的判斷也許是融合了盲目自大的情緒或是利益各方的妥協。科學的「不確定」,是我們接受其「確定性」過程中的副產品,只是人類往往忘了這種「不確定」。

  第二,科學是「有限」的。科學本身是一個歷史發展的產物,其發端於西方並被主體不斷建構。當今科學話語的「西方中心」主義是存在的,伴隨西方工業文明發展的科學本身基於西方的語言系統、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科學知識的載體也是以英語期刊為主,因而所有非西方的知識體系,要想納入科學知識體系中,無形中都能感受到西方中心主義的「單向度」形成的語言、思維和文化壁壘。正如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寫道,「在這一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中,凡是其內容超越了已確定的話語和行為領域的觀念、願望和目標,不是受到排斥就是淪入已確立的話語和行為領域。它們是由既定製度的合理性及其量的延伸的合理性來重新定義的」。

  第三,科學是需要警惕的。正如吉登斯曾經提出,所有的信任都是盲目的。「對那些外行人來說,對專家系統的信任既不依賴於完全參與這些過程,也不依賴於精通那些專家所具有的知識……毫無疑問,可以常常從外行人士對專家系統的信心中看到齊美爾所謂的『欠充分的歸納性知識』。」貝克也認為,專家群體可能出現某種「有組織的不負責任」。隨著大科學和高技術時代來臨,公眾並不能理解很多前沿科技及其成果對人類的意義。某一科學技術的利弊之間如何權衡?權衡的標準是什麼?由誰來做出判斷?通常告訴公眾答案的是這個領域的專家、科學家,而這些人正是技術的研發者、使用者和學習者,好比一場比賽中的裁判員既是運動員還是教練員。可以想像,專家的科學判斷必然帶有個人的專業偏好、利益取向,有意無意中給出公眾的答案都是有偏好的,也可能出於某種本能意識不到可能的科技風險。

  不確定的、有限的科學埋藏著以「副作用」面目出現的風險,而科學家有可能有組織地「不負責任」,風險社會內含的本質就是「人為的不確定性」,那麼公眾該怎麼辦?

  對此,貝克帶著略微悲觀的語調,警告人類要對科學保持足夠的警惕並投放有限的信任,從簡單的現代性進入「自反性」的現代性。而相對樂觀的吉登斯相信,反思的現代性已經取代了沒有反思的現代性,只要保持這種理性反思的能力,我們可以規避風險。但無論貝克還是吉登斯都強調,科學必須接受來自內外部的監督和質疑,形成公眾與科學的對話。因此,首先是讓公眾接近科學。長期開展各種科普和科學教育是營造公眾信任的文化環境的重要措施。其次,科學研究和決策過程應該透明,讓公眾參與對科學的監督。讓公眾知道科學家在做什麼,讓公眾知道科學家內部的分歧,讓公眾可以獲取科學研究經費投入和產出信息。這樣公開透明的機制,本身就對科學家形成監督力量,也可以讓不同的聲音藉助公眾的力量發出。最後,應該以協商民主的形式,讓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過程。哈貝馬斯認為,用構建在主體間性基礎上的對話倫理代替構建在主客體二分基礎上的技術理性。科學服務於人,科學的風險也是人類共同面對的風險,有時候讓公眾參與自己命運的決策,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公眾克服對風險的擔憂和焦慮。

  泰勒提出,「工具理性立場涉及我們客體化的自然,這意味著把客體化的自然看作是萬物的中性秩序……在對某物的客體化或中性化過程中,我們宣布了與它的分離,宣布了我們道德上的獨立……它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障礙和分裂;甚至更嚴重地說,人類自身與內部的障礙與分裂;還有更進一步的後果,即人與人之間的障礙與分裂」。科學在揭示事物的規律,但不能說明意義;科學可以回答怎麼做,但不能回答該不該做;科學可以計算手段,但不能確定目標;科學可以提供工具,但不能界定價值。正如馬克斯·韋伯提出的,「科學的思想圖景是通過人為抽象建立的一個彼岸王國,這一抽象憑著自己瘦骨嶙峋的雙手,企圖把握血肉飽滿的真實生活,卻從未成功地捕捉到它」。的確,科學只是對世界的抽象,而這遠遠不是世界的全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家情感主義視閾下新型醫患關係的倫理建構」(18BZX105)、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研究類」教育改革項目「『行動導向』的研究生思政課與課程思政融合路徑研究」(YJG4-2020-Y04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決策問題
    但是,現在進入風險社會,工業社會中所形成的決策模式不再適用,科學決策正在受到挑戰。科學決策成型於20世紀,是人的行動理性化的標誌,但它是在社會低度複雜性和低度不確定性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也是啟蒙時代開啟的社會理性化所取得的成果。在風險社會中,科學決策賴以成立的條件消失了,以至於必須讓位於行動中的決策。
  • 盧曼《風險社會學》:社會系統的風險與危險
    相對於那些關於社會、宗教、藝術、法律、科學和經濟的大部頭,有關於風險的寫作事實上是就二十世紀下半葉風險和災難(塞韋索二惡英洩露、沙利度胺醜聞與車諾比核電站)在生態上產生的特定討論所做的文章,而在現代社會主題(生態、倫理、社運等等)的語境中,盧曼並沒有對這些主題漠不關心。事實上,就像提前在為他的後期作品做鋪墊一樣,盧曼首先建構了一種區別,以填補風險討論中的理論空白。
  • 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產生、演變及其特點
    一、風險與社會風險的含義  (一)風險  風險是人們熟悉的概念。雖然人們經常使用風險這一概念,但是不同學科、不同工作領域的人對風險的理解是有差異的。一般而言,風險是指個人和群體對未來遇到的傷害或損失的可能性以及對這種可能性的判斷與認知。{3}風險常常與不確定性和損失性相聯繫。
  • 朱正威: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國際風險管理與社會穩定風險  當代社會,人為的發展性風險日益突出,源於政府行為活動引發的發展中不確定性風險大量衍生,並在不同地區、人群、行業系統中以不同張力積聚和擴散,給公共秩序、社會穩定帶來持續壓力和挑戰。縱觀近年來世界一些國家地區陸續爆發的內部經濟社會危機和政局動蕩,無不與政府公共政策失誤、公共治理的制度性缺陷有關。
  • 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特點
    ②與突發事件的特點相一致的是,當今世界各類風險常常是複合、多變和衍生的,一個突發事件會引發一系列關聯性風險。新冠肺炎首先引發的是公共衛生風險,是單一的健康安全風險。在疫情發展和應對過程中,又衍生出多種相關風險,例如,生活保障風險、社會信任風險、經濟安全風險、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風險等。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原標題: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的是由較低層級供需矛盾向中高層級供需矛盾的轉變,從「數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優質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依據,也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徵。
  • 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化解科學一元的困境
    當以「科學」作為社會生活的唯一形式,那麼一切將被量化;一切都轉換成市場價值來加以交換,這顯然不是人類社會的正當追求。人們在很多時候是需要科學,需要根據科學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生存條件,但是,人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如果沒有對理想、價值的探尋,那麼人類社會將會與動物世界沒有任何分別。宗教恰恰在這個層面給人們提供了科學之外尋找人文價值的需要。
  • 【專家分析】在「做科學」中理解科學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以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  「做科學」的重要價值與目標: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科學  「做科學」的價值是什麼呢?通過「做科學」,目標在於更好地實現孩子對於科學的理解。事實上,當前強調的科學教育的多維目標是一種立體的目標結構,在這種目標結構下,「獲得對科學的理解」、「更好地理解科學」是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由此構成了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做科學」、「探究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應該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
  • 提高社會風險防控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記者吳屹桉)11月29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社會風險評估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社會風險治理」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 如何理解科學精神
    如何理解科學精神對於科學精神,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從感性進入理性所需要面對的第一個課題。
  • 科學和民主,也許你並沒有真的理解
    自從五四以來,民主和科學這兩個詞已經成為了熱門字眼。它們就像兩兄弟,是現代文明的象徵。雖然無數人在議論它們,引用它們,但是為什麼它們總是一起出現,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內在的本質聯繫。長生不老藥;為什麼中醫在我們國家起步很早,但是發展速度一直那麼慢;為什麼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就出現了魯班那樣的工匠大師,但是我們的機械製造技術沒有發展起來;為什麼那麼早我們就有了墨子、張衡、祖衝之這些科學家,但是我們的數學物理學卻被西方用兩三百年的時間遠遠超越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另一派(人本主義)則認為,社會科學不能等同於自然科學,因為社會不同於自然界,把社會科學等同於自然科學,就把複雜的社會現象簡單化了,社會科學應當創立一種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獨特的、貼切的研究方法(如理解的方法)。這一爭論曠日持久,一直持續到現在。  與此相交叉的另外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則圍繞個人與社會(或能動與結構)的關係而展開。什麼是社會?社會的性質究竟是什麼?
  • 風險平衡策略:讓投資超越時空,持盾前衝
    那麼,有沒有一種可以超越時空、在長期投資中獲取穩健且較優收益的投資策略呢?答案是:有的——基於風險平衡策略的資產配置方法。  What:揭開風險平衡策略的神秘面紗  風險平衡策略(Risk Parity)起源於美國,最早由波士頓磐安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錢恩平博士(Edward Qian)提出。
  • [學子論文]「擬社會互動」與科學傳播
    但是「月球車玉兔」微博成功吸引了微博用戶的注意力,讓普通民眾對於科學知識有了興趣。本文對「月球車玉兔」發布的微博、與粉絲互動的文本進行內容分析,根據擬社會互動中對於媒介角色進行分析,將其科學傳播的手段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
  • 我理解的科學概念
    我理解的科學是一個理性與客觀的認知事物的方法,近代自然科學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哲學的直接產物。科學是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科學即是哲學。科學方法論基礎,一是觀察和實驗,二是理性的思考。科學方法在不同領域中的運用,便產生了眾多的不同的學科。比如,科學方法在物質研究領域中運用便產生了物理學和化學。在生物研究中的運用便產生了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在人類生命現研究中運用產生了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等。在宏觀社會現象研究中運用便產生了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
  • 武文莉: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中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
  • 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
    換言之,社會的風險性成為了底層的運行邏輯之一,而技術風險則是其中影響最為深遠和廣泛的類型。與傳統社會不同,現代社會的風險是一種人類製造出來的風險,這類風險起源於人類對科學、技術不加限制的積極推進,而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目的和結果自己的不確定性。換言之,技術類風險既是技術自身的內在屬性,也是人的行為選擇的結果,這是我們理解技術風險的基礎。
  •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範圍廣、領域多,亟待科學和專業
    (詳見「二、「穩評」適用經濟社會發展和黨政決策事項的多個領域」)  回應社會需求,科學、規範、專業的「穩評」亟待派上更大用場,建議抓住「風險理念,科學方法,評管結合,專業人員」的四大關鍵,推廣科學、規範的穩評工作規範,綜合培養合格、專業的穩評人員和隊伍,並建立健全「穩評機制」,以切實發揮穩評在源頭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統籌兼顧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作用。
  • 孔祥濤: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體系
    四是國內社會矛盾風險增加。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國家治理效能提升,矛盾風險總體平穩可控,「中國之治」成就舉世矚目。同時,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較多,部分領域矛盾風險呈上升趨勢、流動性加快、關聯性增強、社會敏感度增加,易疊加共振,形成複合風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中華民族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科學決策對於實現目標任務至關重要。
  • 論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視角
    引言在今天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理論視角中,無論是否與其他學科進行合作,我們都可以從中提煉出兩大方向。 第一種方向是對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它得以超越過去文化區域的劃分,這種劃分曾以傳統的方式將人類學家們劃分為三個「貴族」部落和兩個被支配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