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就是茶葉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2021-01-08 風向標羅令

茶文化,就是茶葉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辭海》中對文化的解釋是:廣義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根據辭海的定義,茶文化,也就是茶葉生產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我認為,茶葉雖然作為一種農產品或食品,不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也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茶葉在農業生產和經貿流通中除了茶科技以外,所涉及的區域品種、品質和品牌,以及由此而引申的茶區域文化,也應作為茶文化來看待。比如近代以來國際市場對紅茶需求的增加,直接帶動了中國紅茶的生產與發展,福建的武夷山所產的茶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向南發展到福建的政和、福安、福鼎,有了福建閩紅三大工夫紅茶;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紅茶生產向北擴大到江西、湖北、湖南和安徽等省。在這些產區中,江西的寧州、湖南的安化、湖北的羊樓洞安徽的祁門影響最大"。

而關於祁門紅茶在安徽的地理證明商標之爭,其實,也正是當下茶區域文化之爭的一種典型反映。茶葉在人們消費中的各種表現形式以及所賦子的精神內涵,當然屬於茶文化的範疇,也是茶文化的重點。就是說茶葉在飲用或食用的各種方式以及由此而引申的文學、藝術、戲劇等精神產品,如茶道、茶藝、茶文學、茶書法、茶畫、茶戲劇等。茶文化的本質是飲茶文化,是作為飲料的茶所形成的各種文化現象的集合。具體說來,中義茶文化主要包括飲茶的歷史、發展和傳播,茶俗、茶藝和茶道,茶文學與藝術,茶具,茶館,茶著作,茶與宗教,哲學、美學、社會學等。

農產品豐富多彩,既有糧、棉、油、畜、禽等大宗產品,也有果、菜、茶、桑和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縱覽農產品的各個品類,惟有茶葉這個農產品是最具有文化色彩的,並成為社會傳播與發揚的文化現象。比如我們在生活中,我們很少說蘋果文化、梨文化、芹菜文化等,而茶文化,卻能廣泛地被社會大眾所認可和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有:茶的利用,最初是作為食物行之於世的,而後藥用功能逐漸被發現。「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本草》)即可證實茶的藥用記載。

中國人的飲茶東晚於西漢。兩晉南北朝,宮廷皇室普遍飲茶。從兩漢到三國,在巴蜀之外,茶一直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物,晉以後,飲茶進入中下層社會。中國人飲茶習俗的形成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此後茶藝和茶文學有所發展,日漸繁盛。到了明朝以後,餅茶改散茶,茶飲文化盛行,茶更是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料。如今不僅茶為國飲,茶葉更是走向世界,成為全球與咖啡、可可並列的三大飲料之一。

茶葉作為人們飲用產品,除具有解渴和營養保健功效外,還被賦子了較為豐富的精神內涵,無論中國茶道的「清、靜、淡、和、真」,還是日本的「和、靜、清、寂」等茶道,都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精神內涵,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葉的保健性被進一步開發,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被賦子了閒適性與玩賞性,如茶旅結合的休閒農業發展即是例證。在國際交往中,茶葉,又成為中國文化交流的元素。

中國是全世界茶葉生產最早的國家,現在雲南等地出土的古代茶樹良種資源化石即是證明。秦漢時期,茶葉作為食用和藥用農產品,到了三國時期,茶葉已成為上流社會的飲品,唐朝的煎茶、宋朝的點茶、元朝的餅茶和明清的散茶,都成為民間廣泛接納的一種消費形式.

而且自明清時期,中國茶葉開始大量地對外輸出,出口歐美,使得茶葉成為消費時尚。如今,茶葉這種農產品,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喜愛的一種消費品,也是溝通和交流的一種文化媒介在國際交流中,茶,越來越成為溝通與交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形式,領導人之間共同茶飲或贈茶等,司空見慣。

相關焦點

  • 茶文化在各國的文學,民俗,藝術,思想理論等分支文化中都有體現
    一些文學作品通過品茶的描寫,反映其國民的獨特生活,體現了各民族特色。飲茶習俗也是各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茶本身,還是品飲時候的藝術,各國的茶習俗都異彩紛呈,交相輝映。飲茶諸國紛紛將茶作為人際交往,對外文化交流的媒介,日本的茶道,韓國茶禮都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國際性茶文化活動,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體現了茶文化在各國的文化分支中佔有位置。
  • 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茶文化覆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所以茶文化在社會中具有多種功能,按照其對社會、人的作用可分為生活實用功能、養生保健功能、陶冶情操功能、修身養性功能、社會和諧功能。不同的國家在飲茶方面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各具特色。而且,茶對每個人具有不同的意義,人們對於喝茶的習慣和風俗存在區別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比如在中國,當人們一起請客吃飯的時候就喜歡喝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每天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茶館裡,大家都喜歡喝茶。喝茶己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 ...我國茶文化推動功不可沒,茶葉中兒茶素、葉酸、泛酸等成分有益...
    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11月27日,聯合國大會宣布每年5月21日為「國際茶日」,以讚美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促進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
  •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茶藝博大精深,品茶悟道,修身養性
    這種寄於民族之魂的華夏文化,在歷史中不斷積澱,不斷變得博大精深。中國文化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文化精神,每一種文化都體現著各異的社會風情和漫漫的歷史道路。其中茶文化作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的象徵之一。它的起源和發展,也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也凸顯中國祖先們的智慧與求知的精神毅力。
  • 世界茶文化介紹,了解亞洲茶文化,印度|斯裡蘭卡|日本
    大家好,我是茶人滿常覺,今天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世界茶文化之亞洲茶產區,重點介紹印度、斯裡蘭卡和日本。一,亞洲茶文化之印度在世界五大洲中,茶樹種植面積最大的是亞洲,約佔全球的90%,產量約佔全球的84%,有22個國家產茶。印度茶葉生產發展始於19世紀30年代。
  •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這句話揭示了  A.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社會形態的更替有其一定順序性  D.物質生產的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生產關係  3.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是  A.勞動者B.勞動工具  C.科學技術D.管理方式  4.
  • 什麼決定了中國現在的意識形態呢?
    中國社會意識發展的決定力量究竟是什麼呢?其實這是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這一生產力決定的。那什麼是生產力呢,是人類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產力是社會生產方式中最積極、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的作用。
  • 注重意識形態工作真善美的統一
    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既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又是改造實踐主體主觀世界的活動;既是物質生產的創造,也是精神生產的創造;既是價值需求、價值創造、價值實現的過程,也是人們尊重規律,創造美、感知美、塑造美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意識形態工作重要論述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兼具真理性、人民性、審美性和價值性,真、善、美相統一的科學理論。  求真: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
  • 茶葉與資本主義:中國早期茶葉貿易中的全球資本主義悖論
    即使在中國內地,我們也發現資本積累既不依賴於引人注目的技術創新,也不依賴於特定的階級關係,而是體現在全球競爭這一新的社會邏輯中。畢竟,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施行的中國通商口岸制度並不意味著茶產業的消亡,而是它的擴張。在鴉片戰爭後的19世紀,隨著歐洲大陸和美國的買家也加入英國的行列,茶葉出口量增長得甚至更迅速了。
  • 歌曲內容反映著不同年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一部蒙古族民歌史就是一部蒙古族的發展史。在浩如煙海的鄂爾多斯短調民歌中,記載著民眾生活的方方而而。從讚美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反對清政府墾荒、斥責李鴻章引狼入室,到歌頌反帝反封建的獨貴龍運動及新獨貴龍運動的傑出領袖人物席尼喇嘛,以及歌頌共產黨、毛主席、八路軍,歌頌改革開放。
  •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幾種錯誤思潮
    在生產領域,主要表現為物質主義,即認為物質財富生產得越多越好,生產得越快越好;物質財富擁有得越多,就越有尊嚴和權力。在企業(尤其私營企業)那裡,主要表現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可以不管職工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也可以忽視環境代價;在地方政府官員那裡,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至上、經濟掛帥、GDP崇拜,經濟增長成為最大的政治。
  • 把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 奪取意識形態鬥爭新勝利
    意識形態一般是指包括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形式在內的社會的觀念或思想的上層建築,起源於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本質上是國家現象、集團性話語,實質是階級意志的思想表達,是對一定社會經濟形態以及由經濟形態所決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也有著很重要的反作用。
  • 每天一點茶知識:茶葉的製作工藝和種類劃分
    飲茶可俗可雅,俗起來是生活,雅起來是藝術,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生活。茶作為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我們常講的以茶會友,以茶禮佛,這便是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茶葉的製作工藝和茶葉的種類。茶,最早是被當作食物一樣充飢,到了漢、三國、兩晉時期才有了飲茶之風,《茶經》問世後,才有了成體系的茶文化。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德意志意識形態》導讀
    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歷史唯物主義,主要的經典文本就是《德意志意識形態》,所以要學習和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必須認真學習、研讀《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這是《德意志意識形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 《局外人》中的陽光意象:社會意識形態下的荒謬審判
    本來陽光是光明、希望和正義的象徵,而在默爾索的眼裡,陽光的熾熱,似乎要把他烤熟,讓他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而這正是他不容於社會,被社會所排斥的感官感受。陽光成了這個社會規則、意識形態的代名詞,與默爾索內心反映出來的本真行為產生矛盾,他在躲避陽光的反抗中,最終以失敗告終,一縷黑色「陽光」要了他的命。01.母親葬禮上,默爾索感到太陽作為一種強大的力量侵入他的生活。
  • 茶葉好不好喝 竟然與氮元素有關
    原標題:茶葉好不好喝 竟然與氮元素有關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有超過3000年的喝茶歷史。唐代開元以後,中國「茶道」盛行,飲茶之風遍及朝野。宋承唐風,不僅茶文化日益普及,還遠播到今天的東亞等地。
  •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思想的邏輯結構與馬克思恩格斯...
    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任何歷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範圍,並給予應有的重視。(第531頁)  這番話把勞動生產視為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同樣是在強調它在歷史觀中的重要意義。
  •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係 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的條件,而且它作為勞動對象也不斷進入人們的物質生產領域。
  • 2020年江蘇茶葉產業發展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和茶文化交流,從「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經典論述,到「萬裡茶道」「茶之友誼」等「茶敘外交」。茶是全世界喜愛的健康飲品,喝茶成為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組成與標誌。2020年,世界聯合國糧農組織把每年5月21日,定為世界飲茶日,將促進茶產業提質和茶文化提升。
  • 淺論酶在茶葉初制中的應用
    酶在茶葉初制生產中的應用摘要:茶葉作為世界公認的三大無酒精健康飲品,而茶葉中又含有數十種酶,那麼無論是茶葉的原料生產還是加工製作,都與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從酶的各種特性出發,深入探討酶在各類茶葉初制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