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就是茶葉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辭海》中對文化的解釋是:廣義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根據辭海的定義,茶文化,也就是茶葉生產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我認為,茶葉雖然作為一種農產品或食品,不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也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茶葉在農業生產和經貿流通中除了茶科技以外,所涉及的區域品種、品質和品牌,以及由此而引申的茶區域文化,也應作為茶文化來看待。比如近代以來國際市場對紅茶需求的增加,直接帶動了中國紅茶的生產與發展,福建的武夷山所產的茶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向南發展到福建的政和、福安、福鼎,有了福建閩紅三大工夫紅茶;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紅茶生產向北擴大到江西、湖北、湖南和安徽等省。在這些產區中,江西的寧州、湖南的安化、湖北的羊樓洞安徽的祁門影響最大"。
而關於祁門紅茶在安徽的地理證明商標之爭,其實,也正是當下茶區域文化之爭的一種典型反映。茶葉在人們消費中的各種表現形式以及所賦子的精神內涵,當然屬於茶文化的範疇,也是茶文化的重點。就是說茶葉在飲用或食用的各種方式以及由此而引申的文學、藝術、戲劇等精神產品,如茶道、茶藝、茶文學、茶書法、茶畫、茶戲劇等。茶文化的本質是飲茶文化,是作為飲料的茶所形成的各種文化現象的集合。具體說來,中義茶文化主要包括飲茶的歷史、發展和傳播,茶俗、茶藝和茶道,茶文學與藝術,茶具,茶館,茶著作,茶與宗教,哲學、美學、社會學等。
農產品豐富多彩,既有糧、棉、油、畜、禽等大宗產品,也有果、菜、茶、桑和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縱覽農產品的各個品類,惟有茶葉這個農產品是最具有文化色彩的,並成為社會傳播與發揚的文化現象。比如我們在生活中,我們很少說蘋果文化、梨文化、芹菜文化等,而茶文化,卻能廣泛地被社會大眾所認可和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有:茶的利用,最初是作為食物行之於世的,而後藥用功能逐漸被發現。「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本草》)即可證實茶的藥用記載。
中國人的飲茶東晚於西漢。兩晉南北朝,宮廷皇室普遍飲茶。從兩漢到三國,在巴蜀之外,茶一直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物,晉以後,飲茶進入中下層社會。中國人飲茶習俗的形成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此後茶藝和茶文學有所發展,日漸繁盛。到了明朝以後,餅茶改散茶,茶飲文化盛行,茶更是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料。如今不僅茶為國飲,茶葉更是走向世界,成為全球與咖啡、可可並列的三大飲料之一。
茶葉作為人們飲用產品,除具有解渴和營養保健功效外,還被賦子了較為豐富的精神內涵,無論中國茶道的「清、靜、淡、和、真」,還是日本的「和、靜、清、寂」等茶道,都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精神內涵,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葉的保健性被進一步開發,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被賦子了閒適性與玩賞性,如茶旅結合的休閒農業發展即是例證。在國際交往中,茶葉,又成為中國文化交流的元素。
中國是全世界茶葉生產最早的國家,現在雲南等地出土的古代茶樹良種資源化石即是證明。秦漢時期,茶葉作為食用和藥用農產品,到了三國時期,茶葉已成為上流社會的飲品,唐朝的煎茶、宋朝的點茶、元朝的餅茶和明清的散茶,都成為民間廣泛接納的一種消費形式.
而且自明清時期,中國茶葉開始大量地對外輸出,出口歐美,使得茶葉成為消費時尚。如今,茶葉這種農產品,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喜愛的一種消費品,也是溝通和交流的一種文化媒介在國際交流中,茶,越來越成為溝通與交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形式,領導人之間共同茶飲或贈茶等,司空見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