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中的陽光意象:社會意識形態下的荒謬審判

2021-01-15 凌雲渡XKF

加繆《局外人》自1942年出版以來,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追捧,評論界的讚美,也絡繹不絕,加繆也得以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

《局外人》之所以如此不同反響,在於塑造了一個與當時世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默爾索的形象,他對母親的死漠不關心,槍殺阿拉伯人,並歸結為是太陽惹的禍,最後卻依據「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了母親。」起訴。看似不合理的情節,荒謬的行為,卻在法律的操控下,默爾索被迫接受道德審判,送上斷頭臺。

作品的偉大之處在於被世俗認為冷漠無情,麻木不仁,思想頹廢的默爾索,卻是一個「懷有一種執著而深沉的激情,對於絕對和真實的激情的人。」默爾索只是不願違背自己的心願,拒絕說謊,只想做真實的自己,他敢用一己之力對抗荒誕的社會,縱使身死,也不向世俗低頭,去迎合社會遊戲規則。

整篇小說充滿了令人炫目的陽光,默爾索始終在陽光的籠罩下,感受到來自陽光的壓抑,威脅,並試圖擺脫陽光的控制。

本來陽光是光明、希望和正義的象徵,而在默爾索的眼裡,陽光的熾熱,似乎要把他烤熟,讓他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而這正是他不容於社會,被社會所排斥的感官感受。

陽光成了這個社會規則、意識形態的代名詞,與默爾索內心反映出來的本真行為產生矛盾,他在躲避陽光的反抗中,最終以失敗告終,一縷黑色「陽光」要了他的命。

01.母親葬禮上,默爾索感到太陽作為一種強大的力量侵入他的生活。

接到母親死亡的通知,默爾索頂著酷暑來到養老院,炎熱侵佔了他對母親的懷念,令他煩躁不安,並拒絕看母親的遺容。當「濃濃夜色,急遽而至時」, 默爾索壓抑的神經似乎緩輕了一些,在守靈期間喝了咖啡,抽了煙,倦意襲來時,還居然睡了一會兒,這與母親院友守靈哭泣,形成鮮明對比。

默爾索的表現,顯然與葬禮悲哀的氛圍格格不入。在他的意識裡,生死是尋常,死去是一種解脫,何必虛偽的做作,讓人看到虛假的傷心。

本不信宗教的母親卻被安排基督教葬禮,默爾索接受這一安排,在他看來,除彰顯儀式本身的虛偽外,其他毫無意義。

本來心情反感的默爾索,葬禮上的陽光更讓他感到格外的難受,「大地在陽光肆無忌憚的燒烤下不停地顫抖,那般冷漠與寡情,實在令人無法忍受。」「所有的一切,皮革的味道、馬糞的味道、燃燒的香燭味道、油漆的味道、烈日、徹夜未眠的乏累,讓我頭暈眼花。」默爾索總感到血氣上湧。

他期待那些看似痛苦的哀傷、扭曲變形的臉龐、熾熱的陽光快點結束,去迎接「在床上酣睡十二小時我的愉悅」,讓疲憊慌亂的心靈暫時得以安歇。

陽光本是光明和溫暖的象徵,但默爾索卻深深地感到無情,他感受到來自陽光的無情壓力,壓抑了他的情感,擾亂他的心緒,被迫選擇躲避和逃離。

而最終躲避的是傳統道德倫理思想對他的侵犯,母親死亡,他卻像一名局外人,極冷靜的看待發生的一切,沒有一丁點悲傷的味道。

在常人看來默爾索是一個不可理喻之人,有失道德水準。其實,默爾索對母親是有著真摯的感情,他只不過用自己的方式去祭奠母親,不願如此虛偽的違背心願,成為世俗道德的追尋者。

02.海灘上的陽光讓默爾索心煩意亂失去意識,舉槍向荒謬世界宣戰。

默爾索、瑪麗和雷蒙等人去大海遊泳,在海邊遇到兩名阿拉伯人並發生鬥毆,雷蒙受傷,他們回到小木屋。等默爾索一個人再去海邊時,他感到陽光讓他心煩意亂。

「大海在炎陽的暴曬下急速地喘息著,好像要窒息,細細的海浪不斷地拍擊著海濱沙礫。灼熱的陽光讓我頭暈腦漲……每次我都繃著全身,攥緊拳頭,咬緊牙關,只為不輸給酷熱的陽光,不向源於陽光的、昏昏然的幻覺投降。」

他發現了雷蒙的對手,那個阿拉伯人躺在沙灘上,被陽光蒸騰起的霧氣籠罩。炎炎烈日下,默爾索卻與阿拉伯人對峙了兩個多小時。兩人素不相識,沒有深仇大恨,如此的對決,顯然不可理喻。此時的默爾索意識很清醒:

「我覺得,只要我轉身離去,所有的事情都會重新變得美好。可是在烈日的暴曬下,整片海灘都哆哆嗦嗦,熱浪從身後擠壓向我。」

阿拉伯人的刀尖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讓默爾索感覺腦門上仿佛頂著一柄炫目的長劍。刀光和鐃鈸一樣的陽光蓋壓在頭頂,奪去了他的視覺,奪去了他的意識,試圖剝奪他感知世界的能力,奪去他成為獨立人的資格。

於是,久積胸中的炙熱與沉悶被大海一口吐出,天門洞開,天火流瀉,默爾索不再控制自己的意識,扣動了扳機。

在母親葬禮上的冷漠,對工作升遷的無視以及對女友求愛的冷淡,讓人感覺到默爾索是一個漠視規則的人。

在他的意識世界裡,自我感覺的存在,直接的感觀刺激,按照自己的習慣生活才是最人生最本真的事情,所以他反感社會規則、倫理道德約束下的生活方式,否認大眾所遵循的意識形態。

以自己的生活方式遊走在充滿規則的社會邊緣,用一已之力來對抗現實生活的規則,看似冷漠荒誕的表象下,默爾索內心其實是敏感焦慮的,他對陽光的敏感程度,正是對社會規則的感知,而社會規則就象「鐃鈸一樣的陽光」蓋壓在他的頭頂,令他血氣上湧,近乎窒息。

酷熱會刺激人的大腦,擾亂人的神經,使人的認知能力下降。默爾索遭受著陽光的強烈照射,內心又被社會僵化的規則制度壓制著自由,阿拉伯人的刀光成了點燃矛盾的導火索,默爾索的情緒像大海一樣爆發,他拔槍向這個荒謬的世界射擊,反抗這強大的、無處不在的、逼迫他低頭的社會規則,阿拉伯人則成了這場決鬥的無辜遇難者。

03.法庭上的陽光,悶熱異常,默爾索由恐懼生出厭煩,渴盼著行刑日的到來。

身陷囹圄的默爾索,因殺人而遭到審訊,沒成想,預審法官卻對母親葬禮上的表現感興趣,帶著一種道德和宗教的味道來審訊默爾索,完全拋棄了法律的公正性、正當性和嚴肅性。

默爾索對預審法官提出如此令人難堪的問題,讓他倍感驚訝,「他的眼前又出現了那天火熱而赤紅的海灘,仿佛烈日仍在炙烤著他的前額。」

當預審法官拿出十字架,企圖用上帝的意志逼迫默爾索就範,在上帝面前懺悔,接受上帝的寬恕時,默爾索感覺熱得難受,對預審法官荒誕的行為感到厭煩,更不願接受倫理道德和宗教約束,他成了眾人眼中的異教徒。

開庭那天驕陽似火,從窗口縫隙中流淌的陽光,讓大廳悶熱異常,默爾索感到頭腦發暈,而所有人卻感到興奮異常,法官與記者們談天說笑,輕鬆自在,握著筆的記者們漠然的臉上帶著淡淡的嘲諷。大廳越發悶熱,法官避實就虛,完全按照預設的道德偏見來審判。

默爾索沒有在法庭上辯解,法官也不容許他辯解,人性受到形式化的所謂社會正義的壓迫,他成了這個社會的局外人,默爾索多年來首次產生想要哭泣的想法。

在整個審判過程中,默爾索雖沒有遭到陽光的直接照射,但其灼熱的溫度對默爾索實行無聲的壓迫,並隨著審訊的深入,陽光的灼熱程度愈來愈強,這也預示著法律對於人性的壓迫與扼殺不斷加重,法律成了維護社會規範和意識形態的工具。

「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了母親。」默爾索遭到處死判決。判決後的默爾索反到心情靜了下來,他開始思考以往的生活,對這個規則世界的荒謬,有了一種清醒的認識,不僅看透了司法的荒謬,宗教的虛偽,而且看透了人類生存狀態的尷尬和無奈。

加繆曾說:「在被突然剝奪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

默爾索意識到社會規則對人性的限制,意識到世界的無意義。

04.加繆對陽光獨特鍾情,成就了《局外人》的傳世名作。

加繆用簡短精練的語言,向我們勾勒出世界荒誕的圖景,小說中反覆出現的陽光直白描繪,對整個故事情節起到了烘託和渲染,但更重要的是暗示了陽光代表著一種強大的力量,其酷熱正是荒誕世界的外在表現。

加繆對「太陽」傳統意象進行了深刻的解構,其代表的僵化的倫理道德、社會規則和虛偽的宗教意識,奴役著大眾人性,壓制著獨立的個性,使人們不得不遵從於這種道德和規則意識。

加繆對於陽光的這種感受源於他自身經歷。年輕的加繆在阿爾及利亞的陽光下長大,也在貧窮中長大,因此他既熱愛陽光,也深諳它讓人窒息的熱力,同時又想到太陽中有黑子,也有不為人知的黑暗存在。

加繆清楚地知道,陽光背後並非全是美好,太陽本就是一個對立的存在——有太陽的地方必然會有陰影的產生。

本應該是帶給人溫暖、光明與希望的陽光,如果過度的照射就會物極必反,成為一種妄圖凌駕於萬物之上的專制集權統治的獨裁力量,就會使人們在陽光下感到一種另人窒息的憋悶,一種被壓迫的痛苦與無望的寒冷。

他說:「我置身於貧困和陽光之間,由於貧困,我才不會相信,陽光下和歷史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陽光讓我明白,歷史並不等於一切。」

默爾索是一個追求絕對真實的人,他做的一些事情都遵循自己內心真實的感覺,不矯揉造作,不說廢話,更拒絕謊言。而陽光所代表的強大力量,不允許他自作主張、放棄規則而不顧,矛盾在對抗中愈來愈深,也讓這個荒謬的世界愈來愈清晰。

「濫施淫威的太陽,把這片土地烤得直顫動,使他變得嚴酷無情,叫人無法忍受。」加繆通過默爾索的這種感受,暗示了人類社會中法律規範與倫理道德等,對個人的自主意識與自由思想的控制與扼殺。而以默爾索為代表的群體存在的合理性與社會存在的規範性所產生的分裂,直接導致了人對世界荒謬性的體驗。

在荒誕的世界中,「人的自由價值完全被抹殺了,它的存在成了荒誕的存在」,人與世界的關係是分裂的,人性與自由思想被社會意識所扼殺,人的本真願望與訴求換來的是世界神秘而冷酷的沉默, 人在日復一日相同的繁瑣工作中感受到迷茫與苦悶,認識到世界的荒誕與無意義。

而陽光的灼熱襯託出人在面對世界荒誕圖景的焦慮與無所適從,陽光的脅迫與侵略是對人性本能的殘忍剝奪。世界對人的壓迫通過陽光的照耀充分體現出來,陽光賦予小說一種悲劇色彩和荒謬之感。

05.結語

從無意識的逃避、對抗陽光的侵害,到意識的覺醒,被判死刑的默爾索意識到社會規則對人的壓制,意識到世界無意義,面對荒誕的判決,依舊堅持本真,不向僵化的倫理道德和虛偽的宗教妥協懺悔。臨刑前的頓悟,他意識到自己是幸福的,這無疑是對荒謬抗爭的最佳表現,其表面的不作為,暗藏著內心對生活更深層次的熱愛和對自我價值的不懈堅持。

不忘初心,守住本心,既不要被世俗生活假象所迷惑,也不要在社會洪流中迷失,「內心充滿激情,追求絕對和真理」,以超然的心態,身在局中,心在局外,也許這就是小說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示吧。

相關焦點

  • 《局外人》解密社會的既定規則:賣弄人設、假意迎合已是標配
    當整個團隊都沉浸在悲傷或者興奮之中的時候,如果你無動於衷地選擇做一個局外人,那你就很有可能成為不被這個團隊所接納的異類,讓社會覺得它的權威受到了挑戰。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就講述了主人公莫爾索,一個孤單、無情、荒謬甚至麻木的局外人,既沒有順從既定的社會規則,也沒有假裝迎合,於是在荒誕的世界的壓力下,他以生命的結束告終。
  • 加繆的經典之作《局外人》是如何誕生的
    《鼠疫》雖是加繆的代表作,可真正為加繆第一次贏得世界性聲譽的作品則是1942年出版的《局外人》。《局外人》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在一個荒謬世界裡的種種荒誕經歷和體驗,從參加母親葬禮到偶然成為殺人犯,再到被判處死刑,默爾索似乎對身邊發生的一切都無動於衷,冷漠而孤獨地存在著。
  •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意識形態問題研究」課題進展匯報
    現將課題的組織準備、實施進展情況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作一匯報,請批評指導。  一、課題的進展情況  本課題在立項前已經有初步的研究積累,形成了比較紮實的研究基礎。2006年上半年,受中宣部、教育部委託,由我主持的北京大學課題調研組在高校大學生中進行了關於意識形態問題的調研,撰寫和提交了詳細的調研報告,為本課題的立項和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 伍美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 增強社會正能量
    伍美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 增強社會正能量 字號:小大 2015-02-10 13:24婁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伍美華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各級各部門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充分認識到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切實統一好思想認識,認真履行做好意識形態工作職責,管理好陣地,不斷增強社會正能量。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宏業、副市長劉益丈、市政協副主席吳合群出席會議。伍美華指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意識形態領域工作也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
  • 《鼠疫》,這一次我們不是局外人
    從鼠疫爆發之際,醫生裡厄始終站在前線,他是小說中第一個西西弗式的人物,在他的引導下,原本唯唯諾諾、藏著小心思和小幻想的公務員格朗加入進來,一開始只想著逃出城與妻子相見的記者朗貝爾也選擇留下來。
  • 意識形態偏見也是病毒(鐘聲)
    但是,在這全球同仇敵愾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美國一些政客卻接二連三大搞詆毀中國的政治秀——他們攻擊中國和中國制度,挑撥中國與他國關係,踐踏道德和文明底線,製造意識形態偏見和冷戰思維病毒,侵蝕正常的國際關係。這是一個怎樣的反差?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反常!
  • 新形勢下我國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些重要會議的講話中,分析了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明確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新任務,探討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新方法,謀劃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未來發展,凝聚了大家的共識,鼓舞了士氣,振奮了精神。對建設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我們認識意識形態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和提出新對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人民日報鐘聲:意識形態偏見也是病毒
    說穿了,美國一些政客因狹隘和偏執而心生害怕,怕的是他們攔不住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來、人民生活富裕起來、國家繁榮強大起來。從其荒唐邏輯出發,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是對美國的所謂威脅。但是,無理寸步難行,他們喋喋不休的荒謬之詞成不了主流輿論的指揮棒。
  • 茶文化,就是茶葉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茶文化,就是茶葉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辭海》中對文化的解釋是:廣義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 RDV時間·北京|李洱×苗煒:作為「局外人」的加繆
    加繆在《局外人》中凸顯的世界的冷漠性、人與社會的分離已成為現代人的常態。但是後來加繆對《快樂的死》進行了大量改動,終於寫成了《局外人》一書。這也標誌著加繆的文筆走向成熟。《局外人》被看作20世紀法國小說繞不開的作品,他在其中展現的社會之冷漠和主人公默爾索內心對幸福生活的激情構成了一幅荒誕浮世繪。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弗蘭茲·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末期的布拉格一個猶太中產家庭,父親從事百貨批發生意,脾氣暴戾。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在本次評估的指標體系中針對部分學科提出了A類期刊的評估指標,但隨即引來網上熱議。有部分學者以「學術領域的自我殖民化」、「已經全面西化、自由主義化」等為由,將A類期刊和意識形態直接掛鈎。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教育部隨後被迫取消本輪評估中A類期刊指標。
  • 中世紀荒誕的動物審判,豬因謀殺罪上法庭接受審判,簡直顛覆認知
    對人進行審判是一件很正常合理的事情,人有思想,有社會規則,有遵循道德法律的必要。但是,動物有嗎?它們需要遵守人類社會制定的規則,犯了錯之後需要審判嗎?這乍一看是個愚蠢的問題,但在歐洲歷史上,卻真實地發生過這樣看似玩笑般的事件,人們煞有其事地的對動物進行刑事審判。而接受審判的動物,刑罰也和人類犯罪無異,它們會坐牢,會被處以死刑,或者流放。
  • 張雪魁丨美國的意識形態霸權正加速走向衰落
    譬如,在奴隸主庇佑下生活的奴隸,對於奴隸主的庇佑會產生依賴的快感,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公開承認自己處於被奴役的現實是非常困難的。由此可見,「在犬儒意識形態中,不是快感依賴意識,而是意義依賴快感。」美國政府以「惰性抗疫」為特徵的意識形態在認知上的怪誕就表現在,有相當一部分美國人心知肚明,卻對它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意義依賴快感」。正是這一部分人構成了川普得以實施認知意識形態操縱的社會基礎。
  • 從意象到意境——以吳耀華荷花圖意象體系為例
    吳耀華荷花圖意象體系的第一重結構是「荷花意象」關係結構。「意象」關係結構是以「荷花意象」為中心、關聯創作者和接受者、關涉世界的「意象」整體。創作者被荷花多樣的風姿、勃鬱的生機與作為花中君子的文化意義所感動,作畫創造荷花意象表現生命的偉力與美的純真。《吻月》中盛開的荷花在荷葉的掩映下與水中之月部分疊合,好像是吻著月亮。荷、月、水與觀賞的人敞開了廣闊的審美空間。
  • 《局外人》:加繆,什麼是局外人,隨波逐流,對什麼都無所謂
    《局外人》:加繆,什麼是局外人,隨波逐流,對什麼都無所謂默爾索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就是一個局外人,什麼是局外人?隨波逐流,對什麼都無所謂,包括對於自己的前途和利益,都無所謂,哪怕是媽媽去世,他也在守靈的時候,抽菸喝咖啡,和別人聊天,昏昏入睡。
  • 把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 奪取意識形態鬥爭新勝利
    時至今日,我們看到,網絡上下,國門內外,意識形態的鬥爭一刻也沒有停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深刻領會意識形態的內涵,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內在規律,把牢意識形態鬥爭的主動權,凝聚全民族共識,形成最大社會公約數?
  • 著力解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意義,科學謀劃新形勢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建設的策略。新形勢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的主要構成及職責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包括高校黨政幹部和共青團幹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人員以及網絡宣傳工作人員。
  • 史蒂芬金 x HBO《局外人》:偵破超自然連環謀殺案
    《局外人》是打破這一點的少數派。 謀殺案發生在小鎮上,但小鎮並不封閉。 女調查員豪麗·吉布尼就是被從芝加哥請來查案的。她在調查中發現,這是一場連環謀殺案,兇手至少曾在三個城市行兇,沒有固定的藏身之地。
  •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幾種錯誤思潮
    [摘要]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存在幾種錯誤思潮,主要包括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普世價值論」。這幾種錯誤思潮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成了一定的衝擊和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認清這幾種錯誤思潮的存在形式、社會影響及其內在邏輯,揭露其通過意識形態滲透來達到和平演變的政治目的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