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意識發展的決定力量究竟是什麼呢?其實這是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這一生產力決定的。那什麼是生產力呢,是人類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產力是社會生產方式中最積極、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的作用。我們的科技生產力水平決定了我們社會發展的速度能承載多少人口。如果科技水平低下,那麼現在中國恐怕連印度都不如,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近年來我們國家大力發展科技生產力,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其實都是我們生產力的高度體現!我們發現現在美國的經濟制裁已經有一段了,可是我國不但跟美國的貿易收入沒減少,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並且吸引了很多的國外投資財團入駐。那這都說明了什麼呢?其實這就是我們科技生產力的最根本表現。我們有成套的軟體體系有配套的硬體技術支持,更有廣大的市場前景。所以外國人發現在他們那邊的製造成本太高還不能完整的製造出來。所以現在出現了「made in china」。西方文明已經擋不住中國的發展。在國內不管你要造什麼都能在國內找到相應的材料、技術、相關的設備、良好的操作人員。所以我們可以快速的建設我們國家的陸軍、海軍、空軍、空天軍等等。我們的武器裝備如下餃子一樣快速的產出。大家覺得這樣的生產力不快嗎?反觀現在的西方經濟強國,很多國家很多年都沒有新的裝備列裝到部隊。一些有航母的國家連航母的運行都已經無法支撐。在看蘇聯,曾經最大的社會主義大國,能跟美國抗衡。但是最後還是因為科學技術方面生產力跟不上最後分崩離析。縱觀歷史,科學技術生產力決定了社會現在的進程和未來的社會形態。
科技生產力中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要生存和發展,必須生產物質生活資料,以解決人們的衣、食、住、行及其他各種需要。前蘇聯就是我們最好的見證。由於科技落後,生產力不夠。生產資料支持不夠導致了社會意識形態的崩塌分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物質資料生產的兩個方面,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統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歸根到底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所以相應的社會形態應該匹配相應的生產力。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物質匱乏,所以財富各方面只能集中在極少數地主手中。隨著生產力的加強,社會意識形態逐步的發展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步走向富足。未來生產力極度發達,人們不再為物質忙碌的時候。精神層面就成了我們的更高追求。那時候我們就到了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了。
所以相應的科技生產力決定了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未來。
所以我們國家應該警醒,從基礎生產力研究抓起。完善產業結構讓生產力全方位發展。在發展階段讓外國資本更好的為我們利用,補充我們基礎設施的不足。同時自力更生深挖基礎產業,開拓新的方向。讓我們的國家能在國外勢力的圍堵下快速發展走向富強!早一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