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要回到……意識形態的起源和影響

2021-01-15 鳳凰網

李公明

利昂·P.巴拉達特的《意識形態:起源和影響》(第十版)(張慧芝、張露璐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4月)雖然只是一部普及性的政治學教材,但其全面與清晰的架構、歷史與現實交織的視界、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角度以及深入淺出的闡述方式使它具有重要的閱讀價值。尤其是對於中國當今的大學生乃至高中學生,我認為它很適合作為通識教育中的政治學課程的最佳教材;與它相比,我們現在的大學政治課教材實在是慘不忍睹。我在近幾年來的教學中發現,不少大學生甚至有個別高中學生對於社會政治問題的關注和迷惘可能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而一部特別適合他們在這個特定階段閱讀的通識教育性質的政治學讀本卻極為難找。該書作者從政治意識形態的基本概念及其起源與實踐入手,分梳和澄清了對應於各種意識形態的政治立場(即書中的「政治態度光譜」),然後深入而具體地闡釋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民族主義、自由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一直到女性主義、環境主義等各種意識形態起源、發展以及思想特徵等問題。作者在「前言」中說:「可能最為重要的是,我應該相信什麼,以及我的觀點是怎樣與我身處時代的政治聯繫在一起的?」這樣的問題也正是我的一些學生所提出的。作者認為,「如果想抓住我們時代的政治現實,那麼,清晰地理解當今世界上的意識形態是必不可少的。」

其實,何止是對當今大學生,即便是對於我們的許多文科教授,這種通識教育恐怕也是需要重新補課。我常想起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讀到英國學者馬裡歐特的《現代英國》(全三冊,商務,1973年),一篇幾千字的「前言」以歷史的角度為我切開了一條通往意識形態思考的幽暗小道——比如,它談到了民主政治的發育過程、官僚政治與官方表格的關係、政治制度輸出的弊端、科學與政治的相互作用等等。現在回想起來,儘管當時肯定未能完全讀懂,但卻是進入大學後最重要的思想收穫之一。在當時,思想啟蒙與政治覺醒的最堅實路途可能就是歷史學,因為歷史真相的「去蔽」功能可以戳穿意識形態的謊言。然而如果當時能讀到類似《意識形態:起源和影響》這樣的通識教育讀本,將會更全面地打下對各種政治價值觀念及其實踐的深入理解的基礎。

劉蘇裡作序推薦該書,認為全書的要害是談意識形態的起源與定義的第一章,他強調的是從作者對起源的闡釋中作進一步的補充和發揮:應該看到在建立憲政基礎上的成熟社會能達成最大公約數的意識形態,從而回歸到一種具有普遍價值的生活狀態。但是對於幫助學生理解當代的政治現實而言,第二章「政治態度光譜」恐怕有著更重要的基礎性意義。我認為其中的重要性首先並不在於作者所提供的這條「政治態度光譜」可以成為像化學試紙一樣準確有效的檢驗指南,而是相反,它在進行合理的分梳、適度的排列的同時更指出了相互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指出把人們歸類於任何單一範疇是很困難的,人們常常會在各種不同議題上橫跨政治光譜上的不同區間。這種大體區分與具體辨析的討論將極大地幫助學生思考人們的政治立場與特定政策選擇的聯繫,從而學會分析社會公共決策與背後的政治態度和價值觀。當然,對於中國學生而言,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學者眼中的左派與右派的概念如果照章挪用到中國政治現實中,則是大有謬誤之處。但是如果把這些概念作為審視西方政治傳統與中國政治傳統的區別的參照點,則有很好的效果。而在把學生培養為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合格公民的方面,第四章「民主理論的演進」、第五章「自由民主主義、資本主義及其超越」和第六章「自由民主政治的程序」無疑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毋庸諱言,今天的大學通識教育並沒有真正擔負起為公民社會輸送合格的青年建設者的責任,極端功利、狹隘、扭曲的政治課說教仍在敗壞政治學通識教育的聲譽。這三章分別從理論和實踐程序上為學生提供了當代民主政治的理想原則與現實圖景,同時也提供了建設性與批評性的思維方式。在「意識形態」這個概念被有意無意地淡化的當代生活中,其實意識形態並沒有遠離我們而去。對當代生活之真相、趨向的認識,還是離不開要回到對意識形態問題的起源與影響的理解之中。

由美國著名的比較政治學學者加布裡埃爾·A.阿爾蒙德領銜編著、由十八位學者共同撰寫的《當代比較政治學:世界視野》第八版的更新版(楊紅偉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是三十多年來比較政治學教材中的經典之作,目前這個2006年的更新版體現了該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面對這部沉甸甸的巨著,我在書堆裡艱難地翻出阿爾蒙德和西德尼·維巴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合著的《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與民主》(馬殿君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扉頁上寫著「1989年5月15日」,書頁的摺痕與劃線使二十年前閱讀時的心情重新翻卷襲來。當時是第一次了解「公民文化」的內涵,在那些日子裡開始思考民主政治的偉大理想與政治文化的艱難建立之間的複雜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晚期,國內已有研究機構開始進行中國公民政治心理的調查工作,這正與八十年代初期開始的國民性批判、文化批判思潮相銜接。在該書的附錄中有《採訪程序表》和《個人政治生活史採訪》,在今天看來,這些文本仍然提示著我們遠未完成的工作。現在再來看這部《當代比較政治學:世界視野》,一幅更為博大、更加波瀾壯闊的世界政治文化圖景展現在眼下,其以「政治體系」為核心的比較政治學研究表現出理論框架的完整性和對實際運作過程的敏銳觀察。

在返回意識形態問題的路途上,另一個看似在遊蕩的幽靈不可以被忽視。在最近的一次課堂討論上,我讓學生從人性、勞動、信仰、審美、良知等幾個主題詞中選擇一個來談對人類文化的理解,出乎我意料的是選擇「信仰」來談的學生佔了大部分。這時讀到馬克·裡拉繼《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之後的又一著述《夭折的上帝:宗教、政治與現代西方》(蕭易譯,新星出版社,2010年2月),我的確意識到我們以為「人類已經學會把宗教問題從政治問題中分離出來,宗教狂熱已成為過去。我們錯了」(「緒論」)。我們錯在既難以為今天的學生提供多元的政治學教育,更以偏見遮蔽著通向政治神學的思維路徑,直到有一位同學在給我的新年賀卡中寫滿了神學話語才使我心頭為之一震。結合裡拉的書來思考,我想在毫無彌賽亞政治神學傳統的國度和現實生活中,鑲嵌在我們的學生頭腦中的可能只是宗教話語的碎片。

相關焦點

  • 意識形態:Nazbol的起源與發展「上」
    拋開網絡上的meme,我想通過這篇文章用較為嚴肅的態度來介紹一下Nazbol這一意識形態。Nazbol是national bolshevism的縮寫,也就是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根據horseshoe theory,政治光譜是一個馬蹄形狀的東西,這也就意味著極左和極右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法西斯和共產主義其實是一個東西,那麼將這兩者理論結合的意識形態就是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接下來我會將其簡稱為Nazbol。作為一種帶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社會主義政治理論,Nazbol起源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並且在現在的俄羅斯的土地上紮根。現在我們所說的Nazbol有三個根源。
  • 意識形態是怎樣產生的
    意識形態是怎樣產生的 ——讀《意識形態·起源和影響》 劉蘇裡     按照本書作者的觀點,意識形態「通常是針對人民大眾的言簡意賅的陳述,是針對一連串獨特的經濟、社會、政治環境所做的響應。」作者「言簡意賅」的表述,既對政治意識形態下了定義,也解釋了它的起源。    作者認為,「意識形態」一詞首次出現的時間是19世紀初,至今也只200年。第一個提出此概念的是法國人特拉西。特拉西認為:思想的產生來自物質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種物理過程。而意識形態是對理念形成過程的研究,因而也可以稱之為「理念的科學」。
  • 怎樣看待意識形態問題
    作者: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張國祚  近期以來,有一種誤解,以為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就是要回到「左」的年代。於是,一些人對高校加強意識形態工作不夠理解,甚至產生一些困惑。針對這些困惑,需要回答以下問題:意識形態問題為什麼不能迴避?
  • 牢牢把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和主動權 確保全市意識形態安全
    黎春秋主持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集體學習瀏陽日報訊(記者黃康)10月14日上午,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以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述為主題,舉行集體學習和集中研討。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黎春秋主持學習。
  • 把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 奪取意識形態鬥爭新勝利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進行了重大發展,不僅提出了「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個影響深遠的著名論斷,而且指出,新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一定不是自發產生的,也不可能會自發產生,而是一定要在徹底戰勝落後的、反動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基礎之上,通過無產階級政黨的不斷「灌輸」才能真正建立起來,從而成為工人階級重要的強大思想武器。
  • 「學思平治」易滌非:塑造輿論、建構意識形態,要適應信息網絡化的...
    塑造輿論、建構意識形態,既要尊重其固有規律,又要適應信息網絡化的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面對輿論和意識形態工作中的新挑戰,各方深入研究並創新網絡傳播技術和業務取得了明顯成績。
  • 如何看待網絡信息的意識形態功能?
    那麼實際上我們也有自己的疑問,比如說我們要怎麼去看待這個網絡秩序之後的網絡監管的問題,中間是不是有一個度會存在?比如說網絡監管和言論自由,這兩個會不會有衝突?中間的度又怎麼樣去把握?陸俊:這個問題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任何公眾人物或者任何公共空間,我們的參與者都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但是尤其是有些名人,他的社會影響比較大,他們的公眾責任,或者社會責任應該說,他們要承擔的責任應該更大一點,這個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事情。田桐:那麼如果他們觸犯到一些,或者是說到一些不應該說的事情,或者言語過於激烈的話,是否會引來一些問題出現?
  • 張濤甫:網際網路成為意識形態競爭主戰場
    在非主流意識形態中,社會意識形態是流動性最大、影響面最廣的意識形態集群。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光譜並不明晰,它是由一系列涇渭不分的非主流意識形態集結而成的意識形態群落。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比,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屬於「散兵遊勇」,大面積存在,形成「流動性過剩」。由於其浮遊於社會底層,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關聯,在底層社會有較穩定的市場,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 意識形態鬥爭並非「中國特色」
    擯棄了掌握得清清楚楚的現實生活概念,換取了意義模糊不清的偶像概念即換取了意識形態的幻影之後,無數善良的蘇聯人落入了政治騙子的手中。千千萬萬的人跟著搖曳不定的幻象火光,對向他們提出的各種決定個人命運和子孫後代命運的方案,也不知是應該採取支持的態度還是反對的態度……改革的意識形態機器在破壞蘇聯社會集體的歷史記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國家歷史上的象徵和裡程碑被抹上了黑,受到嘲笑,黑白被顛倒。
  • 正確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辯證法」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了黨的中心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定位和關係,明確提出了正確把握這兩項工作的實踐要求。做好意識形態工作,要正確處理好與經濟建設的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經濟建設搞不好,沒有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沒有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意識形態工作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就會大為減弱,就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意識形態工作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不能顛倒主次,泛化意識形態。
  • 意識運動(人類意識形態三大架構)
    意識運動,即從一個舊的意識形態感知轉化到一個新的意識形態感知。如果你現在沒不確認你是「有意識」的在體驗你創造的現實世界,那麼你也許需要喚醒「意識」,用「有意識」把「無意識帶到顯意識上來」。讓所有潛在的和已經浮現的世界信息真正的為你的意識轉化運行而服務。無意識,即失去你和你本體的連接,作為自我意識脫離的失聯形態存在。顯意識,即你是你所顯化的現實世界自我意識形態物質化。
  • 加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要強化哪四種思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導,積極推進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特別是在意識形態思維方法上強化牽引,實現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和意識形態主要內容的開拓創新,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不斷增強,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勁動力。
  • 蔡志強:如何克服意識形態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現象
    網絡意識形態重點對象的確立,決定了網絡意識形態的傳播必須符合青年特點,並且要能夠滿足青年群體的現實訴求。這種訴求既包括了生活工作的壓力紓解,也包括了青年群體人生信仰的建構,這是對青年群體意識形態引導需要關注的基本問題。在此基礎上,從不同群體的需要出發,充分利用網絡全覆蓋的廣播功能和網絡細分的窄播功能,通過輿論引導影響社會心理,通過系統而持續的理論宣傳來重構社會意識形態。
  • 意識形態工作強起來的戰略任務
    也就是說,只有獲得普遍認可並在實踐中產生深刻影響的意識形態,才能真正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佔據主導性的社會地位。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飛躍,為人類解放和自身幸福指明了正確方向,也以其真理和道義制高點開闢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廣闊前景,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團結引領人民群眾提升自身覺悟、改變自身命運、實現自身利益提供了強大思想指南。
  •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繁複。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的進程加快,社會思潮擴散呈現出多變性和不穩定性,傳播渠道與傳播方式變得多元化和立體化,許多社會思潮由以往單純學術爭辯轉向更多關注現實利益問題,並試圖影響和左右現實政治。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活躍而複雜,影響比較大的幾種錯誤社會思潮,主要有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公民社會、西方新聞自由、質疑改革開放等。
  • 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有效掌控意識形態的措施及啟示
    西方國家普遍注重輿論宣傳對公民的政治傾向和價值取向的影響。為了在實際上引導和控制媒體,西方國家政府一方面通過同媒體精英建立密切關係,另一方面採取各種手段如設立宣傳策劃機構、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主動出擊等方法巧妙地處理同媒體的關係,從而在實際上引導和駕馭了媒體,使媒體成為宣傳西方國家核心價值與理念的工具。  (三)教化:凸顯人生的終極信仰,發揮宗教特有的意識形態功能。
  • 「原子論」對馬克思哲學思想起源的影響
    作為古希臘哲學第一個成型的理論體系,從醞釀、雛形、質疑、矯正、修補到完善,耗費了當時哲學家(無論是歸屬於這一流派者,還是反對者)絕大部分心力,雖然其中確有樸素性和直觀性,但更重要的是它以一個典型的個案記錄和呈現了人類哲學思維發展的曲折進程和可能達到的高度,並且對後世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原子論」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起源也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經濟學...
    然而,在既有的研究中,對柯爾施的關注遠不及他的同時代人盧卡奇和葛蘭西。如果說,盧卡奇的聲名遠播源於其《歷史和階級意識》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和路徑的奠基,那麼葛蘭西在西方學術語境中的凸顯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上世紀70年代文化研究及80年代後馬克思主義對霸權理論的重新發現。相較之下,柯爾施研究似乎要沒落得多。
  • 傳統、理性及意識形態的多重變奏——傳統觀問題再探
    (388)並且希爾斯認為,理性主義的勝利也只是特定領域的勝利,尤其是,理性主義這種勝利還是建立在未遭破壞的傳統的基礎上的。同時,理性主義也成為了一種傳統。「人們對於理性和科學之力量的信任已成為一種傳統;他們毫不置疑地接受這一傳統,就象他們早先相信猶太—基督教對人類的起源和生存意義所作的解釋那樣。」
  • 伍美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 增強社會正能量
    婁底新聞網訊(記者 李響炮)2月5日下午,全市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會議召開。婁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伍美華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各級各部門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充分認識到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切實統一好思想認識,認真履行做好意識形態工作職責,管理好陣地,不斷增強社會正能量。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宏業、副市長劉益丈、市政協副主席吳合群出席會議。伍美華指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意識形態領域工作也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