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5網絡輿論場新角力
網際網路成為意識形態競爭主戰場,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非理性繁榮,在底層社會有較穩定的市場
當下中國意識形態領域橫跨網上、網下兩個空間,表現出甚為複雜的特徵,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面臨一系列的新問題、新變化,可概括為如下諸方面:
第一,網際網路成為意識形態表達的新空間、意識形態競爭主戰場。在線下,意識形態安全網相對牢固。在傳統媒體上,意識形態領導權、話語權基本穩固。非主流意識形態難以在傳統媒體空間發聲,即便發聲,也經常是邊緣性的。但是,在網際網路空間,主流意識形態存在感遭到稀釋。主因是,非主流意識形態恣意反彈,迅速佔據網絡空間,經常與主流意識形態對衝,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近一兩年來,主流意識形態加大了網絡空間的存在感,在話語語法再造、話語表達策略以及傳播策略方面均有了顯著改進,管理者同時加大了對網絡空間秩序的治理力度,改變了此前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網絡空間力量對比懸殊的被動局面。
第二,主流意識形態與時俱進,價值輪廓更趨明晰,逐漸彰顯主場優勢。主流意識形態不僅要為執政黨的統治合法性提供辯護,還需呼應時代的要求,回應社會的訴求。十八大以來,主流意識形態與時俱進,賦予自身新的內涵。「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等表述,充實主流意識形態內涵,優化其邏輯結構,使主流意識形態的輪廓趨於明晰,社會認同度也在提升,漸漸彰顯其主場優勢。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仍有局限,未能下沉到社會底層,未能真正主導網絡空間。
第三,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非理性繁榮,形成「流動性過剩」。在非主流意識形態中,社會意識形態是流動性最大、影響面最廣的意識形態集群。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光譜並不明晰,它是由一系列涇渭不分的非主流意識形態集結而成的意識形態群落。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比,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屬於「散兵遊勇」,大面積存在,形成「流動性過剩」。由於其浮遊於社會底層,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關聯,在底層社會有較穩定的市場,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網絡化生存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顯著特徵。其在網際網路空間鶯飛草長、非理性繁榮,對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群落魚龍混雜,良莠並存,但其在對待主流意識形態的態度上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解構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凡是主流意識形態倡導的,它就會反對。而且,很多反對缺乏理性支撐,為了反對而反對,即情緒化、標籤化的反對。比如,主流意識形態倡導的歷史上的英雄,在網上會遭到網民的顛覆或嘲弄。諸如「邱少雲在烈火中捐軀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虛構」、「劉胡蘭精神有問題」等刺耳言論在網絡上遭到跟風炒作,那些曾光耀歷史的著名英雄,在網民眼裡,成了調侃、抹黑、質疑的靶子。這種虛無歷史、解構英雄的現象在網上大面積存在,稀釋了主流英雄主義話語正能量。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中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具有雙向的力量:一方面它們是網上仇官、仇富的社會意識「酵母」,對於網上那些招搖過市或被反腐擊中的獵物,會蜂擁圍堵,群起而攻之;另一方面,它們也會成為眾多網民照單全收的精神食材。仇富和羨富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網民一邊同仇敵愾地仇富,一邊則是流著口水羨富,使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以多種形式滲透於網絡意識形態空間。
第四,「極右」意識形態沉底。在當下意識形態領域,「極右」意識形態有邊緣化之勢。極端右翼意識形態對主流意識形態未構成大的威脅,明火執仗的極端右翼意識形態表達較為稀少。但「極右」意識形態在當下出現新的趨向:其沉降到社會底層,一般不會在意識形態主戰場與主流意識形態對決,捉對廝殺的更稀有。而且,「極右」意識形態鮮有條分縷析、邏輯敞亮的辯論和說理,很多時候以社會情緒的形式存在,淡化理論和理性表達。一旦遇到合適的機遇和出口,這些情緒化的意識形態就會報復性地宣洩出來。而且,這些沉底的情緒化的極端右翼意識形態,在社會底層會獲得大量的道義同情者,借一些輿論事件得以宣洩,成為網絡意識形態空間的一大景觀。
第五,「極左」意識形態間歇式活躍。「極左」意識形態以政治正確和道德優勢之名,高調表達或扭曲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對主流意識形態構成較大幹擾,甚至有攪局之嫌。一些尖銳、刺耳的「極左」聲音,在網絡空間極易被放大,被人過度解讀,幹擾了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視聽。
第六,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在網絡空間,意識形態競爭全球化的趨勢在所難免。對於中國這樣具有獨特意識形態傳統的國家,突然間被推向全球化的網絡空間,其先天劣勢不難料見。問題是,在網際網路空間,標榜信息自由的西方發達國家佔據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以普世之名進行意識形態推銷,這無疑對中國意識形態尤其是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了空前的衝擊。
意識形態問題的處理,既不能用力過猛,也不可掉以輕心,需要有大的政治智慧和傳播技巧
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危機多發期,也是意識形態敏感期。如果在意識形態上橫生枝節,就會把社會矛盾升級為政治衝突,將社會危機激化為政治危機。處理當下意識形態問題,對執政黨的挑戰更大、更艱巨。有人認為,對於當前的意識形態之爭,應採取強行幹預的措施,強力糾偏。這種思路有點操之過急,會引起更大的麻煩。意識形態問題的處理輕不得,重不得,既不能用力過猛,也不可掉以輕心,需要有大的政治智慧和傳播技巧。
第一,優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在邏輯。當下主流意識形態的總體輪廓趨於清晰。這是主流意識形態與時俱進的結果,但其內在邏輯性尚待優化。在完全開放的社會語境下,主流意識形態的提煉應該是打撈中國社會的「疊加共識」。所謂疊加共識,就是說,主流意識形態不是一元價值觀念的單行線,而是最大限度地概括不同意識形態區間的「交集」。當下主流意識形態意在「中國夢」的統攝之下,將國家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態、外來意識形態以及傳統價值觀念整合為一套具有說服力的話語體系,這種整合後的話語邏輯是自洽的、有力的。
第二,注重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態的對接。主流意識形態不能停留在上遊循環,需要與社會意識形態兼容、接續,不僅需要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態價值邏輯的兼容和對話,同時須有傳播的有力助推。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態的對接,不能僅滿足於民族主義層面上的局部對接,也不能停留於「反腐」形成的短期共識。兩者的對接,尚有很大的空間亟待開發。只有最大限度地將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態的「疊加共識」提煉出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成為中國社會的廣泛共識,才能實現上下對流,避免主流意識形態懸空。
第三,規範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秩序。非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化、無序化生存,不利於網絡意識形態生態的良性發育。在保障多元意識形態表達權利、尊重意識形態生產與傳播規律的前提下,如何合理規範網絡意識形態秩序,成為當下中國面臨的重要課題。在當下非主流意識形態與主流意識形態博弈甚為激烈的語境下,博弈雙方應儘可能祛除傲慢與偏見,少一些任性的自負,多一些理性的對話互動,最大限度地擴大共識。在此基礎上,構建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新秩序。
第四,遏制極端意識形態。不僅要遏制極右意識形態,同時也要謹防極左意識形態攪局。如今,再回到主流意識形態「獨角戲」的時代,顯然是不現實的。在多種意識形態並存的現實語境下,不妨採取適度的寬鬆政策,不過度給非主流意識形態施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的鞏固。只要非主流意識形態不僭越底線,能夠認可主流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可以給它們一定的表達空間。更何況,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還沒有強大到足以說服其他意識形態的地步,這個時候若用粗暴的方式去壓制不同的聲音,可能會引起非主流聲音的反彈。保持適度節制,恰恰是要為主流意識形態最終掌控意識形態主導權贏得時間,爭取空間。再從目前的輿論環境來看,現有的輿論格局是:民間輿論場波瀾壯闊,主流輿論場則是深水靜流;西方輿論場操縱國際輿論話語權,中國輿論場遭受孤立。在這種情況下,過度介入意識形態論爭,對於主流意識形態甚為不利。特別是在民間輿論充滿不理性、西方輿論充滿偏見的情況下,陷入意識形態「戰爭」,對於主流意識形態而言是弊大於利。
第五,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創新。客觀地說,主流意識形態理論還沒有強大到足以說服反對的聲音。身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流意識形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需要將「中國夢」深入人心,成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理念和共同願景;需要加大以「中國夢」為核心的中國話語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時,需要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創新,創新傳播形式,把握宣傳的時間節點,拿捏宣傳的分寸感,注重宣傳效果。
(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西藏大學特聘教授)
【參考文獻】
① 《習近平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