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意識形態: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020-11-25 芥末堆看教育

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認真想(ID:Reason-Edu),作者:李萬中

上次聽劉老師在會議室裡,簡單分享了他設計的一門針對學生家長的課程。其中許多內容是他在英國讀教育學博士時學到的內容。在那8堂課的課程大綱裡,Educational Ideology(教育意識形態)這個話題立即吸引了我。幾分鐘下來,我立即感受到,這些研究成果就是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在教育學領域的絕佳展現。

最近,我又上網查了查Educational Ideology,找到了一些很有趣的資料。其中,Wesleyan University的Steven Stemler教授製作的一個ppt裡,內容非常全面。我想參照這些內容,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理解的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什麼是教育意識形態?

Ideology這個詞算是個哲學術語,它翻譯作「意識形態」,聽起來高大上,但意思其實非常簡單。我們對X的意識形態,其實就是我們對X這個東西的看法的集合。所謂「教育意識形態」,也就是我們對於教育這個東西的看法的集合。

大體上,我們對以下問題的回答,就算是我們的教育意識形態:

教育的任務是什麼?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怎樣才能培養起其應該培養的人?對教育有不同看法的人,也就是頭腦中有著不同教育意識形態的人,對於以上問題的回答,會有非常大的差異。

讓我們先來看看,人們大體上可能持有哪些教育意識形態。

四種教育意識形態

一般,我們能區分出四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意識形態,它們的名字分別是:

1.Scholar Academic,姑且譯作「學術傳承」。

如果你認為,教育就是學術傳承,那你就會認為,學校這種機構的作用就是讓人學會各個學科中已經積累下來的知識。

你會認為,探索真理,或者說,洞悉世界的規律,理解我們所處的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以及文化社會,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那麼,學者就是負責探索真理的人。教師就是負責將學者探索出來的真理傳播給學生的人。學生就是那些想要走入學術共同體,成為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經濟學家、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等學者的人。

在這種教育意識形態下,最佳的學習途徑是什麼呢?怎麼評價學生的水平呢?

你很可能會認為,讓學生跟隨那些很牛的學者,讓這些學者導師帶領自己,這就是幫助學生本人成為學者的最佳辦法。而評價學生的水平,就是看這個學生對於那個學科的內容掌握得熟練不熟練。

2.Social Efficiency,姑且譯作「社會效率」。

許多搞創客教育的人可能會持有這種教育意識形態。簡言之,如果你覺得,教育是為了追求社會效率,那你就會認為,學校的作用就是訓練學生成為優秀的工作者。我們可以把社會理解為一家超級大的公司,這個公司需要許許多多不同崗位的人,才能成功運轉。而學校就是負責讓年輕且不成熟的學生,變成適合這家公司的員工。簡言之,學校就是社會這家公司的職前培訓機構。

持有這種意識形態的人,自然會認為,我們要用培養員工的方式來培養學生。我們要靠獎金、及時性反饋以及一些必要的懲罰制度,讓學生掌握那些技能。

教師就像是培訓師,必須要把技能拆解得足夠細緻,才能培養專業化的人才。每個人就像是社會的一個小零件,只要能高效地發揮出自己獨特的功能,社會就能正常運轉。通常,齒輪零件不需要學會傳送帶零件的技能。

那麼,怎樣評價一個學生的水平呢?很簡單,方法跟評價程式設計師的水平的方法差不多,就是給他們一些問題,讓他們現場就編寫個程序,看誰的程序能多快好省地解決那個問題。所以,我們只要讓學生實際動手去做些什麼事情,展現出學生的技能,這樣就可以知道這個學生的實力了。

3.Learner Centered,姑且譯作「以學習者為中心」。

「以學習者為中心」已經成了許多中國的幼兒園、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的口號了。但真正能做到這點的,基本上沒有。因為,「以學習者為中心」關心的是學習者本人的需求,而不是社會的需求。如果真的踐行這個理念,那麼學校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去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發揮出自己的長處,表達出自己個性。

那麼,教師要做的不是依靠獎勵和懲罰來激勵學生,因為學生自己就有充分的內在動力去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教師只要幫學生探索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幫助學生記錄他們的學習過程,給學生出謀劃策,提供學習資源,介紹學習機會。剩下的事情,學生自己會去搞定。

如果按照這種模式,那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基本上難以在學生之間做出比較。A更擅長遊泳和下圍棋,B更擅長採訪他人和跳舞,C痴迷於數學和考古學,D喜歡繪畫和動物解剖,E喜歡表演和唱歌,F喜歡照顧兒童和電子競技。人與人之間,基本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路徑。

4.Social Reconstruction,姑且譯作「社會重構」。

在國內,我較少看到持有「社會重構」這種教育意識形態的人。在這種人看來,學校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老師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意識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自己有責任讓這個身處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為此,教師會鼓勵學生去反思社會現狀,去挑戰既得利益者,去考慮弱勢群體的,去思考什麼是公平和正義。「社會重構」,顧名思義,就是要有所改變,有除舊迎新。這樣一來,涉及利益分配的政治,就是個不可避免的話題了。不僅如此,學生也被鼓勵去參加社會活動,去為少數人發聲,去揭露陰暗面,去做一些更多的事情,而不是安於現狀。

如果採用這種意識形態,那麼優秀的學生,就是那些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付出了大量努力的學生。在一些公民社會更發達的地區,或許「社會重構」這種教育意識形態,會比我們所處的地區更加常見。

教師和學生都有教育意識形態

有著不同教育意識形態的教師,會有完全不同的教學風格。而有著不同教育意識形態的學生,也會有完全不同的偏好。

一個追求社會效率的化學教師,如果遇到一個喜歡學術傳承的學生,那麼這個學生可能就會替老師感到捉急。老師總是在課堂上強調些技能,總是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案例,試圖讓學生掌握一些方法和策略,結果教材上的內容總是講不完。但這個學生只是想要老師按照教材或文獻的脈絡,按時按量把化學知識講清楚,這就足夠了。

一個喜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生,如果遇到一個重視「社會重構」的經濟學老師,那也會感到很無奈。老師總想要激發自己去反思社會的現狀,去幫助弱勢群體,去挑戰既得利益者。但是這個學生更關心的是自己的興趣,他也許只是喜歡經濟學中的數學模型,喜歡用最少的參數去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人類選擇。他可能會抱怨老師出的考試題一點都不價值中立。

曾經的我是個學生,現在的我是個教師。當然,作為終身學習者,作為教師的我實際上也是個學生。我發現,自己的教育意識形態不僅會影響自己如何去學習,還會影響自己如何去教育。

小時候,我的夢想是做個物理學家,那個時候,我追求的大概是學術傳承。

後來,我的興趣漸漸從物理學轉向人類的行為和思維,也就是轉向心理學,再轉向哲學,以及一直都很重視的批判性思維。這個時候,我腦中的教育意識形態大概是學術傳承和社會效率的混合體。也就是說,既要去探求真理,同時也注重概念分析、判斷的澄清、論證的分析與評價、實驗設計、描述統計與推論統計,甚至還有閱讀和寫作這樣更具體的技能。

再後來,除了學習各個學科的知識之外,我還需要去教別人。有時候是直接教學生,有時候是做師資培訓,教別的老師。這個時候,我又期待能「以學習者為中心」。畢竟,每個學生想要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有的人喜歡邏輯學,有的人喜歡哲學,有的人喜歡心理學,有的人喜歡在和別人打嘴仗時能無往不利,有的人喜歡自己的下屬能佩服自己,有的人只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

我的床頭總是會擺著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像力》。這本書基本被我當勵志書使用。有時想偷懶,懶得去寫作,去閱讀,去上課,去和別人交流時,我就會看看這本書。然後,我便會感到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不夠好的地方,而許多人卻對此熟視無睹。作為一個自詡擁有「社會學的想像力」的人,我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別人,讓他們也看到那些無處不在的善良卻又愚蠢的人,以及數量雖少但危害卻極大的聰明但又邪惡的人。

我發現,自己經常遊走在各個教育意識形態之間。通常,我不是在四選一,也不是四選二,甚至不是四選三,而是「我全都要」。

我想,絕大多數人也不是只認準某一種教育意識形態。我們對於教育的理解,多多少少是那四種意識形態的混合。

我們都需要去反思自己頭腦中的教育意識形態

教育這個東西,人人都經歷過。不少作為教師、父母或領導的人,還曾讓別人也經歷過。似乎,每個人對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哪怕觀點不同,好像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分高下。

現實就是這樣。在一個人均收入極高的發達國家,大家當然能「以學習者為中心」。畢竟,社會根本需要靠大家做什麼,只需要極少數高收入者,支付極高的個人所得稅,然後政府再搞二次分配,這樣就夠了。社會效率什麼的,完全不重要。說不定這種自由的環境,還能多培養出一些天才般的高收入者呢。

中國看起來像是個發展中國家,但有錢人的絕對數量又非常多。你如果生活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同時又是個高收入者,那完全也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以學習者為中心」,然後送他們去那些學費高昂但又是「以學習者為中學」的教育機構。

不少人也會在乎「社會重構」。每個人都對人類苦難懷有或多或少的同情。一些人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但滿腔熱情者會真的投入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參與各種公益項目,建構「公民社會」。我想,他們一定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意義。

追求「學術傳承」的人通常不多,至少比追求「社會效率」的人要少得多。但是,我們能用人數的多寡,來判斷哪種教育意識形態更好嗎?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腦中的那個教育意識形態是最好的,自己對於教育的理解是最全面且深入的,別人都應該聽自己的。

當自己的觀念和大多數人一樣時,我們就會說,自己的想法是「學術界的共識」。當自己的觀念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時,我們就會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大多數人都是「烏合之眾」。

然而,我們幾乎不可能對這些教育意識形態劃分出優劣。這些教育意識形態的背後,是不同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哲學立場。價值觀之間本沒有對錯,爭得人多了,也分不出對錯。

不過,劉老師的一句話,我很認同。他把這些教育意識形態,稱之為「常識」,然後他說,如果人們知道這些常識背後的道理,尤其是教師和家長知道後,這對於教育總是有好處的。

用我更習慣的話來講,那就是,具備「社會學的想像力」的人,總是越多越好的。

從記者到學者,從藝術家到公眾,從科學家到編輯。還可以繼續,從家長到學生,從校長到教師,從最廣義的教育實施者到最廣義的教育接受者,我們都需要這種「社會學的想像力」,這是一種從熟悉中發現驚奇的能力,一種讓我們反思現狀為何如此、該不該如此的能力,一種幫助我們決定自己應該相信什麼和做什麼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認真想」,作者李萬中。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高校作為文化育人的前沿陣地,應在新時代著力築牢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進而牢牢佔據意識形態鬥爭高地,這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高校可以從增強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向心力、輻射力和感召力「四力合一」著手,綜合推進文化育人,築牢文化自信。
  • 百川大講堂:計算機學院開展意識形態與網絡安全教育講座
    為進一步加強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11月25日下午,計算機學院邀請淮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波在求本樓B401為2020級學生作意識形態與網絡安全的講座。講座由學院黨委書記王永祥主持。
  • 新蔡縣人社局開展「深化意識形態教育 集中收看《雄關》」活動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中央領導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提升全局幹部職工對意識形態工作的認識,加強意識形態能力建設,按照縣委宣傳部關於認真做好電視政論片《雄關》學習宣傳工作有關要求,結合全局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安排,4月30日,新蔡縣人社局在局
  • 端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端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雖然曾經有一位知名時評家教育我們,現而今維基百科完全可以替代科普文章了,但是還是有資深的科技記者抱怨說,看了半天維基百科有關端粒的解釋也沒看懂。如果沒有相應的生物學知識,的確是不容易看懂的。於是國內報導紛紛以訛傳訛說端粒酶「這種染色體的自然脫落物將引發衰老和癌症」云云。
  • 方舟子:端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端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3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讓一般公眾第一次聽說「端粒」這個術語。  這幾天在網上搜索這個名詞解釋的人想必不少。
  • 究竟怎麼看待「填鴨式」教育
    這是目前最為權威的教育體系評估工具。最新一次的數據是2012年,2015年的評估工作仍在進行之中。  2012年PISA獨佔鰲頭的是中國上海。上海15歲學生數學、閱讀與科學的成績依次為613、570與580,每一科目都雄踞各經濟體第一,而且數學成績唯一過了600,數學成績優異者比例高達55.4%。
  •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_睿誠教育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睿誠教育,2018年獲得亞太機器人競賽全球總決賽總冠軍(雙冠軍)。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 16歲青兒童STEAM教育品牌的產品研發和營銷推廣,是國內唯一一家集課程評價、教學區運營、比賽舉行、師資培訓與驗證於一體,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STEAM文化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和青少年兒童自主創新服務平臺。不論是只做樂高教育,還是致力於智慧機器人現代化的技術性文化教育,又或者綜合性的STEAM教育雲平臺,都是有分別的生存環境。非原創內容會有明確作者及來源標註。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但是,若要問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究竟有哪些深層的差異,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獨立發展的教育源流自春秋時期開始,百家齊鳴,儒家思想逐漸興起,並且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不僅深深烙印在中國的生活中,也影響了中國的教育。
  •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健康的動脈具有彈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動脈壁會變硬,這種情況通常稱為動脈硬化。
  •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
    多學科、眾學者的廣泛參與和多層面、眾範式的持久碰撞使「教育者」這一概念在「主體論」的爭論中愈走愈遠,繁衍出「單一主體」「雙主體」「主體間性」乃至「多主體」等眾多觀點,究竟「誰是主體」一直未達成共識,而這一問題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至關重要。因為「誰是主體」,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確立和開展的「元理論」「元問題」,還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理論難題的「一把鑰匙」。
  • 扒一扒所謂「外交官眼中的印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
    最近這幾個月,一直有人拿著各種各樣「外交官袁南生」的文章來問我,知乎有一篇駁斥他的文章,我看了一下寫得不到位,於是我就把他的文章搜羅起來研究了一下,跟大家詳細扒一扒這位作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寫的東西有多少可信度。
  •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時間:2016-07-13 12:25   來源: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厄爾尼諾在21世紀頻頻光顧地球,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那麼,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 詢問成績被說有病怎麼回事 背後有什麼原因
    10月24日,漢中一小學回復稱,已對當事老師進行了批評。詢問成績被說有病是怎麼回事,背後究竟有怎樣的原因呢?學校回覆:教育理念不同 雙方多次溝通效果差詢問成績被說有病怎麼回事結語:以上就是詢問成績被說有病怎麼回事的全部內容,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想了解更多的實用資訊請繼續關注天氣網!
  • 把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 奪取意識形態鬥爭新勝利
    毛澤東同志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視更是非常著名的,也是一以貫之的。在黨的七大所作的政治報告中,他強調:「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党進行偉大政治鬥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
  • 人人都在談中國教育的危機,然中國教育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具體如下:        一、現代教育、現代教學發展中的最大癥結               關鍵是怎麼教,怎麼學?怎樣教、學才是最高效率的?在弄明白這兩個問題之前,則必須先弄明了學在學什麼,教又在教什麼?
  • 中英教育差異究竟有多大?
    紀錄片中的中方老師和英國學生。   在她看來,英國的公立教育是為公眾提供一種服務,就和福利一樣,只能維持最基本的水平。而私立學校與中國的傳統教育方式很相似。她說:「一些接受英國公立教育的學生難以接受大學教育,甚至在第一年就輟學。英國大學採用大教室授課方式,然而公立教育下的學生不愛記筆記,不會搞科研,適應不了。」
  • 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轉化
    終身教育和終生學習,通常指從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教育到貫穿人的一生的學習。兩個概念之間似乎是一回事,然而,從終身教育到終生學習其實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即主體有根本變化:終身教育的實施是以社會、政府作為主體,而終生學習的實施是以個體作為主體。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下,我們需要提出共享教育的理念。
  • 看看一家半官方的STEM教育機構是怎麼開展STEM教育的
    看看一家半官方的STEM教育機構是怎麼開展STEM教育的 作者:東瓜 發布時間: 2015-11-11 15:37
  • 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有效掌控意識形態的措施及啟示
    西方發達國家有效掌控意識形態的一些具體做法作為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我們對意識形態的掌控力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對意識形態掌控的措施  為維繫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採取多種措施。  (一)教育:公民和道德教育成為國家和社會核心價值的傳承器和有效載體。
  • 沉浸式投影技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那麼,沉浸式投影技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從設備組成上看,沉浸式投影最主要的設備就是投影儀。按照投影原理,目前市場上的投影儀主要分為LCD投影和DLP投影。LCD投影儀主要是利用液晶的光電效應,通過影響液晶單元的透光率或反射率,影響其光學性質,從而產生具有不同灰度層次及顏色的圖像,主要成像器件是液晶板或液晶光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