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個月,一直有人拿著各種各樣「外交官袁南生」的文章來問我,知乎有一篇駁斥他的文章,我看了一下寫得不到位,於是我就把他的文章搜羅起來研究了一下,跟大家詳細扒一扒這位作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寫的東西有多少可信度。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這位的來頭可不止前外交官這麼簡單,更是一位具有經天緯地之才、不世出的奇人!
不但小學沒畢業就做上了英語老師、政治老師,還自學考上了北大碩博,這種天賦異稟無師自通,讓我對他的景仰猶如恆河滔滔連綿不絕,又如恆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這裡面提到的《感受印度》那本書,算得上是袁大使出圈的成名作,可能是中國第一本基於自己親身經歷寫印度的書。
2006年那會兒,網際網路資訊還不發達,出國旅遊的人少之又少,去印度的更是鳳毛麟角。
普通中國人對印度的認識幾乎一片空白,不管你把印度寫成啥樣別人都信,於是袁南生的《感受印度》就成了當年人們想要了解印度的重要參考,也成為了早些年不少印吹的思想武器。
由於出版年代「久遠」,我從來沒有完整讀過《感受印度》這本奇書,豆瓣上的大多數書評的時間都非常早,但我之前倒是跟《感受印度》槓過一次。
印度文化愛好者圈子裡有一個廣為流傳的關於恆河水來源的重口味傳說,可我從來沒在任何印度神話中看到這個說法,網上找了下資料發現早有網友考證這個謠傳乃是出自袁南生《感受印度》一書,他通過對朱光潛《美學》一書的斷章取義,自己胡編亂造出這個說法來譁眾取寵。
大家感受一下《感受印度》的濃濃地攤文學風
今年,袁南生過去講的或寫的一些內容得以死灰復燃。我仔細辨讀他幾篇關於印度的文章之後,覺得會寫出這些文字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下面我整理挑選了一些袁南生關於印度的言論,給大家辨析一下,很多內容剛好涉及大家比較關注的一些印度社會現象,我會略微展開。
這些內容分別摘自袁南生的《印度不可思議》、《一個外交官眼中的真實印度》、《換個角度看印度》、《袁南生:「任何對印度的評價無所謂對錯」——中國原駐孟買總領事袁南生訪談》,原文網上都能搜到。
由於原文裡面謬論太多,限於篇幅這裡挑選主要是一些大家比較關注、容易使人產生困惑的謬論。有些諸如「首陀羅是侍女」、「明成祖給張騫題寫石碑」之類的,我就不一一羅列了。
一、信口開河
袁南生的信口開河令我嘆為觀止,第一部分主要是正視聽。
袁南生說:
印度是一個素食大國。這是講吃的方面。
素食是印度的傳統,印度52%的人吃素,這其中又有20%左右的人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不僅嚴格吃素,而且連土地下面的東西也不吃——比如說土豆、蘿蔔,這些都不吃,因為吃這些也是「殺生」。
在印度,素食作為它的傳統文化,地位越高的人越吃素。因為多數人吃素,以至很多人家的狗都不叫——因為狗也吃素,而叫的狗都不是印度教家庭的,是基督教家庭和穆斯林家庭的。
作為素食文化的體現,印度幾千年來流行吃咖喱飯,全民吃飯是手抓飯。
光是這段話裡面就至少說錯了四個事實:
1. 在2006年印度國家調查中,印度有31%的素食者,而其他的各部門的調查中,這個比例最低20%,最高42%,沒有52%這麼多。
近年來印度吃肉的人漸漸多了起來,素食者的比例應該會更低。不過呢,印度人就算吃肉也不像很多中國人一樣無肉不歡,大多數人平均每周吃個一兩次——因為消費不起。
我家樓下一個鄰居,哪些天能吃肉,哪些天不能吃肉,吃什麼肉,都有非常明確的日程表。
2. 印度確實有族群不吃長在地下的東西,但那是耆那教信徒,而非所謂「嚴格的素食主義者。」
耆那教把洋蔥也歸為長在地下的,眾所周知洋蔥對印度人的日常飲食來說有多重要,耆那教在印度總共只有四五百萬人。
一般來講「嚴格的素食主義者」指的是不吃任何利用動物生產出來的食物,包括雞蛋和牛奶。
印度的素食者也分為奶素、奶蛋素、純素,大部分人是奶素或奶蛋素,純素食就算在印度也很麻煩,因為有太多奶製品。
3. 「吃素的狗不叫」這種話,應該不需要我來反駁了吧?
印度每年死於狂犬病的人數是世界之最,吃素的狗不但叫,還咬人。
不過印度的狗確實挺慘,我們樓下有四條流浪狗,印度人會把沒油水的剩飯倒在路邊餵牠們,牠們餓到沒辦法才會去吃;我每次都拿骨頭餵狗,現在我一下樓狗子們就會圍上來。
我有個一個婆羅門鄰居之前養了一條狗,拴在牆角,骨瘦如柴,我看他每次就餵給狗餅乾、白米飯,後來那條狗營養不良死了。
4. 你到印度幾乎找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咖喱飯」,更不要說吃了幾千年。
唯一接近咖喱飯的是Dal Rice——是一種豆子糊糊配米飯,跟咖喱飯是兩碼事,在印度沒有任何人會把Dal稱為咖喱,真正的咖喱也很少會配米飯吃。
並且在北印度主要吃一種無酵全麥麵餅Roti,連米飯都很少吃;南印度人吃米飯時候主要搭配的是一種叫做Sambar的湯。
Dal Rice豆子飯,除了顏色是黃的,味道和做法都跟咖喱完全不同
印度食肉與食素的比例分布
袁南生說:
印度幾千年來是紗麗大國。印度女性都穿紗麗,還有一個比較流行的叫法叫旁遮普服,這都是傳統文化在現在的體現。
且不說紗麗的歷史有沒有幾千年這麼久,紗麗跟旁遮普服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服飾,旁遮普服是印度女性日常穿著的便服,上衣下裳。現在印度年輕婦女通常只會在一些重要場合、節日才穿紗麗,日常穿紗麗的主要是農村婦女和老太太。
旁遮普服長這樣
袁南生說:
印度是慈善大國,有慈善文化,因為印度講究普渡眾生。
印度的富人,總體上非常自律,很少花天酒地,包二奶,嫖娼,不僅不偷稅漏稅,還主動要求多交稅,而且,樂善好施,經常向扶貧項目和教育事業捐款。
印度被批評得最多的恰恰是富人缺乏同情心,為富不仁,熱衷於攀比炫富。比如說印度首富花費1億美元嫁女兒,給老婆買鑲鑽石的跑車,花10億美元蓋豪宅等都飽受詬病。
「普渡眾生」這是佛教的觀念,印度教不存在大乘佛教發展出的這種理念。
印度教會為了給來世積德而行善,社會上小恩小惠的布施確實存在,比如給窮人發放免費食物之類,但這種行善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這種觀念體現在許多的印度神話中,毫不掩飾利己的目的。
甚至在印度教的觀念裡,為了利己可以不擇手段,給人穿小鞋下套使絆子等不正當競爭都不是個事,印度神話裡的許多神祇、仙人都心胸狹窄、睚眥必報,至少我從來沒聽說過印度傳統文化中有為了別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事例。
至於富人「主要要求多交稅」的說法就更扯了,印度富人長期以來都極盡逃稅之能事,黑錢泛濫成災,要不然莫迪政府也犯不著搞「廢鈔令」和稅改了。
不過包二奶之類的我倒確實沒聽說過,這個跟印度整個社會的保守有關,印度人在自己的社區環境中是沒有隱私的,因此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行為檢點。
傳說中印度首富可以俯瞰貧民窟的豪宅——其實那裡離貧民窟還挺遠的
袁南生說:
印度的文盲率極高,差不多 1/3 的人口是文盲,但高等教育卻很發達,不僅培養出世界一流的軟體工程師,且迄今為止已產生了 6 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包括文學、物理學、醫學、經濟學以及和平獎。
印度獨立之後,一共有4位諾獎獲得者,其中三人都是諾貝爾和平獎,分別是特蕾莎修女、拉金德拉·庫馬爾·帕喬利、凱拉什·薩蒂亞蒂,還有一位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
如果一定要算6個的話,那就得算上英屬印度時期的泰戈爾、錢德拉塞卡拉·拉曼。醫學從來沒有過。
我覺得印度之所以給人高等教育發達的印象,主要是因為人口基數大,加上老百姓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的意願強烈,教育機會的競爭極為激烈,萬裡挑一總會比百裡挑一更強一些,也總能有一些人能脫穎而出,就跟中國包攬奧運獎牌是一個道理。
由於英語教育的優勢,這些百萬千萬裡挑一的印度人比我們中國人有更多機會活躍於西方世界,更容易在國際上獲得認可。
我個人並不認為印度的教育水平有多高,至少我接觸到的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獨立思考能力都不怎麼樣。這跟他們日常浸淫於宗教文化中有關,對宗教的虔誠會剝奪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印度的首位諾獎得主泰戈爾
袁南生說:
印度娛樂,除了電影之外,其他的文藝演出都是不要錢的。我在孟買親身經歷過。看芭蕾舞、音樂演唱會等,只要是人演的戲都免費觀看。誰買單呢?
票上面印著塔塔集團買單,或者印度政府買單……很多演出,包括維也納交響樂團、莫斯科芭蕾舞團等的演出,我都是在孟買看的,都沒有掏錢。另外,那邊很多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展覽館等,也都是免費的。
如果有人一直請他看電影,估計他會說印度電影院也是免費的。博物館、世遺之類的場所,印度公民的票價比外國人要便宜很多,但免費是不可能的。
諷刺的是,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連去機場接機送機都要買門票的國家,而且只有德裡、孟買這種大城市的機場有門票,別的機場想花錢都進不去。
袁南生說:
禍害當今中國的一些腐敗現象印度卻幾乎沒有,或者說並不嚴重。
在世界清廉指數上,印度跟中國是差不多的,2019年最新的排名中,印度跟中國以41分並列第80。
就我的實際感受而言,印度官員對民脂民膏的搜刮沒有像中國某些巨貪那麼誇張——因為印度人比較窮,沒太多油水。
但印度整個社會貪腐的普遍性卻是遠勝中國,甚至貪腐是印度社會必不可少的潤滑劑——你有渠道塞錢,人家至少還能幫你辦成事;沒機會塞錢,那可能就連事兒都辦不成。
印度社會整體的貪腐,到什麼樣的一種程度呢?我跟大家說一件事你們就明白了。
我們社區裡每天有環衛工來收垃圾,這些環衛工一邊拿政府工資,一邊要從住戶這裡定期收取「茶水錢」,一個月大概幾塊錢,給多給少沒有標準。
我不知道如果不給會有什麼後果,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錢對他們來說屬於非法收入。
但由於平攤到家家戶戶非常少,所以就被社區默許了——這種情況在印度社會非常普遍,要額外給錢才幫你好好做事兒。這有點像過去中國停車場某些保安,假如你不要停車發票能給你便宜點——哪怕再小的一點撈錢機會也絕不放過。
如今這種情況在中國越來越少了,印度目前還看不到頭。
袁南生說:
在中亞的雅利安人有一些一直西遷,佔領了現在的德國;有一些一直南下,佔領了印度。佔領印度的這些雅利安人給印度帶來了婆羅門教與種姓制度。
古典印度語就是梵文,梵文也是古典德語。這就是為什麼把印度、歐洲的語言叫印歐語系。季羨林以前沒到印度,他就是在德國留學的,成了印度專家。
這段話可以作為標準的地攤文學範本——把不相干也不正確的論據組合在一起,得出一個似是而非的荒謬結論。缺乏常識的讀者,就會深以為是。
在十九世紀,由於對於梵文經典的誤讀,一些西方學者產生了種族主義的觀念:認為一支金髮的北歐「雅利安人」從北歐出發,徵服了世界各處,從而創始了各大文明。
後來,「雅利安人」和各地當地人種混合,而變得不純。
以這一錯誤理論為基礎,二十世紀初,納粹德國把優等民族稱為雅利安人,並把德國人定義為血統最純正的雅利安民族,從而對其他種族實行歧視、徵服和滅絕策略。
然而,通過人類基因圖譜的分子考古,卻得出了讓人哭笑不得的結論:
自詡為最純種雅利安人的德國人只有區區19.5%的雅利安基因,以雅利安人自居的伊朗則只有18%,甚至不如中國維吾爾人的21%;北印度說印歐語的民族高達39.5%。
當年希特勒想要消滅的劣種斯拉夫人恰恰擁有最純種的雅利安血統——俄羅斯人47%,波蘭人50%。
而梵語跟德語除了同屬印歐語系,早已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德語屬於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而梵語屬於印度-伊朗語族下的印度-雅利安語支。季羨林當年去德國學的是梵語、巴利語、吐火羅語,因為當時德國大學的學術水平非常高。
袁南生說:
從公元元年到公元1500年,它是世界老大,它想恢復當年的榮光。
歷史上印度恐怕只有在笈多王朝的一段時間裡當過世界老大,因為正好趕上北半球小冰期,東西羅馬分裂,中國則處於南北朝時期。
印度持續當了1500年的世界老大?——請問你是認真的嗎?印度歷史上大多數時候都處於分裂狀態,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外族入侵時毫無抵抗力任人宰割,難道世界老大就是這德性?
袁南生說:
其實唐僧在西天取經的路上,一路過去,走到阿富汗一帶的時候,佛教在阿富汗這個地方就已經沒有了。
為什麼?唐朝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在中亞打了一仗,那一仗唐朝打敗了,後果就是中亞的穆斯林化了。
所以唐僧往那邊走的時候,就看到佛教在慘敗。唐僧過去,好像是歷史賦予他的使命,把佛教經典保存下來了,後來印度自己反而又把唐僧獲取的那些東西傳回去,是這麼回事。
唐僧確實到過中亞,唐軍也確實在中亞被阿拉伯打敗過,然而玄奘生於公元602年,629年出發前往天竺取經,645年回到長安,664年圓寂;唐軍敗給阿拉伯帝國的那一仗叫做怛羅斯戰役,發生在公元751年,也就是玄奘取經歸來的一百年後。
阿拉伯帝國是632年建立的,公元661年倭馬亞王朝崛起並鞏固政權之後,才開始了阿拉伯帝國的大規模軍事擴張,還需要好些年才能到中亞呢。
玄奘取經之時,正是中亞和印度佛教最鼎盛輝煌的年代。
袁南生說:
印度人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老講葉落歸根,印度人是隨遇而安——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他的祖國。
恰恰相反,傳統的印度文化中存在「黑水」禁忌,這黑水指的就是海洋。
印度文化中對海洋具有恐懼感,他們認為恆河最後流向的大海,沉入冥界,所以大海底下便是黑暗的冥界。
並且一旦離開了印度次大陸,就到了「不可接觸者」的世界,那裡的人都非常骯髒,沒有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也沒有輪迴,一旦離開了印度就會失去一切。
事實上在過去,傳統的婆羅門祭司是不肯出遠門的,比較極端的甚至不吃任何自己家之外的食物。
我們現在很多人是覺得印度太髒而不願去印度,可當年那些婆羅門祭司卻覺得,印度之外的地方才是髒的,到了那些地方自己就會被汙染。
這個跟印度教的「潔淨觀」有關,印度教對「潔淨」有一套自己獨特的定義,這種「潔淨」是超越物質層面的。婆羅門祭司作為「潔淨」的標杆,是侍奉神的階層,更是需要保持自己的絕對「潔淨」,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規矩和禁忌,一旦出國就很難保持自己的「潔淨」。
現在定居世界各地的海外華裔數量大約有五千萬,要多於三千萬人口的海外印度裔。
歐美的海外印度裔最早大部分都是在大英帝國時期殖民地拓荒的合同勞工,所以中美洲加勒比海那一圈的印度裔特別多,模里西斯的印度裔也是這麼來的。
還有就是在中東和中亞地區經商的印度人。印度人並不是走到哪裡就把哪裡當做印度,而是走到哪兒就把哪裡變成印度。
模里西斯那個聖水湖Ganga Talao,就被印度人通過各種「神諭」和儀式變成了「恆河的一部分」。
印度移民把模里西斯變成了小印度
袁南生說:
印度人假日很多,公務員一年可以休息200天,軍隊一年有51個節日。
假如一年休息200天,差不多平均每周能休息4天……這讓我有些吐槽無力,連那些高福利的歐洲國家都尚未實現一周三休。
印度節日確實多,不過節日跟假日是兩回事兒,就好像建軍節、重陽節這種是節日不是假日。
印度每個邦的法定假日都不一樣,同一個節日不同邦的放假天數也會不一樣,所以一年具體放假多少天沒人知道。
我問了幾個印度人他們都說每年各種節日大概會放假二十天左右,比中國確實要多一些。但印度沒有調休放假,節日跟周末撞在一塊兒也沒有補休。
另外,印度的政府部門到現在還沒有統一單休雙休和工作時間,比方說拉達克的公務員一周上六天班,朝十晚四;德裡中央政府一周上五天班,朝九晚五。
據我所知,印度有不少單位也是一周上六天班的。
袁南生說:
印度男人是哪一個活輕鬆他幹哪一個活,印度女人乾重活。印度男人在飯店裡端盤子、做保姆、帶小孩,幹這些事情;印度女人修高速、修路、乾重活,運東西,腦袋上頂著一個盆,運水、運沙子。
在印度確實可以看到女人乾重活的事情,這並不代表男人就只幹輕鬆的活。端盤子的確實都是男人,但印度男人做保姆帶小孩兒我從來沒聽說過。上面說的這些重活,男人幹得並不比女人少。
事實上是,在北印度許多落後的地方,女性受教育程度要低於男性,社會整體上對女性在外面工作持有偏見,他們認為女人的天職就是做家庭主婦,甚至有些男人覺得讓自己老婆出去工作是很丟臉的事情。
因此你會發現北印度許多商店、飯店裡面的售貨員、服務員都是男的,通常只有政府部門和一些窗口單位會僱傭女性。
受過教育的女性可以坐在辦公室裡,而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就只能從事修路之類的市政工程才有機會為家裡創造一份收入。
因此確切的說法是,在北印度的很多地方,由於女性可從事的工作種類要遠遠少於男性,迫使她們不得不從事一些本該男人做的重體力勞動。
從事體力勞動的印度婦女主要都是打短工
袁南生說:
印度當年栽種鴉片賣到中國,鴉片在中國一度泛濫成災,但鴉片當年在印度沒有泛濫,今天,印度吸毒人員仍遠不如中國多。
印度人窮,消費不起我們經常聽說的海洛因、冰毒,但印度的「軟毒品」鋪天蓋地,很多印度人都有嚼檳榔的習慣,而大麻更是被宗教人士、藝術家們廣泛使用。
作為大麻這種植物的原產地,在印度一些宗教聖地搞到大麻的容易程度超乎你的想像,大麻披薩、大麻酸奶、大麻餅乾會隱晦地寫在菜單上。
就在今年六月對寶萊塢男星自殺案的調查中,還挖出一大波涉毒的寶萊塢影星。
印度人民熱愛的檳榔Paan
袁南生說:
遊覽各地的廟宇名勝,遊客一律要把鞋子脫了放在門口,但不論什麼樣的名牌鞋也絕不會丟失。
印度很多場所都要脫鞋入內,我碰到的幾乎每個印度人,都會再三囑咐我,好的鞋子一定要自己保管好,不然出來就沒了。
在印度小偷小摸順手牽羊非常普遍,我們這邊的房子在施工階段就直接裝好了埋在牆內不可移除的防盜鐵窗。
同樣我也忘不了有一年在馬圖拉參加灑紅節,脫在寺廟門口的一雙破拖鞋被人穿走,我不得不光著腳在大街上走了好遠找賣鞋的地方。
印度有很多人朝聖的時候不穿鞋子,對他們來說看到一雙好鞋子順便穿走簡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甚至都不用把自己的鞋子扔掉。
袁南生說:
印度政府沒有自己的電視、沒有自己的報紙,是中立的,政府是由執政黨執政,為防止執政黨用納稅人的錢幫自己講話,所以印度政府是沒有自己的報紙的,非常中立。
如今進入網絡媒體時代,莫迪政府跟印度最大電信運營Jio正在制定的《個人數據保護法》確認了印度政府能夠不受限制訪問數據的權利,以便使用網絡媒體這一更高效率的方式來進行監控和操控民意。
袁南生說:
我去年12月剛從美國回來——我要是晚回來一點,就現在還在美國了——我在那裡親眼所見,買的很多照相機、電器都是印度製造,但是那些東西都是日本的產品,可見日本企業已經轉到那邊去了。
這個純屬睜眼說瞎話。我專門找定居美國的朋友問了問,他們在美國從來沒見過任何印度製造的電器產品。
袁南生在舊金山做總領事是2013到2014年,別說那個時候了,哪怕現在誰要是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找到一臺印度製造的照相機算我輸。
日本的一些相機廠家在中國、泰國、馬來西亞都有製造廠,但印度肯定沒有它們的製造部門,在精密製造領域,印度人的隨性簡直是一場災難。
印度確實有一些國際品牌的流水線組裝廠,這些組裝廠設在印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開印度高昂的電器產品關稅。
二、顛倒黑白
袁南生說:
為什麼新德裡沒有霓虹燈呢?因為新德裡有很多動物,猴子、鳥等有很多,這些動物都有生物鐘,如果裝霓虹燈,就把動物的生物鐘搞亂了,所以新德裡法律規定不許裝霓虹燈。
是沒法裝,不是沒錢,而是因為新德裡很像農村,沒有城鄉差別,到處都是樹,所以動物很多。
印度是有霓虹燈的,但相比別的國家數量確實不多,數量不多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沒錢,就是窮。
印度的電力缺口很大,霓虹燈不但安裝要錢,後續用電也是錢。要是說光汙染的問題,動物又不分霓虹燈還是路燈,怎麼不禁路燈?只要是光源都可能會對動物產生影響,並不存在德裡不許裝霓虹燈一說。
德裡火車站附近那條街的霓虹燈
袁南生說:
為什麼有那麼多叫花子呢?因為印度人是苦感文化,認為人越受苦,離神越近,印度任何人在古代都有當叫花子的傳統,哪怕是皇帝每一年也要拿出一定時間去當叫花子,因為他要告訴神:我在受苦。
所以印度的很多叫花子是假叫花子,白天做給神看的;白天在那裡當叫花子,晚上睡席夢思、喝高檔紅酒。這是信息不對稱使然。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對袁南生充滿了「敬佩」,居然可以這樣來解釋印度的乞丐現象!
印度傳統的印度教中確實存在苦修文化,印度教前三個種姓作為「再生族」,一生中有四個行期,當然現在大多數印度教徒都已經不再遵守——
梵行期,從兒童到成年前,跟隨上師學習吠陀和各種儀禮;
家居期,成年後結婚育子,履行世俗義務;
林棲期,老年時棄家隱居森林,從事各種修行,為解脫作準備;
遁世期,晚年捨棄一切財富,雲遊四方,以期早日解脫。
苦修屬於林棲期和遁世期的階段,苦修跟乞討完全是兩碼事兒,苦行僧叫做Sadhu,也會被尊稱為Baba,有自己獨特的裝束和修行方式。
現在已經沒什麼森林可以去了,所以他們通常都混跡於一些印度教聖地,來朝聖的印度教徒會主動供養他們。有些景區的苦行僧已經被遊客慣成了拉著你給他錢的職業模特
另外苦修也並不是僅僅做給神看的,在梵語中,苦修一詞是Tapas,梵語中的詞根Tap有加熱、溫暖、燃燒的意思。
古代的印度哲學家觀察到了生命孕育需要熱量,比如母雞孵蛋,從而認為是熱能催生了變化,使雞蛋變成了小雞。並且這種熱能必須是溫和的、持續的,不然雞蛋就熟了。
於是Tapas一詞就有了修行、苦修的含義,通過持續的能量來使自己得到升華和重生。印度教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給予時間和能量,生命就可以發生蛻變,有點類似於羽化成仙的「修仙」概念。
至於印度的乞丐就是乞丐,有職業乞丐,也有酗酒的乞丐,很多乞丐看起來都瘋瘋癲癲精神失常,但絕不存在有錢人做乞丐。
如果要說這裡有什麼信息不對稱,那也是袁南生覺得別人都不了解印度,所以可以任由他胡編亂造的信息不對稱。
我在印度遇見過無數乞丐,但2015年聖誕節那天在浦那街頭遇見的那個乞丐是我印象最深的,敢情他晚上睡席夢思喝高檔紅酒,剛從聖誕趴體回來所以戴著這個帽子,白天都是在做戲啊!
袁南生說:
印度一些地方至今保持著刀耕火種的傳統,但它卻將人造衛星送上了太空,並製造出威力巨大的原子彈。
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說,印度一方面窮兵黷武,買飛機、造航母、搞航天、造核彈,另一方面卻連國家的許多基本民生問題都沒有解決,這難道是值得驕傲的事情嗎?
這個問題在印度國內也一直被老百姓嘲諷,有火星計劃、探月計劃,印度人卻依然還在露天大小便。
袁南生說:
兩極對立如此嚴重的印度,社會治安狀況卻不差,犯罪率並不高。印度窮人很多,卻基本上沒有拐賣婦女兒童或集體偷渡現象。
數億人口沒有脫貧,許多人露宿街頭,以乞討為生,但非法出境的不多。印度基本上沒有盜版軟體和光碟,假冒偽劣產品特別是假冒偽劣藥品,不敢說沒有,但確實難得發現。
這段話裡面,袁南生突然又承認了印度兩極對立嚴重、許多人露宿街頭乞討為生,啪啪啪打了自己的臉,這人究竟是蠢還是壞,大家應該已經有了答案。
可他還是死鴨子嘴硬說印度治安良好,這點客觀來講,印度除了德裡以及北部某些地方之外,除了強姦婦女之外,暴力犯罪確實不太多。
偷雞摸狗吃軟怕硬的小混混有,搶包的飛車黨也有,殺人越貨的江洋大盜好像沒聽過,總體治安水平其實比歐美不少地方要好一些。
像我這樣的彪形大漢在印度基本不用擔心治安問題,但像我太太那樣的弱女子在德裡這種地方得避免在晚上出門。
印度的惡丐拐賣兒童的事情雖然現實生活中我沒見過,但印度一些電影裡反映過這樣的事情,乞丐集團將偷來的小孩弄殘廢然後讓他們去要飯;《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一片中不就有把小蘿莉賣去做雛妓的橋段嗎?想必有其事實依據。
印度以前是很少有盜版軟體和光碟,因為當中國滿大街盜版光碟的年代,印度人民還沒條件用上光碟,VCD、DVD、家用電腦在印度從未全民普及過,他們直接跳過了這一階段就進入了智慧型手機階段。
我問我太太你們用過DVD嗎?結果她連DVD是啥都不知道,他們把所有光碟統稱為CD。
像我太太這種家庭條件比較好的,有機會接觸電腦,能夠在電腦上播放光碟。
她當年曾經租碟看,她說買的話太貴了,所以比較流行租賃,就跟我們小時候租錄像帶一樣。
由於缺乏市場規模,印度的盜版產業確實不怎麼發達,街上能見著盜版光碟,但不像中國過去那麼規模。
盜版光碟我至少還在印度見到過,可正版光碟我卻一次都沒見著過,也沒聽說過有個人主動花錢買正版——大多數印度人完全沒有為智慧財產權付費的概念,以他們錙銖必較的性格絕不可能掏錢買正版。
印度的假冒偽劣產品一點都不少,一直有假酒喝死人的新聞,市場上三無產品非常多。
另外實事求是來講,很多印度正規廠家生產的東西,質量還不如我們的「假冒偽劣」產品。
至於印度的很多藥,本身就是政府支持的盜版,「假冒」但不「偽劣」。
由於整個國家缺乏智慧財產權意識,既然所有人都不覺得「假冒偽劣」有什麼問題,自然也就不存在「假冒偽劣」了。
袁南生說:
印度的製造業就和中國差的比較遠,外界認為,中國是世界的加工廠,印度是世界的辦公室,到底是加工廠好還是辦公室好呢?
目前,關於這兩種經濟模式,還在爭論中,到底是印度模式好,還是中國的模式好。
加工廠的經濟模式可以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加快城市化、為國家提供財稅收入,但不好的地方是,對環境汙染大,容易過渡開發和開採,寅吃卯糧,同時,可持續發展有些問題,投入產出比不合理,高投入低產出。
一個實際的情況是,在過去十幾年,印度的經濟每年保持著7%的發展速度,在世界上僅僅次於中國的9%的發展速度,如果印度的經濟模式是失敗的,那世界上除了中國,就沒有成功的經濟模式了。
且不說「印度經濟7%的發展速度保持了十幾年」這種罔顧事實的說法,如果中國模式不好,為啥印度現在拼了命想要複製中國的模式?
「世界的辦公室」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挺風光的,但也不想想,世界發展究竟更需要工廠還是辦公室呢?將近14億人口的印度又能安排多少人坐在辦公室裡呢?
印度這個國家,在工業基礎還很薄弱的情況下,就把實業空心化了,如今莫迪的「印度製造」戰略正是要改變這一畸形的產業結構。
基本可以確定,在十億級別人口的國家裡,中國是目前唯一成功的模式。不同國家由於不同的國情,肯定需要適用不同的經濟模式,將不同國家的經濟模式進行對比是欠妥當的。
印度跟中國的某些國情具有相似性,但缺乏中國的許多前置條件,所以要想複製中國的模式其實相當困難。
袁大使不但將中國的製造業污衊為加工廠,並誇大其負面性,你們覺得他究竟為何要這麼說呢?
三、文字遊戲
袁南生的文章裡經常會玩文字遊戲,發明一些似是而非的「妙語」——本質上是包裝成「妙語」的瞎話。
比如他說印度是苦感文化、中國是樂感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伊斯蘭國家是聖感文化、日本是恥感文化;又比如說印度窮而不苦、雜而不亂、緩而不慢、腐而不敗。
這種新鮮的排比傳播效果很好,許多不明真相的媒體就會幫著轉載。我這裡就來跟大家講講袁南生在《換個角度看印度》一文中鼓吹的「窮而不苦、雜而不亂、緩而不慢、腐而不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窮而不苦?
文中認為印度雖然窮,但社會福利好,國家關注弱勢群體,並且由於有宗教信仰,印度人精神上很富足,幸福指數很高,所以「窮而不苦」。
這個說法以前確實沒錯,但現在已經過時了,印度如今是世界上最不幸福的國家之一。
印度人一大特點就是「窮開心」,用我們的話說就是心態特別好,韌性特別強。這是因為印度廣大人民群眾長期浸淫於宗教這一精神鴉片,安貧樂道,缺乏上進心。
他們把希望都寄託於來世,很多人就那麼得過且過——由於對自己生活的期望值很低,自然就非常容易滿足。
但是自從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宗教和輿論洗腦就開始有點兒糊弄不了老百姓了。
要知道,人的不幸福感通常都來自於比較。原始人每天住洞穴,飢一頓飽一頓,出門動不動就被野獸追,似乎也沒啥心理問題,怎麼現代人受點挫折、受點不公正待遇就心理創傷要死要活了呢?
這是因為原始人大家過的都是差不多的日子,能吃飽飯就覺得很幸福;我們現代人有比較,吃飽了飯之後,看到別人有豪宅自己沒有,看到別人有豪車自己也沒有,於是幸福不起來了。
印度人過去活在政府、宗教、寶萊塢聯手編織的洗腦文化中,有著非常強的國家自豪感,一直以為印度是世界老二。
直到用上了智慧型手機全民上網之後,才真正了解到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感受到了整個世界對印度的「惡意」,「幸福感」的泡沫吧嗒一下被戳破……所以現在的很多印度人是「又窮又苦」。
雜而不亂?
文中認為印度的社會非常多元——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卻能夠融洽相處,井然有序。
很大程度上印度社會確實如此,各種文化就像一鍋大雜燴,在長期的磨合中達成了一種平衡,社會可以在小範圍內按照自己固有的秩序運行著——但也僅限於保持運作。
印度基層把從吠陀時代起就已經存在的「村委自治」制度作為行政基礎,就是為了適應印度這種龐雜的多元社會。
從區域、微觀上看,的確有一種自洽的地方秩序;但如果從整體、宏觀上來看,印度的社會結構非常鬆散。
印度中央政府權力有限,而地方政府權力很大,許多政策很難從國家層面上進行統籌。
並且印度看起來不亂只是因為暫時性地把許多社會、宗教矛盾「凍結」了起來,像地雷一樣不碰不炸。
比方說莫迪試圖解決的克什米爾自治問題、穆斯林公民身份問題,屬於莫迪主動觸雷,果斷引發了社會動亂。
而印度大規模發展製造業亟需解決的土地私有制問題、勞工制度問題,還有官方語言統一問題等……這些都屬於被暫時凍結的更大的雷。
緩而不慢?
文中說「印度人不著急,慢慢來,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人必然幹事少,效率低。印度某些部門的公務員確實人員少、任務重,但成效大。」意思就是印度人做事慢,但是效率高。
關於這一點,我怎麼也想不明白做事慢怎麼可能效率高?
我的印度基友在中國生活了12年,他給我的忠告是:凡是能在中國辦的事情,千萬不要在印度辦。印度的辦事效率簡直低到令人髮指,我對此也深有體會。
據我觀察,這種效率低很大程度是由於管理問題,很多事情缺乏明確的規章制度。比方說你如果到政府部門去辦一件事兒,去三次碰到三個不同的人,可能會告訴你三種不同的說法。
而有些事情,由於責任的不明確,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自然解決不了。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也很差,他們告訴你1分鐘那就是1~10分鐘,告訴你2分鐘那就是5~15分鐘,告訴你5分鐘那就是10~30分鐘……
假如政府、銀行、醫院這些地方10點上班,那你最好10點半再過去,10點到那邊人家可能還沒來呢。
印度的工程項目,從來都沒有能夠按時完工的。而印度的這種慢,印度人自己很清楚,他們早已習以為常,並且把自己的節奏也調整得跟這個國家一樣慢——大家都慢,你一個人快有啥用?
更可怕的是,我在印度呆久了,居然有漸漸被他們同化的趨勢,習慣了這種低效率社會,心態變得越來越平和,做事情都會預留好很多時間,慢慢來不著急。
印度就像淘寶上那種愛理不理「不接急單」的賣家——要麼等,要麼滾。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心急也做不了印度人。
腐而不敗?
文中認為雖然印度社會政治上有腐敗,但人心道德不腐敗。
這個問題我有一說一,印度確實「腐而不敗」,但並非像他說的那樣。
印度是亞太地區行賄率最高的國家,前面我也提到過,印度的這種腐敗其實更像是一種全社會自上而下的潤滑機制,就好像中國明清官場的養廉銀、炭敬冰敬之類的「潛規則」。
印度的官員腐敗因其普遍,反而被一些傳統慣例所約束,很少會搞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或者說有點像具有組織紀律的黑幫,收你的錢,但也能替你辦成事兒,通過權力尋租建立起了一套地下規則,這是一種長期互動中形成的平衡。
在這套規則中,當官的搞到了錢,老百姓辦成了事兒,受到侵害最多的是印度國家政府——官民勾結起來損害國家利益。
我看過一個故事,真假無從考證,但可以方便大家理解「印度式」腐敗:印度某邦政府投資建橋,工程負責人搞來政府10億盧比的撥款,侵吞了9億。
按照我們的思路接下去肯定是建起來一座豆腐渣工程,等出了安全事故才會被問責。
但印度這座橋壓根兒就沒建,只存在於地圖上,至於那1億盧比全部用來給官員行賄和讓媒體封口,因此也根本就不會有豆腐渣工程造成的安全事故。
是不是除了印度政府之外都皆大歡喜?這正是印度腐敗長盛不衰的原因。
如果說搜刮民脂民膏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那麼印度的擼羊毛更像是把國家的羊毛衫拆了偷毛線。至於被貪汙的國家的錢是老百姓納的稅,這點老百姓才不會管呢,他們還遠沒有這種參與國家建設的意識。
就像我前面說的,印度教是一種高度利己主義的宗教,一切利他、奉獻的最終目的依然是利己。
印度人的道德觀與我們大相逕庭——利己即為至善。至於損害國家利益——國家是什麼?國家會疼嗎?既然國家又不會疼那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相對而言「印度式」腐敗不太會直接傷害個人利益,傷天害理家破人亡的情況相對較少,因此產生的社會矛盾比較少,要說「腐而不敗」倒是勉強可以成立。
我看到有人在網上討論「窮而不苦、雜而不亂、緩而不慢、腐而不敗」要怎麼翻譯,按照我的理解就是——Poor but working, messy but working, slow but working, corrupt but working...everything is working.
總之在印度雖然存在許多問題,卻像一臺修修補補的老爺車,勉強支撐著不散架,慢慢吞吞還在往前開。
——Whatever it’s working.
四、真實的印度
儘管袁南生有大量信口開河顛倒黑白之處,但也有一些事情他說得沒錯。
印度沒有公款旅遊風,也沒有吃喝風。吃素的人佔印度人口一半以上,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傾向吃素,反之,越沒有地位、越沒有文化的人什麼都吃。
印度沒有天價菸酒,菸酒在印度男人中不那麼流行,抽菸的人極少,公務往來和紅白喜事沒有人敬煙。
印度的煙僅 10 支裝,比中國的煙短。印度人口袋裡裝一包煙、一個打火機的不多,許多菸民寧願買一支抽一支,且常常躲起來抽。
印度沒有餐飲文化,自然不會有吃喝風。原因說出來也很簡單——不同族群各種忌口太多,印度的飛機餐按照不同族群忌口有十幾種選項。
你不吃這個,我不吃那個,眾口難調,印度教徒、耆那教徒、穆斯林都有各自的忌口,有些嚴格的素食者,連做過肉的鍋子做出來的東西都不會碰。
忌口這麼多,除了很難搞聚餐之外,外出旅遊也很成問題,有些印度人即便到了國外也要自己做飯吃。
在這種傳統下,自然也不會有公款旅遊風。再加上印度人比較講究實際,與其拿公款吃喝旅遊,還不如直接折現進自己腰包。
素食者在印度的地位確實要高人一等,你如果說自己是素食的,街坊鄰居都會高看你一等,這在印度每個地方都一樣。
相應的,抽菸喝酒則會被人看不起,我樓下有個鄰居抽菸都是偷偷摸摸的,每次跑到天台一個樓下沒人看得到的角落抽,被我撞見會很不好意思。
文中說的那種10支裝的,是印度的一種土煙,叫做Biri,有點像迷你雪茄,在家庭作坊裡就能製作,1塊錢一包,在農民工群體裡面十分流行。
印度酗酒的主要也都是底層農民工,人群消費水平決定了高端菸酒在印度沒市場。之前我基友的工地裡僱短工幹活,工人吃住都在工地上,日工資是700盧比。
工人走後我們有次去摘芒果,結果在芒果樹下面找到滿滿一麻袋幾百個威士忌酒瓶。
這種劣質威士忌是250毫升小瓶裝的,160盧比一瓶,屬於印度性價比最高的酒之一。
你們想這些工人住在工地上,妻小不在身邊,晚上沒有別的娛樂活動,唯一的消遣就是大家一起喝酒聊女人,因此酗酒成癮,之前疫情封城買不到酒抗議甚至自殺的,便是這些人。
事實上一般的體面印度人相對來說喝酒不多,也沒很多機會喝酒,我已經有大半年沒喝過啤酒了——沒有酒搭子,一個人喝多沒勁。
另外,印度賣酒的地方需要專營許可,有些長得就跟黑店似的,櫃檯前裝有鐵絲網鐵欄杆,可能是怕喝醉的人鬧事,每天營業時間僅限中午12點到晚上8點。
有次我在拉賈斯坦邦的烏代浦,晚上去買啤酒,那時候八點剛過,專營店已經關了。離商店不近不遠的地方有個人賊兮兮地站在那裡,問我是不是要買酒。
原價120盧比的酒,他開價200,我跟他討價還價150。談完價錢他跑到捲簾門邊上說了幾句暗號,捲簾門開了一條縫,把酒塞出來之後又迅速關了起來,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那個場景,真有點像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裡的「芝麻開門」。
封城期間排隊買酒的印度男人
印度土煙Biri
車與車相撞了,只要還能走,一聲「拜拜」走人,從未看到過因此吵架。
印度可能是世界上最難自駕的國家,因為道路實在是太擁擠了,路況也極為糟糕。
由於車子根本開不快,所以惡性交通事故總的來說不多;然而人和車實在太多,印度人民又普遍不遵守交通法規,剮蹭碰撞屬於家常便飯。
你如果仔細觀察印度大城市裡的車輛,會發現車身上都是坑坑窪窪的。
我在印度還沒拿到駕照,所以只能被迫坐我太太開的車。
剛在這邊安家的時候,因為有很多東西要購置,借朋友的車開了一段時間。才那麼一個月工夫,她就撞過兩次人,有一次把人家連助動車帶人撞倒。
即便這樣,對方也就是站起來抱怨一兩句,然後拍拍屁股走人。在印度普通的剮蹭碰撞,即便保險槓撞掉下來,撿起來往後備箱一塞,回家用膠帶粘回去繼續用。
誰要跑去印度碰瓷,估計會當地人當做智障看待。
在對待車子的態度上,我其實還挺欣賞印度人的,一般的漆面受損,既不影響行駛也不影響安全,為此搞得心裡膈應豈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嘛。
加爾各答街上的計程車碰到紅綠燈會前後保險槓互相頂著停,轉綠燈前面的車要是忘記走了,後面的車會推
「印度最好的房子之一是學校,而不是政府辦公樓。」
確切地說,除了宗教建築和土邦主的宮殿之外,在印度最好的房子就是學校。在印度公路旅行,窮鄉僻壤的地方冷不丁見著好房子,十有八九是學校。在金奈、大吉嶺我都曾誤以為當地的學校是某個景點,因為那建築太漂亮了。雖說這些是英國殖民留下的遺產,但印度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值得肯定。
印度教育存在的問題,並不是投入不夠,而是競爭的激烈以及客觀上國家資源的缺乏,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人口需求。
大吉嶺的一所學校,背景是世界第三高峰幹城章嘉
金奈的馬德拉斯大學
「很多人受的是西方教育,其價值觀、行為方式卻很傳統。」
然而,印度的學校雖然建得很好,但他們的寺廟造得更好。一方面印度人重視教育,另一方面卻更重視宗教,把宗教傳統陋習都當做文化瑰寶供著。
雖然作為一個世俗國家沒有進行直接的神學教育,但在破除迷信的科普教育上做得很差,導致印度人民的科學素養普遍不高。
比方說有些印度學生為了考好成績,在考試前會給教科書「施法」,讓神靈保佑。按照儀式需要,施完法就不能打開那本書了,結果考試前一天反而什麼都沒複習。
印度人理髮,男女分開,有為男人開的理髮店,有為女人開的美容店。
印度的男女之防可能僅次於伊斯蘭律法國家,不僅理髮店分男女,學校有男校女校,城鐵有女士專用車廂,公交車上有婦女專座……男女分校屬於英屬印度的遺物,其他一些做法則可能是效仿伊斯蘭國家。
讓我感到疑惑的是,這種做法是否會間接造成更多對女性的傷害呢?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世界上性犯罪率最低的地區恰恰是性開放程度最高的荷蘭,而色情片下載量最大的反而是最為保守的阿拉伯國家。
越是注重男女之防,對男性的性壓抑也就越大,印度頻發的強姦案,與印度整體的性壓抑有著很大的關係。
據我太太說,過去印度的強姦案比現在還要多,政府後來被迫在大城市開放了紅燈區,才讓性犯罪率有所下降。
印度的性壓抑到一種什麼樣的程度呢?我覺得要比土耳其、印尼這些世俗化伊斯蘭教國家更嚴重。
在印度公共場合,情侶夫妻很少會手拉手或者有親密舉止;女性裸露腿部會被視為輕浮、挑逗,幾乎看不到穿短裙的女性;女性日常的旁遮普服會配一條紗巾用來遮住胸部曲線,也不嫌熱……
我覺得越是把本來很自然的一些事情人為地搞得不自然,男人就越容易對女性浮想聯翩,從而誘發性犯罪。
然而每當發生性侵犯事件之後,印度社會輿論又總是會錯誤歸因於女性的「不檢點」,進一步地壓抑人性。
要知道人性和欲望被過度壓抑之後,終究是要反噬的。
這個問題可能需要一兩代人的教育才能解決,而在教育改革之前恐怕先要對女性的社會地位進行改革,女性社會地位改革之前估計先要對宗教進行改革……總之是無盡的漫漫長路。
旁遮普服的正確穿法,一定要用紗巾遮住胸部曲線
關於免費的醫療和教育
袁南生好幾次提及印度的免費醫療和教育,這是很有爭議的一個話題,經常有人問我,這裡我把我所知道的情況講一下。
印度確實有免費的醫療和教育,但這種免費有點像我們國家的「低保」——就算你再窮再沒錢,也保證你依然可以享有最基本的接受醫療和教育的權利,解決的是從沒有到有的問題。
因為印度沒有醫保,提供免費的基礎醫療相當於變相的醫療保障。
印度的免費醫療,很難具體評價到底質量如何。印度不同地區的差異很大,每個邦又高度自治。
我有去過比私立醫院硬體設施更好的免費公立醫院,但網上說的那種會把人治死的公立醫院恐怕也是有的。
有些自媒體把印度的醫療講得兩極分化,說得好像印度私立醫院只有富豪才能看得起病,其證據是《生活大爆炸》裡面那個印度阿三當醫生的老爸非常有錢。
可大家也不想想,美國電視裡是怎麼誇大中國人的?難道他們就不會誇大印度人嗎?印度的醫生總體實際收入就跟中國醫生差不多,有高有低。
可這是在印度啊,平價購買力至少是中國大城市的三倍,一萬月薪在北京上海剛過平均線,在印度大多數地方則可以敞開了花銷。
而且在印度做醫生很容易搞灰色收入,比方說做藥代,把一些政府免費提供的藥搞到市場上去賣,印度是我見過藥房密度最高的國家,說明這個行當很賺錢。
印度大城市確實有一些非常高端昂貴的私立醫院,這種豪華私立醫院我沒去過所以不好說,但我可以告訴大家印度的大多數私立醫院價格都不貴,比我們國內公立醫院醫保之後還便宜。
一來政府對私立醫院的收費進行了監督,二來印度的有錢人還沒有多到那種程度,私立醫院之間存在競爭。
我曾經在印度的私立醫院做過一個小手術,在單人病房住了一周,總共花費3600人民幣左右。
另外印度藥是真心便宜,我爸平時吃的一個糖尿病藥,雖然國內可以進醫保,自己只要付10%,但在印度買同樣的藥比國內醫保之後還便宜。
於是我就發現中國醫保的真相其實是——有醫保給你平價藥,沒醫保給你高價藥,醫保的本質是不來為難你的保護費。
像我這種沒有國內醫保的人,在中國實在看不起病,我如果生病的話,倒是寧可來印度醫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度的高端醫療旅遊在國際上非常有名,很多歐美國家沒有醫保的「窮人」會專程來印度治一些大病,印度提供同樣的醫療條件,要比歐美便宜得多。
還有我也要說一點,過度醫療和過度救治,都屬於中國特色。
人明明已經不行了,就算搶救活了也毫無尊嚴、毫無質量卻依然要花大把錢救治的現象基本上只會發生在中國,最典型的就是何鴻燊。
印度人對生死看得沒那麼重,老了到一定歲數,覺得自己不行了他們不會執著尋求醫治,而是去尋求內心的平靜,等待往生來世。
教育這方面我了解得比較少,畢竟沒有親自在印度上過學。
我太太從小學到碩士讀的都是公立學校,幾乎不花什麼學費。印度的公立學校不但免學費,還管飯,包括校服、教科書全部免費,一直供到12年級。
這其實是一種強制性國民教育,以避免一些貧困家庭以經濟條件為藉口導致兒童失學。
不管哪個時代哪個地方,教育的本質是圈子,你接受的教育決定你混的圈子。
有些人讀MBA並不是真想學工商管理,而是想混進公司高層管理者的圈子,印度的圈子文化應該是全世界最著名且根深蒂固的——種姓。
上層圈子的父母,自然不希望子女混到下層圈子;下層圈子的父母,卻希望子女能進入上層圈子。
這種階層的割裂其實造成了印度教育資源的割裂,因為越是階層割裂的地區,「擇校」的需求則會越顯著。
在這一點上,印度父母對子女教育資源的爭奪,比我們中國父母要慘烈得多。
《起跑線》那個電影雖然有戲劇化的成分,但部分反映了印度大城市的一些現實。
然而也需要注意,印度電影和新聞反映的現實通常只是某些地區某一特定人群的現實,在印度並不具有普遍性。
我比較熟悉的拉達克和泰米爾納德邦,就沒有如此強烈的對公立學校的牴觸,因為地方上的小社會相對更平等,圈子的割裂沒有這麼顯著。
這種帶有強制性的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文盲,根據2018年的數據,印度總的識字率是74.4%,15~24歲人群的識字率為91.7%,消除文盲的任務依然艱巨。
因此沒有必要去探討這種免費教育的質量有多高,人家本身就不是奔著教育質量設計的。
對於印度底層窮人來說——只要有,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