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麼看待「填鴨式」教育

2020-12-02 搜狐網

(朱宇宙/圖)

  在2014年美國GRE考試中,中國數學能力在所有國家中名列第一,但分析性寫作慘不忍睹,有人歸咎於中式教育忽視甚至壓制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但這其實不是教育方式的問題,而是教育內容的問題。中國中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生寫作時,把引用名人名言及正著說、反著說視為論證,根本沒有教學生如何通過證據與推理確立有效論證,訓練的方式方向都是錯的。

  日前,BBC三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引發了中英國民對教育模式的反思與討論。5名中國老師赴英國Bohunt公立學校試行「中式教育」,受試的為九年級50人大班,為期4周。期末考試該班的數學、中文與科學成績均超過了同年級其他學生。結論似乎是「中式教育」優於「英式公立教育」。

  毋庸諱言,不同國家基礎教育模式確有差異,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基因型:傳統主義與進步主義。所謂「中式教育」與「英式公立教育」不過是這兩種模式的表現型而已。在1960年代英國受進步主義教育觀影響之前,英式公立教育也是傳統主義模式。

  傳統主義與進步主義的分野大致如下:(1)前者強調教師的權威與課堂紀律,全班教學,統一教學進度,課堂嚴肅有序。後者教師與學生關係趨於平等化,小班教學,小組圍坐討論,課堂氛圍輕鬆愉快。(2)前者強調高強度重複訓練,以大量的作業與考試鞏固知識,被後者鄙視為「填鴨式」。後者強調「探索式」或「啟發式」,主張以理解代記憶,鄙薄「死記硬背與題海戰術」。(3)前者班級與年級內有強烈的學習與競爭氛圍,學生課業不過關有留級的風險。後者缺乏競爭氛圍,學生跟不上進度照樣升級。

  這兩種模式,哪種更優勝?僅僅憑上述不到一個月的教學實驗不足以下結論。我們來看兩組更有價值的數據。

  中國學生雄冠PISA

  PISA全稱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經合組織(OECD)設計的一個國際調查,每三年搞一次,旨在評估世界範圍內各教育體系的優劣。基本指標是考察不同經濟體15歲學生的數學、閱讀與科學能力。這是目前最為權威的教育體系評估工具。最新一次的數據是2012年,2015年的評估工作仍在進行之中。

  2012年PISA獨佔鰲頭的是中國上海。上海15歲學生數學、閱讀與科學的成績依次為613、570與580,每一科目都雄踞各經濟體第一,而且數學成績唯一過了600,數學成績優異者比例高達55.4%。經合組織國家這三科的平均成績依次為494、496與501,其中數學成績優異者比例為12.6%。

  表現優異的還有:新加坡(573、542與551),香港(561、545與555),臺北(560、523與523),韓國(554、536與538),澳門(538、509與521)與日本(536、538與547)等。括號內依次為數學、閱讀與科學的成績。可見,數學排名前七位的是清一色的東亞社會,其中華人社會佔了五個。

  閱讀這一項,中國上海不僅位居第一,成績優異者比例也是最高的,達25.1%。成績優異者超過15%的還包括:香港、日本與新加坡。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8.4%。科學這一項,中國上海、香港、新加坡與芬蘭位列前五,西方國家僅有芬蘭入圍。

  許多西方國家表現不盡如人意,包括但不限於:美國(481、498與497),英國(494、499與514)與丹麥(500、496與498)等。括號內依次為數學、閱讀與科學的成績。

  從PISA數據來看,以中國與新加坡為代表的傳統主義基礎教育模式完勝進步主義。

  難怪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中提出效法中國「進行更早和更長時間的教育」。2014年英國教育大臣尼克·吉布說:「我希望看到全英學校採取全班教學方式,尤其是在數學和科學科目上。」

  丹麥班VS中國班

  2013年4月,丹麥廣播電視臺DR播出四集紀錄片《丹麥九年級Z班VS中國初三13班》,選取奧胡斯Holme Skole九年級Z班與哈爾濱69聯中初三13班進行對比,這兩所學校都是當地最好的公立學校之一。至於丹麥人為什麼特地選擇哈爾濱的學校,原因應是奧胡斯與哈爾濱是友好城市。2014年4月,來自奧胡斯的32位師生還訪問了哈爾濱69聯中。

  丹麥班是30人「大班」,由八年級升上來的兩個15人班合併而成,每天在校時間是6小時,一般下午兩點放學。中國班共54人,每天在校時間是12小時。請注意:在校時間不等於在校上課或學習的時間,中國初中每節課在40-45分鐘之間。因為丹麥九年級重點學習英語、數學、閱讀與團隊合作等科目,所以DR就比較兩個班這些方面的表現情況。

  第一集考核(本國語文)閱讀。在DR解說者看來,閱讀是理解與學習一切學科的基礎。閱讀考試是5篇文章、13個問題,一些問題的答案能從文章中直接找到,另一些則需要進行推理與判斷。中國班與丹麥班的平均成績依次為76與70。中國班微勝丹麥班。

  第二集考核數學。先是讓兩個班做中國版的數學考卷,考核的是比較純粹的數學知識。因為這張考卷中的許多知識丹麥班沒有教過,為了公平起見,這部分內容在考試中刪去。結果是中國班與丹麥班的平均分依次為90與30,前者是後者的三倍。然後讓兩個班做丹麥班的數學考卷,考核的是對數學知識的具體應用,這正是丹麥課堂教授學生數學的方式,丹麥班穩操勝券了吧?考完後,丹麥班的許多學生感覺良好,但結果大跌眼鏡:中國班與丹麥班的平均分依次為57與26,前者是後者的兩倍有餘。中國班完勝。

  第三集考核團隊合作能力與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的考核方法是中國班與丹麥班各出兩隊,每隊4人,每隊發50張白紙與4卷透明膠,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搭出可容納團隊4人的房子。在丹麥方面看來,丹麥課堂小組學習討論是慣常,班級也時不時組織野營,丹麥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理應強於中國學生,這個項目丹麥隊總該贏了吧?但結果仍是中國隊勝出。評判專家認為中國學生目標明確,高度專注,善於在團隊中提出積極的意見,聆聽別人的想法,並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彼此的想法,沒有像丹麥隊把時間花在打打鬧鬧上。中國班三勝。

  創新能力的考核方法是在白紙上畫了一對大大的圓括號,讓受試學生在此基礎上畫出一張完整的圖畫並命名,然後由專家來評定哪些畫畫更有創意,根據原創性、靈活性、思維開闊性與創意拓展性等四個標準打分。結果中國隊被選出的創意作品有多張,丹麥隊被選出的僅一張。中國班四勝。

  第四集是考核英語。丹麥班扳回一局。在聽力測試中,中國考生普遍反應是語速太快與聽不懂,但丹麥學生覺得很容易,聽起來很輕鬆。丹麥班與中國班的成績分別為71與29,前者是後者的近2.5倍。在閱讀與語言運用測試中,中國考生普遍覺得生詞太多。丹麥班與中國班的成績分別為61與26,前者是後者的兩倍有餘。中國班慘敗。

  總之,在與丹麥班的對決中,中國班五局四勝。在與進步主義教育模式的對決中,傳統主義的優勢很明顯。

  理解人性

  從上述兩組數據看,基礎教育模式傳統主義大勝進步主義。這不科學啊!在奉行進步主義教育觀的人看來,傳統主義的全班教學模式,搞一刀切,像流水線生產標準化產品那樣培養學生,壓抑人性,摧殘天性;進步主義施行個性化教育,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知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與進度選擇班級,並以小組圍坐討論的方式學習,老師只在知識探索的過程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啟發,這才是尊重天性、「因材施教」,兩者的優劣還用說嗎?

  到底哪裡出錯了?

  問題恰恰出在對人性的理解上。傳統主義把未成年人當未成年人看待,認為家長與老師對未成年人有監護與督導之責,為了涵養其知識、素養與自律,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施以必要的強制與紀律。極端的進步主義把未成年人當成年人看待,賦予未成年人像成年人一樣的自由度,但未成年人身心發育未健全,怎麼可能有成年人一樣的自律與自負其責能力?沒有自律與自負其責來平衡,自由就會淪為放任與胡來,反而害了未成年人。

  2014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做了一項研究,對南安普頓和南京的562名小學生(9-10歲)的數學成績做了測試,發現中國學生比英國學生的成績高出20%-30%。研究人員分析了課堂情況,發現中國課堂(學生成排面向教室前面坐著)用72%的時間來進行全班互動,而英國課堂(學生分成小組圍坐)只有24%。研究結論是中國的全班教學方式效率更高。

  全班教學讓老師控制授課的進程,這是合理的,因為老師熟悉整個課程,知道課程的重點與難點在哪裡,能夠根據知識的重要性與難度有效地分配授課時間與資源,引導學生合理地分配稀缺的注意力資源,引導學生提出正確的問題。個人或小組自學,等於是讓學生自行摸索,哪怕天資再好的學生也不可能達到與老師同等的對課程的全局性理解,由於時間與注意力資源分配的低效,學生在低水平知識與問題上打轉那是必然的。

  學生的資質、自制力與進取心大致是呈正態分布的,極好與極差的都是少數,大多數人都差不多,全班教學方式,以大多數人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學進度,這是合適的。接受能力稍差的可以被進度拖著走,實在跟不上進度的就補課。個人或小組自學,把未成年人當成高度自覺、積極進取的精英,或奢想未成年人有成年人一樣的自制力,對人性的估計真是太樂觀了,豈有不被現實打臉之理。

  白金漢大學教育與就業研究中心主任艾倫·史密瑟斯認為,英國課堂的弊端是學生自行其是,包括和朋友們閒聊,而老師卻在別處,在利用時間和資源方面極其低效。

  不過,對所有課程一概施行全班教學模式,也未必合理。全班教學,照顧的是大多數人,優等生吃不飽,不利於培養精英。可在學科基礎課程上保持全班教學模式,在高階課程上按個人接受能力選擇班級,就像大學分必修的大課與選修的小課那樣。傳統主義當然應該吸納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授課方式,前提是要分清不同授課方式的適用範圍。

  系統一與系統二

  現在我們要進入傳統主義教育模式最核心的部分:高強度重複訓練。進步主義反對之並惡其名曰「填鴨式」,主張並美其名曰「啟發式」,似乎兩者優劣不證自明。這裡從認知的角度探討一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寫過一本書《快思考與慢思考》,將我們的認知系統一分為二。系統一:反應快速,依賴直覺,幾乎不需要我們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務,粗糲,包含各種偏見,不那麼精確,幾乎自動運行,隨時運作,低成本、低能耗,這就是快思考。系統二:工作起來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但理性精準,運行需要分析與推理的介入,高成本、高能耗,這就是慢思考。

  這兩個系統,一個都不能少,但顯然系統一控制的行為比系統二多得多。我們走路,設定了目的地與路線之後,基本是由系統一來控制的,左右腳交替邁步是不需要系統二持續發指令的;如果前面都阻擋,系統二就會介入,指令我們避讓,然後又復歸系統一控制。

  在進化發生序列上,系統一要遠遠早於系統二出現。系統一對圖形、故事情節與地圖線路這樣的信息是高度敏感的,能快速處理,但對抽象的內容就無感,需要系統二來介入。我們遠古的祖先掌握前一種信息是有生存優勢的。可見,注重圖像化直觀、注重具體應用的「啟發式」,適應了我們的大腦對具象信息的偏好,符合認知規律,讓理解變得容易,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在這個意義上,把「啟發式」加到教育模式去,是極有必要的。

  那這是否意味著有了「啟發式」就足夠了,就不能有「填鴨式」了?否。人的記憶是呈指數衰減的,當時通過啟發與探索理解了不及時鞏固,時間久了也趨於零。傳統主義強調及時反饋,以檢驗知識是否掌握與鞏固;進行高強度重複訓練,將記憶曲線在衰減前抬升若干次,使曲線尾端平緩化,以形成長期記憶,這把握了學習任何系統知識的普遍規律。

  從系統一系統二相互關係來看,高強度重複訓練是極其關鍵的。這兩個系統是有交流的,系統二可以成為系統一的奴隸,例如你不喜歡某個人,系統二就會找理由來合理化你的情緒,也可以反過來,系統二改造系統一,給系統一增加新的自動執行程序模塊,方法就是通過高強度重複訓練,這對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學習都適用。但前提是,高強度的重複訓練要獲得最佳效果,需要學習者有較強的樂趣。如果是與興趣割裂的高強度訓練,也可能對學生的創造性造成壓抑。

  學習數學到一定程度,是有精準的「數感」的,這說明你的數學知識與能力已經整合到你的系統一上去了。學習駕駛到一定程度,就有精準的「車感」與「路感」;敲擊鍵盤,你根本記不住某個字母的鍵盤位置,但你可以快速打出來,這說明這些技能已經加到你的系統一上去了。什麼叫學成了一門知識或技能?這就是標準。

  高強度重複訓練,既磨礪了你的系統二,也讓你的系統一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一個領域的頂級專家與頂級玩家,無非是TA系統一在這方面的功能被訓練得越來越強大與精準。你在某個知識領域或技能領域的創新能力,其實是由你的系統一在這方面的功能界定的,「熟能生巧」就是對這一事實的樸素描述。所以說什麼「填鴨式」抹殺創新能力是錯誤的。

  高強度重複訓練的本質是、方向也應該是系統二控制與訓練系統一,傳統主義教育模式的精髓即在於此。當然,背離了這個本質與方向,那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填鴨式了。

  或有人說,你把高強度重複訓練看得這麼神奇,但為什麼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如丹麥學生?原因在於中國學校對英語高強度重複訓練的方向有誤。英語其實不是像物理數學一樣的知識門類,而是像遊泳開車一樣的技能門類。現在的中式教育大量學英語的句法與語法,分明是把英語當一門知識。你學了再多的遊泳理論知識與駕駛理論知識,也不會讓你學會遊泳與開車,你得下水與上路訓練才行。

  如何看待「啟發式」與「填鴨式」的關係?「啟發式」是被動適應與利用系統一,高強度重複訓練是系統二主動控制與訓練系統一,兩者是內在兼容的:在通過「啟發式」獲得更好理解基礎上進行高強度重複訓練,效果更佳;高強度重複訓練,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增強系統一功能,達致更深刻的理解。傳統主義當然應該接納「啟發式」,但切不可以為「啟發式」可以代替「填鴨式」。

  中式教育的實質問題

  或有人說,你把傳統主義說得像花一樣,但如何解釋中國從來沒有出過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當然,楊振寧與李政道在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仍是中國國籍,但這個問題仍是真真切切沒法迴避的。

  首先,前文已經建議,傳統主義應該在基礎課程保留全班教學方式的同時,在高階課程上可按個人能力選擇班級;在保留高強度重複訓練的同時,充分考慮「啟發式」,只是傳統主義不應忘了自己的力量與優勢所在。作為傳統主義一種表現型的中式教育,是應該做這些調整與改善的。

  其次,日本基礎教育長期奉行傳統主義,雖然這十幾年來也不斷向進步主義靠攏,2002年,修訂後的日本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實施,要削減基礎教育1/3的授課內容,進一步推行「寬鬆教育」,但仍可以作為傳統主義的樣本。迄今為止,日本已有22人獲得諾貝爾獎,其中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有19人。這啟發我們對「中國的諾獎遺憾」的求解應該轉向別的角度。

  一個同構的問題是:在2014年美國GRE考試中,中國數學能力在所有國家中名列第一,但分析性寫作慘不忍睹,有人歸咎於中式教育忽視甚至壓制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但這其實不是教育方式的問題,而是教育內容的問題。中國中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生寫作時,把引用名人名言及正著說、反著說視為論證,根本沒有教學生如何通過證據與推理確立有效論證,訓練的方式方向都是錯的。傳統主義是工具中性的放大器,既可以放大正確的內容,也可以放大錯誤的內容。

  同理,中國人要圓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之夢,在教育內容上必須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相關焦點

  • 澳專家:中國「填鴨式教學法」教育孩子更成功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1月25日以《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我們可以從中國人身上學到一些重要的東西》為題發表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教育學院高級研究員凱文·唐納利。文章稱,中國人喜歡以板書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法,而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已經逐漸放棄這種直接的教學方式,轉而採用更具協作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控制權。
  • 盤點各國教育「土壤」:美國系體驗式非填鴨式
    17歲英國少年開發的新聞摘要應用summly被雅虎以3000萬美元收購;14歲美國少年建造了核聚變反應堆,成為世界上完成此項壯舉的最年輕者;另一位16歲美國高中生發明了測癌試紙,準確率高達90%……為什麼歐美國家會湧現這麼多小發明家,是怎樣的教育土壤才能培育出這一棵棵創新之苗?
  • 教育意識形態: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想參照這些內容,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理解的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什麼是教育意識形態?Ideology這個詞算是個哲學術語,它翻譯作「意識形態」,聽起來高大上,但意思其實非常簡單。我們對X的意識形態,其實就是我們對X這個東西的看法的集合。所謂「教育意識形態」,也就是我們對於教育這個東西的看法的集合。
  • 梅姨推導英語 | 拒絕填鴨式教育的重演,節節高教育引導學生高效學習
    為了搶佔客源,線上英語培訓機構各出奇招,呈現出便捷、實惠、互動與共享性強等幾大優勢,但也存在著教育行業遺留的弊端,比如:最遭人詬病的填鴨式教學。填鴨式教學具體表現為線上英語培訓機構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宣傳頁上的「名師」,實則並不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我們大家怎麼去看待?
    說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問題大家怎麼去看待,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這兩種對世宙人生真理的認知,都是人們第六意識層面的主觀判定,都算不上究竟圓滿的知見。而且從現在的教育來說是贊同唯物主義的,我們小時候也是受的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教育,先有物質再有精神和思想,畢竟物質是能夠看到感知到,並且所有人都一致承認的,那麼唯心主義就是錯的,個人覺得也不盡然,當然一切唯心造也有待商榷,但是有個問題確實繞不過去,沒有意識思想憑什麼覺得物質是存在的是有意義的呢?那麼就陷入了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矛盾之中了。
  • 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中國教育不應填鴨式
    中科大少年班給一群孩子更多的選擇,這正是中國教育普遍缺乏的地方」。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減少天賦的埋沒。 2001年尹希赴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於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哈佛大學打破本校博士不得在本校繼續博士後研究的慣例,破格允許尹希博士留校繼續研究工作。2008年後,他在哈佛大學物理系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 你是怎麼看待孩子的學前教育的呢?
    你是怎麼看待孩子的學前教育的呢?學前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狹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對3~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而一旦孩子落地,各種各樣的教育亦開始進入家長的視野。學前教育是就業率排名最高的專業之一,幾乎是供不應求,很多幼兒園都需要提前下「定單」,才能享受到學前教育。因為社會雖然不是缺少幼兒教師,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質的幼兒教師。
  • 拒絕填鴨式教學,小鵝通直播課堂了解一下?
    「填鴨式教學」存在很多弊端,闢如以往很多時候,教師可能只是為了完成授課任務去開展教學活動,結果卻是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接受知識少、淺、似懂非懂,課下花費更多時間來把知識吃透。特別是系統性強的課程,一旦有一點脫節,後續課程就很難再跟上。而把教學搬到線上,這種情況恐怕會更嚴重。
  • 為何中國無人問津諾貝爾物理學獎,原因或與填鴨式教育有關
    然而按照目前中國科學家的情況,還沒有人拿過物理諾貝爾獎,這似乎就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因為物理這一門科學直接決定了國家科技實力的大小,要是沒有物理,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高科技存在,我們通過反思,跟其它國家的教育方式相比,原來我們中國人輸的不是在智慧上,而是教育方式。
  • 澎友圈周報|如何看待教育懲戒,脫口秀的本質是冒犯嗎?
    澎友圈周報|如何看待教育懲戒,脫口秀的本質是冒犯嗎?#2021年的小期待 2020,翻篇了願一切過往,成為我們重新出發的底氣!2021新年快樂(@諳子007)
  • 美國僑報:如何看待海內外中國同胞的後裔?
    美國僑報:如何看待海內外中國同胞的後裔?至於究竟應怎樣正確對待,怎樣面對海內外中國同胞的後裔在思維、意識形態和認同感上的種種差異,茲事體大,事關華僑華人政策和對臺政策的取向。   文章摘錄如下:  最近海內外發生兩則與中國人後裔有關的新聞:一則是前不久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另一則便是本月21日推倒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的領頭人王定宇。
  • 中國給西方上了一課:為什麼西方放棄「填鴨式」教學是不明智的
    中國人喜歡以板書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法,而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已經逐漸放棄這種直接的教學方式,轉而採用更具協作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自主性。 鑑於中國在國際測試中所取得的成功,西方放棄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似乎是不明智的。
  • 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6月6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辦日本「寬鬆教育」主題沙龍。日本大使館參事官藤岡謙一、北京日本人學校校長慄本和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高益民、21世紀教育研究院RISE青年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三友陽子參加了沙龍,和來到現場的教育學者、家長等一起探討了日本「寬鬆教育」的發展脈絡及其社會影響,共同交流義務教育的基礎價值觀和教育理想。
  • 人死後究竟會去哪裡?你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生老病死是人間常態,我們要正確看待死亡,沒有誰能長生不老,每個人都會經歷從幼兒到少年然後青年再到壯年最後晚年的過程。那麼人死後究竟會去哪裡呢?用物理科學怎麼樣去解釋呢?科學家蘭扎說:「死後其實有另一個世界,死亡只是人類創造出的幻覺。」
  • 如何看待超前教育?
    摘要:本文通過利用案例進行了對「超前教育」進行了分析,認為這種背離規律的教育會妨礙兒童的正常發展,應尊重個體發展的科學規律,適時適度的進行教育。關鍵字:提前教育;超前教育;神童;所謂「超前教育」,又稱「提前教育」,就是提前讓孩子接受系統的教育,孩子在一歲、兩歲,就開始教三、四歲的東西;還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小學的課程。父母無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早成大器,因此許多父母對孩子採取了「超前教育」的措施,卻忘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在父母這種急躁的心態的驅使下,這必然導致「揠苗助長」現象的發生。
  • 改變"填鴨式"教育,飛行學員在"自主"中提升綜合素質
    據了解,新大綱下發以來,該旅將首次在高原組織學員施訓,為此,他們嚴格按照大綱的相關要求,積極探索教學方式,改變「填鴨式」教育,確保學員個性充分發揮,在「自主」、「自由」中提升學員綜合素質的熱潮。飛行學員是空軍未來作戰的「主體」,他們即是飛行員、也是戰鬥員、又是指揮員。
  • 「填鴨式教育」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這種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只能培養出背答案的機器,怎麼算得上是培養人才?」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個填鴨式的教育,我們真的是填鴨式的教育,問題她理解不了,她那個基礎太差了。實際上我很可憐這幫姑娘,我也佩服這幫姑娘,但是你必須這麼做,你不這麼做,是把她救不出來的。」不這麼做,就沒有辦法讓這群姑娘走出大山。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但是,若要問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究竟有哪些深層的差異,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獨立發展的教育源流自春秋時期開始,百家齊鳴,儒家思想逐漸興起,並且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不僅深深烙印在中國的生活中,也影響了中國的教育。
  • 中英教育差異被人為放大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我真的很想知道,BBC拍的這部片子究竟是一部喜劇還是悲劇。」儘管距離紀錄片的播放已過去了半年多時間,但尼爾校長的話中仍然難掩對BBC拍攝此片的不滿,他甚至不願意將它稱作紀錄片,在他眼中,這僅僅只是BBC的一個項目。  除了花比較長時間介紹自己的學校外,尼爾校長演講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對BBC節目中出現的場景進行解釋和澄清。
  • 瓦力工廠機器人:鍛造硬軟體體系 建立主動探究式教育模式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 由新華網主辦的主題為「從『新』開始 變即永恆」的第八屆「大國教育之聲」論壇活動11月30日在京舉行。本屆論壇旨在探尋時代變遷中永恆不變的教育本真,聚焦民生關切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