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8個月後,那部火爆的BBC紀錄片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中國學校》 的主人公之一———英國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昨天現身上海,出席「2016年中英校長高峰論壇」。他首度對BBC涉及的場景進行澄清———參與拍攝的實驗班學生實力本就比一般學生更強;為了追求拍攝效果的生動,中國老師在執教過程中常被BBC幹擾……一段時間內,學校甚至將BBC「封殺」了。
中國老師走了,博航特中學的科學課變樣了
「博航特中學原本是英國鄉下的小學校,如今卻成為了一所在中國很有名氣的學校,這是為什麼?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我真的很想知道,BBC拍的這部片子究竟是一部喜劇還是悲劇。」儘管距離紀錄片的播放已過去了半年多時間,但尼爾校長的話中仍然難掩對BBC拍攝此片的不滿,他甚至不願意將它稱作紀錄片,在他眼中,這僅僅只是BBC的一個項目。
除了花比較長時間介紹自己的學校外,尼爾校長演講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對BBC節目中出現的場景進行解釋和澄清。「BBC的研究項目關注的是結果而非過程,而且參與這部片子拍攝的實驗班學生,他們的平均能力都比一般學生要強,因為我們之前跟BBC對接的時候,他們提出能不能選一些好學生。」尼爾坦言,中國老師在執教的過程中,BBC也經常來「搗亂」,本來中國老師在教學中也想往英式教育方向去靠,但BBC希望他們堅持傳統的中式教育方式,因為這樣拍攝出來的效果會更生動。
片子播出後,很多預見會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沒有想到的事情卻不期而遇了。面對媒體鋪天蓋地的評論,尼爾才意識到「社會化媒體太邪惡了」。「其實,我一直在嚴肅地思考學校原有的一些教學是否出現了偏差,我是否有能力繼續勝任校長一職。有不少朋友寬慰我說,你想開一點吧,對於不好的評論就一笑置之。」頂著壓力,尼爾一邊鼓勵老師要保持韌性,一邊著手解決困難。
5位中國老師離開博航特中學以後,究竟留下了什麼?「中國老師離開後,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流淚了,他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建立了非常良好的關係。」尼爾還發現,比起英式教育,在中式課堂裡,學生在生物學科上的表現確實更好。學校也在摸索原因並試圖做一些變化,尼爾透露,教學上的最大變化就體現在科學學科上,中國老師離開後,學校對科學學科進行了拆分,細化成生物、物理、化學等。「最後一點影響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我們學校把BBC給『封殺,了。」
儘管BBC節目的播出給尼爾校長惹出了不小的麻煩,但學校從此也開始與中國的其他學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把中國的教育方式引入英國。「我們應該向外看,讓年輕人做好準備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活動。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內容。這種跨文化理解能力無論對工作還是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尼爾說。
中英教育體系有更多相似之處,而非差異性
事實上,對於中英教育的差異,參與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的老師感受更真切。在2014年和2015年,英國教育部先後派遣了140多位中小學數學教師到上海開展數學教學的觀摩和交流研討活動。同樣,上海師範大學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先後遴選了140多位能夠用英語進行授課的中小學數學教師到22所英國中小學上數學示範課。
來自武寧路小學的數學教師楊雪芹就是其中一位。「在英國課堂上,我能感受到上海教學的優勢,我們的每一節課都安排得很緊湊,教學重難點突出。但總感覺我們似乎什麼都為孩子安排好了,設計好了,他們的學習過程太順利了,欠缺了一種英式課堂的探究味。」楊雪芹坦言,英國老師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生活化的教學,學生的思維更活躍。
儘管之前中英教育的比較被炒得沸沸揚揚,但復旦附中校長吳堅卻認為,英國同行看待中國的教育情況和我們看待自己的眼光是有「時差」的,而且這個「時差」還挺大。同樣,我們看待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狀況與他們看待自己的眼光,一定也是不盡相同的。「在對比中,我們並不在於去發現自己的短板,而更多地應該看到我們的發展,去追求的目標也是多元的,甚至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存的。這也並不是要求我們一定要思考孰優孰劣,而是更多考慮如何去適應這個時代的需求。」吳堅說。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博航特中學現在將科學課進行拆分,而在中國,由於分科過細,一些學校也在嘗試做整合。在了解了中英教育的相似和差異後,有人會說,希望中國的教育系統更偏向於英國,但在惠靈頓公學校長朱利安·託馬斯看來,這是個非常具有諷刺意義的觀點,因為很多英國人正希望向中國的方向靠攏。真相就在於,兩國的教育體系之間有更多的相似之處,而非差異性,包括大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是共同的。
中西融合,僅僅做成「蓋澆飯」還不夠
中西教育如何尋找一種平衡? 在國內,一些學校也在進行中西教育融合的探索。「肯定要看到對方好的地方,但僅僅是做成『蓋澆飯,肯定是不夠的。」在協和雙語學校總校長盧慧文看來,中西教學確實存在很大差異,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不可調和、此消彼長的過程。但有責任心、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兩種體系中為孩子尋找較好的組合,達到某種度上的平衡,「不打架,還能互相幫忙」。
她以協和雙語學校的數學課為例,在低年齡階段,中國的課程將數學基礎和脈絡整理得很清楚,只要適當加入與生活高相關度的,以及與別的學科綜合即可。而到了中學階段考慮到學生慢慢形成的職業興趣和特長,則要進行分層分類,優秀的學生若是對數學還有興趣,可以往深度和廣度挖掘。而相對較弱的學生,只要保有對數學的興趣,使得數學不成為短板就好。(錢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