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揭露中式與英式教育的差異:看完你還想讓孩子出國嗎

2020-12-11 騰訊網

步入一間典型的中國課堂:窗明几淨,秩序井然。老師在認真仔細地授課,板書工整而清晰;學生們聚精會神聽課並刷刷地記著筆記,筆尖接觸紙面的沙沙聲,像春蠶在吞食著桑葉,專注且投入,傳達對知識的強烈渴望。

但假如臺下坐的是一群金髮碧眼的外國學生,那情形可就不一樣了,中西教育方法的差異,挑戰著校園秩序與人們的認知。正如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中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場通向未知的旅行。」

1、狀況百出的課堂

2015年,BBC播出了三集近200分鐘的紀錄片,他們邀請了五位非常優秀的中國老師,前往英國知名學校博航特中學,用中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

這是一項長達四周的實驗,而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比較出迥然不同的中英教育方法,究竟哪一種更勝一籌?

然而,各種狀況從第一天就開始爆發。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當中國籍科學老師楊君打起十二分的熱情,一字一句地大聲向學生們朗讀教室裡張貼的名人名言時,一個漂亮的英國女孩甩了甩自己蓬鬆的長髮,頑皮地眨著眼睛:「我不知道謙虛是什麼意思。」

她是真不知道,不知道為什麼要在早上七點鐘之前就趕到學校,又為什麼要換上又肥又大的像降落傘一般的統一班服,上課還一定要正襟危坐,不能交頭結耳說話,這不是限制人身自由嗎?

因為隨便說話,她被楊君老師喊出來單獨坐在講臺邊上作為懲罰,後來又有一個幹擾課堂紀律的男孩被罰面壁思過。兩個學生互相擠眉弄眼地笑起來,女孩說:「老師可能想用這種方式讓我們感到尷尬,但我們只覺得有趣。」老師越管她,她越想搗蛋,因為這種感覺讓她很興奮。

和這個女孩一樣,教室裡有很多「不安份」的學生,上課已經很久,他們還在竊竊私語,打打鬧鬧。事實上,讓50個充滿個性的英國中學生同時擠在一間教室裡,就已經是個挑戰。

英國學生習慣了小班教學,習慣在課堂自由自在的討論,叫他們規規矩矩地坐在座位上聽課,真的是件很難辦到的事。學習時間被延長,課程難度又大,讓他們感到異常疲憊。

於是,有人在課堂上跟著音樂歡快地扭動身體起舞,有人大嚼口香糖掏出小鏡子化妝,有人把開水壺帶到班級喝熱飲。

老師站在講臺,一遍遍聲嘶力竭地喊著:「安靜,請安靜一點!」學生還是照樣嬉皮笑臉地喧譁不休,混亂的狀況簡直像置身菜市場。

2、中西思維的碰撞

紀律問題,顯然是五位中國教師最為頭疼的事。最糟糕的時候,學生氣憤地扔下筆大喊:「我不學了!」而老師也委屈的躲在辦公室裡,默默拭淚。

對這群精力旺盛又不知規矩為何物的少男少女,用儒家的道德教化顯然起不了作用;若用道家的無為而治,卻又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當然更不能用法家的嚴刑峻法來震懾他們,無論在中在西,體罰學生都只會讓老師吃不了兜著走。

無奈之下,五位老師只好請博航特學校的領導到班上來鎮場子,在校領導板著面孔的巡視中,學生們暫時乖巧了起來,等領導們一走,又故態復萌。

開家長會也是中國老師的必殺技,試問哪一個中國學生,不對「請家長」三個字頭皮發麻?但這一招對英國青少年似乎也不太好使,請來的家長們露出了無辜的黑人問號臉:「紀律不是學校管的嗎,找我們幹啥?」

節目中有一位中國老師認為,這是由於英國福利制度過於完善,即使找不到工作也能保證生存需要,以至於學生沒有危機感,也就沒有強烈的競爭意識與學習欲望。對這個觀點,博航特的教導主任表示認可,在學習的內驅力與主動性上,他們的孩子確實有所欠缺。

「在中國不是這樣,no job,no money。」沒工作就沒收入,沒收入就活不下去。當中國老師說出這句話時,來參加會議的家長們都陷入了深思。

比起紀律問題,還有更不能忽略的現象:中西學習方法的差異性。雖然實驗只有短短四周,但中西教育思維的碰撞卻無時不存在。

以體育課為例,在英國體育是選修課,只為強身健體而存在。英國家長認為:我的孩子為什麼要跑那麼快呢?我又不想他做運動員。但在中國,體育是要列入中考課程算總分的,身體素質和文化水平一樣重要。

於是,在紀錄片的體育課堂上,一名胖墩墩的尖子生男孩嘗到了失敗的滋味。英國老師上前柔聲安慰,而這種現象在中國很少會發生,從小接受的教育理念,和殘酷的競爭環境讓孩子們心裡十分清楚:不努力奔跑,就會被同伴甩在身後。

3、難以統一的答案

莊嚴的升旗儀式,整齊的早操隊伍,這在中國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對英國青少年來說,這也是一種新鮮體驗。他們在飄揚的旗幟下甩胳膊甩腿,一開始嘻嘻哈哈,隨著實驗推進,有些學生漸漸也嚴肅認真起來。

中式課堂緊張的學習節奏,並不是每一個外國學生都反對的。老師將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用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有清晰的課堂筆記,有細緻的習題鞏固,也許會剝奪一些自主學習的樂趣,但這種教學方式顯然十分高效。

最終揭曉的成績也驗證了這一點:同樣的考卷,中式學校實驗班成績各科的平均分成績都要比博航特同年級的學生高8到12分。

短短四周,平均分拉開兩位數的差距,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成績,連學校負責人也嘖嘖驚嘆,承認中式教育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據悉,這檔節目播出一年後,英國國家教育部特意撥款4100萬英鎊,在英國部分小學引進中式教育。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短時間呈現的學科成績不能證明什麼結論,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正如爭芳鬥豔的中西方文化一樣,各有千秋。

在傳統的大班教學中,中國老師習慣以講授為主,學生要做的是認真聽課,像海綿一樣吸收老師輸出的知識,再通過反覆訓練來鞏固。

但這種方法下,教學內容是統一的,教學進度快,所有學生必須緊跟老師節奏同步推進,有些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起來就十分吃力。

因為在英國學校,會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細緻分組,不同層次的學生會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度也有快有慢,即使是差生也能體會到學習進步的樂趣。從這一點看,英國更傾向於因材施教。

另外,英國習慣師生間打成一片,側重學生的參與感,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豐富體驗。而中國教師更想知道的是:我今天教的知識你掌握了沒有?

參加節目的數學老師鄒連海在採訪說了這樣一件事,班裡有個男孩摔傷了,打電話讓家人來接他回去看醫院。鄒老師發現,受傷的男孩自己拎著很重的書包,笑著拒絕別人的幫助,雖然走得比較慢,但走的很獨立很沉穩。

這是英國教育的一個很明顯的閃光點,他們在獨立性與自主性方面,給了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

中英教育孰優孰劣,真的很難有明確的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師,多學習借鑑,多取長 短,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習近平談BBC中式教育紀錄片 稱中國孩子玩的太少
    他在致辭中還提到了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不久前紅遍網絡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該片對比了英式教育和中式教育。  習近平表示,他高興地看到,通過人文交流,中英兩國文化中的精華正在對兩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英國民眾通過英國廣播公司對中式教學法的宣介,認識到嚴師出高徒的積極效果。
  • 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而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問題又是什麼?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以戲劇性手法做了一次中英教育交流實驗。當然,結局如雙方所料,以成績為唯一評比標準,中方教師勝出:他們深度參與教學的學生,比沒有中方老師介入的英國學生,成績高出一小截。  且不說參與教學實驗與未參加實驗的兩組學生樣本選取是否科學,譬如兩組學生原來的成績如何?
  • 中英教育差異被人為放大
    時隔8個月後,那部火爆的BBC紀錄片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中國學校》 的主人公之一———英國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昨天現身上海,出席「2016年中英校長高峰論壇」。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我真的很想知道,BBC拍的這部片子究竟是一部喜劇還是悲劇。」儘管距離紀錄片的播放已過去了半年多時間,但尼爾校長的話中仍然難掩對BBC拍攝此片的不滿,他甚至不願意將它稱作紀錄片,在他眼中,這僅僅只是BBC的一個項目。  除了花比較長時間介紹自己的學校外,尼爾校長演講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對BBC節目中出現的場景進行解釋和澄清。
  • 中英文化教育的差異,你了解多少?
    具體有哪些差異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中學教育英式教育私立vs公立圖片來自:Christ's Hospital英國的學校分為私立和公立,私立學校更注重精英式教育和培養,小班制的教學使得老師對學生的發展有更高的關注度,高端的課外活動和禮儀培養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氣質和行為舉止。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而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問題又是什麼?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以戲劇性手法做了一次中英教育交流實驗。當然,結局如雙方所料,以成績為唯一評比標準,中方教師勝出:他們深度參與教學的學生,比沒有中方老師介入的英國學生,成績高出一小截。
  • 中英教育理念差異 Chinese Education VS British Education
    而中國的教育理念則認為書本上的知識是需要學生牢記在腦海中的,「應試教育」的觀念佔據主導。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導致在實際教學中,中國和英國的教育模式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英式教育英國的教育以學生實踐為主,注重個性培養,提倡應用能力。教育思想中強調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敢於創新而不是盲目信仰權威。
  • 全球教育最強國芬蘭,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看完你可能想移民
    近日討論得最多的無疑「家庭作業」、「老師」、「家長」這些話題了,看著網絡上的爭論不休,我又把豆瓣上那部評分高達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翻出來看了一遍。 去年剛播出的時候,我還沒有進入自媒體,我小孩也剛踏進小學大門,所以看完後也就是感慨一句「哇」。
  • 中英教育差異究竟有多大?
    紀錄片中的中方老師和英國學生。   (資料圖片)   前不久,英國廣播公司(BBC)一部名為《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的紀錄片引發人們對中英兩國教育的熱議。片中的科學老師楊軍近日向新華社記者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她認為紀錄片的剪輯方法不夠客觀,英國媒體的一些批評也有失偏頗。中英教育應該互學互鑑,加強交流。
  • BBC紀錄片永遠不會說的現實,西方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合情合理在,畢竟在很多次的大型國際比賽中,中國學生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 出其不意在,我們身在國內,抱怨了很多次國內教育的種種不好,越來越多人把孩子送去國外或者是國際學校,但這個紀錄片的結果好像給西式教育一擊悶錘。 之前一個朋友聊起,說他認識一個在聯合國工作的美國同事。
  • 中式英語很常見,那麼有沒有英式中文呢?
    對於中式英語,我們都見過也玩過很多。時間早一點的,有王寶強在《唐人街探案》中的一堆散裝英語——「GO AND SEE!(走著瞧!)」、「LET HORSE COME!(放馬過來!)」這兩個中式英語詞彙可不簡單,前一個甚至還被收錄進了牛津詞典。從以前的中文語法簡單直譯,到如今的婉轉諧音,英語真的要被我們給玩壞了。中式英語這麼多,但是大家有沒有見過英式中文呢?其實,英式中文我們也都見過。英式中文分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狹義的是指,英語母語者在初學漢語時,以英語的語法來組織中文,就成了「英式中文」了。
  • 揭露社會殘酷真相的高分紀錄片《出·路》
    2009年到2015年,導演鄭瓊用6年的時間完成了獨立紀錄片《出·路》,記錄了三個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人生軌跡。 再看鄭瓊版的《出·路》,我依然相信看完,會有人發出「人與人之間距離真大」的感慨,也會有人唏噓,甚至還有些悲觀,但我之所以推薦是因為我還相信:我們大部分人能從故事的三個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並引發思考。何況這是個「呈現卻不批評」的獨立紀錄片。 下面就將師兄的文字分享與你,希望每個人都能獨立思考地去看文字,去看紀錄片。
  • 企鵝爸爸:BBC紀錄片都知道,BBC專門為兒童拍的紀錄片你聽過沒?
    雖然隔三岔五我們都會分享一些頂級紀錄片。但是今天的很特別。因為它們都來自BBC、NHK的兒童頻道或教育頻道。換句話來說:這些片子就是專門為兒童拍的。和一般的紀錄片相比,這些片子有什麼特點?時長很短。每集5-30分鐘。插個縫隙就能看完。不用擔心孩子的看視頻的用眼問題。講解生動、簡潔。
  • 安利:BBC紀錄片《邏輯的樂趣》
    2013年,BBC拍攝了一部名為《邏輯的樂趣》(The Joy of Logic)的紀錄片,這部60分鐘的紀錄片用色彩和故事梳理了邏輯的前世今生。BBC用最幽默的方式講解了邏輯學,拒絕枯燥!拒絕難懂!看完之後的唯一感受就是——一定要和寶貝一起再看一遍!
  • 這部豆瓣評分8.8分的紀錄片,揭露了上大學的騙局
    《出路》是陳為軍導演的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8。此片僅有40分鐘,通過3個主人公的故事。揭露了中國因讀致貧的現象。就這九個字,揭露了一個招生騙局的本質所在。按照他的說法,就是騙這些孩子進來,交完「學費」,到了時間以後,頒發畢業證。這期間什麼事都不用幹,不用上課和考試,也不用管他們的出路,從始至終就是一場生意。王振祥的言談對於城市中的大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一派胡言,荒謬可笑。他們一眼就能看穿百度圖片的「招生PPT」,如果在網上搜索「弘博」,馬上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 來看看這部BBC頂級紀錄片
    看偵探小說上癮的小朋友,家裡有個風吹草動都要拿出推理法推理一下時不時把大偵探這句話掛在嘴邊:「當你將不可能的情況排除後,剩下的情況,不管有多不可能,卻肯定是真實的。」愛看書是好事,但老母親總想在看書的同時夾帶私貨。帶點啥好呢?米粒爸一語中的:「福爾摩斯的推理層層遞進,最適合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啦!」邏輯思維在兒童成長和教育領域,相當關鍵。
  • 那些令人崩潰的Chinglish:中式思維和美式思維的差異
    今天我們來聊聊中式思維和美式思維的差異。   然而,就近年情況目測:他們並沒被我們雷個外焦裡嫩,反而感覺好極了~不僅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這樣的中式英語老外能聽懂;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這種中式網絡流行語,也出現在美國在線俚語詞典Urban Dictionary中;甚至高大上的《牛津英語詞典》還收錄了Dama(大媽)、Tuhao(土豪)音譯特色詞彙
  • 中式教育違背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 西方笑到最後
    在近日舉辦的騰訊思享會上,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表示,中式教育違背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不但基礎教育與大學教育脫節,在高等教育階段也遠不是西方的對手。以下是許紀霖教授筆錄:你們知道,新生來了以後,我們最大的苦惱是什麼嗎?
  • 有了這5部高分紀錄片,孩子假期再也不無聊了!
    有的家長甚至都不惜直接扔個手機給孩子玩,既省事又方便。 但是給孩子玩手機,也要有選擇性地玩,比如說看紀錄片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好的記錄片就像一個優秀的老師,可以用逼真的畫面和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吸收很多的知識。
  • 「虎媽」教育的孩子後來到底怎麼樣了?這部新紀錄片也太敢拍了!
    《你好,未來人類》就是一部關於這個話題的紀錄片,看過後我特別想分享給大家。01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全球都是稀缺品,但孩子成才的方式並不惟一或許你不會想到,看似教育自由而寬鬆的美國,幼升小的競爭遠比國內還要激烈。作為一名旅居美國的中國人陳一佳,她除了要完成每天的財經工作之外,還要照顧4歲的兒子北北。
  • 紀錄片 | 《崇高之上》揭露宇宙真相
    製作和參演人員豁出去了,通過提供儘可能多的信息來揭露陰謀集團。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非常勇敢的電影。這部電影在30號上映以來佔據了蘋果商店和亞馬遜紀錄片類榜首。然而卻立刻被Fakebook禁止。由於電影的製作團隊在揭露的前線戰鬥和陣亡(很多之前的爆料人非正常死亡,製作團隊有同樣的高風險),我們確實需要你的幫助,參與宣傳這個驚人的披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