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一間典型的中國課堂:窗明几淨,秩序井然。老師在認真仔細地授課,板書工整而清晰;學生們聚精會神聽課並刷刷地記著筆記,筆尖接觸紙面的沙沙聲,像春蠶在吞食著桑葉,專注且投入,傳達對知識的強烈渴望。
但假如臺下坐的是一群金髮碧眼的外國學生,那情形可就不一樣了,中西教育方法的差異,挑戰著校園秩序與人們的認知。正如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中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場通向未知的旅行。」
1、狀況百出的課堂
2015年,BBC播出了三集近200分鐘的紀錄片,他們邀請了五位非常優秀的中國老師,前往英國知名學校博航特中學,用中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
這是一項長達四周的實驗,而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比較出迥然不同的中英教育方法,究竟哪一種更勝一籌?
然而,各種狀況從第一天就開始爆發。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當中國籍科學老師楊君打起十二分的熱情,一字一句地大聲向學生們朗讀教室裡張貼的名人名言時,一個漂亮的英國女孩甩了甩自己蓬鬆的長髮,頑皮地眨著眼睛:「我不知道謙虛是什麼意思。」
她是真不知道,不知道為什麼要在早上七點鐘之前就趕到學校,又為什麼要換上又肥又大的像降落傘一般的統一班服,上課還一定要正襟危坐,不能交頭結耳說話,這不是限制人身自由嗎?
因為隨便說話,她被楊君老師喊出來單獨坐在講臺邊上作為懲罰,後來又有一個幹擾課堂紀律的男孩被罰面壁思過。兩個學生互相擠眉弄眼地笑起來,女孩說:「老師可能想用這種方式讓我們感到尷尬,但我們只覺得有趣。」老師越管她,她越想搗蛋,因為這種感覺讓她很興奮。
和這個女孩一樣,教室裡有很多「不安份」的學生,上課已經很久,他們還在竊竊私語,打打鬧鬧。事實上,讓50個充滿個性的英國中學生同時擠在一間教室裡,就已經是個挑戰。
英國學生習慣了小班教學,習慣在課堂自由自在的討論,叫他們規規矩矩地坐在座位上聽課,真的是件很難辦到的事。學習時間被延長,課程難度又大,讓他們感到異常疲憊。
於是,有人在課堂上跟著音樂歡快地扭動身體起舞,有人大嚼口香糖掏出小鏡子化妝,有人把開水壺帶到班級喝熱飲。
老師站在講臺,一遍遍聲嘶力竭地喊著:「安靜,請安靜一點!」學生還是照樣嬉皮笑臉地喧譁不休,混亂的狀況簡直像置身菜市場。
2、中西思維的碰撞
紀律問題,顯然是五位中國教師最為頭疼的事。最糟糕的時候,學生氣憤地扔下筆大喊:「我不學了!」而老師也委屈的躲在辦公室裡,默默拭淚。
對這群精力旺盛又不知規矩為何物的少男少女,用儒家的道德教化顯然起不了作用;若用道家的無為而治,卻又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當然更不能用法家的嚴刑峻法來震懾他們,無論在中在西,體罰學生都只會讓老師吃不了兜著走。
無奈之下,五位老師只好請博航特學校的領導到班上來鎮場子,在校領導板著面孔的巡視中,學生們暫時乖巧了起來,等領導們一走,又故態復萌。
開家長會也是中國老師的必殺技,試問哪一個中國學生,不對「請家長」三個字頭皮發麻?但這一招對英國青少年似乎也不太好使,請來的家長們露出了無辜的黑人問號臉:「紀律不是學校管的嗎,找我們幹啥?」
節目中有一位中國老師認為,這是由於英國福利制度過於完善,即使找不到工作也能保證生存需要,以至於學生沒有危機感,也就沒有強烈的競爭意識與學習欲望。對這個觀點,博航特的教導主任表示認可,在學習的內驅力與主動性上,他們的孩子確實有所欠缺。
「在中國不是這樣,no job,no money。」沒工作就沒收入,沒收入就活不下去。當中國老師說出這句話時,來參加會議的家長們都陷入了深思。
比起紀律問題,還有更不能忽略的現象:中西學習方法的差異性。雖然實驗只有短短四周,但中西教育思維的碰撞卻無時不存在。
以體育課為例,在英國體育是選修課,只為強身健體而存在。英國家長認為:我的孩子為什麼要跑那麼快呢?我又不想他做運動員。但在中國,體育是要列入中考課程算總分的,身體素質和文化水平一樣重要。
於是,在紀錄片的體育課堂上,一名胖墩墩的尖子生男孩嘗到了失敗的滋味。英國老師上前柔聲安慰,而這種現象在中國很少會發生,從小接受的教育理念,和殘酷的競爭環境讓孩子們心裡十分清楚:不努力奔跑,就會被同伴甩在身後。
3、難以統一的答案
莊嚴的升旗儀式,整齊的早操隊伍,這在中國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對英國青少年來說,這也是一種新鮮體驗。他們在飄揚的旗幟下甩胳膊甩腿,一開始嘻嘻哈哈,隨著實驗推進,有些學生漸漸也嚴肅認真起來。
中式課堂緊張的學習節奏,並不是每一個外國學生都反對的。老師將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用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有清晰的課堂筆記,有細緻的習題鞏固,也許會剝奪一些自主學習的樂趣,但這種教學方式顯然十分高效。
最終揭曉的成績也驗證了這一點:同樣的考卷,中式學校實驗班成績各科的平均分成績都要比博航特同年級的學生高8到12分。
短短四周,平均分拉開兩位數的差距,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成績,連學校負責人也嘖嘖驚嘆,承認中式教育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據悉,這檔節目播出一年後,英國國家教育部特意撥款4100萬英鎊,在英國部分小學引進中式教育。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短時間呈現的學科成績不能證明什麼結論,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正如爭芳鬥豔的中西方文化一樣,各有千秋。
在傳統的大班教學中,中國老師習慣以講授為主,學生要做的是認真聽課,像海綿一樣吸收老師輸出的知識,再通過反覆訓練來鞏固。
但這種方法下,教學內容是統一的,教學進度快,所有學生必須緊跟老師節奏同步推進,有些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起來就十分吃力。
因為在英國學校,會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細緻分組,不同層次的學生會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度也有快有慢,即使是差生也能體會到學習進步的樂趣。從這一點看,英國更傾向於因材施教。
另外,英國習慣師生間打成一片,側重學生的參與感,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豐富體驗。而中國教師更想知道的是:我今天教的知識你掌握了沒有?
參加節目的數學老師鄒連海在採訪說了這樣一件事,班裡有個男孩摔傷了,打電話讓家人來接他回去看醫院。鄒老師發現,受傷的男孩自己拎著很重的書包,笑著拒絕別人的幫助,雖然走得比較慢,但走的很獨立很沉穩。
這是英國教育的一個很明顯的閃光點,他們在獨立性與自主性方面,給了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
中英教育孰優孰劣,真的很難有明確的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師,多學習借鑑,多取長 短,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