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式英語,我們都見過也玩過很多。
時間早一點的,有王寶強在《唐人街探案》中的一堆散裝英語——「GO AND SEE!(走著瞧!)」、「LET HORSE COME!(放馬過來!)」……
在每次英語四級考試中,考生頭腦風暴,結果導致狂風不止,天崩地裂的衍生品——「some thing can pilipala!(鞭炮)」、「momo(饅頭)」……
最近的,就是由川普的不當言論引發的芬芳評論——「Funny mud pee」和「right your mother right」。
這兩個中式英語詞彙可不簡單,前一個甚至還被收錄進了牛津詞典。
從以前的中文語法簡單直譯,到如今的婉轉諧音,英語真的要被我們給玩壞了。
中式英語這麼多,但是大家有沒有見過英式中文呢?
其實,英式中文我們也都見過。英式中文分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
狹義的是指,英語母語者在初學漢語時,以英語的語法來組織中文,就成了「英式中文」了。
在狹義的英式中文中,詞彙的順序很凌亂,意思要靠大家聯想和猜測:
一些在海外生活時間比較長的人,偶爾也會說出一些這樣的英式中文來:
廣義的英式中文就更常見了,大家甚至一直在用。指的是中國的很多年輕人在說話寫字時,其實不經意就套用了英語句式。
余光中專門寫過《英式中文之鑑》,探討的就是這種廣義的英式中文。
哪些句式是受到中文西化的影響後出現的呢?
1、習慣使用「一」
例句:He is a good man.
歐化漢語:他是一個好人。
自然漢語:他是好人。
2、習慣使用「被」
英語在表達時,往往強調表述客觀性,「被字句」使用較為頻繁。
歐化漢語:他被授予國家勳章。
自然漢語:他榮獲國家勳章。
3、習慣使用「性」
歐化漢語:鐵一般的證據證明了這一報告的客觀性和正確性。
自然漢語:鐵一般的證明了這一報告是客觀和正確的。
4、習慣使用「作為」
英語中「as」一般被翻譯成「作為」。
歐化漢語:作為一名教師,他很成功,但是作為一名父親,他很失敗。
自然漢語:他做教師很成功,做父親卻很失敗。
5、複數習慣使用「們」
漢語不像英語,明確以單詞的後綴區分單複數。
歐化漢語:現場的記者們正在拍照。
自然漢語:現場的記者在拍照。
……
還有習慣使用連詞;習慣依賴介詞;習慣使用抽象動詞;習慣用抽象名詞做主語;習慣增加定語長度……這些都是中文西化的影響。
你說話寫字有沒有這些習慣呢?
正如余光中在文章中所說的,每種語言都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應該主張一種「開放的純潔」,而關鍵問題可能在於其中程度應該如何把握。
更多語言類、翻譯行業有趣話題和乾貨,關注我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