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詞典》又再收錄一條中式英語詞彙「add oil」(加油),引發不少中西方媒體關注。據《牛津英語詞典》編輯部統計,這套詞典目前共收錄250個中式英語詞彙,其中50多個詞是在過去半個世紀才剛加入。
仔細看這些中式英語詞彙,從hoisin(海鮮)、moo shu pork(木須肉)、shumai(燒賣)、wok(炒鍋)、qipao(旗袍)、samfu(衫褲)、qigong(氣功)、tuina(推拿),到guanxi(關係),再到Basic Law(特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這些中式英語涵蓋了中國的生活用品、醫療、社會關係甚至法律專業詞彙,內容幾乎無所不包,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獨特性和適應性,也表現出中國歷史的時代感和制度的影響力。
中式英語曾經指代那種語法不對、拼寫錯誤或帶有中文習慣的英語。不過,現在很多西方人對中式英語的看法發生了改變,甚至有國外網友表示,可以有印度式英語、美式英語、澳大利亞式英語,為什麼不能有中式英語?正如英國《衛報》報導所說,這種語言風格在網絡上吸引了一些狂熱追隨者,甚至有人專門探討這種語言現象。在對待中式英語的態度上,一些外國人並沒有覺得它們是嚴重的錯誤,他們的觀點是:有趣,甚至有意義。一種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必定會入鄉隨俗、受到使用者的影響。
在中式英語融入英語成為趨勢背後還隱藏著一深層原因。全球語言監督會主席帕亞克曾對媒體表示,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中式英語現在對國際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而西方一些語言專家則認為,隨著中國的節日民俗、先賢思想、傳統美食等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世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話語方式也在對世界發揮影響。可以看出,中國的開放與發展是這些中式英語走向世界的關鍵因素。
當然,中國的本土化努力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2017年中國就開始有意識加強對文化多元化和本土化的支持。在這一年,中國政府宣布將加大力度整治中式英語,清理蹩腳英語等政策於12月初開始生效。在這場「爭奪戰」中,來源於日語的「頭腐」(tofu)被替換為普通話中的「豆腐」(doufu)。還有一些美食詞彙的譯名也力圖澄清這些美食來自中國,如在辣椒前加上四川兩字,強調它們的中國屬性。這對於許多熟悉日語中的一些流行文化、食品等詞彙的發音和意義的英語人士,無疑是了解普通話的良機。對於原本只有一種表達方式的英語詞彙,這些中式詞彙也豐富了這些食物的內涵。
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在《全球英語教學多元化格局下的本土化意識培養》一文中表示,所謂「本土化」是指一種基於自身地域、歷史、文化傳統及其思維方式獨特性的理性自覺,其核心是民族文化意識,「多元化」則是指在社會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英語由「正統」走向「非正統」,由一元走向多元的變化。全球化時代表現出民族界限的超越和全球依賴性的加強,尤其體現在世界不同文明體系中的人們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趨同日益明顯,從而導致地方性與個性色彩的吞噬。缺乏本土意識的語言將危及到自主的文化領導權的保持,弱化語言使用者的自我文化身份認同。在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尋求現代化的背景下,國家地區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日益頻繁,中文與英文的融入,可以超越文化的隔閡,既豐富文化的多樣性,又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隨著世界聯繫的日益密切,不同語言的不斷交融是語言發展中的基本趨勢,將會更為常見,更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在《拿來主義》一文中講: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世界各國都應以開放的心態面對這一現象,以積極寬容的心態接納這些外來語。
從這個角度看,250個中式英語詞彙被牛津詞典收錄,其意義就不難理解了。(綜編/海外網-中國論壇網 劉思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更多中國理論權威解讀,盡在海外網—中國論壇網(www.china-theo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