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的外媒涉華報導中,我們驚訝地發現,為了能更加形象、奪人眼球地描述中國特有的現象,外媒的記者們在報導中摻雜「中式英語」,甚至在報導一些中國新聞時,創造了中國專屬的英文詞彙。
外媒頻現中式英文
2010年,中式英語「ungelivable(不給力)」風靡網絡,似乎標誌著一個從「中國人背英語單詞」到「中國人造英語單詞」的跨越性時代拉開帷幕。《紐約時報》稱此事「非常酷」。
過去那些被「peoplemountainpeoplesea(人山人海)」、「watchsister(表妹)」等中國式英語翻譯弄得雲裡霧裡的老外,開始慢慢覺得「中國製造」的英語「很有意思」。
美國「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的報告顯示,自1994年以來國際英語增加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文化正對世界文化形成強烈補充。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報導中國男多女少的現象時,將未婚男子「光棍」直接翻譯為「guanggun」;美國《紐約客》描寫中國大陸新一代時出現了一個詞「憤青」(fenqing);諸如英國《衛報》等媒體還出現了描述「關係」的「guanxi」一詞。
中國熊China Bear
「中國熊」——這個最新詞彙來源於英國《金融時報》對2011年A股的評價,它形象地描繪了2011年上半年讓投資者感覺過於漫長的A股市場。
2011年一季度股市的走高,還讓投資者和券商高喊向3500點進軍,而二季度一個猛烈的回抽就讓還來不及盤點的帳面財富淪為黃粱一夢。有人評價A股已經成為賭徒和投機者的天堂。
「中國熊」的吼聲猶如四面楚歌,割肉,還是不割肉,成為股民內心最大的糾結。
中國塢Chinawood
在國內和海外市場,中國電影都面臨好萊塢電影的激烈競爭。印度媒體別出心裁地用「中國塢」來指代正在發展中的中國電影業。
就所拍攝的電影數量和票房收入而言,中國的電影業居世界第三。但中國電影仍無法取得所期望的那種成功。缺乏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字幕障礙、推廣不力以及題材單一是中國電影無法在國內外走紅的原因。「中國塢」要達到與好萊塢同等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領頭龍Leading Dragon
2011年11月2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特意用了一個在英語中極不常見的詞彙「領頭龍」(Leading Dragon)來表述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
這篇題為「中國,世界經濟領頭龍」的文章說,無論我們是否即將迎來「亞洲世紀」,有一件事很明顯:全球經濟的地理中心已經顯著地發生了轉移。如今,中國處於前沿和中心位置,而其發揮的領頭龍作用也有益於世界經濟發展前景。
目前,全世界急需增長發動機。幸運的是,通過持續制定強有力且務實的經濟政策,中國能夠提供這種推動力。
裸現象Naked Phenomenon
「裸婚」「裸考」「裸辭」……具有中國社會特色的各種「裸」現象,自然會吸引大量外媒的關注。美國《基督教箴言報》的報導開頭就提醒讀者們稱,「這些有『裸』字的新聞標題吸引了大量讀者」,但「內容其實跟不穿衣服毫無關係」。
文章評論稱,這些「裸」詞彙代表著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國青年中逐漸興起一股時代思潮。如果「裸」現象真的普及,將意味著中國社會的重大改變。
北京鎊Peking Pound
2011年年初,由於中國顧客消費能力很強,英國媒體基於「英鎊」的概念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北京鎊,即為中國人所花的英鎊。英國《每日郵報》稱,「北京鎊」所消費的Burberry、LV、Gucci等大牌奢侈品預計將會佔整個奢侈品行業銷售額的1/3。
為了迎接中國顧客,倫敦的不少商店已經僱用了會說普通話的店員。倫敦最著名的百貨公司之一塞爾福裡奇百貨公司開通使用中國銀聯卡,更是促進了中國遊客的消費。
零售業分析師喬納森·德梅洛說,中國人已經取代了俄羅斯人和阿拉伯人,成為英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的最大買家。
據《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