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王聰)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中文為詞根新造出的英文單詞「Taikonaut」(「太空人」),也在世界各地關於「神七」的報導中頻頻出現。
新單詞是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s」(航行者)組成。西方媒體越來越多地用這個新詞來稱呼中國航天員。
這個誕生不久的英語單詞已被收入主流英文辭典中。在牛津簡明英語辭典第11版中就有「Taikonaut」,並解釋為「專指中國航天員」。英文朗文辭典也收錄了這一詞彙。與此對應的是「Cosmonaut」,專指蘇聯和俄羅斯的航天員。
「『太空人』被西方接受,並收錄到主流英文辭典,反映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日益增強的科技影響力和國家整體實力。」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教授陳琳說。
如今,英語中已有很多來自漢語的外來詞。比如「功夫」在英語中是「kungfu」,北京的「胡同」在英語中就是「hutong」,還有很多中國菜的菜名也是直接從普通話或廣東話中借用過去的。這些「出口」的詞彙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獨有或歷史上約定俗成的。
「能夠代表中國最新科技成就的『太空人』被西方主流辭典收錄,說明中國不僅僅有歷史文化可以輸出,也有現代科技可以『出口』,這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陳琳說。
「Taikonaut」最先是由馬來西亞華人科學家趙裡昱1998年在網絡科技論壇裡使用的。這一年,中國組建了中國航天員大隊。2003年,神舟五號把第一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地球軌道時,英文「太空人」也和楊利偉的名字一樣,一舉成名。
兩年後,神舟六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飛,帶著2名中國「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遨遊了5天。時隔3年,已經成功發射的神舟七號將實現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屆時,中國將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
中國值得驕傲的不僅僅有古老的歷史和文化,還有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陳琳教授說:「『太空人』這一新詞的出現和流行,就是這一影響力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