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英漢(求解作文文法辨義)四用辭典》(以下簡稱《英漢四用辭典》)成就中國近現代雙語詞典出版史上的經典獨特之作,聚集在它周圍的編輯者們,後來其中絕大多數成了文化精英,這在近現代辭典編撰史上算是一段佳話。《英漢四用辭典》主編:詹文滸,編輯者:蘇兆龍、葛傳槼、朱生豪、邵鴻馥、趙鴻雋、陳徐堃、史亦山、凌善森。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正文1950頁。
精英輩出的編輯團隊
主編詹文滸當時擔任世界書局編譯主任,這部外語詞典和他的創意與策劃是分不開的。我翻閱了一些舊書,又在網上搜了搜,關於他的資料很少,倒是發現一個「諸暨人」的博客裡有一篇博文《詹文滸先生:著名新聞工作者、報人,編輯》,其中透露出一些信息。詹文滸「1905年出生在浙江省諸暨縣,早年畢業於上海私立光華大學哲學系,之後赴美國留學,榮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到嘉興秀洲中學擔任英文教員,不久就赴上海,在世界書局工作,擔任編譯所所長,負責《英漢四用辭典》的主編工作,1939年8月,受時任《中美日報》社長吳任滄先生的大力邀請,聘請為《中美日報》總編輯,1941年12月份,該報紙被查封停辦,詹文滸先生前往重慶市,任國民政府屬下的《中央日報》報社副社長,1943年,任國民黨中史政治學校新聞系主任。不久調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普教處處長一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受國民政府委派,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上海特派員的身份,返回上海,接收新聞影視等行業媒體,任《新聞報》總經理,1946年兼任上海市記者公會理事,1947年9月兼職上海暨南大學新聞系主任。上海解放後,配合上海軍管委等部門,《新聞報》受讓上海市新聞部門,辭去總經理職位,留在上海。不久在發生的運動中受到牽連被送往青海省西寧市進行勞動改造。在漫長的勞動改造中悉心研究中醫知識,為農場的病人治病,居然一舉成名,深受器重。1973年詹文滸先生在西寧市因病去世。」其所編《英文文法作文二用辭典》《自修高等英文典》寒舍均有藏本。這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出版、文化精英,然而直到70年代還再版的這部辭典,其主編者卻不為人們所聞,他在辭典編撰史上失蹤了。
能找到的關於蘇兆龍的資料用稀少來形容一點不為過,其生卒年不詳,僅知道他在1918~1924年左右翻譯過波特萊爾的散文詩,譯作發表在《文學》1924年第143期。其編撰代表作有:民國29年版《啟明英漢辭典》、世界書局1936年出版《活用英文翻譯法》等。
葛傳槼(1906年-1992年)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是復旦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三巨頭」之一,是中國人研究英語慣用法的前輩人物,除了《英漢四用詞典》外,《英語慣用法詞典》即其代表作,他又是《新英漢詞典》的主要編纂者之一。
其他幾位編者就沒有他們三個人那麼幸運,關於他們的生平幾乎見不著記載,就連生卒年都查不著。我大體能知道的,就是他們編著的一些和英文教育有關的參考書了,錄下來算做一份紀念:
史亦山(生卒不詳),《英文五百難點詳解》史亦山編輯、朱生豪校訂,世界書局1937年出版。
陳徐堃(生卒不詳),曾編輯《活用英文習語八百句》,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出版。《英文閱讀法》陳徐堃編著,世界書局1939年出版。
趙鴻雋(生卒不詳),曾編輯《活用英文尺牘》,詹文滸校訂,世界書局1934年出版。
邵鴻馥(生卒不詳),曾編譯《中文講解英文正誤法》,世界書局出版。
凌善森(生卒不詳)。他更慘,什麼資料也沒找著。不過好在其名姓通過這部四用辭典得以保留下來。
曾有人這樣評論說:這部《英漢四用辭典》的編撰「濃縮了我國編譯界先驅們,即中國最早海歸學者們的知識精髓和治學理念,因而倍受教育界、編譯界推寵。」
這話,一點不假。
五年磨一典
很多留存下來的老雙語詞典,有的有前言、引言,有的沒有,但是其中詳細敘述辭典編撰過程的文字極其稀少。而詹文滸在《英漢四用辭典》的引言裡面,十分詳盡地記述了他們編輯這部辭典的全過程,可視為辭典編撰出版史上的極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它向我們講述了——
「民國二十年的春天,蘇君兆龍、葛君傳槼、朱君生豪、邵君鴻馥,連我共五人,共同計劃編一部英文辭典——一部我們認為最完備最合用的英文辭典,使讀者備了之後,不必再備其他辭典,只靠著它,普通對於英文的閱讀和寫作,都可以應付,換句話說,即要把各種類的辭典,融會貫通,編成一部辭典,使人有了這一部,就等於有了其他許多部。我們定了這個目標之後,於是分別提出該辭典所當注重的項目,應該是那幾樣,結果,共同議定了下列六項,即:(1)注音、(2)單字的解釋、(3)成語的解釋、(4)作文、(5)文法、(6)辨義。」編輯這部書的緣起、參與者、宗旨及體列原原本本。這是引言的第一部分,在詳盡論列了所舉六項內容的編輯標準與編輯思路之後,詹文滸寫道:「我們按照上面的計劃,編成原稿以後,到開始排印,又費過極大的周折,因為一部包括這許多項目的辭典,倘照一般的辭典版式排印,至少要在三千面以上,我們幾經考慮,終於決定用最經濟的方法,排成現下的版式,每面字數,約等於普通同類辭典每面字數的一又三分之一,這樣,本當排成三千多面的,現只排成二千多面。我們仍恐大字本本成本較高,售價較貴,在目下購買力一般薄弱的時候,不易於普及,因而另外製成一種縮影本,在照相,製版和印刷方面,都特別當心,所以縮影本的字體,雖小一些,但看上去,仍舊非常清楚。」
從我收藏的不同年份的該辭典縮印本來看,的確如詹文滸所言,字體雖小,但仍很清楚。最後作者說:「本辭典在民國二十年的春天動手,到今年春天出版,十足用了五年工夫。在編輯和校勘方面,始終從事其事者,有蘇兆龍君、葛傳槼君、朱生豪君、邵鴻馥君、趙鴻雋君、凌善森君、史亦山君、陳徐堃君、餘良藝君、沈經農君、謝濟夏君、施瑛君、李景書君等二十餘人。」這是一份非常寶貴的名單,它記載了那些出版史上失蹤者線索和足跡。
《英漢四用辭典》1930年開始策劃編輯,歷經五年,於1936年編成,由世界書局出版,寒舍所藏該書諸版本中,有1949年的新二十四版,諸藏本中最晚的一個本子,是1979年的增訂版,據書後知,其為世界書局的「內部交流」本(書中未標明為何地之世界書局),其增編部分83頁,正文1950頁與舊版內容相同,不同的是這個增訂版刪去了書前的手書題詞,三篇序言、詹文滸引言,及主編與編著者,只保留了凡例。
名人翰墨書前增輝
一部書,多位名人為其題詞作序,這在現代雙語辭典出版史上,恐怕是不多見的,至少就我的見聞言之,印象就是這樣。《英漢四用辭典》當屬楚翹。
書前題詞四幅,依次為蔡元培、梅貽琦、黎照寰、張伯苓。第一位不用介紹,人人皆知。梅貽琦近兩年由於不少文章常常提到,知道的人漸漸多起來。倒是後兩位,比起前兩位來,就差了一些。不過就當時情況言,從這裡的排座名次上,也可以見出四位名人名頭順序。人的名氣,大都是一種文化建構。雖說和他們各自的學問、造詣有關,不過有時候社會的推崇,往往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蔡先生的名氣就一直延續著。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幾乎是所有的現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差不多都從書本上消失了,留下的沒有幾個,其中就有蔡先生。蔡先生在為該書題詞的時候,任北京大學校長。1940年他在香港病逝。當時毛澤東還特地發了唁電,稱讚其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也許正是這樣一個說法,才讓蔡先生的身影保留到了後來。題詞是:「擇精語詳」。
梅貽琦題詞時任清華大學校長。他雖沒有蔡先生幸運,但80年代之後,還是慢慢回來了,尤其是他的《大學一解》,漸漸受人重視,當年其痛斥的大學弊端之一,「通識之授受不足,為今日大學教育之一大通病。」至今仍未能改之一二。梅先生的故事軼事言論,這兩年挖出來的不少,書本中,網絡上,隨處可搜,就不多說了。題詞是:「學海思源」。
後面的兩位題詞者,不僅沒有蔡先生幸運,甚至就連梅先生那樣的運氣也沒有了。黎照寰當時任上海交大校長。張伯苓當時任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有點印象,好像在哪見過這個名字,黎照寰這名字就好陌生。跟幾位書友念叨了幾次,也沒有人對他有印象。還是在網上搜了一下,能見著這個名字。「凡學生須注重於德智體三育上之修養,蓋學生於學識上須有充分之涵養,於體格上須練成健全之體魄,於道德上須有相當之訓練,才識豐,體力雄,志行高,具此三者,始能任重致遠,為國效勞。」教育上的「德智體」黎照寰看來也很重視,其題詞也正好反映出其關於「智」的觀念,黎氏解放後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1968年逝世於「文革」中。題詞是:「鉤深攫微」。
張伯苓(1876~1951),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生於天津一個秀才家庭。1917年秋赴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第二年回國,著手籌辦南開大學。1919年秋正式開學。他的題詞是:「文化工具,體例翻新,兼餉並飫,普益士林,績學得此,不世之珍。」
序文作者三位,亦非泛泛之輩,他們是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先生。大夏大學校長歐元懷先生。上海中學校長鄭通和(西谷)。三人之中,按照現在衡量人物的標準,鄒魯名氣居首,歐元懷其次,鄭西谷最弱。話雖如此說,可鄭先生1923年赴美留學,入斯丹福大學,後獲教育學士學位。接著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學習,1925年獲教育碩士學位。回國後在上海大夏大學任教授諸職。1927年,由校長歐元懷推薦,任江蘇省立上海中學校長之職。可見當時中學校長之水準,絕非簡單勝任行政職務者可為。這三篇序文歷述英漢辭典編撰之弊,可窺三人譯學之說,亦是不可多得的出版史料文獻。
一部書尋求名人題詞、寫序,這種習氣由來已久,無非皆想藉此抬高書本身價。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就是有再多的名人來湊熱鬧,經過時間的冷卻之後,一部書歷史價值之大小即已定下來。那麼對於《英漢四用辭典》來說,從其初版至1949年,短短十二三年間,已出版至新二十四版。可見此書,自身身價不菲,未給名人丟臉,亦未使名人掉價。七十餘年過去,翰墨書香猶存一書。有時候讀書上網見著一兩個英文,雖然所藏辭典不少,可還是喜歡翻翻這部老東西。「擇精語詳」(蔡元培題詞),對於我輩不懂英文者,隨手把玩也是一件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