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討論得最多的無疑「家庭作業」、「老師」、「家長」這些話題了,看著網絡上的爭論不休,我又把豆瓣上那部評分高達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翻出來看了一遍。
去年剛播出的時候,我還沒有進入自媒體,我小孩也剛踏進小學大門,所以看完後也就是感慨一句「哇」。
今天我重複看的時候,小勳正在桌子上寫作業,我看著手機屏幕裡的芬蘭孩子,再看看眉頭緊鎖、一臉認真的小勳,心裡百感交集。
芬蘭,不就是我們所有人都羨慕的教育烏託邦嗎?在全世界再也找不到一個擁有芬蘭那種教育模式的國家。
芬蘭,是全世界公認的成績好、創意強、無壓力的國家,號稱全球教育最強國。
有數據顯示,芬蘭的基礎教育完成率排名第二,小學教育質量排名第一。此外,芬蘭年齡在25——54歲之間的核心勞動力擁有高等教育學位的比例雄冠歐洲和中亞地區。甚至就連55——64之間的人群,擁有高等教育學位的比例全球最高。
那麼,只有上海四分之一人口的北歐小國芬蘭,550萬人口,他們是怎麼做到擁有令全世界人們都羨慕的教育的呢?
我接下來從教學模式、老師、家庭教育這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看看全球教育最強國的教育模式到底有什麼秘密。
一、教學模式
《他鄉的童年》執導周軼君,去到了6所不一樣,且各具代表性的小學進行探訪,我們來分別看一下。
1、赫爾辛基小學,這是位於大城市的一所小學。拉妮老師正在對小朋友進行現象教學,現象教學就是一節課包涵數學、科學、語言表達、動手等等環節,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又可以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拉妮老師說,他們把教學稱為「積極教育」,他們沒有考試,沒有任何形式的競爭。老師就是教他們如何學習、如何具有責任感、如何發現自己的力量,他們上課有ipad、可以吃東西,也可以穿裝扮裙子。
2、卡蘇卡拉小學,這是一節沒有圍牆的課堂。在森林裡,老師要孩子們去找顏色和氣味。最有意思的是找氣味環節,老師會要孩子們說出每一種樹的名字,但重點是不需要講正確答案,而是依靠樹的氣味來想像。
老師說,這樣的課堂可以培養孩子和自然的關係,讓他們學會愛惜、保護自然。
3、萊蒂坎加斯小學,這是一所為當地所有學校製作免費午餐的學校。阿爾託校長每天和孩子們一起在食堂排隊就餐,沒有特權,吃著和孩子們一樣的飯菜。
校長說,芬蘭的免費午餐有70年時間了,免費教育和免費午餐政策是芬蘭教育系統的秘密武器。
4、禾斯曼公園小學,這是一座最能體現平等、接納、寬容和自由的學校。他們學校的學生來自25個國家,有27種語言。老師會讓不同國家的孩子用不同的語言進行廣播,那樣孩子就會認為「你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你很有才能」。這樣無形中讓孩子增加了自信心,也可以更好的融入學校環境。
更令人驚奇的是,老師不知道班上孩子的家庭背景是什麼樣,父母從事什麼工作、收入多少,芬蘭沒有隻給富人的學校,所有的孩子都一視同仁。
5、亞歷山特裡凱南學校,這是位於北極圈內的一所遠離首都的小學。芬蘭教育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全國所有學校所擁有的教育資源是一樣的,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鄉村,全部一樣。
在這個小學裡,有一戶人家祖祖輩輩們在當地生活了18個世紀,從來沒有離開過。男主人甚至有十年時間沒有去過大城市,他認為在這裡最棒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由」。
這五所小學各有特點,它們有大城市的學校,也有小城市、小鄉村的學校,但很明顯的可以看到芬蘭整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是非常一致的。
他們不需要費盡心思買學區房,也不用去大城市奮鬥,以給子女更好的教育資源。他們的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考試壓力;每天的作業半個小時就可以做完;課堂多種多樣,更注重孩子的個人潛力發展。
芬蘭,是一個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的國家。
二、老師
我前幾天有一篇文章說到,我們現在的老師家長矛盾快和醫患矛盾一樣緊張了。家長有家長的道理,老師也有老師的苦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實從根源上來說還是社會上整體的教育模式問題,老師只不過被安排衝在了第一線。
我們來看看芬蘭的老師是怎樣呢?
他們有一所教師培訓學校,叫做「海門林納師範學院」。裡面的老師講了幾種教學方式,我看完後真的是只能替小勳羨慕嫉妒了。
1、有的課程不按年齡分班,年紀小的孩子帶著年紀小的孩子學知識,可以讓大孩子變得更有自信。
2、沒有數學天賦?不不,這一定是老師教育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老師可以從樂高積木、小賣部遊戲等等方法,讓孩子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接觸數學。因為老師會相信孩子本來就擅長,而不是貼標籤。
3、學外語時抄單詞背課文?不,老師會直接用外語的方式上課,學外語的最好方法一定是身處其情境裡。
4、考不上大學?沒關係,沒有人會認為天塌下來了,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
此外,芬蘭的老師還介紹了自己國家的教師制度,那就是沒有等級制度。他們不評職稱,沒有上下級,每個人都是直接稱呼其名字,更沒有沒完沒了的報告要寫。唯一有變化的就是,他們每五年會漲一次工資,每個老師都一樣,都是公平的。
我想芬蘭不止是學生嚮往的伊甸園,也同樣是國內老師們嚮往的吧。現在國內的教學形式主義的東西太多了,沒完沒了的報表和資料已經耗費了老師的大部分教學熱情。
三、家庭教育
芬蘭的家庭教育模式和我們在美國電影裡看到的「西方模式」有一點不一樣。
首先,他們不會隨口說愛,不會出門時說「我愛你」。在他們的文化裡,說「愛」
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
如果丈夫哪天對妻子說了「我愛你」,妻子可能會覺得你肯定做了錯事。
其次,他們認為家長和孩子不應該是親密的朋友關係,而是幫助和教導他們如何在社會上生存。
吉姆和皮婭夫婦是一對典型的芬蘭夫妻,丈夫吉姆說,家長需要掌握一種平衡,不應該讓孩子隨意打破邊界。當然,他們可以提出異議然後商量,但是不可以擅自打破。
上面這兩種和中國的情況其實還挺相似的,中國人也向來含蓄,很少把「愛」整天掛在嘴邊講。中國的親子關係也很少有真正的朋友關係,大多數家庭都是:父母即權威。
下面講一下芬蘭和中國的家庭教育不一樣的地方。
北京人張宇飛1990年去到芬蘭,娶了芬蘭老婆,現在在那邊已經生活30年了。他有三個兒女,有一次他輕輕彈了一下犯了錯的女兒的腦門,結果被兒童保護部門約談了三四次,每次約談時間長達兩三個小時。
在芬蘭,是不允許有任何暴力,尤其是對待孩子,需要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做到平等、尊重。
這種情況在中國簡直不可想像,我敢保證在我寫下這段字的時候,全國就有成千上萬的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
還有一位在芬蘭的財富排行榜上位列第330名的爸爸,他對待兒子的方式也很特別。
按道理說,這樣的富二代還不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可事實是,他兒子在十五的時候想要一雙價格頗高的球鞋,這位爸爸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已經自己開始賺錢了,你也可以」。
於是他要兒子去麥當勞打工,兒子回來會抱怨老闆怎麼怎麼樣,父親反問:如果這是你的生意,你會怎麼做呢?
爸爸說,他接觸到的中國年輕人都很努力,但是缺乏了將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的能力,這個中間環節缺失了。所以爸爸會讓兒子在打工的過程中知道那些常識和創意。
這位爸爸的故事感覺很熟悉,就是小時候看到的描寫外國的文章裡經常會看到的故事。原來這不是故事,他們是真真切切地在這麼教育孩子。
光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的教育就有很大值得改進的地方。我們現在教育的核心就是「分數」,沒有人管你的常識、創造力、想像力,或其他天賦,分數即王道。
紀錄片的最後,周軼君哭了,她說從小到大別人都是在說「你這個不行,那個做不好」,可是在芬蘭,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表達,每一個人的價值都能被挖掘到,沒有任何一個人被其他人貼標籤說「你不行」。
就像那個小男孩說的「沒有人是最好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好,而且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
我不知道我們還要多長的時間才可以做到芬蘭的那種教育模式,也許很久,也許永遠。
我也知道這樣的紀錄片對於我們孩子現在的學習環境來說,除了羨慕、感慨一下,沒有任何幫助。看完之後,該做題還得做題,該考試照樣考試,該有的壓力一樣不會少。
但還是給了我們家長一點思考,就是更尊重孩子,也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也還是憧憬,將來有一天,我們的下下下下一代可以上這樣的學校、遇到這樣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