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端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端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3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讓一般公眾第一次聽說「端粒」這個術語。

  這幾天在網上搜索這個名詞解釋的人想必不少。雖然曾經有一位知名時評家教育我們,現而今維基百科完全可以替代科普文章了,但是還是有資深的科技記者抱怨說,看了半天維基百科有關端粒的解釋也沒看懂。如果沒有相應的生物學知識,的確是不容易看懂的。於是國內報導紛紛以訛傳訛說端粒酶「這種染色體的自然脫落物將引發衰老和癌症」云云。

  端粒酶並不是什麼「染色體的自然脫落物」,3位獲獎科學家的研究當初也不是抱著揭開人類衰老和癌症之謎這麼實際的動機,而是想要解決遺傳學上的一個難題。它涉及細胞中的遺傳信息是怎麼被完整地複製下去的。

  每個細胞中都有一整套遺傳信息,它們是用一類叫做核苷酸的化學物質來編寫的。這樣的核苷酸共有四種,分別簡稱A、T、G、C,這就是編寫遺傳信息的「字母」,它們的排列組合就是遺傳信息的編碼。許許多多「字母」一個挨一個互相連接,組成一條長長的鏈條,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簡稱 DNA)。每個DNA分子實際上是兩條鏈條絞在了一起。這兩條鏈條並不是隨隨便便放一塊的,而是按照A配T,G配C的方式一一對應起來,也就是說,如果一條鏈上的某個位置是A,那麼在另一條鏈上的相應位置必然是T。如果已有了一條DNA鏈,就可以根據配對的原則,用零散的「字母」合成另一條鏈,遺傳信息就是這麼複製下去的。

  組成DNA的「字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基本結構是一個5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環上連著鹼基、磷酸基和羥基。它們各有用處:鹼基決定了這個核苷酸是什麼「字母」,而磷酸基和羥基是連接各個核苷酸的橋梁。某個核苷酸的磷酸基和前面核苷酸的羥基結合,一個個地串起來形成DNA鏈。這樣,在這條鏈的一端,就剩下一個磷酸基沒有結合,根據磷酸基在碳環上的位置,我們把它叫做5'端;而在鏈的另一端,則剩下一個羥基沒有結合,我們把它叫做3'端。如果一條DNA鏈的走向是5'端到3'端,那麼和它配對的另一條鏈的走向就是3'端到5'端。

  細胞繁殖的時候,一分為二變成兩個子細胞,原來的遺傳信息也要複製一份傳給子細胞。這時,原先結合在一起的兩條DNA鏈在中間分開,一邊分開,一邊各以其中的一條舊鏈作為模板合成新DNA鏈,按配對的原則合成新的DNA鏈,組成兩個DNA分子。這個過程需要一種叫做聚合酶的蛋白質來完成。聚合酶只能合成5'3'方向的DNA。問題就來了——其中一條舊鏈的起點是3',聚合酶用它作為模板合成一條5'3'的新鏈,可以一直合成下去,但是另一條舊鏈的起點是5',聚合酶沒法用它做模板合成3'5'方向的DNA。

  怎麼辦呢?細胞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這條舊鏈的起點前面的某個地方放一小段核糖核酸(簡稱RNA,是一種和DNA類似但不完全相同的物質)作為引物,聚合酶就從這個引物開始合成一小段5'3'的DNA,一直合成到複製起點。然後在前面再放一段RNA引物,再合成一小段DNA……最後就出現了許多小段的DNA,被許多RNA引物分隔開。然後,這些RNA引物被清除掉,由另一種聚合酶填補上DNA,這樣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DNA新鏈了。

  這條DNA新鏈真的就完整了嗎?並沒有。聚合酶在填補引物留下的空缺時,前面必須已有DNA在那裡,它才能往上填。對那些在中間的空缺,這沒有問題。但是在最末端的那段空缺,前面沒有DNA,它就填不了了。這樣,DNA每複製一次,末端就會丟失一截。

  人體細胞的遺傳信息分布在46條染色體上,一條染色體就是一條DNA雙鏈。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也複製一次,染色體末端就要丟失一截,相當於遺傳信息少了一小段文字。遺傳信息的複製必須非常忠實,有時改變一個字母都會引起突變導致大麻煩,何況每複製一次少一段文字呢?

  所以細胞必定有某種辦法來保護染色體末端的信息不丟失。這個巧妙的辦法就是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的:在染色體末端有一長串不帶遺傳信息的DNA,叫做端粒。這樣染色體每次複製時丟失的是一小段端粒,不會影響到染色體攜帶的遺傳信息的完整性。

  但是染色體每複製一次端粒就短一截,複製幾十次後端粒就沒了,這時如果繼續複製下去,遺傳信息就要開始丟失了,細胞就會病變、死亡。所以一般細胞只能分裂幾十次就衰老、死亡,不能無限分裂下去。有一個學說認為細胞分裂次數有限就是衰老的原因,而這是由於端粒越來越短導致的。

  如果有辦法修復端粒,是不是就能永葆青春了呢?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另一個發現是,在細胞中有一種叫端粒酶的蛋白質,能修復端粒。但是在一般的細胞中端粒酶的活性非常低,起不到什麼作用。不過有一類細胞的端粒酶活性倒是非常強,因此它們可以無限地分裂下去,長生不老,那就是——癌細胞!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長生不老而去增強端粒酶的活性,反而可能搞得到處長癌。不過,我們可以根據癌細胞的這個特點,研製出針對端粒酶的疫苗,就有可能用來預防、治療癌症。現在就有一些這類藥物在進行臨床研究。這是當初意料不到的。對端粒的研究,本來只是科學家們出於好奇,要解決遺傳學的一個難題而已。

  □方舟子

相關焦點

  • 端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端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方舟子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10-14    [列印] [關閉]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3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讓一般公眾第一次聽說「端粒」這個術語
  • 一圖一書丨《端粒效應》
    「衰老」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應該如何應對「衰老」。 作者有兩位,一位是伊莉莎白·布萊克本,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加州大學教授。另一位是艾麗薩·埃佩爾,加州大學教授。每次複製染色體的時候,端粒內側的 DNA 是全面複製,但是端粒那一段的 DNA,每次都會少一點。這就是說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變短一點。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後,染色體就不能正常複製,細胞就不能分裂了。如此說來,人變老的本質原因是端粒變短了。 也就是細胞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點。端粒決定了我們的宿命。
  • 打假方舟子遇到方舟子打假,這是怎麼回事?
    以科學打假著稱的方舟子,這次要打假方舟子。是什麼情況呢?今天方舟子在手機百度發表一條嚴正聲明,稱有「新浪微博搞的『圓車子直播』」盜用其推特、微頭條、「侵犯我的版權,並在簡介裡誹謗,必須立即關閉,否則我將追究新浪微博的侵權責任」。
  • 崔永元是反轉基因先行者,而方舟子讓人放心吃轉基因食品?
    崔永元是反轉基因先行者,而方舟子讓人放心吃轉基因食品?方舟子讓人放心吃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物的危害究竟有多大?雖然方舟子比較招人討厭,但就事論事,討論轉基因有沒有害,比起崔永元,方舟子的言論還是要靠譜些。畢竟崔永元是名嘴,中國傳媒大學畢業,曾經的職業是記者。方舟子,人家好歹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本科,還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去拿了生物化學的博士學位。
  • 網易新聞對話唐駿學歷造假事件打假者方舟子
    ,放在中國的話,究竟和哪種大學性質比較像?所以他前面那些說法純粹在說假話,還裝聾作啞說不知道怎麼回事,說出版社在陷害他,很難自圓其說。而且中信出版社現在已經把那個申明都刪了。把轉讓協議拿出來,讓大家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他在美國公司經歷也都值得懷疑,比如他說在美國辦了第一移民律師事務所,說一度在洛杉磯類似服務中排第一,他自稱是律師事務所唯一的律師,但是唐駿他本人在美國是沒有律師資格的,所以他不可能當律師的。
  •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健康的動脈具有彈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動脈壁會變硬,這種情況通常稱為動脈硬化。
  • 方舟子再放豪言:地動儀根本沒有意義 專家駁斥
    有「打假衛士」之稱的方舟子近日再放豪言,認為地動儀的存在根本沒有意義,檢測不出任何的地震,更不用說復原品的價值。事實究竟怎樣?中國之聲為此專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2005年版地動儀模型復原課題組組長馮銳。請聽報導:  專家:真品與復原品絕對都能測出地震  在「打假衛士」方舟子看來,沒有任何記載能夠證明在張衡之後,他發明的地動儀起過作用。
  •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時間:2016-07-13 12:25   來源: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厄爾尼諾在21世紀頻頻光顧地球,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那麼,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 方舟子否認這段新戀情是怎麼回事
    兩人是怎麼捲入其中的?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方舟子否認新歡白百何工作室發表文章否認這段新戀情,稱:「偷拍非眼見為實,切勿看圖說話,疫情期間注意防護,各自安好」,同時,還刊登了白百何的圖片表示,圖片上的文字為「漂亮這個事情,不分年齡,不分年代,重要的是你的心境,也根本無所謂是給什麼對象看的,你心底要保留那份對自己的愛惜」,正式回應了這段新戀情。
  • 方舟子幹了什麼
    近日,一本新書《科學成就健康》高調進入公眾視野,新華社、人民日報等眾多媒體和新聞網站都對此進行了報導。與此書面世同時引起關注的是作者方舟子(新語絲網站負責人)前後兩次遭人跟蹤,並當面遞信進行恐嚇。    2月1日,方舟子在某網站就新書《科學成就健康》出版做完訪談後,被三人跟蹤。據監視錄像記錄,其中一人貼身跟進電梯,目睹方進門。
  • 方舟子:象棋不是中國發明,是印度,因為中國沒大象;中國人笑了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很有名,他叫方舟子,一次,他公開發表言論稱「象棋起源於印度,而不是中國。」然後給出的理由是——「中國古代沒有大象」,相信但凡學過歷史的朋友看到他的這句話都會無語,一個堂堂博士、科普作家,為何毫不負責地說出這樣的話?那麼象棋究竟是不是中國的?
  • 方舟子幹了什麼(圖)
    近日,一本新書《科學成就健康》高調進入公眾視野,新華社、人民日報等眾多媒體和新聞網站都對此進行了報導。與此書面世同時引起關注的是作者方舟子(新語絲網站負責人)前後兩次遭人跟蹤,並當面遞信進行恐嚇。
  • 方舟子,你怎麼還有臉活著!
    一、他造謠、污衊武漢封城是讓百姓「坐牢」武漢實施封城是中國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的一項壯舉,為防止疫情的擴散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作為武漢人,我經歷了封城的全過程,深深體會到了關閉在家中的不便和難受,更看到廣大的武漢市民對封城決定的積極配合和全國人民對武漢的關心、支持。
  • 方舟子打臉高曉松:哈佛研究員是自費買的,騙無知粉絲罷了!
    骨子裡是精英意識,開口閉口都是我們清華怎麼樣,我們這個家族怎麼牛逼,我在美國見到了什麼什麼。從以前他懟梁植和黃執中可以看出來,動不動就是什麼大名校生天下興亡之類的,而他自己呢,倒是樂於做一個文青或者浪子,他常常感嘆自己這張臉,要是長的像吳彥祖就如何如何,估計內心其實是想做一個唐伯虎式的人物。
  • 沉浸式投影技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那麼,沉浸式投影技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從設備組成上看,沉浸式投影最主要的設備就是投影儀。按照投影原理,目前市場上的投影儀主要分為LCD投影和DLP投影。LCD投影儀主要是利用液晶的光電效應,通過影響液晶單元的透光率或反射率,影響其光學性質,從而產生具有不同灰度層次及顏色的圖像,主要成像器件是液晶板或液晶光閥。
  • 談談端粒究竟是什麼
    2009年,因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研究成果,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以及Jack Szostak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讓大眾第一次聽說了「端粒」這個詞彙。那麼端粒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 曼德拉效應是怎麼回事?網友集體記憶偏差,究竟是怎麼回事?
    曼德拉效應是怎麼回事?網友集體記憶偏差,究竟是怎麼回事?在生活當中我們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或者回憶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是依靠我們的大腦,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你大腦記憶當中所存在的畫面是真實存在的嗎?大腦有沒有可能會欺騙你呢?曼德拉效應似乎在證明,記憶也會有出現錯亂的情況。
  • 光年是怎麼一回事? 光年如何計算?
    光年是怎麼一回事? 光年如何計算?時間:2017-04-25 11:55   來源:怪羅科普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光年是怎麼一回事? 光年如何計算? 雖然宇宙的大部分仍然保持神秘且未探索過,但我們知道這是真的:空間廣袤無垠。
  • 如何辨別「偽科學」 方舟子給你支招
    方舟子最近,世界有些不太平。方舟子說。今天上午,市委組織部、市科協、市委黨校舉辦「杭州市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專題報告會」,請來「打假鬥士」方舟子作了個題目叫《科學時代的偽科學》講座。那麼究竟如何辨別科學和偽科學呢?方舟子現場支了很多招。「我也相信過偽科學」「我也曾經相信過偽科學。」一開場,方舟子便語出驚人,不過那都是他中學時代的事了。
  • 工人談引力波遭諷,方舟子回應道歉門
    近來,一段《非我莫屬》5年前的老視頻,把工人郭英森、民間科學家、主持人張紹剛、嘉賓方舟子先後送上話題榜。眾多網友指責嘉賓和主持人屢次打斷郭英森說話,稱應尊重有夢想的人,「我們欠他一個道歉」。  2月22日晚,方舟子在微博發表四千字長文回應了這一說法。在方舟子看來,不是他們欠郭英森一個道歉,而是「誰欠我一個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