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2021-01-09 雷劍鋒說歷史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初期,天下諸侯國總數已達一百多個,但較大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在這段時間內,諸侯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春秋五霸的出現,也使某些諸侯國,如楚國,最早只封地五十裡,卻被周王看不起,到春秋時代,不也成了五霸之一,擁地千裡嗎?

由於春秋時諸侯國眾多,但是,沒有一支諸侯國能吞併天下,甚至春秋五霸也不能吞併天下,比如齊國、晉國、楚國等超級大國,在實力強大的時候,只不過是做了諸侯的長者,吞併了幾個小國,想吞併幾個大國,必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聯合反抗,即使再強大,也不能超過其他諸侯國的力量總和。

從春秋戰國到戰國,兼併戰爭愈演愈烈,只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即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齊國,如果戰國能夠統一為一個國家,那麼一定是在七國之爭的初期,這七個國家都認識到,國家要強大,要統一天下,就必須進行變革。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最強的是魏國,魏文侯復用李鞅變法,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次變法,李鞅的變法使魏國統治戰國近百年,可謂是一次成功的變法,但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後,魏國自魏惠王以來,便衰弱無力,楚國自吳起也有過這樣的變法,但僅維持了幾年,楚悼王死後,變法便被廢除。

接著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以及齊國的鄒忌變法,但是在所有的變法中,只有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好,維持的時間也最長,與此同時,商鞅的變法又使秦國迅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力變得強大,特別是在軍事爵位和獎勵耕作這兩個方面,使秦國成為了一臺戰機,源源不斷地為秦國輸送戰時所需的兵糧。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是根本原因。

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以後的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後,秦國還用了一百多年才統一天下,歷經六代英明君主,勵精圖治,逐步由秦始皇統一天下,而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不可多得、遠見卓識的帝王,他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各種政治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實行郡縣制,這一時期的歷代帝王,無不以秦朝制度為根本。

若無秦國、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天下嗎?

若無商鞅變法,秦國將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能統一天下,只能老老實實地在關中稱霸。若無秦國,關中將被戎狄人佔領,成為胡人的天下,華夏與戎狄的分界線將變為函谷關,那麼除了秦國之外,華夏上有哪一個諸侯國能夠統一天下呢?

單從實力來看,楚國實力最強,其疆域涵蓋了今天的湖北全部,湖南全部,陝西漢中全部,河南南部部分,江西全部,浙江全部,安徽南部部分,江蘇南部部分,以及上海、福建等地,不管是土地面積,還是人口、綜合實力,楚國都是最強的,按理說,它最有力量統一六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楚國內部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楚國內部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力太強,自給自足,這些貴族有封地,有官職,有地位,有權勢,楚國最大的國力,就是屈氏,景氏,昭氏三家,他們在宮中上下的官員都繞不開他們,而他們在國力上受屈氏控制,國力上受屈氏控制,國力上與韓,趙,魏三家相提並論。

楚悼王在位期間,曾任命吳起變法,吳起變法的一項內容就是:取消貴族世襲世嘉制,使其官爵不能世襲,只能靠戰功獲得,這樣吳起就激怒了所有楚國貴族,可惜在楚悼王在位六年後,這一變法才得以延續,楚悼王一死,吳楚就被楚國內的貴族們射殺,當時吳起為給楚悼王求情,埋伏於此,貴族們的箭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被後來即位的楚肅王射死70餘人。

但吳起的變法還是失敗了,如果吳起的變法能夠繼續下去,楚國在這一時期的實力和吳起一樣強大,楚國到了統一天下的時候,才真正有可能成為楚國,只可惜這一變法在楚國失敗了,以後,楚國內部還存在著貴族問題,只有依靠國君的賢能才能治理,一旦楚國出了昏君,國力也就衰弱了,從楚王時代開始,楚國雖然已經衰弱,但仍然是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除楚國外,實力最強的最算趙國,這是六國中唯一能夠在軍事上與秦國相抗衡,打得有聲有色的國家,趙國名將輩出,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實力開始壯大,收復了林胡和樓煩,吞併了中山國,一度稱霸北方,但趙武靈王犯下嚴重錯誤,廢長立幼,不僅害死了自己的長子,還把自己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便開始衰落,一代代不如一代,趙惠文王還算英明,趙孝成王也開始衰敗,長平之戰重用趙括,導致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趙悼襄王更是衰敗不堪,逼走名將廉頗,趙王遷是亡國之君,也害死了名將李牧,要知道有李牧在,秦國名將王翦都不是對手,所以趙國再也沒有變法,再也沒有統一六國。

齊國實力較弱,實際上很重視人才,開設了稷下學宮來招攬大批人才,但齊王在後期卻無能為力,從齊愍王開始,齊國窮兵黷武,又與燕國合流,攻滅秦國,吞併了宋國,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怒火,導致五國聯合伐齊,但無奈,齊國實力一般,國君平庸,齊愍王被殺,齊國只剩下兩個城池,如果不是田單復國,齊國早就滅亡了,所以齊國也沒有統一天下的條件。

其他如韓國、燕國等,都是實力最弱的,沒有任何條件,魏國在戰國初期是最強的,但三代君王之後,就衰弱了,到戰國中後期,魏國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淪為比韓國稍強一點的諸侯國,沒有統一天下的力量。現在東方六國都沒有統一天下的力量,華夏怎麼發展?這六國極有可能同時存在,那麼西方,特別是關中地區,將會崛起一個龐大的胡人政權,與華夏相抗衡,因為中原地區沒有強大的統一政權,很可能會延續幾百年的亂世,作為大一統的帝制政權,也許永遠也不會到來。

那麼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只有楚國會越來越強大,還是實力問題,因為楚國在華夏的南方,除了南方弱小而不具有進攻性的蠻夷,只有中原的五個諸侯國是敵人,如果華夏必須統一,那只能是楚國統一。

如果楚國滅亡,六國合而為一,那麼,如果再分一次封地,再分一次封地,那麼,楚國的貴族化問題將越來越嚴重,楚國的統一也將再一次分裂,就像三家分晉一樣,再一次分裂,華夏將永遠無法統一,分裂成幾個諸侯國,這也許就是沒有了秦國和商鞅變法,這種亂世將延續幾百年,直到下一個秦始皇的到來。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外來威脅,如果華夏不能統一,並且碰上了匈奴的強盛時期,那麼整個華夏就不能抵抗匈奴的進攻,到時候整個中原就會淪為匈奴的領地,這個時候的華夏就有可能像印度一樣被外來勢力統治,要知道後來統一的漢朝已經竭盡所能地擊敗了匈奴,華夏也不能抵抗匈奴,儘管在戰國時期的趙國也可以打敗匈奴,但是那個時候的匈奴並不強大,而且當時的匈奴仍然是分裂的,這也是沒有秦國的另一種可能性。

相關焦點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秦國強大自然就逐漸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然後再經過六七代秦國君主的接力,於是在秦始皇這個英明君主手中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德比三皇、功蓋五帝的統一偉業。
  •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紛爭擾攘了數百年的歷史終於迎來來了第一個真正的大一統局面。秦從邊陲夷狄,一變面成為坐擁半壁江山的大國,到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是什麼原因使起點較低的秦國來擔當此大任呢?秦國又具備哪些獨特的品質,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之路,從而能最終一統六國開創重大歷史格局呢?秦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秦人始祖為五帝顓項之苗裔,其祖先大費曾助禹治水。
  • 《大秦賦》引爆了暴秦的爭論,問題關鍵之處在於要區分秦國和秦朝
    導讀:賈誼《過秦論》中有一句話「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是理解秦國勃興和秦朝速亡的樞紐。為什麼商鞅變法秦國崛起之後一百多年國勢蒸蒸日上,等到秦始皇親政,短短十年就吞併六國,然而秦始皇一去世秦帝國就崩潰了呢?假如秦始皇沒能迅速統一天下建立秦朝,那麼之前割據西方的秦國還會迅速敗亡嗎?
  • 商鞅剽竊別人成果?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成功
    雖然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幫助秦國提升了榨取民間財富的能力,增強了國力和生產力,激發了百姓參戰的熱情和凝聚力,為大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很多人可能不曉得,商鞅其實是個抄襲者,他變法的招數是從別人那抄來的。春秋戰國時代,商鞅不是第一個變法的人,管仲、李俚、吳起都是變法的先驅。
  • 秦國除秦王政之外,還有哪些秦王很有作為?
    但秦獻公時期,秦國並沒有什麼人才,秦獻公雖然進行了改革,但改革並不徹底,不過,也正是秦獻公的努力,其子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才能夠徹底進行,讓秦國徹底強大起來。秦孝公繼位之後立即發布求賢令,招賢納士來尋找富國強兵的方式,商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秦國的。
  • 六國知道秦國要滅了他們,為什麼不能聯合起來一舉把秦滅了?
    六國其實不是沒有嘗試過,想要合心合力一舉消滅秦國,而是在合心合力的過程中,他們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們的這一個合力,只不過是名義上的合力,根本就沒有形成真正對秦國有壓力的合力。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 公孫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才能成功?對後世的影響又是什麼?
    提起公孫鞅這個名肯定知道的人不太多,但是我如果說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她還有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商鞅,這個名字隨2000多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變法,一直流傳到了現在,而說起這場變法,許多人認為這是秦國強大最後能吞併六國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關鍵的原因。
  • 商鞅就衝著這點去了秦國
    那麼商鞅為何會離魏去秦?其實不單是因為魏國不用他,更重要的是秦國待遇好。——《資治通鑑》(秦孝公求賢令原文)魏國既然不能呆了,但是商鞅也沒有立刻就逃離魏國,這是因為如果走得太快,會引起魏王的警覺,而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天才和人才,其實就差一個二,人才往往表現得很聰明,而天才往往卻表現的很二,而商鞅無疑是不世出的天才。
  • 古代政治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商鞅變法
    ▲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飛秦國似乎比其他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更具有實行徹底變法的有利條件,而這些變法可以使它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公孫鞅是商氏的公子,更以商鞅之名而為人所知,他與河南的小城邦衛國(這是與出自三家分晉的那個大諸侯國魏國不同的另外一個國家)的貴族家庭,具有親緣關係,是秦國最早大變法的巨匠。他最早為大梁(今開封)魏惠王的謀士,可能是於公元前361年到達秦國。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電視劇《大秦帝國》前幾年大火,這套劇講述了戰國時期秦國由商鞅變法,開始逐漸變強,最後一統天下的過程,再加上孫儷主演的《羋月傳》(雖然名字是「傳」卻有很多虛構內容)爆火,戰國時期秦國崛起的這段歷史,也為觀眾所熟知。
  • 有了世界地圖,秦始皇真的可以統一世界嗎?當時的世界是怎樣的?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魏韓為諸侯。這段時間,秦國政局動蕩,大秦的裂變則要等到公元前385年秦獻公即位。秦獻公去世之後,其子秦孝公嬴渠梁即位。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此後秦國開始強大起來。商鞅變法的同一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之子贏駟出生,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出生。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非子是秦國的先祖,也被稱為秦非子。此時的秦只有很小的地方,是周朝的附庸,但是總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秦非子去世後他的曾孫秦仲繼位,犬戎發兵滅了大駱的全族,秦仲被封為大夫討伐西戎,秦仲一生和犬戎作戰,後來死在了犬戎手裡,其子繼位就是秦莊公(這是後來尊稱的,因為此時他並不是諸侯,即使是諸侯也不可能稱公),秦莊公兄弟幾個人討伐西戎,收復了犬丘。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華夏,六國為何不主動納降?
    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之心。 首先,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也不僅僅是他一人之力,是秦國集六代君主的力量,才發展成後來的統一大業。 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名相輩出,大將林立,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的輔助,秦國才得到長足的發展。
  • 秦國能一統全國,這一制度是它統一的根基,從此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在波濤洶湧之下,秦國先後滅了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之後,秦始皇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秦國能逃出眾多國家的廝殺,並一舉稱霸,可見,秦國有著不容小覷的實力,這一點讓許多人為之稱讚。
  • 戰國七雄,除了秦國還有哪個國家有機會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
    戰國時期諸侯並列,進入了慘烈的滅國時代,這期間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家並立,成為了堅持到最後的戰國七雄。最終秦國吞二周而亡諸侯,建立起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我們站在歷史後人的角度,可以有後見之明,知道秦國是有商鞅變法、遠交近攻等內外政策加持,殽函之固、巴蜀糧倉的地理優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再告訴他秦國的範圍,結果會怎麼樣?
    在先秦時期之前的古人對於華夏大地的了解並不是很多,主活動區域就是黃河流域一帶,比如夏商周時期,到了戰國時期古人對中原大地也並沒有完全的了解,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其版圖也有限。要是始皇帝知道了地球是什麼樣後,明白了世界秦朝的疆域和世界的格局,那麼秦朝的版圖很可能不至於此。 那麼秦始皇會不會進行向外擴張呢?
  •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
    秦孝公任用衛國的商鞅,在秦國開啟了強秦根本的變法,當然,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並不是戰國變法的先河,在這之前吳起曾在魏國進行了變法,讓魏國一度成為戰國初期無敵的存在,尤其是魏國軍制改革後練成的魏武卒,曾創造了5萬魏武卒打敗50萬秦軍的記錄。
  • 秦始皇如果有世界地圖會怎麼樣?
    其中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最為強盛,又經歷了幾位賢君的鋪墊,使得秦國在公元前221年,陸續滅掉其他六國,結束了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後人稱為秦始皇。
  • 秦滅六國時,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有一個國家最有意思
    秦國在經歷商鞅變法後,無論是士兵的戰力,還是國家的經濟都有了一定的發展,秦孝公之後,又經過幾任君王的努力,到秦始皇的時候,秦國已經成為一個龐然大物了。對於秦朝的歷史大家是比較熟悉的,我們今天來看看秦朝滅六國的過程中,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
  • 統一天下的盛世秦朝,為何只統治了14年?4個原因驚醒夢中人
    秦國在成為大一統的秦朝之前,已經立國了550多年,趙高逼死秦二世後,去帝號,復稱秦國,直至一年後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秦國正式滅亡。秦國和秦朝的概念還是有區別的,題目應該是秦朝為何只延續了14年,即秦始皇和秦二世稱帝的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