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成為大一統的秦朝之前,已經立國了550多年,趙高逼死秦二世後,去帝號,復稱秦國,直至一年後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秦國正式滅亡。秦國和秦朝的概念還是有區別的,題目應該是秦朝為何只延續了14年,即秦始皇和秦二世稱帝的14年。
秦朝是由秦國發展而來,這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對比案例。那麼問題就演變為:秦國時期不斷壯大強盛,大秦帝國所處的正好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最為重要的一個歷史時期。我們所熟知的萬裡長城,兵馬俑,郡縣制,度量衡,以及我們所使用的漢字皆為這個時代流傳下來的瑰寶。不幸的是,作為中華民族的正源,大秦帝國卻長期處於一種被誤解,被鞭撻的處境。因為短促的統一與後來以儒家為尊的官方意識形態的刻意貶損,大秦帝國在"苛政暴虐"的聲名下垂暮在沉沉歷史的霧靄中。到了秦朝時期,只存在14年就迅速敗亡了。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六國貴族反撲。秦滅六國,雖然曾經隳名城,殺豪傑,甚至把許多六國貴族遷到鹹陽集中管理,但不可否認還是有大量六國貴族餘孽散步隱藏起來,比如項羽所在的楚國項家和張良代表的韓國貴族。
第二就是我們熟知的暴政,這個就不多說。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曾經開恩,規定鄰居之間可以有兩天聚餐,可見秦法之嚴苛。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以及斬白蛇起義的漢高祖劉邦,都是被嚴苛的刑法逼迫的走投無路,才被迫造反。
第三,新舊體制的衝突。秦朝之所以快速滅亡,由幾部分原因,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商鞅變法中制定的法度過於嚴苛。商鞅為秦國打造的以耕戰為立國基礎,以法家為指導思想的君主中央集權制度的作業系統。其中,尤為讓人詬病的,就是連坐法。輸入量是同屬華夏的封建制的山東六國,輸出量是人民不斷增多,土地不斷增廣,軍力不斷增強的秦國。這期間,即秦孝公到秦始皇"奮六世餘烈"的六世期間,有權臣掌政(魏冉,呂不韋),有後宮幹政(羋八子),有君主年幼(秦昭王)或早死無嗣(秦武王),有君主更替頻繁(孝文王,莊襄王),有權臣或宗室叛亂(商鞅、成蛟),有宦官弄權(嫪毐)。這些統治高層的動蕩,並沒有影響秦國整體政局的穩定和國力的增強,反而不斷吸引外國人才(商君,張儀,魏冉,範雎,呂不韋,李斯等)。
第四,就是統治者出了問題,在國家繼承人人上秦始皇沒有做好。秦始皇大興土木,長城就不用說了,太多的宮殿、還要開闢直道(就是好的道路,從九原直到雲陽,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需要動用多少人力物力!)以及秦始皇陵。這些需要的人力物力,都超出了當時百姓能承載的極限!所以,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才會有那麼多人響應。還有一點,秦朝廢除了諸侯分封制,採用了郡縣制來管理國家。秦始皇的出發點是好的,吸取了周朝滅亡的教訓。但是,這個制度轉折的太硬了,即使是後來的漢高祖劉邦,為了緩和各個勢力的矛盾,也不得不採用了分封制與郡縣制相結合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初期的漢王朝政權。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秦朝剛剛建立十幾年,版圖一下子擴大了太多,制度建設沒有跟上。
秦始皇在位時,還能勉強管理,但他忽略了對皇子的培養,或者說培養出的扶蘇沒能登上皇位。始皇駕崩後,朝中大亂,秦二世、秦三世不能穩定局勢,最終導致秦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