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漢)賈誼《過秦論》
說起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不少人會說這是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的必然結果。
那麼究竟是哪六世呢,我們按照秦王政之前的國君往前推的話,他們是秦莊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武王和秦孝公。
從這六世中,我們會發現只有一個「公」,其餘全是「王」,但也就是這個「公」,奠定了秦可一統的基業。
如果要說秦孝公的事,那麼商鞅肯定是繞不過去的,因為假如沒有商鞅,秦孝公也就不會是真正的「秦孝公」,也正是因為有了商鞅的輔佐,秦孝公的大名才能永久被烙刻青史之中。
但就是這樣一對明君賢臣,起初的見面並不愉快。
相反還差點談崩。
那麼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只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治國。
作為一個君主,對臣子的第一印象,幾乎就決定了是否會任用,而秦孝公為何3次面試商鞅?原來他只是為了把自己裝扮成愛才之人,此事我們還得從商鞅入秦說起。
走投無路的商鞅被求賢令吸引了。
商鞅(這裡其實稱他為衛秧或者公孫鞅更為合適,商是後來被秦孝公封了商於之地,以封地為姓,才稱為商鞅,但為了表述統一暫且提前稱之為商鞅,後同),他原本是衛國人,後來投靠了魏國丞相公叔痤,從而在相府謀了一個中庶子的小官。
其實吧,說這個職位是個官,有點虧,充其量是個管家之類的職位,但是也正是這個職位,讓商鞅接觸到了魏國的變法核心——李悝的《法經》,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商鞅本來是打算替魏國效命的,但是奈何魏國並沒有重用他,至於原因,還是出在了公叔痤的身上,因為公叔痤知曉商鞅的能耐,怕被其搶了相位,故而到臨死之前才為魏王舉薦商鞅。
但是,公叔痤的這種舉薦,卻被魏王以為是公叔痤死前的胡話,想想也是,就好比一個公司的總經理,臨到退休了說,給我開車的司機,能接替我的總經理之位,這讓董事長也不會相信啊,魏王的不重用,讓商鞅很是無奈,而沒過幾年,秦孝公自秦國發出的「求賢令」,讓商鞅熱血翻湧。
商鞅一見秦孝公,首談帝道。
商鞅看見秦孝公的求賢令血脈擴張,並不是因為他看到了秦孝公的雄才偉略,而是看到了上面寫的四個大字「與之分土」,作為布衣,封土列君不正是夢寐以求的夢想嗎?
於是,商鞅西而入秦,但是一國的君主,哪能說見就見,中間還必須有引薦之人才行,不過幸好,商鞅認識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於是就通過景監的「私人」關係,見到了秦孝公。
商鞅倒也不客氣,見了秦孝公,就對他高談闊論堯舜的治國之道,美其名曰「帝道」,說白了,也就是說了一大通「仁治」,這顯然和不對秦孝公的胃口,畢竟禮崩樂壞的戰國,堯舜的治國之道,早已無法強大國家了。
等到商鞅走後,秦孝公那是一個氣啊,把景監叫來,大罵了一頓,說商鞅滿嘴的仁義道德,卻無半點治國之能,怎能重用,景監訕訕而不敢答話。
商鞅二見秦孝公,再談王道。
不過商鞅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委託景監再給安排一次面試,景監說不過商鞅,就再次向秦孝公舉薦,而秦孝公也沒有推脫,就又進行了複試。
結果,這次商鞅又說了一通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美其名曰「王道」,也就是對秦孝公解說,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君主,結果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
等到商鞅走後,秦孝公又臭罵了景監一頓,說商鞅只會不切實際的空想,王道能夠維持的統治,早已分崩離析,這種王道自然也不是秦孝公想聽的。
商鞅三見秦孝公,終談霸道。
俗話說,再一再二不再三,但是商鞅卻請求景監最後一次幫助自己引薦,並且聲稱已經知曉了,秦孝公要的究竟是什麼。
拗不過商鞅的死纏爛打,景監無奈,豁出老臉,就又去勸說秦孝公接見商鞅,秦孝公雖然暴跳如雷,但還是接受了這次終極面試。
商鞅倒也不客氣,因為他確實知道了秦孝公想要的是什麼,於是開始對秦孝公談「霸道」治國,何為霸道,說白了,就是加強君主集權,這點正好說到了秦孝公的心坎上。
於是兩人的相互試探,就此結束,商鞅也很快被委任為秦國大良造,於是乎,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在秦國開始正式拉開了序幕。
飛魚說:
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商鞅的試探,也為整個秦國,指明今後發展的道路,當然是確定了秦孝公的治國理念,商鞅的「霸道」,就此在秦國開始生根發芽,並且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
君主都有脾氣,面對商鞅一而再再而三的「無稽之談」,秦孝公為何要3次面試商鞅?原來他只是為了把自己裝扮成愛才之人。
當求賢令發出去的時候,天下士子爭先奔秦,勵精圖治的秦孝公,也意圖把士子投秦的道路開拓地寬寬的,所以秦孝公接連面試了商鞅三次,從而鼓勵有才之士赴秦進行「西部大開發」。
不過話又說回來,商鞅的三次面試,秦孝公的三次接見,也不僅是良禽擇木而棲,這更類似於是雙方的相互試探和利用,不過所幸,秦孝公知人,商鞅有大才,兩人最終演繹了一段明君賢臣的佳話。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商君列傳》等。
(本文系飛魚原創作品,百家號獨發,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