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

2021-01-11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漢)賈誼《過秦論》

說起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不少人會說這是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的必然結果。

那麼究竟是哪六世呢,我們按照秦王政之前的國君往前推的話,他們是秦莊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武王和秦孝公。

從這六世中,我們會發現只有一個「公」,其餘全是「王」,但也就是這個「公」,奠定了秦可一統的基業。

如果要說秦孝公的事,那麼商鞅肯定是繞不過去的,因為假如沒有商鞅,秦孝公也就不會是真正的「秦孝公」,也正是因為有了商鞅的輔佐,秦孝公的大名才能永久被烙刻青史之中。

但就是這樣一對明君賢臣,起初的見面並不愉快。

相反還差點談崩。

那麼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只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治國。

作為一個君主,對臣子的第一印象,幾乎就決定了是否會任用,而秦孝公為何3次面試商鞅?原來他只是為了把自己裝扮成愛才之人,此事我們還得從商鞅入秦說起。

走投無路的商鞅被求賢令吸引了。

商鞅(這裡其實稱他為衛秧或者公孫鞅更為合適,商是後來被秦孝公封了商於之地,以封地為姓,才稱為商鞅,但為了表述統一暫且提前稱之為商鞅,後同),他原本是衛國人,後來投靠了魏國丞相公叔痤,從而在相府謀了一個中庶子的小官。

其實吧,說這個職位是個官,有點虧,充其量是個管家之類的職位,但是也正是這個職位,讓商鞅接觸到了魏國的變法核心——李悝的《法經》,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商鞅本來是打算替魏國效命的,但是奈何魏國並沒有重用他,至於原因,還是出在了公叔痤的身上,因為公叔痤知曉商鞅的能耐,怕被其搶了相位,故而到臨死之前才為魏王舉薦商鞅。

但是,公叔痤的這種舉薦,卻被魏王以為是公叔痤死前的胡話,想想也是,就好比一個公司的總經理,臨到退休了說,給我開車的司機,能接替我的總經理之位,這讓董事長也不會相信啊,魏王的不重用,讓商鞅很是無奈,而沒過幾年,秦孝公自秦國發出的「求賢令」,讓商鞅熱血翻湧。

商鞅一見秦孝公,首談帝道。

商鞅看見秦孝公的求賢令血脈擴張,並不是因為他看到了秦孝公的雄才偉略,而是看到了上面寫的四個大字「與之分土」,作為布衣,封土列君不正是夢寐以求的夢想嗎?

於是,商鞅西而入秦,但是一國的君主,哪能說見就見,中間還必須有引薦之人才行,不過幸好,商鞅認識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於是就通過景監的「私人」關係,見到了秦孝公。

商鞅倒也不客氣,見了秦孝公,就對他高談闊論堯舜的治國之道,美其名曰「帝道」,說白了,也就是說了一大通「仁治」,這顯然和不對秦孝公的胃口,畢竟禮崩樂壞的戰國,堯舜的治國之道,早已無法強大國家了。

等到商鞅走後,秦孝公那是一個氣啊,把景監叫來,大罵了一頓,說商鞅滿嘴的仁義道德,卻無半點治國之能,怎能重用,景監訕訕而不敢答話。

商鞅二見秦孝公,再談王道。

不過商鞅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委託景監再給安排一次面試,景監說不過商鞅,就再次向秦孝公舉薦,而秦孝公也沒有推脫,就又進行了複試。

結果,這次商鞅又說了一通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美其名曰「王道」,也就是對秦孝公解說,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君主,結果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

等到商鞅走後,秦孝公又臭罵了景監一頓,說商鞅只會不切實際的空想,王道能夠維持的統治,早已分崩離析,這種王道自然也不是秦孝公想聽的。

商鞅三見秦孝公,終談霸道。

俗話說,再一再二不再三,但是商鞅卻請求景監最後一次幫助自己引薦,並且聲稱已經知曉了,秦孝公要的究竟是什麼。

拗不過商鞅的死纏爛打,景監無奈,豁出老臉,就又去勸說秦孝公接見商鞅,秦孝公雖然暴跳如雷,但還是接受了這次終極面試。

商鞅倒也不客氣,因為他確實知道了秦孝公想要的是什麼,於是開始對秦孝公談「霸道」治國,何為霸道,說白了,就是加強君主集權,這點正好說到了秦孝公的心坎上。

於是兩人的相互試探,就此結束,商鞅也很快被委任為秦國大良造,於是乎,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在秦國開始正式拉開了序幕。

飛魚說:

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商鞅的試探,也為整個秦國,指明今後發展的道路,當然是確定了秦孝公的治國理念,商鞅的「霸道」,就此在秦國開始生根發芽,並且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

君主都有脾氣,面對商鞅一而再再而三的「無稽之談」,秦孝公為何要3次面試商鞅?原來他只是為了把自己裝扮成愛才之人。

當求賢令發出去的時候,天下士子爭先奔秦,勵精圖治的秦孝公,也意圖把士子投秦的道路開拓地寬寬的,所以秦孝公接連面試了商鞅三次,從而鼓勵有才之士赴秦進行「西部大開發」。

不過話又說回來,商鞅的三次面試,秦孝公的三次接見,也不僅是良禽擇木而棲,這更類似於是雙方的相互試探和利用,不過所幸,秦孝公知人,商鞅有大才,兩人最終演繹了一段明君賢臣的佳話。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商君列傳》等。

(本文系飛魚原創作品,百家號獨發,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秦孝公求賢令上「與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衝著這點去了秦國
    那麼商鞅為何會離魏去秦?其實不單是因為魏國不用他,更重要的是秦國待遇好。學而優則仕,滿腹經綸的商鞅,自然也不會滿足小官小吏,而秦孝公的尊其官,分其土,正好符合商鞅的要求,或許商鞅一直以李悝為榜樣,他也夢想著自己布衣出身而做到封土列君,這正是商鞅日思夜想的,於是他毫不遲疑,奔向了即將因為自己而改變的秦國。商鞅為秦國開了布衣為相的好頭。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商鞅(按照習慣,先這麼稱呼),衛國人(和呂不韋一個國)。衛國庶出子孫。衛國乃周武王的弟弟衛康叔的封地,因此衛國子孫的姓為姬。
  • 商鞅、衛鞅、公孫鞅,到底誰才是改革的真正先驅?
    司馬遷畫像看司馬遷怎麼說:「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可見,他在見秦孝公之前,是叫「公孫鞅」的,「衛鞅」稱號的開始,是在秦孝公見他之後。什麼?怎麼又跑出一個「公孫鞅」?怎麼見到秦孝公的前後,會有兩個「鞅」?從「公孫鞅」轉變到「衛鞅」?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秦孝公時期,商鞅在秦國國內推行變法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因功被封列侯,封號商君;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穰侯魏冉,應侯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父子。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150餘年的時間中,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級別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對秦國的功績都足以封為列侯,而嫪毐在史書中記載並無什麼具體功績,為何會被封侯?還是最高級別的列侯呢?
  • 秦孝公懷壯志何止復霸,公孫鞅承魏制赴秦加爵,一代功臣身敗事
    當然,其結果是相當悽慘,那麼商鞅的結局是因為變法還是另有原因呢?《求賢令》及秦孝公的夢想《史記》中有一篇由太史公司馬遷創所的《求賢令》,後來被《資治通鑑》原封不動地抄錄,無論是文辭還是情懷都可以說是一流的。但是這篇《求賢令》也將秦孝公的夢想定義了——復霸。
  • 商鞅為何成了過街老鼠?讀了《商君書》之後才發現:這個壞人死晚了
    或許他對秦孝公也沒什麼忠誠可言,他與秦孝公之間就是一場交易,商鞅用犧牲秦國全部官員百姓的利益,換來了秦孝公的信任和賞賜。 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筆者曾經是相信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巨大好處的,但是細看史料我們就會發現,商鞅沒有入秦之前,秦國也不弱:秦簡公嬴悼子允許百姓帶劍,培養了秦國的尚武精神;秦獻公嬴師隰廢除人殉、鼓勵經商、編制戶籍、設立郡縣。
  • 公孫鞅、衛鞅、商鞅:戰國變法家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商鞅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與改革家,他主持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崛起為第一強國並以此為基礎統一天下,影響一直持續至今。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直到今天都不知道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秦國強大自然就逐漸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然後再經過六七代秦國君主的接力,於是在秦始皇這個英明君主手中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德比三皇、功蓋五帝的統一偉業。
  • 公孫鞅助秦國打敗魏國,才有商鞅、梁惠王之名,後避難魏國被拒
    孟子梁惠王商鞅原名公孫鞅,也稱衛鞅。因為母親不是父親的原配,在當時的禮法社會,特別是自己所在國,沒有得到合適的發展機會,因此前往其它國尋求機遇。商鞅雕像商鞅聽後,對公孫痤說:「你就放心吧,國君既然不聽從你的話重用於我,怎麼有可能聽從你的話來殺我?」由此可以看出商鞅已經摸透了魏惠王的心理,人家根本就沒有把商鞅當一回事兒。
  • 商鞅剽竊別人成果?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成功
    雖然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幫助秦國提升了榨取民間財富的能力,增強了國力和生產力,激發了百姓參戰的熱情和凝聚力,為大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很多人可能不曉得,商鞅其實是個抄襲者,他變法的招數是從別人那抄來的。春秋戰國時代,商鞅不是第一個變法的人,管仲、李俚、吳起都是變法的先驅。
  •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
    當然,這裡的山東並不是現在的山東省,秦國有座天險,叫做崤山,這也是秦國的東部屏障,這座山也成為了劃分秦國和東部諸侯的分界線,所以這座山東邊入秦的士子,又被稱為「山東士子」。不過,戰國時期入秦為官的山東士子下場都不好,為何他們還爭著去送死?
  • 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是,吳起傳世的主要著作依然是將其定位成兵家代表人物。雖然有日後被我們說成是法家思想的很多概念,但歸類為兵家更為合適。(此外關於吳起,固國不以山河之險,也可看出法家的儒家根基)之後便是在秦國變法的商鞅。商鞅與儒家的關係也十分緊密,而且在商鞅三說孝公過程中,商鞅也多次引用儒家的經典話語和理念。可以說,對於商鞅而言,最初的治國理念並不是純正之法家,但是秦孝公聽不進去。
  • 韓劇裡的霸道總裁愛上我,帶你看霸道總裁的浪漫愛情!
    明天就是情人節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幾部霸道總裁愛上我的韓劇,一起來和霸道總裁談甜甜的戀愛吧~ 1.《秘密花園》 這部可以說是韓劇裡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典型了,講述的雖然是奇幻愛情故事,但劇中男主角玄彬的霸總形象太過於深入人心,導致現在一提到帥氣又氣人的霸總,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玄彬飾演的金洙元,劇中男主居住的房子可以說是這麼多年韓劇史中霸總家數一數二的房子了,用公園當自己家的真是少見,進門開車,書房是獨棟,會客室是獨棟,下雪天在自己家院子裡打雪仗,只能說有錢人的生活太枯燥了
  • 靠嘴吃飯的藺相如,為何能夠得到趙王的重用?他是秦趙博弈的關鍵
    這還要從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說起,當時魏國受到了齊國的重創,秦孝公趁機派商鞅進攻河西之地。當時魏國派出的將領是商鞅的好朋友魏國公子魏昂,商鞅便對他說:「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