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和秦帝國,一樣掃平六國信奉光榮孤立,為何結局不同

2021-01-09 阿鬥不傻

《趣讀通鑑》22-不合群不可怕,孤獨有時是孤獨,有時是超前。

歷史總有驚人相似之處,這話不僅指歷史輪迴必然性,也指帝國發展甚至格局相似。

比如秦帝國和遠隔千山萬水的大英帝國,就有這宿命一般的相似之處。

那就是同樣七國爭霸,最後掃六合歸一統,同樣光榮孤立,最後成就霸業。

唯一區別也許就是,大英帝國輝煌延續的更久,而曾經的秦帝國短短二世而亡。

(秦國輝煌0

相似中的不相似,讓人深思,也讓人感悟頗多。

世人皆知,戰國有七雄,齊秦楚燕趙魏韓。

這七個國家配合著處於中立區的數個小國,演繹了一段中國歷史最錯綜複雜,最講究制衡博弈的精彩時代,在鐵血和權謀加持下,成就了精彩的戰國。

同樣,在英帝國發源地的英倫三島,戰國七雄的高仿版,英國的「七國時代」。

相較於戰國兩百多年,英國的七國時代跨度更長,有400年左右。

追溯歷史,英國七國時代可上溯至封建領主制剛誕生的公元5世紀。

擺脫了羅馬帝國統治的不列顛尼亞行省,失去了歐洲霸權影響,三世紀危機和羅馬帝國的衰弱,給了歐洲大陸政治格局變遷的動力。

(羅馬的擴張和衰弱)

英倫三島雖孤懸海外,卻也在大時代轉型中,迎來了新時代。

這個新時代的主角,就是盈格魯薩格遜人的祖先日耳曼人的一支。

他們經由不列顛島南部登陸侵入英倫,進而在後續將島嶼原住民壓制,建立起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國家,隨時間推移,這大大小小十幾個王國,通過戰鬥聯姻,最後成了七個頗具實力的小國家。

剩下的這七個國家,就成了現代英國雛形,英格蘭的前身。

肯特王國、薩塞克斯王國、威塞克斯王國、埃塞克斯王國、諾森布裡亞王國、東盎格利亞王國、默西亞王國,就是《權力遊戲》中,那數個家族的代名詞而已!

相較於中原大陸動輒數十萬規模的戰役,偏居一隅的英倫戰鬥規模很小很小,最大規模戰鬥也僅僅2萬多人交戰。

(英國的七國時代)

戰鬥規模雖小,但政治格局和手腕卻相似。

經歷了持續數百年爭鋒後,善於修築城堡的威塞克斯王國,成了最後的勝利者,進而在後續,成七國爭霸勝利者。

城堡屬於科技競爭力範疇,算制勝要訣,相對的,秦帝國制勝要訣則是制度改革的徹底和有效!

一個科技側,一個政治側,呼應了一個真理。

強權的建立,必有武力相伴,武力的保證,科技是必要項目,動員率則是關鍵屬性。

(城堡屬科技的一種)

今日看,這樣的觀點依舊不落伍,反而更具啟發意義。

到公元829年,依託城堡科技優勢,不斷擴張的威塞克斯王國實現了英格蘭的統一,進而成了英帝國前身,英格蘭王國!

這是屬於科技側的勝利。

統一後的英國,則換了種思路去爭霸歐陸,這思路讓英國更強大!

那就是「光榮孤立」。

這光榮孤立政策,其實和秦國一模一樣,都屬於政策超前引發的。

秦國不算老牌諸侯國,能正式建國源自周平王東遷時,護駕有功。

最後周平王大氣的慷他人之慨,將被犬戎佔據的西周故地分封給秦國,拿著這空頭支票,老秦人才有了立國的基礎和身份的認同。

但這基礎和認同,起點卻非常底,護駕有功的秦襄王,雖獲得了建國資格,爵位卻屬伯爵範疇。

(老秦人起於西)

在公侯伯子男等而化之的周朝分封體系下,伯爵屬三等諸侯國。

級別底,加上地處偏遠,民風彪悍讓秦國失去了友好國際交流的基礎。

你一蠻夷出生的野蠻人,如何能和中原文化融洽交流?

這出生也成了秦國深受中原核心區諸侯國鄙夷的原罪。

一個人被一群人排斥,這個人心中必定不好受。

面對這樣的困局,人會有兩種選擇,國家也是一樣。

第一,強大自己,融入環境。

第二,強大自己,遺世獨立。

春秋霸主秦穆公踐行了第一種選擇,任用賢才強大國家,讓中原諸侯知曉秦國強大,隨後又通過友善晉文公,成就了秦晉之好的美名還有春秋霸主的地位。

可這基於實力的地位,還有和善態度讓人給予的尊重,並沒有徹底改變秦國受鄙夷孤立的環境。失去了秦穆公,三晉分裂後,魏國強勢崛起,也讓秦國丟掉河西之地。

(魏國強盛一時)

危機時刻,秦人發現,中原依舊排斥自己,孤立自己!

由此才有了痛定思痛之後的徹底革新。

商君的到來,秦孝公的力促改革,新老秦人的激烈碰撞後,才有秦國霸業的起點。

由此可見,在殘酷的大時代,從未有同情和友誼,有的只是兼併和反兼併。

讓人進步的也不是豪言壯語,孤獨和悲憤很多時候更有力量。

經歷了徹底改革之後的秦帝國,成了戰國另類。

在這個國家,舊貴族成了過街老鼠,世襲子弟要想有晉升之道,也要和平民百姓一樣用軍功換取爵位。國家唯一的任務只有兩個!

一曰耕,二曰戰。

耕戰耕戰,徹頭徹尾的軍國主義思維指導下,國家的動員效率超越了任何諸侯國。

如此超前的制度,讓所有諸侯國稱秦為暴秦。

他們繼續鄙夷秦國,繼續排斥秦國,可那又如何?

(耕戰秦國)

拳頭大是真理,最後秦國成功了!

可惜他最後也失敗了。

敗在太過用力,太過超前,卻在和平後,失去了政治平衡,軍國主義思想變得不可取,政策制定也太過偏重耕戰,不適用於和平時代,失去了競爭也讓外部威脅消失,郡縣制的設置,更讓平穩的過度成了偽命題。

內外失措,政策隱患,讓秦帝國二世而亡。

反觀同樣奉行孤立的英國,在七國時代結束後,經歷數百年發展,漸漸強大後,開始了參與歐陸爭霸的步伐。

偏居一隅的地理優勢,讓英國無需擔心外部威脅,唯一需要調和的只有內部威脅。

於是,一輪輪改革後,英國通過1688年頒布的《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製法律和理論基礎。

隨後又在邀約荷蘭奧蘭親王威廉聯合瑪麗共同執政後,確立了議會對於皇權的制約,新教也隨著珀來國王的影響,穩固佔據了英國國教地位。

(曾經先進的制度)

法理、制度、宗教,三個方面,全部超越了固守傳統的歐洲諸國!

那個時候的英國,就如戰國時代的秦國一樣,孤身一人高傲著,堅持著。

他們的《王位繼承法》,就如秦國的商鞅變法一樣,讓英國徹底建立了制度優勢。

超前,往往意味著孤獨,不過「光榮」的孤獨,總比低聲下氣的乞求好。

沿著這孤獨的步伐,堅定不移的走下去,何愁國家不強?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

孤獨不代表封閉,特別是今日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封閉等於自尋死路。

高傲的孤獨,是心有目標,不斷吸取外界的養分,堅持內心的純粹,進而找尋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如此,國又何嘗不是如此?

歷史自有前鑑,後人當銘記校正................

相關焦點

  •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秦王朝的帝國大廈驟然坍塌?
    原標題:過秦新論 自表達完歷史劇《大秦帝國之黑色裂變》的觀後感已有些時日。然而,似乎餘感未盡,近來一種新的思緒在我心頭縈繞,讓我對大起大落的秦帝國命運有了新的疑問與思考。歷經560餘年沉澱和鑄就的鐵血文明、帝國大廈為何卻在短短14年而轟然坍塌。
  • 大英帝國為何重視印度而輕視埃及?
    導讀:印度和埃及,均是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大國;均是發展中國家重要的領頭羊;都曾遭受過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那麼,有著諸多共同點的兩個國家,在殖民歷史中,大英帝國更「偏愛」誰呢? 孰輕孰重?這就要看日不落帝國將兩個國家放置在一個什麼位置上。
  •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開啟了封建社會的序幕
    在戰國時期,主要是這七個國家分別控制著其所統治的地區,因為相互之間地位等同,都為大國,所以為了利益和資源,他們便會相互引發戰爭。當然,也不是所有國家都好戰,而是國力強大的國家總想著繼續擴大國家規模,擴大人口,進而統一其他大國,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統一帝國。
  • 大秦帝國之公孫衍
    公孫衍,很奇怪的一個人,不是在反秦的道路上,就是在策劃反秦的路上!作為縱橫家的張儀,一生努力奮鬥的事業,是連橫。也就是讓秦國與東方六國中的某一國或者某幾國聯合起來,攻打別的國家。同樣作為縱橫家的公孫衍,一生做的事情,則是合縱,也就是讓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朝。公孫衍做的第一件著名的抗秦的事情,就是「五國相王」。當時魏國早已稱王,韓國也已經稱王,公孫衍便讓魏國拉攏韓國,以及趙國、燕國、中山國四個國家一起稱王。這樣也就抬高了趙國、燕國、中山國的地位。這件事,最終由於秦國、楚國、齊國都反對,雖然最後失敗了。
  • 為什麼說秦帝國滅亡是歷史的必然,即便秦始皇活著也改變不了?
    首先,在很多人印象中,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帝國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帝國,但其實呢,秦國並不是一個新創建的國家,秦始皇更不是秦國的開國君王,秦始皇只是秦國傳承了三十來代的一個世襲國王。唯一有區別的是,如果秦始皇當初肯採取分封制,那經過一輪火併之後,可能帝國仍然秦國宗室成員手裡,就如同東漢對西漢的延續一樣,至於那時的劉邦和項羽,恐怕也就是綠林和赤眉之流。
  • 秦滅六國時,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有一個國家最有意思
    我們先從我們的亞洲大陸說起吧,東亞就是秦國滅六國,而中亞西亞同樣比較熱鬧,當時伊朗將亞歷山大推翻,建立了一個帝國,該帝國就是帕提亞帝國,不過這個帝國我們很少聽說,因為在我們的古籍中,帕提亞帝國被叫成是安息。
  • 華人翻譯家林超倫獲得大英帝國勳章
    34年之後的2011年6月11日,說一口純正英腔的他作為英國外交部首席漢語翻譯,在伊莉莎白二世女王85歲的生日慶典上,榮獲女王辦法的大英帝國OBE勳章。大英帝國勳章由英王喬治五世於1917年6月4日所創立。
  • 菅志翔:同是「帝國」,中西方的「帝國」有何不同?
    作者試圖通過展示不同時期的不同帝國統治術,告訴人們,除了民族國家這一種權力模式之外,人類歷史中似乎還存在著其他選項,這些選項在權力遊戲中能夠更好地安頓人類社會的多樣性。例如,書中簡單處理了關於主權、關於製造和維持差異、關於權力財富以及信仰的關係等方面的帝國政治,而簡化的方式就是採用了歐洲社會歷史的知識系統來「想像」不同文明中的帝國政治。這些知識預設,框定了這本書對諸帝國歷史經驗的呈現。
  • 水晶頭骨來歷:史前的瑪雅帝國
    瑪雅帝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半封建半奴隸制國家。人口約四千五百萬左右。大多數國民信仰與當時中亞西亞黃種人信仰相同——信奉佛教。供奉的佛佗的名字叫闢盧遮那佛。帝國疆域遼闊,以巴西高原為中心,涵蓋現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秘魯,阿根廷大部分地區。冶金業較發達,使用器械多為青銅器或鐵器。在畜牧業方面,存欄的大牲畜如:牛、馬、羊駝、豬等多達三億頭以上。
  • 世界主要文明地區進入帝國時代的時間及帝國版圖的面積
    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各文明在何時進入帝國時代。1、中東——兩河文明和古埃及兩河地區和古埃及的文明遙遠的猶如人類的上一次文明。首先進入帝國時期的是埃及帝國,特指古埃及第18王朝——圖特摩斯王朝(公元前1575年-約前1308年),由圖特摩斯一世奠基,至圖特摩斯三世帝國版圖達到頂峰,面積104萬平方公裡。
  • 同樣是搞郡縣制,為何秦始皇搞亡國了,劉邦搞卻落地生根了?
    一、秦朝之前,並無大一統帝國之經驗借鑑 秦朝是華夏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在此之前並沒有任何可供借鑑的大一統帝國的經驗。 二、人口層面郡縣制的基本思想根基不同 秦始皇掃平山東六國一共用了十年的時間,但是在這之前卻是華夏千年以上的分封歷史。
  • 《大秦帝國》行不?
    相對於金庸小說的無死角覆蓋,現在也有一部同樣偉大的《大秦帝國》,但知名度和普及率則遠遠不夠。雖然有過影視改編,但是影視作品所能表達出的內容,遠遠不及原著之萬一。02《大秦帝國》的第一個偉大之處在於,通過歷史小說的形式,對很多人、事、物進行了正本清源式的重新論述。比如,一直以來,人們對於秦帝國(統一王朝)和秦國(七國之一)在政治方面的固有印象:暴秦。
  • 以《大秦帝國之崛起》為例,來談大數據輿情分析和文本挖掘
    貌似和該劇面向的群體不太一樣,不過,我們需要知道的是,「low君熱劇」平時發布的關於影視劇的微博之類繁複,像《大秦帝國之崛起》這種風格的影視劇不是主流,平時它的畫風是這樣的:3 原著相關的文本分析在本部分,筆者選取了《大秦帝國之崛起》相關的原著小說進行分析,即《大秦帝國之金戈鐵馬》。與影視劇不同的是,原著小說交代了秦昭襄王嬴稷上位前的一段經過,比如秦武王討伐東周並舉鼎而亡,以及秦宣太后和嬴稷質於燕,等等。以下筆者就從文本挖掘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原著小說、觀眾影評等方面的文本分析。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無忌--大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終結者
    大秦帝國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很多六國當中能夠力挽狂瀾的名將奇才,在眾多的抗秦名將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徹底的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成為大秦不可逾越的障礙,那就是魏無忌,在四大公子當中孟嘗好客、平原禮賢、春申輔政,而魏無忌的特色就是統軍,在他的統領下兩次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將秦軍牢牢的壓制在函谷關內
  • 歷史冷知識:「日不落帝國」共有兩個,這個稱號非英國原創
    歷史上一共誕生過兩個「日不落帝國」,分別是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 西班牙 16世紀的西班牙帝國是最早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國家。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華夏,六國為何不主動納降?
    秦始皇自身的努力如果非要說秦始皇與別的君主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他的進階之路走得不太順暢。早年秦始皇曾在趙國做過人質,直到十三歲才回到秦國。 秦始皇重用人才,比如李斯、蒙恬、王翦等等,因為有了這些人的加入,才有了後來的滅六國的資本。
  • 「帝國」概念在西方和中國:歷史淵源和當代爭鳴
    為此,中世紀西歐思想家們提出了「統治權轉移」(translatio imperii)理論,認為合法的統治權可以像火炬一樣從一個社會傳承到下一個社會,而這種理論的神學基礎,就是基督教關於上帝之城和四大帝國的思想。
  • 地球歷史上的十大超級帝國有哪些呢?帝國何止十個呢?
    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被埋入故紙堆的超級帝國又何曾只有十個。中國從秦朝開始,但凡大一統時代,哪個不是超級帝國?這裡的超級帝國指的不只是以皇帝為最高首腦的國家,而是專制集權的政權,即整個帝國只有一個統治核心,區分於聯邦制政權。超級帝國地位如同今天的美國一樣,影響力在帝國時代波及世界,而且對人類歷史能夠產生深遠影響。
  • 秦的滅亡是必然的,並不是因為什麼暴秦無道,那是因為什麼
    說實話,我總感覺秦的滅亡是必然的,並不是因為什麼暴秦無道。周朝800載的天下,可以說,社會在各個方面都留下了周的影子,秦的滅亡剛好平息了六國百姓,貴族對周的這種戀念,漢承秦制,也為漢的建立打下了基礎。秦始皇的時候,那麼多人刺殺,復闢,漢代,還有人喊出復闢六國嗎?秦朝是一個過渡的朝代。
  • 「日不落帝國」手伸五大洲(組圖)
    黑色部分為1897年極盛時的「日不落帝國」疆域。大英帝國的實質是英國本土、一些大片殖民地和眾多沿海的殖民點的集合。它就是一度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一個在世界近現代史上最不可忽視的國家。  英國是第一個邁進現代社會的國家,在18世紀和19世紀,它是世界發展的領頭羊。自豪的英國人曾經以「日不落帝國」來形容自己的國家,因為在19世紀末的時候,它的殖民地遍及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有大陸板塊,總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裡,統治著世界上3億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