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個很會講故事的老梁,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很多中國人乃至華人的文學文化、歷史知識啟蒙,都是通過金庸小說完成的。
金庸小說包羅萬象,從先秦到滿清,從廟堂到江湖,從達官顯貴到販夫走卒,琴棋書畫,詩酒文章,兵家戰陣、五行八卦,有大俗,有大雅,可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難逃金庸的影響,即便你沒有看過他的書,也一定看過小說該改編的影視作品,或者玩過內容相關的遊戲,或者去過相關的旅遊景點。
這就是文學作品的價值。
它讓你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幾乎是拽著你,去了解體悟到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
相對於金庸小說的無死角覆蓋,現在也有一部同樣偉大的《大秦帝國》,但知名度和普及率則遠遠不夠。
雖然有過影視改編,但是影視作品所能表達出的內容,遠遠不及原著之萬一。
02
《大秦帝國》的第一個偉大之處在於,通過歷史小說的形式,對很多人、事、物進行了正本清源式的重新論述。
比如,一直以來,人們對於秦帝國(統一王朝)和秦國(七國之一)在政治方面的固有印象:暴秦。
乍一看,無論是對內的嚴刑峻法,還是對外的連年徵戰,都坐實了「暴秦」的罪名。
但是,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當時的現場,重新從細節之處來看,可能會發現,所謂「暴秦」只是後世的有意誤讀,甚至蓄意栽贓。
否則,單憑一個「暴」字,如何能使得秦國,國富民強,兵強馬壯,甚至於持續一百多年對山東六國形成泰山壓頂之勢?
如何能引得山東六國士子甚至上百萬百姓源源不斷移民入秦呢?
從秦孝公的求賢令開始,商鞅入秦變法,短短二十年,秦國從面臨被瓜分的境地一躍而成「虎狼之秦」。
各國人才紛紛流入,自商鞅之後,到秦一統六國期間的歷任丞相,如縱橫家張儀、外交官範睢,經濟學家蔡澤、天下巨商呂不韋、法家李斯等,都是外國人。
非但如此,武將也不乏外國人,武將世家蒙氏來自齊國,文武兼備的甘茂來自楚國,魏章來自魏國。
秦國後宮基本來自楚國,嬴政的長子扶蘇便是楚女所生,後來陳勝吳廣、項梁等人起兵反秦,還打過扶蘇的旗號。
甚至,千古一帝秦王嬴政有一半的血統來自趙國。
可見,秦國實在是一個「移民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匯聚了天下英才。
商鞅變法凝聚國力,張儀縱橫分化六國,範雎入秦挫敗權貴而穩定證據,李斯力主郡縣制而終結千餘年封建制度。
這才是秦國成功的最關鍵之處。
而這一切的一切,單用一個「暴」字解釋,實在是太軟弱無力了。
賈誼在《過秦論》所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純粹是迂闊書生一廂情願的幻想。
試問,哪個朝代是因為「施仁義」,而取得攻勢,一攬天下呢?
實力才是王道,所謂「仁義」只是一個slogan。(這裡並非否定仁義)
03
再如對文化方面的正本清源。
荀子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最後一位儒家大師。
但是《大秦帝國》一書中有力駁斥了這一說法。
荀子的學生基本都是法家,或者兵家。何曾有過儒家?
儒家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
而之所以荀子被冠上儒家的名號,蓋其緣由,書中認為,戰國大爭之世,雖然百家爭鳴,但是經世致用的學問才能獲得普遍的認可,如法家,如兵家,如水家。
而空談大道的儒家則被張儀譏諷為「娼婦處子」,意為雖為「娼婦」,卻是「處子」,說白了沒人要。
眼見學派勢危,怎麼辦?
彼時荀子風頭正勁,正好被強行拉過來當祖師爺,以至於荀子被後世誤傳為「儒家」。
再如,「誹謗」一詞,今為貶義。
但是,先秦之前,誹的意思是不滿,謗的意思是「謗木」,是一塊用來寫字的牌子。
官府把「謗木」樹立在路旁,國民如果對官府有「誹」(不滿),可以寫在「謗木」上,基本相當於申訴告狀。
這就是「誹謗」,是一個天然正確正義、公開透明的詞彙和行為。
只是隨著後來的墮落與退步,「謗木」演化成了華表,成為了朝廷彰顯權威的象徵,小民再膽敢「誹謗」,那可就要治罪了。
遙想那兩千多年前,士子見王不拜,而王反要躬身施禮以表讓賢,君臣不和,拂袖而去,實為常事,誰能想到兩千年後的明清時代,臣子在帝王面前要「跪受筆錄」,連頭也不能抬呢?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04
《大秦帝國》通過波瀾壯闊的歷史展現,給我們重現了兩千年前華夏先祖的風骨和面貌。
諸子百家仿佛驚鴻一瞥,再無迴響。
墨子前輩兼愛非攻,同時還兼顧科技發明。
聶政刺韓傀,白虹貫日。
呂不韋由商入政,相強秦十餘年,城樓懸書,一字千金而成《呂氏春秋》。
田單以商旅之身,困守孤城而能一朝復國。
那是一個俠士縱橫,不破不立的時代。
那是一群勇敢智慧、一諾千金的先輩。
05
《大秦帝國》有瑕疵錯訛之處嗎?
想來是有的。
如對《商君書》中明顯不人道的重刑一筆帶過。
典型如「棄灰於市者黥」,就是說隨地扔垃圾的人,要在其臉上刺「紋身」,這叫「黥刑」,就跟《水滸傳》裡那刺配滄州的林衝似的。(順便一提,殷商時期隨地丟垃圾,受斷手之刑)
同時有人批評,《大秦帝國》誇張太多,有些地方不符合史實。
作為歷史小說,在所難免。
但是,誠如開頭所說,對於人們重新認識「先秦時代」的各個方面,《大秦帝國》可能都是最好的啟蒙書。
如果有第五大名著評選,願意投一票。
薦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