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統,贏政當然不是馬上忙於享樂,而是和群臣一道,處心積慮地考慮秦帝國萬世基業的鞏固樹欲靜而風不止。面對空前廣闊的帝國疆域,贏政內心深知,滅六國難,真正統治昔日六國的人民更難。為了大秦帝國的長治久安,必須深謀遠慮,必須果斷行事。在車同軌、書同文的同時,始皇帝贏政還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收兵器,二是遷富民: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官中……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史記·秦始皇本紀》)冷兵器時代,銷毀徵伐擊滅六國後繳獲的兵器,乃是消除國內不穩定因素的重大舉措。後世說起秦始皇的這項措施,往往受到賈誼《過秦論》的影響(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總是以為秦始皇收繳全國兵器之後,只是把它們熔毀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
其實,司馬遷史記中寫得明明白白:「銷以為鍾球金人十二。也就是說,除了銅人(金人)以外,還有「鍾球」。鍾,就不用過解釋了;銀,乃古代一種樂器,猛猛形狀,本來是木質的,兩兩對,放在每個大鐘兩邊。後來,木製改為銅鑄,夾置於大鐘旁邊所以,把全國那麼多的兵器熔毀,除了特造十二個大銅人以外,秦始皇當時還鑄造了不少巨大的鐘和,也都放在首都陽。
後人對於鍾罐二物往往忽略,說起那十二個巨大的銅人,都無限往。如今,西安城西的阿房村阿房宮遺址附近,有一座偽「阿房官」相兵乃為了靜旅遊錢而修的仿古腰品建築,門票不貴,才每人三十八元,據子呢說每晚都上演模仿「印象陽朔」的實景劇《阿房宮賦》。
在這個假「阿房宮」廣場上,挺立著十二個高大的「銅人」,據說之先前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拍電影後留下的道具。這些仿製的十二銅人,個民頭挺嚇人,每個都有四個成人那麼高,威武雄壯。仰頭觀瞧,遊客們紛紛昨舌,以為始皇帝時代的銅人就是這麼大了。
其實,如果細讀史書,我們就可以發現,秦朝十二個銅人的重量,遠遠超出我們今人的想像力。史書上說「重重各千石」,也就是泛泛而記言,是講每個銅人有「千石」那麼重。秦朝時候的計量單位「石」,為ー百二十斤。而當時的一斤,相當於今天256克。按照這種計量方法推算,每尊巨大銅人,其重量要三十噸左右。依據當時的生產力,鑄造這樣巨大的銅像,真是太複雜太困難了。如果我們今天近距離觀察出土的銅車馬和當時的制式三稜箭頭,就可以想見,秦朝時代的工藝,已經非常先進。當時,滲碳鋼和鑄鐵柔化工藝大放異彩。
在秦朝軍隊中,還用鉻酸鹽處理金屬表面生成黑色保護層,厚度只有10至15微米。這種鉻酸鹽氧化層防鏽工藝,在西方,德國人直到1937年才「發明」出來,美國直到1950年才申請專利。想想,始皇帝的大秦工匠,在兩千多年前就使這種革命性的技術大行其道,我們不得不大發一嘆。為此,在卷始時代以「地坑法」造如斯巨大的銅人,仔細推究,也並非特別難的事情。專制主義國家的優勢,就在於人多好辦事。數萬刑徒或者工匠,不計成本,在鋒皮鞭下小心翼翼操作,沒什麼做不出來的東西!阿房官遺址公園內的十二「銅人」,基本是仿照皇陵沿路翁仲形象和兵馬俑武士形象鑄造的,那麼,真正的秦始皇時代的大銅人是什麼樣子呢?
根據《漢書·五行志》所記,「(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也就是說,當田時所鑄銅人不著漢族服飾,而是著「夷狄」等少數民族的服裝。至於相貌,應該也是有別於秦人的「夷狄」的樣子夷,乃我國上古時期對域外人的稱謂。狄是地名,大概方位在今天甘肅的臨洮。和現在的贗品站立銅人像不同,秦朝的銅人是坐姿像。根據據史料記載,西漢末期的算位者王莽曾經夢見五枚銅人起立,可見,銅人原本的造型是坐立姿態。
秦始皇鑄造銅人的用意,除了銷毀兵器這個實際用途之外,也有方術厭勝和粉飾吉祥之意。那麼,秦朝滅亡之後,這十二個銅人下落如何呢?根據《三輔舊事》記載:「銅人十二,各重三十四萬斤。漢代在長樂宮門前。董卓壞其十為錢,餘二猶在。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長安而銷之也。《三國志·魏書六》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鍾,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關中記》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請洛,載到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徒之,苻堅又徒人長安而銷之可見,秦朝滅亡之後,成陽經歷了項羽燒楚,十二個巨大的銅人依舊「健在」,後來一直安放在漢朝的長樂宮前面;直到漢末,也就是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卓亂政,他下令銷毀十二個銅人中的十個,特成有別於漢朝五銖錢的小銅錢。倖存的兩個銅人,被他派兵土推移到長安城的清門裡到了三國時期。
魏明帝曹下令把這兩個銅人轉運洛陽。銅人太重,當無數工匠費盡千字方苦,用「演本本法」把這兩個」無額」i運到城時,由於地勢原因,也推行不動,只得把它棄在當地;東置十六國時,後是超周族暴石虎不情人力物力,把兩個大銅人運到了後首都哪城(今天的部鄲近);再後,前前秦大帝待堅統北方,出於政治和經濟考慮,他下詔把這兩個巨大的銅人從鄴城運國長安,最終銷數也就是說,從秦始皇到前秦苻堅,歷經約六百個春秋,十二個銅人最終沒能脫被銷毀的命運,也被歷史「雨打風吹去」…鑄例人,目的主要是是毀兵器。天下無兵之後,始皇帝對于于六國昔日有影響力的「豪富」肯定不放心,很快就下令,把六國十二萬富戶集體強行遷移至鹹陽附近安置。「徙天下豪富於威陽,十二萬戶。」(《史記秦始皇本紀》)這裡的「豪富」,不僅僅是富豪,除了六國原來的富商大賈以外,還有六國貴族和豪族。這些人,在秦朝滅六國的過程中,肯定沒有公開、明確地抵抗過秦軍。秦始皇找不出要他們腦袋的藉口,但他也深知這些人絕對不是省油的燈!
既然不能公開沒收這些人的財產,也不能公開法辦這些「順民」,始皇帝只能來這招兒,把這些隱藏的異己分子從他們的老窩裡面整個端出去,一攬子弄到鹹陽,放在帝國的眼皮子底下,諒他們也不敢輕易造反。同時呢,這些人在六國原籍的影響力,也必定會隨著遷徙而消失他們各種不動產在無形中同時被測奪,可謂一石二鳥。天下一統之後,秦始皇大力擴建首都成陽。首都忽然變大,他不可能讓自己孤坐在一個空虛的都城裡面感受萬乘之尊。把十二萬戶豪富之家近移過來,就忽然使得成陽的人口急劇增加。我們知道,「富庶」這個詞兒,是形容古代國家強盛的一個標準用詞。富,裕也;庶,人多也。十二萬戶,可不是十二萬人!每戶如果把主人、懂僕加起來平均五十人計,十二萬戶,也有五六百萬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