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到公元前300多年到公元前200多年的歷史,都會掩卷失神,嚮往著那段由百家爭鳴到相對統一又到紛亂的日子。
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東方的大秦帝國,它們分別崛起的前後,都有著神奇而驚人的巧合,又有著各自的文化和個性。那一顆顆璀璨的明星,在各自的區域閃耀,其實很多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都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只是中間隔著大山大河,不知道在交相呼應,彼此照亮。
馬其頓和秦國
兩大帝國建立前,它們的前身馬其頓和秦國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它們差不多處於同一個歷史時期,都位於中心文明的西北邊緣:馬其頓處在希臘文明的邊緣,而希臘文明的中心在雅典;秦國則處在中原文明的邊緣,一直被那些中原的所謂文化先進國家鄙視。
馬其頓和秦國都是多山地形,土地貧瘠,經濟和文化相對落後。而與之相對的,是軍事都很發達。
因為文化落後,那些處於中心文明的國家都不願意接納它們,只能用自己的軍事能力將那些文明國家打服,使它們不得不接納和承認自己。
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前,兩個國家都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這也是文化落後國家想要實現真正強大的必經之路。只有廣開言路,吸引人才,海納百川,才能不斷進步,真正變得強大。在秦國的人才中,商鞅和呂不韋都是衛國人,張儀是魏國人,李斯來自楚國。而馬其頓也是不斷的虛心學習雅典知識,甘當雅典的小學生。在馬其頓還沒有崛起的時候,馬其頓貴族就經常派人去雅典留學。其中有一個皇家御醫的兒子去了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成歸來就成了亞歷山大的老師,這位老師就是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師從柏拉圖,而柏拉圖是從大名鼎鼎的蘇格拉底。而在遙遠的東方,出現了我們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雖然孔子孟子荀子之間時代相隔較遠,不是親傳,但也都是這樣一輩輩傳承下來的學問。這個時代之所以群星璀璨,不光是大師雲集、代代傳承,而且每一代學生都會有自創的不同於老師、甚至和老師相悖的學說,從而自立為一代宗師。
他們所處的時代究竟有多接近呢?孟子只比亞里斯多德小12歲。
亞歷山大和秦始皇對文化的不同態度
亞歷山大對雅典的政府非但沒有摧毀希臘文化,反而將其發揚光大。他不但重視希臘文化,也同樣重視其他民族的文化。在這點上,亞歷山大不像是徵服者,更像是一個知識分子。他建起了一座亞歷山大圖書館,目標是「收集全世界的書」。而且後來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埃及國王對圖書館也同樣盡心盡力,多方搜集書籍以充實圖書館。
更重要的是,亞歷山大的軍隊,成為了希臘文化的播種機。隨著軍隊的鐵騎,希臘的文化著作得以遍布東歐、北非和中亞。
而秦始皇對待文化是另一種態度,他敏銳的發現,國家統一的關鍵在於文化的統一,在於民族的融合。因此,用強制的受到實現文化上的統一,必須用同樣的單位、必須用同樣的文字、只能讀官方允許的書,否則全部燒光殺掉。雖然手段相對殘暴,但是他成功了。後來的各朝各代中國分分合合,但始終沒有出現歐洲那種多民族國家長期各自為政的局面。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有這樣的暢想,如果當時亞歷山大的軍隊到達了中國,或者秦始皇動了向西再向西的念頭,如果當時東西方的文化相撞,那麼蘇格拉底的疑問精神、柏拉圖的思辨和亞里斯多德的百科知識會和中國的百家爭鳴有怎樣的碰撞?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