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以軍事擴張手段建立根基的帝國,往往都會面臨著外患的危機。倘若再遇上內憂,再強盛的國家都會陷入險境,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帝國政治體系,廣闊的疆域也就難以聯繫成統一的整體,帝國最終也就走向四分五裂。
亞歷山大帝國就是如此,這個歷史上的軍事強國,通過亞歷山大的武力擴張,囊括了廣闊的疆域,開啟了耀眼的帝國時代。不過亞歷山大帝國卻並沒有在歷史上長久閃耀,隨著亞歷山大三世這一代霸主的隕落,帝國也就走向了窮途末路。亞歷山大帝國的命運似乎是與亞歷山大息息相關,其實帝國命運的危機早在亞歷山大徵戰之時就已經埋下了。
亞歷山大帝國是亞歷山大建立起來,靠著一步步徵服戰爭才鑄就輝煌。當亞歷山大接過馬其頓王國的時候,馬其頓王國已經日漸衰退。頗具軍事謀略之能的亞歷山大先是平定希臘叛亂,後再率兵東徵,徵服了波斯,又繼續擴張帝國的版圖。不過,如此龐大的帝國沒有自己的疆域。因為亞歷山大的野心是巨大的,他並不只甘心做某一區域的霸主,他的目標是世界的霸主,他要構築的是世界帝國之夢。
但這個夢卻在他的徵途中夭折,廣闊的疆域也都四分五裂。其實究其緣由,最主要的就是因這個大帝國沒有形成自己完善的管理體系,所有的帝國事物都是以亞歷山大一個人為中心。一個人的統治力量如何能夠顧及越來越廣闊的領土,在這樣的漏洞之下,所以危機就逐漸滋生。偌大的帝國,但卻只有極少的人來處理國家的政治事務。同時這些處理政務的人員基本都是亞歷山大的親信,大多都沒有明確的職位,並且職位也與管理的事物並無關係。整個帝國都只圍繞著亞歷山大一人,也就意味著亞歷山大進行對外徵戰,那中央領導權就會隨之流動。這樣的政權是極為不穩定的,沒有固定的政治中心,就難以建立帝國的政治運作模式。
除了政治職位的漏洞,亞歷山大對地方上的管理也是極為鬆散的,也就是高度的地方自治。亞歷山大是以武力的手段來徵服這些地方的,但是卻採取高度自治的方式,無異於是在給這些地方的反抗勢力的壯大提供時機。當亞歷山大徵服波斯之後,基本上都是沿襲波斯的制度。他只讓各地的總督進行管理,最開始的時候,總督都是由馬其頓人或者希臘人擔任。這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保證權力控制在亞歷山大帝國手中。但在亞歷山大任命波斯貴族馬扎亞斯為巴比倫尼亞省的總督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此後,亞歷山大在不斷徵戰的途中就逐漸保留原地區的統治模式,並沒有直接的中央領導者進行督查或者管理。統治階層也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只不過是名義上淪為了亞歷山大帝國的行省。但實際上只是空有一個名號,權力都掌握在各地手中。當然亞歷山大作為一代霸主,統治著整個亞歷山大帝國,他並非沒有政治智慧。在任命省總督的時候,他必定要先考察整個人的忠誠度,而且他認為如果讓一個對當地政治環境更為了解的人去管理,能夠更好地安撫當地的反叛情緒。況且總督也並非掌管著全部的權力,軍權基本都掌握在馬其頓人手中。但為了鎮壓當地的叛亂,亞歷山大也會進行放權,讓這些總督也掌握部分的武裝力量。這樣的管理體系也為日後帝國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亞歷山大以忠誠度作為考察是否適合總督之位的條件,是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的。因為很難判定被徵服者是否是真心歸順,還是假意投降。所有的事物全憑亞歷山大一人獨掌,中央的管理機構沒有被搭建起來,也就相當於整個帝國都是處於鬆散的狀態。而亞歷山大也不能坐鎮帝國內政之中進行指揮,他戎馬在外,根本無暇顧及各地的管理。很多行省的總督逐漸濫用職權,剝削當地的人民,腐敗日漸滋生。
除了地方上的管理漏洞,軍隊之中也存在著危機。亞歷山大的軍隊也是一支多民族的部隊,他們是來自各個被亞歷山大徵服之地的士兵,亞歷山大起初是出於補充自己兵力以及掩蓋侵略擴張行為的需要,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將他們進行「馬其頓化」。但是士兵來源的龐雜,很容易產生軍隊譁變。
管理體系的弊端造成的內憂外患在亞歷山大逝世之後全數爆發出來,讓英年早逝的亞歷山大也帶走了他輝煌的軍事帝國。亞歷山大的突然死亡,留下了權力真空,王位的繼承權成了擺在帝國面前的一個大危機。龐大的帝國都是由亞歷山大一人做主,所以在不管是國內還是軍隊之中都沒有設置完整的管理機構。最終只能將其遺腹子立為王位的繼承者,但是只是得到了一個虛無的名號而已,真正的權力自然不可能交付給一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孩。而作為攝政王的坡狄卡斯並沒有亞歷山大一樣的號召力,而且也沒有歸屬於自己的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內外的奪權和反抗勢力都在湧動,即將張開利爪,將強大的亞歷山大帝國一點點撕碎。
由於亞歷山大一死,亞歷山大帝國就失去了中心支柱,整個大帝國都陷入了混亂之中。王室內部開始爭奪統治權力,眾多的王室成員都死於非命。公元前323年,塞琉古進入了馬其頓,攝政王坡狄卡斯被其所殺。而眾多的將領也都開始佔據亞歷山大帝國的各行省,開始了帝國內部的混戰,同時各地的勢力也趁此機會開始參與到帝國的分裂之戰中。最終隨著一代霸主亞歷山大的隕落,內憂外患的腐蝕下,亞歷山大軍事帝國也已窮途末路,走向了四分五裂。
筆者見解
亞歷山大帝國覆滅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國內缺乏一套完善的中央管理體系。誠然,亞歷山大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但是作為一個統治者,他的政治建樹卻遠不能與其的軍事功績相比。為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將偌大的帝國與個人生死牢牢地捆綁在一起,最終大帝國也就隨其而去。在政治上,亞歷山大是缺乏長遠眼光的,或者說亞歷山大是較為自負的。首先,他沒有培養自己的繼承人,作為一個統治者如果想要自己的辛苦建立起來的帝國能夠得到長遠的發展,必然需要後繼有人,而亞歷山大卻並沒有早做準備,猝然而逝,也就留下了權力真空。
其次是政治中心的不穩定造成大帝國的鬆散。亞歷山大重軍事,但是在政治上基本上是獨攬大權,將所有的決定權都收歸己有。但是他又常年在外徵戰,根本無暇顧及帝國的內政,內部早已經滋生了眾多弊病。而且在對地方的管理之上也沒有設置中央機構進行統一管理,很多被徵服之地都依舊保留原來的統治階層。這樣一來,即使亞歷山大的徵戰範圍再廣,也終究是「過客」的身份。這些被徵服之地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地都有著高度的自治權,這些地方的勢力日漸壯大,就形成強大的割據勢力,逐漸撕碎亞歷山大軍事帝國。
亞歷山大用軍事的手段逐步鍛造了亞歷山大帝國,但他卻忽略了至關重要的政治管理。龐大的帝國沒有一整套良好的管理系統運作,是很難支撐一個帝國發展的。所以當勉強維繫帝國的亞歷山大本人這根紐帶一斷,整個帝國就轟然倒下。危機並不是突然爆發的,而是早就埋下了禍根,當遮蔽其生長的障礙被剔除,它們也就開始肆意生長,最終擋住了發展的出路,帝國也就窮途末路了。
參考文獻
《亞歷山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