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大戰略:腹背受敵的拜佔庭因何長壽?

2020-12-07 網易新聞

拜佔庭戰略產生於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政府被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Ⅰ)的兩個兒子分裂成兩部分——西部給了霍諾裡烏斯(Honorius),東部給了他的兄弟阿卡迪歐斯(Arkadios),那時候幾乎沒有人預言,這本屬於同一國家的兩部分會面臨截然不同的命運。起先,日耳曼軍官們打著捍衛領土的旗號進入西羅馬,接著開始了軍閥統治,後來發展成越來越多的日耳曼人移民進入西羅馬,西羅馬帝國政府也開始失去它的統治效力。最後,無論是不是西羅馬帝國的意願,日耳曼人的大量入侵,最終使帝國變得支離破碎,逐漸失去財政稅收,也喪失了領土控制權以及羅馬帝國的政治身份,到公元476年9月4日,最後一代帝國領袖羅穆盧斯·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的退位,也僅僅是例行公事而已。入侵者開始在當地定居下來,甚至出現文化融合的插曲。但是這樣一種幾近和平的移民、溫和且良性的向晚期古典時代過渡的觀點,顯然與日耳曼人對西羅馬物質社會和文明教育的暴力摧毀這一事實相矛盾,所造成的毀滅經過1000年的時間才得以恢復。

君士坦丁堡統治下的東羅馬帝國的命運與西羅馬帝國截然不同。依據現代習慣,我們稱之為拜佔庭帝國,儘管這是古羅馬人對其統治者和臣民的稱呼,但早期居民幾乎不認同邊緣的「拜佔庭」,這是一個古老的希臘城市,直到公元330年,君士坦丁(Constantine)才把它變成了羅馬帝國的首都——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新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在5世紀最嚴峻的危機(該危機毀掉了它的西部夥伴)中擊敗了日耳曼軍閥,並擊敗了匈奴人,從而建立起了一種新的大戰略,保守估計,藉助這一戰略,拜佔庭帝國連續抵禦入侵者的進犯浪潮,長達800多年。

東羅馬帝國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新老敵人的攻擊,這些敵人來自浩瀚的歐亞大草原、伊朗高原、地中海海岸,還有7世紀被伊斯蘭文明統治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後,帝國還要承受來自復興的歐洲敵人的攻擊。然而拜佔庭帝國並沒有在戰敗中崩潰,直到1204年的十字軍東徵,才導致君士坦丁堡被佔領。隨後,拜佔庭有小範圍的復興,但在1453年,它受到奧斯曼帝國的重創最終覆滅。

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為羅馬帝國提供充足的安全保障,當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一個完整、繁榮的國家,它涵蓋了地中海周圍所有的土地,並延伸到了整個地中海之外的陸地深處。溫和的徵稅和自願徵兵制度足以支持帝國艦隊和三十多萬人的軍隊在邊防要塞和軍團駐地進行持續的訓練,精銳騎兵部隊(Vexillationes)可以集結成野戰軍,以遏制罕見的內部叛亂或打擊外來入侵者。但在3世紀以前,羅馬人很少需要通過戰鬥來獲得戰略優勢。


在每一個邊省,那裡繁榮的都市以及糧倉,無不吸引著鄰國的關注。與其在貧瘠的和平中度過,這些鄰國更樂意對羅馬開展殘酷的掠奪和洗劫。而羅馬帝國在軍事力量的巔峰時期,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對它們採取簡單的軍事威懾或軍事報復。調動野戰軍是用於軍事威懾,部署在邊境地帶的衛戍部隊則是用於軍事報復,旨在進行積極的抵禦,即使在我們時代的前兩個世紀,這兩種形式也一直在持續。後來,當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外的新舊敵人合併成強大的軍團聯盟,東方強大的薩珊波斯帝國(Sasanian Persia)取代了較弱的帕提亞帝國(Arsacid Parthia)時,羅馬軍隊仍然強大到足以有效遏制它們,並採取了新的深入防禦戰略。

拜佔庭人從來沒有這麼強大過。在395年,帝國的行政區劃——當時還不是政治分裂狀態,因為兩個兄弟共同統治了兩個地區——遵循了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284~305年在位)第一次確立的東、西分界線,將整個地中海盆地分割成幾乎相等的兩部分。這是一個整潔的劃分,但它將東羅馬帝國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地區,位於三個不同的大陸。在歐洲,東部邊界由默西亞省(Moesia)和普拉瓦萊塔尼亞省(Praevalitania,現在位於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標記,也包括現代的馬其頓、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的黑海海岸、希臘、賽普勒斯和歐洲部分的土耳其——古代色雷斯(Thrace)——與君士坦丁堡本身。在亞洲,帝國領土包括廣闊的安納託利亞半島(現為亞洲部分的土耳其)、敘利亞、約旦、以色列,以及伊拉克北部美索不達米亞和奧斯魯尼省(Osrhoene)的一部分。在北非,帝國佔領了埃及的省份,到達了西巴伊斯(Thebais)的尼羅河,以及現代利比亞的東部,由上利比亞和下利比亞,也就是早期的昔蘭尼加(Cyrenaica)組成。

肥沃的土地、豐厚的稅收是東羅馬帝國第一代統治者阿卡迪歐斯(Arkadios,395~408年在位)的政治遺產。出口糧食的埃及和富饒的沿海安納託利亞平原尤其珍貴,而且只有巴爾幹地區才受到哥特人、波斯人和匈奴人的襲擊和入侵。


但是從戰略角度來看,與西羅馬帝國相比,東羅馬帝國處於極度的劣勢。

在它漫長的東部邊疆,從高加索到幼發拉底河約有500英裡,它仍然必須面對持久以來一直咄咄逼人的伊朗薩珊波斯帝國。長期以來,薩珊波斯一直是帝國最危險的敵人——但帝國再也不能從西方的敵人中召喚增援。最近有人認為羅馬人懷有伊朗「陰影」,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3年他們在卡萊戰役中可恥的失敗,而在現實中,薩珊波斯人並不是擴張主義者。也許是這樣,但是他們的統治者自稱為「阿蘭人和非阿蘭人共同的國王」,僅伊朗部分就包括波斯、帕提亞、胡齊斯坦、馬桑、敘利亞、阿杜拜內、阿拉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白俄羅斯、巴勒斯坦、帕萊斯瓦爾、米底亞、戈爾甘、梅爾夫、赫蘭、阿巴薩爾、克爾曼、錫斯坦、圖蘭、馬克蘭、庫桑沙爾、喀什、索迪亞納和塔什幹的山脈,以及海洋另一邊的阿曼。因此,拜佔庭帝國的一些領土、重要的拜佔庭屬地、亞美尼亞附庸國和中亞領土均包含其中,拜佔庭人當然從未統治過上述領土,但他們在這些領土上有著重要的戰略利益,特別是一些堅定的盟友。

東北部的局勢幾乎同樣糟糕。拜佔庭人不得不保衛多瑙河邊境,以抵禦歐亞大草原接連而至的入侵者——匈奴人、阿瓦爾人(Avars)、歐諾古爾人(Onogurs)、布勒加爾人(Bulghars)、馬扎爾人(Magyars)、佩切涅格人(Pechenegs),最後還有庫曼人(Cumans)——他們的弓箭手比在萊茵河邊境上的日耳曼敵人更危險。即使如此,可畏的哥特人(Goths)還是從匈奴人的進攻中逃過一劫——那是在阿提拉把匈奴人的部落聯合起來,並納入了許多外國臣民如阿蘭人(Alans)、格皮德人(Gepids)、赫魯利人(Heruli)、魯吉人(Rugi)、西裡人(Sciri)、蘇維匯人(Suevi)之前。

東羅馬帝國也沒有如西羅馬帝國般的安全腹地:當時出口大量糧食的北非肥沃沿海地區,被庇里牛斯山脈保護的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遠離危險的萊茵河的高盧南部省份,以及被阿爾卑斯山的自然屏障所保護的義大利本身。東羅馬帝國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同:除了埃及和利比亞東部,它的大部分領土都存在邊境威脅,且沒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即使是保護君士坦丁堡免受來自東部陸地入侵的安納託利亞,其大部分土地也坐落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的海岸地帶,而這兩個地方均要面對來自海上的襲擊。

由於有更強大的敵人和不太有利的地理位置,東羅馬帝國無疑是兩者中比較脆弱的。

然而,在5世紀逐漸消亡的卻是西羅馬帝國。從本質上講,拜佔庭帝國比西羅馬帝國大得多,是因為它的統治者能夠設計新的策略來對付新舊敵人,進而從戰略上適應不利環境。幾個世紀以來,陸軍和海軍,以及維持它們生存的極其重要的稅收官僚系統,與皇帝及其所有官僚機構一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過去統一的羅馬帝國相比,其總體戰略行為有著明顯的連續性。拜佔庭帝國不太依賴軍事力量,而是更多地依靠各種形式的「勸說」——招募盟友,勸阻敵人,誘使潛在的敵人互相攻擊。此外,拜佔庭人在戰鬥時,與其說傾向於消滅敵人,不如說是遏制敵人,這既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力量,也是因為他們知道今天的敵人可能是明天的盟友。

5世紀初,在最小的軍事力量和最大的勸說能力的影響下,阿提拉領導下的匈奴人的巨大力量發生變化,他們開始向西進攻——甚至在800年後仍然如此:1282年,當強大的查爾斯·德·安茹(Charles dAnjou)準備從義大利入侵君士坦丁堡時,他突然被西西里島的失敗所困,而這是皇帝麥可八世(Michael Ⅷ Palaiologos,1259~1282年在位)、遙遠的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Peter Ⅲ)和策劃者喬瓦尼·達·普羅卡(Giovanni Da Procida)之間的一次成功陰謀的結果。麥可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如果我們說是上帝給予了西西里人現在享有的自由,但請相信是我們把自由帶來的,除了嚴肅的真理,我們什麼都不講。」

因此,東羅馬帝國如史詩般的存在,是由其獨特的、成功的戰略所造就的。這不僅僅是一次次戰役的勝利——沒有任何幸運的勝利可以持續8個世紀之久。事實上,帝國遭受了許多失敗,有些甚至是災難性的。帝國的大部分領土曾多次被入侵者佔領。從其330年成立到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對其造成的毀滅性淪陷,君士坦丁堡本身也曾多次被圍攻。之後拜佔庭帝國逐漸衰落,最終於1453年覆滅。

本文來源:城邦的世界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為什麼穆斯林可以在短時間內徵服拜佔庭帝國?
    在亞歐非大陸上曾經出現過一個非常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的興起不僅結束了拜佔庭帝國將近一千年的統治,而且還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這便是阿拉伯帝國,也就是我們歷史上所稱的大食國。而伊斯蘭文明的興起和發展則是一個神奇的事情,在穆罕穆德歸真之後開始的阿拉伯帝國大徵服,在僅僅一百年的時間裡穆斯林便幾乎掌控了世界。要知道阿拉伯帝國興起的時候只是在新月沃土上的小城鎮,而它的周圍面對的則是強大的拜佔庭帝國和薩珊帝國。
  • 拜佔庭帝國喪失小亞細亞地區,加泰隆軍團反對帝國,戰爭爆發
    拜佔庭帝國喪失小亞細亞地區,加泰隆軍團反對帝國,戰爭爆發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拜佔庭帝國的一些失敗之處,對小亞西亞領土的喪失,戰爭的失敗,軍團的反叛等等。拜佔庭帝國因其軍事上的無能,大禍臨頭,陷入絕望。從此,帝國永遠喪失了曾經是拜佔庭帝國實力核心部分的小亞細亞地區。安德羅尼庫斯一度打算爭取阿蘭人的援助,最終也遭到失敗。起初,他們自願幫助皇帝抵抗士耳其人,皇帝則允許他們定居在帝國作為回報。他們根據協議派來了10000人的部隊,還拉家帶口地帶來了許多婦女和兒童,結果幾乎都是負面的。
  • 作為科幻小說的《三體3》,開頭為什麼要寫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作為科幻小說的《三體3》,開頭為什麼要寫拜佔庭帝國的滅亡?《三體3:死神永生》在兩年後也和讀者朋友們見面了,然而相信很多讀者在剛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有著和小編同樣的疑惑,一部這樣的科幻巨著,為什麼在小說的第一篇寫的卻是歷史上拜佔庭帝國的滅亡呢?
  • 在交通並不發達的中世紀,拜佔庭是如何做到的?
    這種文明在經過古羅馬共和國、帝國時期的長期發展、演變和融合中,很難在這種成體系的文明中分離出來,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在拜佔庭帝國時期,已經融為一體了。  不過在拜佔庭統治的後期,大致在公元14世紀以後,在地中海地區突然出現了一股古希臘文明潮流,而這陣潮流之風實際上就來自於拜佔庭帝國。
  • 文明向拜佔庭靠攏,而後又輻射全世界,一個文明的集合體正在形成
    拜佔庭帝國的蓬勃發展,背後也面臨無數挑戰拜佔庭帝國在當時的世界上,擁有著非常龐大的統治範圍,而如此龐大的統治疆域,實際上為帝國的發展,既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但是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衝突和挑戰。其實從整個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的發展情況來看,羅馬帝國所面臨的的統治局勢,其實還是要比拜佔庭好一點。
  • 世紀對決25 中世紀上:拜佔庭拱衛歐洲阿拉伯一統中東,大唐造盛世
    在歐洲,在這中世紀前半段的幾個世紀裡,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崩潰,不過東邊的拜佔庭帝國作為「半個羅馬帝國」在抵過重重內憂外患後艱難的生存了下來,擔綱起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重任。而在這幾個世紀裡,拜佔庭帝國也確實是一度重新鑄就了巔峰,收復了不少西羅馬帝國故土,也成為了中世紀裡歐洲最為強大的帝國。
  • 從彈丸之地到三洲強國,蘇丹如何發展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成就大業
    在國家建立之後,一些土耳其公國就和奧斯曼帝國共同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拜佔庭帝國,這個時候的拜佔庭帝國早在之前就遭到了蒙古人的打擊,他所統治的地區本就在不斷的縮小,這也為他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這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還要從多個國王分析起。在不同時期,不同君主的帶領下奧斯曼帝國逐漸由弱變強,最後成為了稱霸歐洲的霸主。公元前十三世紀,原本屬於拜佔庭帝國手下的一個城鎮索古特被奧斯曼土耳其人艾杜古爾佔領著,這也是奧斯曼帝國起源的地方。
  • 「帝國」概念的獨特標本:奇怪的奧斯曼帝國
    那麼,一個非西方的,存在時間長、地域跨度大、境內文化混雜的帝國就是最好的研究標本。從這個要求看,奧斯曼帝國符合這一要求,很自然地成了「帝國」概念的最佳研究對象。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形容奧斯曼帝國徵服拜佔庭的過程,就像當年野蠻人攻入羅馬城一樣,帶來了浩劫與災難。土耳其人在攻入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後,並沒有給這座千年古城足夠的敬意,士兵們不僅燒殺搶掠,還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石頭十字架取下,換上了鑄鐵的月牙標誌,將東正教堂改成了清真寺,也就是由此開始,奧斯曼帝國多元文化的格局就形成了。
  • 此城是亞歐大陸分界城市,古代三大帝國的首都,你想去看看嗎
    伊斯坦堡位於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當歐、亞交通要衝,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經濟、金融中心,在土耳其的地位與中國的上海一樣,兩者是差不多的。其面積5343平方公裡,人口1400萬,已經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 地獄之火擋住了阿拉伯帝國徵服世界的步伐(二)
    一、君士坦丁四世即位拜佔庭帝國在阿拉伯帝國的強大攻勢面前節節敗退,毫無還手的餘地,帝國在亞洲的領土已經完全喪失,北非的領土也岌岌可危。就在阿拉伯帝國內亂期間,公元659年,君士坦丁二世與時任阿拉伯帝國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籤訂了互不侵犯協定,試圖以此來阻止阿拉伯對君士坦丁堡的侵犯。
  • 世界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幾大王朝,中國有3個,韓國那個第一
    第九,古埃及帝國,482年。  古代埃及有很多的王朝,而在公元前1553年到公元前1085年建立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為其存在時間最久的王朝,歷時482年。這個王朝相對穩定,為埃及領土擴張立下大功。  古羅馬帝國由羅馬人建立,是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7年到公元前476年,一共存在502年。而且後來分裂的東羅馬帝國直到公元1453年才滅亡。長的沒邊啊!
  • 帝國時代2中10大美麗奇觀,第四個僅存在於想像,第一個最知名
    在帝國時代二這個遊戲裡面總共出現了35個文明,他們可以建立37個世界奇觀,因為印度和英國都各自更換過一次,那麼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帝國時代二中的一些非常美麗的奇觀。 第一個是中國天壇,這個就不需要多做介紹了,是中國人都非常了解它。
  • 張維琪評《印加帝國的末日》︱印加帝國因何而潰敗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理大發現」,被譽為全球化的開端,而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貪婪和欲望同樣存在著。在獲取財富、地位和榮耀的憧憬下,大批中下層西班牙人背井離鄉,成為徵服者,赴新世界找尋自己的夢想。徵服者的舉動使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墨西哥等地相繼陷落。
  • 人類史上十大超級帝國,其中8個版圖橫跨亞歐非,個個超越美國
    亞述帝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公元前639年,亞述巴尼拔攻陷埃蘭首都蘇撒,亞述的版圖達到空前絕後:東臨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岸,北達高加索,南接尼羅河,成為世界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國。而接棒亞述帝國的是波斯帝國。第二個是波斯帝國。波斯帝國始於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還有薩珊王朝、薩曼王朝、薩非王朝等。
  • 關於伊朗:曾是不可一世的大帝國,卻也受異族統治
    公元前600年左右,伊朗人(雅利安人的一支,伊朗在波斯語中的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國家」)攻佔尼尼微,也終結了亞述帝國,就這樣開創了一個橫跨印度河流域到埃及的大帝國。伊朗人稱霸整個古代世界,其統治者在古希臘史書中經常被稱為「大帝」,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居魯士、大流士、薛西斯。你也許記得,大流士和薛西斯曾經妄圖徵服希臘,卻慘遭失敗。
  • 阿拉伯人建立帝國後,戰鬥力為何會迅速下降,學者:安逸使人墮落
    從公元七世紀初期開始,曾默默無聞的阿拉伯人開始崛起,這些在沙漠中過著樸素生活的遊牧民,在信仰的號召下集結在了一起,將利劍指向了東方的波斯帝國和西方的拜佔庭帝國。當時的人們對阿拉伯人的迅速擴張感到十分驚訝,一個從未建立過強大帝國的民族,僅僅用了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就重創羅馬帝國分裂出的拜佔庭帝國,滅亡波斯人建立的薩珊帝國。那段時期的阿拉伯人,絕對有資格被稱呼為戰鬥民族,在薩珊帝國和拜佔庭帝國的貴族眼裡,當時的阿拉伯人只是一個蠻族,他們沒有環境優雅的大城市,人口和資源都不多,甚至連像樣的鎧甲都無法製作。
  • 疆域覆蓋超過兩大洲的都有哪些帝國?最多的地跨全球七大洲四大洋
    ,此時波斯帝國疆域西起小亞細亞和尼羅河流域,東到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北抵黑海、高加索山脈,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版圖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在圖拉真在位時達到鼎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成為以地中海為中心,西起西班牙,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的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 《科普》恆星共識,拜佔庭,講解/Pi 名字的由來
    恆星共識協議是恆星網絡(Stellar Network)的基本共識算法,為聯邦拜佔庭協議(FBA)提供可證明的安全性構建。它衍生於原始拜佔庭協議,了解它們之間的不同,還有「仲裁和仲裁切片」,「聯合投票模型」 ,以及協議本身的提交/中止投票系統才能更好地理解恆星共識協議拜佔庭協議是分布式計算系統的容錯機制,即使網絡中的一小部分節點有惡意行為,也能夠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