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名字的由來(內容來源於老韭菜)
Pi 3.14最早是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現在加密貨幣Pi就是藉助了傳統文化符號圓周率(pi),,並且寄生到裡面,慢慢的完成對Pi符號的私有化,達到成為超級品牌的目的,pi,在全球那是很容易就被人記住和傳播的
現在你跟我說pi,我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圓周率,也不是3.1415926,而是加密貨幣的Pi,老韭菜雖然是一個理科生,數學還不錯,但是已經被pi幣攻佔心智了
聲明:
以下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恆星共識協議,即 Stellar Consensus Protocol ,它是一種開源,去中心化的協議,用於數字貨幣到法定貨幣的轉移,允許貨幣之間的跨境交易,由非營利性組織 Stellar Development Foundation 提出並提供支持。
恆星共識協議是恆星網絡(Stellar Network)的基本共識算法,為聯邦拜佔庭協議(FBA)提供可證明的安全性構建。它衍生於原始拜佔庭協議,了解它們之間的不同,還有「仲裁和仲裁切片」,「聯合投票模型」 ,以及協議本身的提交/中止投票系統才能更好地理解恆星共識協議
拜佔庭協議是分布式計算系統的容錯機制,即使網絡中的一小部分節點有惡意行為,也能夠達成共識。
拜佔庭容錯(pBFT)是拜佔庭協議的經典模型,它可以快速有效地達成共識,同時將共識與資源(包括權益證明系統中的金融股權或工作量證明中的電力)脫鉤。
但是拜佔庭協議在可擴展性方面的表現並不盡人意,成員節點間的通訊成本非常龐大,另外系統需要成員節點在會員資格上的一致同意來減輕女巫攻擊。
女巫攻擊通過偽造對等網絡中的身份來破壞聲譽系統。在對等網絡中,節點具備多個身份標識,通過控制系統的大部分節點來削弱冗餘備份。
聯邦拜佔庭協議解決了經典拜佔庭協議中存在的局限性:
1.去中心化控制
2.靈活的信任機制
3.低延遲
4.漸近安全
針對「漸近安全」這一點,密碼學的一個關鍵思想是對誠實的參與者提供負擔得起的操作提供安全性,但對攻擊者來說攻擊成本較高。
因此,在加密文獻中反覆追求的一點是努力量化攻擊者破壞加密方案的成本。
其中 「漸近安全」 是將對手的攻擊成本描述為指定安全參數的函數(例如:密鑰長度),當對手的優勢在安全參數的函數中可忽略時,該方案才被認為是安全的。
聯邦拜佔庭協議與經典拜佔庭協議之間的根本差別在於前者中每個節點獨立選擇法定人數切片(Quorum slices),各個節點獨立地決定受信任的其它節點以獲取信息。
所以聯邦拜佔庭協議是第一個給予每個參與者最大選擇信任人自由的拜佔庭協議。
恆星共識協議是聯邦拜佔庭協議的實現,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在協議被阻止的情況下通過投票系統來解決,它主要由2個子協議組成,即提名協議和選票協議。
在每個共識時隙,提名協議產生候選值,每個節點為每個時隙生成收斂值。因為無法知道何時發生收斂,因此惡意節點能夠重置提名過程。
一旦節點提名協議收斂,則執行選票協議。
在選票協議中,選票與候選值相關聯,並且節點必須提交或中止與該選票相關聯的值。為了避免協議阻塞,節點可以中止某些投票並轉移到另一個投票。
反過來,節點可以投票提交選票,這會把與該選票相關聯的值外部化到共識時隙。
提名協議和選票協議的細節非常複雜,用於特定情況,例如「分割投票」。
恆星共識協議的局限之一是它只能在節點選擇的仲裁切片數量足夠時能保證安全。
另外,聯邦系統中的安全問題,如廣泛受信任的節點,具有網絡中其它節點所不具備的信息優勢。
總的來說,恆星共識協議是第一個可證明的共識協議,它能保持高水平的有效性,在不犧牲安全性的情況下迅速在分布式和無許可的網絡中達成共識。
來源:Pi/編輯:小和尚pi
看過的朋友希望點讚,轉發哦。順手點個看看。謝謝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