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星:一顆公轉周期為3.14天的行星

2020-09-25 煎蛋

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地方的科學家在新發現的天體行星和數學常數之間發現了令人愉悅的巧合。新發現的一顆行星pi Earth,地球大小,因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圈而得名。

在分析2017年由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K2任務獲取的數據時,研究人員發現了關於這一行星的線索。通過今年早些時候使用地面望遠鏡網絡SPECULOOS對系統進行的校驗,研究團隊證實,那些信號代表目標位置存在一個行星在繞其恆星公轉。同時,計算發現,公轉周期是3.14天。

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EAPS)的研究生Prajwal Niraula說:「行星像發條一樣運轉。」他是論文的主要作者(《天文雜誌》前天發表)。

合著者Julien de Wit再論文裡說到:「如今,每個人都需要找點樂子。」

新行星編號為K2-315b;它是在K2數據中發現的第315個行星。

研究人員估計,K2-315b的半徑是地球半徑的0.95,約與地球大小相當。它繞著一顆低質量恆星運行,後者大小約為太陽的五分之一。行星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速度高達每秒81公裡。

儘管其質量尚未確定,但科學家懷疑與地球近似。但是pi星可能不適合居住,考慮一下高中的學過的牛頓動力學,它的公轉速度與軌道半徑相關——離恆星越近,速度越大。所以行星地表溫度可能有450開爾文。

研究人員說,pi星在其它方面可能是一個有前途的候選人,如測試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探索行星大氣的細節。目前,該團隊正在搜集其他數據,如來自NASA的TESS任務的數據集,還調用Artemis和SPECULOOS網絡的其餘直接觀測太空,以尋找更多的類地行星

Niraula說:「將來會出現更多有趣的行星,又正好趕上JWST,如果有了更好的算法,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找到更小的行星,甚至像火星那麼小的。」

https://phys.org/news/2020-09-astronomers-earth-sized-pi-planet-day.html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神奇的「圓周率」行星,公轉周期3.14天
    Pyle, Christine Daniloff, 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近日宣布,他們在克卜勒望遠鏡2017年採集的數據中發現了一顆神奇的「圓周率」行星。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是3.14個地球日,與圓周率「π」的值出奇地一致。這顆名為K2-315b的行星大小和地球差不多,直徑大約是地球的95%。但它究竟是不是類地行星還不能確定,因為天文學家目前還不清楚它的質量。
  • 科學家發現神秘「π星球」:公轉周期3.14天,還與地球同一個size
    天文學家熱切研究星球,渴望在茫茫的宇宙中,找到與地球相近的行星,找到生命,甚至找到外星文明。近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一顆體積與地球相近的「π星球」,它的公轉周期為3.14天,因此被研究團隊暱稱為π星球。研究團隊將發現發布於《Astronomical Journal》。
  • 最理工科的星球,π星球,每3.14天公轉一周
    通過舊的克卜勒望遠鏡數據,他們找到了一個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該行星的公轉周期正好等於π,也就是3.14天。 近幾年科學家在一些較遠的恆星周圍發現了大量圍繞其公轉的地球大小星球。 現在MIT的科學家們公布了一個行星,它的公轉周期正好等於圓周率,3.14地球日。
  • 公轉周期為3.14天!「π行星」和地球太像了,上面有生命嗎?
    據報導,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團隊們,於近日公布了一項最新的觀測成果,在宇宙中,發現了一顆大小和地球相仿的行星,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為3.14天,因此,科學家們又稱它為「π行星」。「π行星」真正吸引人的點是,它的運轉周期是3.14天,看到這裡,對於這個數據相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了,因為這就是類似於地球上科學家們發現的圓周率的π值。
  • 比鄰星軌道上的行星:該行星存在液態水?公轉周期短!
    ,繞著比鄰星公轉。從地球到比鄰星的距離為1.3秒差距,探測器以1/5光速行駛,大約需要20年即可抵達。比鄰星的質量至少是地球質量的1.3倍,是一顆紅矮星,比太陽小得多。其行星的公轉周期也很短,僅需11.2天。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大衛·凱普說:「如果你試圖選擇你最想要的星星類型,那麼就是它了。這讓人興奮不已。」
  • 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為365天。那太陽繞什麼公轉呢?周期又為多少?
    我相信,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中,行星繞著恆星公轉,而恆星則保持現有的位置恆定不動。今天我要告訴你,這個認知是錯誤的,恆星也會進行公轉運動!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由近到遠處於第三的位置,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大約為24小時,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大約為365天。離太陽越近,公轉周期就會越短,像離太陽最近(大約距離太陽5970萬千米)的水星,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大約為88天。而離太陽最遠(大約距離45億千米太陽)的海王星繞著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大約為164年。
  • 質量是木星的11倍,公轉周期1.5萬年,這樣的行星第一次見
    它們有的距離宿主恆星只有幾百萬公裡,公轉周期甚至不足24小時,表面溫度也可以高達數千攝氏度。它們不僅刷新了科學家對行星及其形成模型的認知,還讓很多人以為系外行星都是這樣的。最近,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一顆距離宿主恆星非常遙遠的系外行星。它和宿主恆星如此之遠,以至於要花掉整整15000年,才能公轉一圈!這也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軌道半長軸如此驚人的行星。這顆系外行星的名字叫做HD 106906 b,是一顆非常巨大的氣體行星。
  • 地球大小「π行星」軌道周期約3.14天
    麻省理工學院官網21日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π行星」,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樣的軌道周期數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研究人員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2(克卜勒任務2)計劃獲取的數據中發現了這顆行星存在的信號。今年早些時候,在使用從地面觀測的網絡望遠鏡SPECULOOS系統歸零調節時,研究小組證實了這是一顆行星圍繞其恆星轉動的信號。
  • 地球大小「π行星」軌道周期約3.14天
    麻省理工學院官網21日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π行星」,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樣的軌道周期數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  研究人員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2(克卜勒任務2)計劃獲取的數據中發現了這顆行星存在的信號。
  • MIT科學家發現「π星球」:近似地球大小,3.14天公轉一圈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星球」。這顆行星的大小和地球相似,每 3.14 天圍繞其恆星公轉一圈——這與圓周率π恰好吻合,「π星球」的暱稱由此而來。研究小組最近梳理了這些數據,才發現了可能是之前遺漏的信號,於是他們今年多次利用 SPECULOOS 望遠鏡網絡對其進行觀測,進一步確認了它確實是以 3.14 天為一個周期,繞著一顆紅矮星公轉。
  • MIT科學家發現「π星球」:近似地球大小,3.14天公轉一圈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星球」。這顆行星的大小和地球相似,每 3.14 天圍繞其恆星公轉一圈——這與圓周率π恰好吻合,「π星球」的暱稱由此而來。有關該行星的數據是在 2017 年被 NASA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捕獲的,當時望遠鏡正在執行第二次觀測任務(K2 任務)。
  • 「比鄰星」系統可能潛藏一顆更小行星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再次證實,有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距太陽最近恆星「比鄰星」旋轉,該行星名為「比鄰星b」(Proxima b),質量為1.17倍地球質量,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公轉周期為11.2天。  4年前,HARPS光譜儀首先發現了「比鄰星b」。
  • 解碼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遠日點蠕動漂移
    不難發現,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處在蠕動漂移ing(或進動漂移)狀態中。其漂移速率約為每58年延後一天,周期約為21000年。由此倒推,中國農曆夏至日與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重合的時間為公元1250年(南宋期間),距今770年前。在這770年期間,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由夏至日延後蠕動漂移了13天左右。同樣,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由冬至日延後蠕動漂移了13天左右。
  • 研究人員發現「超級地球」 公轉周期36天(圖)
    研究人員發現「超級地球」 公轉周期36天(圖) 2014-07-01 16:55:185倍 ●可能存在液態水  研究人員新近發現一顆距離地球僅16光年的行星,質量約為地球的5倍,處於紅矮星「宜居帶」,可能存在液態水。
  • 僅需要3.14天!克卜勒發現K2-315b行星高速繞星運行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外星世界,該世界每3.14個地球日繞著它的宿主恆星運行一次,這與著名的數學常數π非常接近,圓周率與直徑之比為圓周率。(π是無理數;其小數點右邊的數字將永遠存在。)克卜勒發現外星僅需要3.14天能繞星運行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地方的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地球大小的外星球,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次。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的研究生,研究主要作者普拉伊瓦爾·尼拉拉在一份聲明中說:「行星運動像發條一樣。」
  • 科學家發現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 地表溫度176攝氏度
    DoNews 10月11日消息(記者 丁凡)近日有外媒報導,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一軌道周期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 科學家發現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 地表溫度176攝氏度
    DoNews 10月11日消息(記者 丁凡)近日有外媒報導,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一軌道周期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 比鄰星周圍的行星可能不止一個
    比鄰星b。ESO還記得半人馬座比鄰星b嗎?半人馬座比鄰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而半人馬座比鄰星b是一顆圍繞它運行的類地行星。這顆行星位於它主星的宜居帶。半人馬座比鄰星b的發現,是人類當前系外行星搜捕行動中的一道分水嶺。原因就在於它是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且不可能有其它行星再出其右。這意味著對它作進一步研究十分方便。
  • 小科普:八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與公轉自轉周期,看一遍就能顯擺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各大行星繞行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的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49,600,000千米,也就是一個天文單位,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圈的時間是365日5時48分46秒。實際上是比365天多一點的,如果一年按365日安排,那麼四年就會多出23時15分4秒,所以差不多每四年設一個閏年。
  • 「π地球」:發現一地球大小的星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次
    我們都知道π是圓周率,是一個數學常數,為一個圓的周長和其直徑的比率,其值為3.14......。麻省理工學院和其它地方的科學家以令人愉悅的天文和數學結合,發現了一個稱為「π地球」(pi Earth)的星球,這是一個如地球大小般的行星,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次,其軌道使人聯想到著名的數學常數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