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地方的科學家在新發現的天體行星和數學常數之間發現了令人愉悅的巧合。新發現的一顆行星pi Earth,地球大小,因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圈而得名。
在分析2017年由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K2任務獲取的數據時,研究人員發現了關於這一行星的線索。通過今年早些時候使用地面望遠鏡網絡SPECULOOS對系統進行的校驗,研究團隊證實,那些信號代表目標位置存在一個行星在繞其恆星公轉。同時,計算發現,公轉周期是3.14天。
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EAPS)的研究生Prajwal Niraula說:「行星像發條一樣運轉。」他是論文的主要作者(《天文雜誌》前天發表)。
合著者Julien de Wit再論文裡說到:「如今,每個人都需要找點樂子。」
新行星編號為K2-315b;它是在K2數據中發現的第315個行星。
研究人員估計,K2-315b的半徑是地球半徑的0.95,約與地球大小相當。它繞著一顆低質量恆星運行,後者大小約為太陽的五分之一。行星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速度高達每秒81公裡。
儘管其質量尚未確定,但科學家懷疑與地球近似。但是pi星可能不適合居住,考慮一下高中的學過的牛頓動力學,它的公轉速度與軌道半徑相關——離恆星越近,速度越大。所以行星地表溫度可能有450開爾文。
研究人員說,pi星在其它方面可能是一個有前途的候選人,如測試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探索行星大氣的細節。目前,該團隊正在搜集其他數據,如來自NASA的TESS任務的數據集,還調用Artemis和SPECULOOS網絡的其餘直接觀測太空,以尋找更多的類地行星。
Niraula說:「將來會出現更多有趣的行星,又正好趕上JWST,如果有了更好的算法,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找到更小的行星,甚至像火星那麼小的。」
https://phys.org/news/2020-09-astronomers-earth-sized-pi-planet-d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