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琪評《印加帝國的末日》︱印加帝國因何而潰敗

2021-01-18 澎湃新聞

與當今的世界格局不同的是:直至十五世紀,歐洲一直是非洲和亞洲的窮鄰居。亞洲的香料、陶瓷和絲織品,非洲的黃金等無一不是歐洲人所渴求的產品。文藝復興時期對地理認知的擴展、重商主義思想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專制主義王權的發展、天主教對擴張其信仰的渴望等因素讓具備了遠洋航海基礎的兩個伊比利亞半島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了其他歐洲的前面。1494年,兩個天主教國家間締結了《託德西裡亞斯條約》,確定在新發現世界中的勢力範圍分布。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理大發現」,被譽為全球化的開端,而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貪婪和欲望同樣存在著。

在獲取財富、地位和榮耀的憧憬下,大批中下層西班牙人背井離鄉,成為徵服者,赴新世界找尋自己的夢想。徵服者的舉動使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墨西哥等地相繼陷落。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通過綁架阿茲特克國王蒙特祖瑪二世(Montezum II)攫取了阿茲特克帝國的控制權、搶奪到大量黃金和寶石,並在隨後反抗過程中屠殺了大量印第安人,實現了對阿茲特克帝國的徵服。這一過程無疑成為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之後徵服印加帝國提供了一個範例,讓後者得以憑藉更少的人力成功實現對另一個土著人帝國的顛覆行動。

《印加帝國的末日》

回顧這一段歷史,恰如霍布斯筆下所描繪的自然狀態——相互敵視的戰爭狀態,沒有寬恕和諒解,只餘下殘忍和血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印加帝國的末日》則把我們帶進了這段歷史。該書由美國人類學家金·麥誇裡所著,被認為是同類題材中的一部生動作品,故事從當代探險的角度切入,找尋印加人抵抗西班牙徵服者而建的遊擊戰爭總部——比爾卡班巴(Vilcabamba),進而逐步為讀者揭開印加帝國的神秘面紗。

拉丁美洲印第安文明

早在歐洲人到來以前,拉丁美洲區域居住著大量印第安人,其中尤以中國讀者最為熟悉的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最為有名、文明程度最高。事實上,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時,最初發源於當今瓜地馬拉地區、被譽為美洲印第安人文化搖籃的瑪雅文明已經衰落。無數大大小小印第安人部落遍布拉丁美洲區域,其中尤以北美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和南美秘魯的印加帝國最為強大,兩者在高海拔地區建立起各自的文明。與讀者所熟知的誕生於大河流域的亞洲、非洲古老文明不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高海拔地區的涼爽舒適顯然比低海拔地區潮溼炎熱更利於文明的誕生發展。而定居下來的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主要從事玉米種植為主的農業生產活動,飼養羊駝、火雞、豚鼠等家禽家畜,並在醫藥、建築、天文方面有著尤為突出的成就。在信仰方面,印第安人以自然崇拜為主,多信奉太陽神、月亮神等神祇。

印加帝國於十二世紀在南美安第斯山區的庫斯科地區興起,最初只不過是一個小國家而已,人口也不多。1438 年,帕查庫提(Pachacuti)罷黜其父親成為統治者以後,不斷拓展領土疆域,逐步使之成為一個包括如今的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等地在內、疆域跨越四千公裡的大帝國。以「太陽神之子」的身份進行統治的,既享有政治權力,又是宗教首腦。從帕查庫提成為統治者至1533年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人處死的九十餘年的時間裡,印加帝國實際上統治著面積上三倍於現代西班牙的地區。但是,美洲大陸相對孤立的空間環境,不利於對外交流的開展,使得印第安文明在整體上發展緩慢。

印加帝國

為什麼印加帝國會潰敗?

在本土作戰的印加人具備了人數上的優勢,但為什麼西班牙人面對百倍於己的差距中,硬生生地撼動了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一個在疆域面積三倍於現代西班牙的南美土著帝國,就這麼在兩個世界的碰撞中輕易地潰敗?

在《印加帝國的末日》中,麥誇裡以優美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以視覺化般的體驗為讀者提供了充滿血腥、令人震撼、旋即又扼腕嘆息的場景:一百六十八名徵服者面對百倍於己的人數,俘虜印加帝國最高統治者阿塔瓦爾帕,並殺死打傷六七千印第安人這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再甘心繼續成為傀儡國王的曼可·印加率領大軍包圍被西班牙人佔領的庫斯科,十至二十萬印加大軍對區區一百九十六名西班牙人,付出慘烈代價但卻久攻不下,最終西班牙人方面得到了增援,印加大軍不得不黯然撤退。通過對當時印加帝國和西班牙各方面力量的詳細描述,陸續給出了解釋:天花病毒、槍炮類的進攻型火器、鋼鐵鑄造的冷兵器和防具,其中特別是馬匹在戰場上的運用、西班牙徵服者的突然襲擊戰術和印加帝國內因王位繼承而引發的內戰等等。

綜合來看,印加帝國的潰敗可以歸結為內外兩層原因。在印加帝國內部,王位的繼承制度是一個尤為重要的原因。印加老國王瓦伊納·卡巴克(Huayna Capac)去世後,瓦斯卡爾(Huáscar)與阿塔瓦爾帕之間發生繼承權之爭,因為雙方都得到相應的軍事力量支持,內戰隨即爆發。王位的繼承也使得其餘沒有多大實力的王子對自己的未來憂心忡忡,面對自身地位和生命隨時有可能不保,其中就有選擇西班牙人合作,使得印加帝國上層產生分化。可以說,西班牙的勢力在印加帝國王位爭奪之時抵達,純屬歷史的巧合,但印加帝國自身存在的原因,使得西班牙徵服者更容易地得手了。

其次,印加人雖然也有高超的技術工藝水平,例如他們如何使用巨大的磨製石塊來建造城市至今仍是未解之謎,但西班牙在技術、戰術上的優勢更顯著,也更加適合戰爭。槍枝、火炮發出的巨大聲響和破壞力,徹底震撼了敬畏神明力量的印加人;突襲戰術和馬匹在戰場上的運用,讓沒有馴養出大型牲口的印加人難以組織有效的抵禦;鋼鐵製成的盔甲有效地保護了西班牙人,而刀劍則極大地對印加人造成了傷亡。此外,西班牙方面還擁有比技術手段造成更大殺戮的另類武器——病菌,雖然它的最初運用並非刻意。根據美國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的分析,在技術上的差異以外,他認為印加帝國敗亡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免疫力差異方面。在戴蒙德看來,亞歐大陸的居民在不斷的生活繁衍和馴養大型牛馬等大型牲口中,接觸感染到各種各樣的病毒,在不斷與疫病抗爭的基礎上,逐步具備了相應的免疫力。與之相比,美洲的印第安人並未具有相應的條件來獲得免疫力,病菌造成傷害的可能性遠遠要超出想像。於是,病菌隨歐洲人一起抵達美洲,造成的印第安土著居民的死亡遠遠超過戰爭的殺戮。天花病毒在美洲的受害者不計其數,其最有名的受害者就是印加老國王瓦伊納·卡巴克,雖然各類文獻對他去世的確切時間存在矛盾,但瓦伊納·卡巴克因感染天花而去世卻是不爭的事實。

《槍炮、病菌與鋼鐵》

來自異種文明的碾壓

僅以技術和免疫力方面的差異,在筆者看來,仍不足以全面地解釋印加帝國的潰敗。而從文化角度來看,就可以發現雙方之間存在著更大的鴻溝。在西班牙人抵達之時,印加文明尚處於青銅器文明階段,而與之相比,南美洲大陸東部的部落則更為落後,仍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代表當時歐洲的文明成就的西班牙人與代表美洲印第安人文明成就的印加人存在著極大的不同,從而造成歐洲文明對印第安文明的碾壓之勢。

首先,對貴金屬的欲望成為雙方間理念差異的鴻溝。僅以對金銀的態度為例,就可以發現彼此間的這種理念上的差異。印加人具備了金屬冶煉的能力,而他們把金銀器用於祭祀、裝飾,並未能將相應的能力往生產、戰爭方面擴展。印加人也發現了合金的優點,即在軟質的黃金當中加入銅,可以使之更為堅硬,但這樣的發現也僅限於裝飾神像和寺廟,使之更為耀眼閃亮,或製成為印加王的飾品,以彰顯其太陽之子的宗教身份。另一方面,重商主義影響下的歐洲,金銀是國家財富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眾人不惜一切手段和代價獲取的目標。因此,對金銀的貪慾、對地位的渴求使得西班牙徵服者自然地把印加帝國作為劫掠的首要目標。

其次,信仰等精神因素對向外擴張行動的助力作用。這一點在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一方面,對傳播信仰的狂熱追求,以及由此帶來的榮譽感成為西班牙人海外擴張的一大動因。從細節方面不難看出,從西班牙人開始遭遇印加帝國之初到完全覆滅這個帝國的短短四十年時間裡,天主教在印加帝國內得到了迅速的傳播。1533年7月26日,西班牙徵服者在卡哈馬卡城的廣場上絞殺了已經被俘八個月的印加帝國統治者阿塔瓦爾帕,只有一名教士在一側為之祈禱。而到了1572年9月24日,印加最後一位君主圖帕克·阿馬魯(Túpac Amaru)在庫斯科被處決的時候,「大教堂裡也響起了鐘聲,城中所有的修道院和教區教堂裡的鐘隨後也都被敲響了」。在印加帝國的核心城市中,原有的印加宗教場所已被天主教的教堂完全取代,印加人面臨著原有信仰文化被剝奪的過程。另一方面,在徵服過程中,西班牙人方面並未對大量殺戮土著居民產生心理負擔。狂熱的信仰因素為他們提供了心靈上的安慰劑:他們為信仰而戰是榮耀的事情,況且異教徒根本上就不是同類。

第三,語言文字系統對信息傳播能力的影響巨大。西班牙人方面已形成了全面的語言文字系統,書面上通過文字傳遞各種信息,而作為南美文明的傳承者,印加人竟然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統,這在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管理過程中是難以想像的。印加人在社會交流過程中的通用語言是魯納斯密語(runasimi),僅限於口語,後來西班牙人把它錯誤地記錄成克丘亞語(quechua),並使用西班牙語進行拼寫並沿用至今。書面上,因為沒有文字,只能使用結繩語(quipo)傳遞信息,需要專人負責結繩和解讀。由於歷史上沒有留下相應記錄,這種如何給結繩編碼和解碼的方式已經失傳。且不論結繩語多麼具有印第安特色,通過結繩來傳遞信息的數量和質量方面令人懷疑,事實也證明了雙方所掌握的信息至少是極不對稱的。

結繩文字

史料文獻缺乏留下的遺憾

沒有文字、僅使用已經失傳的結繩語的印加人已經無法解讀本民族留下的記錄。他們的歷史只得通過西班牙語得以流傳。但是,只是西班牙編年史作家留下的印加歷史版本之間差異明顯:不同訪談對象、作者本人的寫作時間、拼寫錯誤、精力和記憶力等等主客觀因素無一不影響著文獻的準確性。面對西班牙一方眾多的史料,印加土著一方能提供的史料僅限於三份:印加王蒂圖·庫西(Titu Cusi)向西班牙修士口述的《印加版秘魯徵服記》、印歐混血編年史作家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的《印卡王室述評》,以及土著人費利佩·瓦曼·波馬·德·阿亞拉(Felipe Huamán Poma de Ayala)的《新歷史與偉大政府》。因此,印加王伊納·卡巴克確切去世的年份、阿塔瓦爾帕是否也曾有計劃殲滅西班牙徵服者、其被處決是否因為印加帝國內部有人告密等問題還難有準確的定論。這些問題的最終定論,還有待歷史學家發掘出更有說服力的文獻材料。

另外,徵服者的主觀臆斷所造成的錯誤仍舊顯示在現有的語言之中。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是哥倫布自以為航行到了印度,而西方人在意識到這一錯誤以後,只得把他發現的地方改為了「西印度群島」。西班牙徵服者的臆斷在印加帝國留下的謬誤更多:「印加」一詞本身僅指是國王或王族,「印加帝國」應作「塔萬廷蘇尤」(Tawantinsuyu),意即「四個部分的集合」。德拉維加在其所著的《印卡王室述評》一書中特意提到,通用的克丘亞語中沒有西班牙語的「g」字母,因此,inga(印加)這種拼寫方法是不對的,正確的應為inka(印卡)。而在現實中,不少的謬誤反倒成為了固定俗成得以延續了下來。

不同於多元文化在當今世界共同發展的情況,五百年前印第安文明與歐洲文明遭遇的那一刻,印第安文明雖有自身發展的方向,但終因其遲滯,被外來文明打開了缺口,從而迫使其做出改變。印加帝國就是在兩個世界的碰撞過程中發生了分崩離析,徹底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印加帝國雖然覆滅,但他們的影響和貢獻至今依舊存在於世界文化之中。同時,印加人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謎團,讓研究者始終無法解析其中的奧秘:他們是如何在未使用任何機械的情況下,使用巨大的石塊搭建起其宏偉的建築和城牆的?印加人留存的結繩語是否能找到某種解讀方法?一個燦爛文明的成就不該就此埋沒,問題的答案或許有待於後人偶然的發現,使真相重見天日。

相關焦點

  • 印加帝國的歷史敘事
    說起來厄、秘兩國都是安第斯國家,白人比例不高,黑人幾乎沒有,由於印加帝國這段歷史,兩國都有拉美最多的講克丘亞語(當年印加帝國的通用語)的土著以及混血的梅斯蒂索人。應該說,二者文化傳統最為相近,但是國際關係長期以來卻搞得如此緊張,雙方多次兵戎相見,即便和平共處,也往往寧可各自與傳統差異更大的實體(如厄瓜多與哥倫比亞、秘魯與玻利維亞)聯合,也不願重溫印加舊夢。
  • 短暫而又輝煌的印加帝國
    馬丘比特城這座失落之城,被層層山脈所包圍著,真的是一個「失落之城」,由巨石搭建而成的龐大古城,它位於安第斯山脈海拔近3000米高的崇山峻岭中,直到1911年,賓翰教授歷經萬險才找到這座城市,印加帝國曾經是南美洲最先進完善的古文明,但是後來被西班牙人無情的摧毀,這裡小編想要吐槽一下,感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了很多古文明呢
  • 印加帝國:古時就有公路網
    為保持印加帝國的統一、把各個局部地區一一沙漠、山區、林區變成一個完整的王國,道路交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公路網的建成應當說是這個國家最重大的成果。研究印加人歷史的學者們得出的結論是印加人的道路工程「極為有用,是為人類做了一個極其實在的工程」。印加人的公路分為兩個部分:王家公路之一,即穿越安第斯山的一條。
  • 原產於拉美的瑪卡,究竟是印加帝國的人參,還是印加帝國的蘿蔔?
    印加人十分推崇瑪卡,認為瑪卡系天神的贈禮,在舉行祭典時,瑪卡與玉米、藜麥、馬鈴薯等作物一同被列為珍貴供品,瑪卡也與其他植物調合成飲料,供祭典時伴隨歌舞飲用。另外,瑪卡是士兵最佳的營養補給品,利於出徵作戰。顯然,在前哥倫布時期,瑪卡在飲食、醫藥、宗教、文化等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 從黑暗森林法則看西班牙徵服印加帝國
    不久皮薩羅探險隊到達印加帝國的通貝斯,與印加帝國進行了首次接觸。印加帝國貴族對遠道而來的西班牙人熱情接待,皮薩羅等人見到印加帝國大量的金銀財寶十分震驚,堅定了徵服印加帝國的決心。在對印加帝國進行幾個月的深入了解後,皮薩羅留率探險隊返回巴拿馬,向西班牙政府報告此次發現。
  • 169個西班牙人,滅亡了10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
    說到印加帝國,我們知道它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印加帝國主要位於南美洲西部。它的人口在其國力的巔峰時期有1000萬人,當時它的面積約為100萬平方公裡。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個帝國竟然被169名西班牙人摧毀了。是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指揮了169個西班牙的印加帝國的毀滅。
  • 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又譯麻丘比丘)是一處印加秘魯遺址,位於秘魯境內的庫斯科,建於約公元1500年。其坐落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被熱帶叢林包圍著,是秘魯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印加帝國的遺蹟,也被稱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 在安第斯山脈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很多印加帝國的遺蹟
    當阿塔雅爾帕被數死後瓦斯卡爾帶領著數以百萬的印加人來到了安第斯山,然後在這隱秘的叢林中建立了宏偉的城市。他們將大量的寶物轉移到新的城市,想要在未來的某一天重振印加帝國的雄風。可是,可能由於癌疫、疾病等原因,或是其他的天災人禍,印加人大量地死亡並且逐新消失在叢林之中。考古學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猜測呢?
  • 兩千萬人口的印加帝國,被不到兩百人的歐洲人徵服了
    印加帝國位於今天的南美洲西部高原,秘魯,哥倫比亞和周邊地區,帝國興盛的時候有2000萬人口,面積達到200萬平方公裡。但是印加帝國持續的時間比較短,從1438年帝國建立到1533年被西班牙人滅亡,差不多只有100年。只相當於度過了明朝中期的那一段時間。
  • 參觀馬丘比丘世界雙遺產,尋找丟失的印加帝國
    印加文明是美洲最古老的三大文明之一,有著無限的神秘色彩,而作為其發源地和發源地的安第斯山脈,更是令人嚮往的探險之地。在這些人中,以馬丘比丘最為著名,被稱為「丟失的印加帝國」,如今也是世界七大新奇蹟之一。每一天,從世界各地,都有許多人慕名而來,路途的艱辛也讓遺址增添了太多的憧憬。
  • 【看世界】朝聖馬丘比丘 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
    本網將整理推出王作鵬部分攝影作品,今日發布馬丘比丘——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純淨詭異的七色海    馬丘比丘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在奇楚亞語Quechua「古老的山」之義,是秘魯一個著名的印加帝國遺蹟,西北方距庫斯科130公裡,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 印加帝國「失落之城」馬丘比丘的10大秘密
    依偎在安第斯山高高的山坡上的馬丘比丘遺蹟不斷呈現出印加帝國神秘的不解之謎。儘管這個考古遺址每年吸引著許多人來到秘魯,這10個深藏在歷史長河裡的秘密卻鮮為人知。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馬丘比丘廢墟,馬丘比丘是印加帝國鼎盛時期的遺蹟。
  • 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遺址!
    馬丘比丘遺址(西班牙語:Machu Picchu,奇楚亞語:Machu Piqchu,其意為「古老的山」)是秘魯一個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蹟,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上城區即城市區,位於遺址的西側,主要由神廟、祭壇和貴族宅邸組成。城市區的西部分為男子區和宗教區,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加王宮和大塔樓,其石牆精美程度令人讚嘆。
  • 馬丘比丘天空之城,這裡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
    馬丘比丘,天空之城,由於其聖潔、神秘、虔誠的氛圍,這裡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這座被印加帝國遺棄的古城,修建於公元15世紀中葉,坐落在海拔約2350米的安第斯山脈上,因其絕佳的地理位置,而遲至20世紀初才被發掘,進而廣為人知。
  • 神秘的印加帝國真的覆滅了麼?
    村民們喜歡喝玉米啤酒——這個習慣從印加時期一直流傳至今。和山上的村民一樣,生活雖然清貧,他們卻早已學會苦中作樂。戴著白帽子,穿著顏色鮮豔的鬥篷,裝飾著緞帶和亮片,過得興高採烈。他們甚至都沒有察覺我們的到來,或許500多年來他們一直這樣後知後覺,就如同當年沒有發覺西班牙人的入侵。穿著傳統服飾的蓋丘亞婦女我問Efrian這裡的人是不是信天主教。
  • 一顆小植物,竟讓印加帝國稱霸美洲5個世紀
    千百年來,印加文明在世人眼中始終是一個謎。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荒涼高地上,空前絕後的印加大帝國究竟如何平地而起,世人不得而知。
  • 展覽預告:「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即將開展
    沒有文字的印加帝國是如何創造他們獨有的密碼來傳遞訊息?中國和秘魯相距萬裡,在文化深處又有著怎樣奇妙的緣分呢?想揭曉這一切的謎團,就來由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經視攜手帶來的「秘魯古代文明」展觀展吧!透過本次展覽的157件/套文物精品,共同領略秘魯古代文明的神奇爛漫與璀璨輝煌,一道去尋找那令人激情澎湃的印加帝國!展覽預告:「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即將開展文末有小彩蛋哦!
  • 初秋信使送來神秘邀請 26日起去湘博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
    (視頻:「秘魯古代文明展 ——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將於2020年9月26日在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一廳拉開帷幕。文末有彩蛋哦!)2020年9月18日,星辰全媒體記者從湖南省博物館獲悉,「秘魯古代文明展 ——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將於2020年9月26日在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一廳拉開帷幕。展覽以157件/套文物精品,帶星城市民遊客共同領略秘魯古代文明的神奇爛漫與璀璨輝煌,將持續至2021年1月5日。
  • 「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湘博開幕
    華聲在線9月2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歐蓉 李葉)9月25日晚,「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秘魯駐華大使路易斯·克薩達致辭。展覽展出了來自11家秘魯知名博物館的歷年重大考古發現代表性文物157件(組),包括陶器、金屬、紡織品、木乃伊等,展覽通過《文明初現》《眾星璀璨》《群雄逐鹿》《四海歸一》4個單元,以14個文明串聯,講述了從安第斯山區的第一次統一,區域文化紛呈發展,到跨區域政治體系的建立,再到印加人徵服整個安第斯地區,建立起強盛的國家,帝國達到頂峰,至最後被西班殖民者滅亡的恢宏歷史。
  • 世界新的七大奇蹟之一,神秘而神聖的美洲印加帝國遺蹟馬丘比丘
    居現代考古得知,在11世紀至16世紀,印加帝國一直統治著中美洲。在印加帝國橫掃中美期間,印加人在2400米的安第斯山馬丘比丘山頂,從14世紀早期開始建造了數百座石結構建築物。傳說和神話表明馬丘比丘從很早以前就被尊為印加人的神聖之地。不管馬丘比丘的起源是什麼,印加人把這個與世隔絕的山頂城堡變成了一個5平方英裡的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