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帝國的歷史敘事

2021-01-09 經濟觀察網

秦暉

剪不斷理還亂的「南北關係」

在印加帝國及其以前以後的歷史上,以基多為中心的北方(今厄瓜多)和以庫斯科為中心的南方(今秘魯)的關係一直是剪不斷、理還亂。南北方的徵服與反抗輪迴了好多次:先是印加人向北徵服基多,再是基多的「朱棣」南下「靖難」,接著西班牙人又在南方人支持下,北上徵服了基多。

這種關係到了殖民時代乃至獨立國家時代似乎還沒有完。後來拉美獨立戰爭中,蘇克雷的獨立軍又從北方的厄瓜多解放了南方的秘魯,他因此成為厄、秘共認的獨立英雄,但是厄、秘卻不能共屬一國。塔基戰役粉碎了秘魯兼併厄瓜多的企圖,厄再北屬玻利瓦爾建立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大哥倫比亞解體後,厄與秘魯各自成為獨立國家的局面穩定下來,但兩國的邊界卻一直不能劃定,成為國際上著名的敏感地區,兩國關係也長期對立,導致在19-20世紀四次發生領土戰爭(1858、1941、1981、1995),直到1998年兩國籤署「永久和平協定」最後解決了邊界問題,才換來迄今已20年的兩國友好。

說起來厄、秘兩國都是安第斯國家,白人比例不高,黑人幾乎沒有,由於印加帝國這段歷史,兩國都有拉美最多的講克丘亞語(當年印加帝國的通用語)的土著以及混血的梅斯蒂索人。應該說,二者文化傳統最為相近,但是國際關係長期以來卻搞得如此緊張,雙方多次兵戎相見,即便和平共處,也往往寧可各自與傳統差異更大的實體(如厄瓜多與哥倫比亞、秘魯與玻利維亞)聯合,也不願重溫印加舊夢。顯然,這與歷史上那種傳統的「南北矛盾」有關,南北兩個中心搶奪皇權的殘酷鬥爭給雙方帶來的傷害都太大了。

誰是拉美民族主義之源

在今天的民族主義和反殖民主義敘事下,英勇不屈、死在西班牙人手裡的盧米尼亞維已經被塑造成為厄瓜多歷史中的民族英雄。不僅在當年被他毀掉的基多城裡立有他的塑像,我甚至在遭大屠殺的「血湖」附近的奧塔瓦洛鎮上,都見到過這位印加將軍的紀念碑。

但是在當時,不僅暴君阿塔瓦爾帕遭到南方印加人的普遍仇恨,北方今厄瓜多地區的很多土著也與盧米尼亞維為敵並投靠西班牙人。當然,很多土著後來吃了西班牙統治的苦頭,又起來反抗,但這是後話。當時他們都參加了與西班牙人的聯盟。盧米尼亞維最後成了窮途末路的孤家寡人,抓住了他的也仍然是土著兵。

如今人們對西班牙人的成功,貶之者常歸因於他們奸詐無信,突然襲擊。褒之者則強調他們裝備先進,「落後就要挨打」。但是,如果說皮薩羅突襲阿塔瓦爾帕確實是乘人不備,貝拉爾卡薩爾一路打到基多也能算是突然襲擊嗎?假如只靠裝備先進就能必勝,他們又何必要這麼多的土著參戰?但假如不能,他們又何以不擔心這麼多土著兵倒戈相向?

最後,如果把盧米尼亞維理解為今天民族主義意義上的民族英雄,那麼多支持西班牙人的庫斯科-卡尼亞裡土著又是什麼?是「漢奸」嗎?假如是,那麼完全站在他們立場上說話的加西拉索,為什麼又會在今天被稱讚為「真正美洲主義的最早表現」、「代表最高的秘魯激情」,被視為不是殖民主義、而是拉美民族主義的文化先驅?這個痛斥印加暴君而支持西班牙人、但又放聲謳歌印加先民先王的史學家,這個本身就是印加王族與殖民軍官的混血後代的文化名人,在今天的民族主義話語中又該如何定位呢?

這裡有個問題,即很多瓦斯卡爾一方的印加人後來順從了西班牙人,他們筆下的印加暴君阿塔瓦爾帕兇殘無人性一如上述。《印加王室述評》的作者加西拉索就是一個典型。筆者在上篇引述了他的許多記載。那麼他們的說法可信嗎?他們是否會因王位爭奪而在敘事時持有偏見呢?

以加西拉索而言,他作為印加王室成員和第一代梅斯蒂索人出生時,西班牙人進入庫斯科才僅5年,印加帝國名義上仍存在,只是瓦斯卡爾一系的印加王此時已受西班牙人控制。直到他21歲,一直生活在母系印加人中,可以說是個「愛印加也擁護西班牙」的作者。他自稱寫作是「出於對祖國(指印加)當然的愛」,是以「我見過,我去過,我聽說過,我到過」為基礎的紀實之筆。其名著《印加王室述評》的中譯序中引述了許多當代西方與拉美知識界、思想界對他的好評,說他對印加歷史的記載「比所有其他史學家的記述要完整得多」,具有「世界性決定意義的歷史權威」,是「道地的美洲作品,是關於徵服時期這個題材中寫得最好的作品」等等。這些評論大多出自進步人士或拉美民族主義人士。

另一方面,儘管這本書本身並不批評殖民統治,但18世紀在拉美發生圖帕克·阿瑪魯起義後,當局仍在西班牙所有殖民地查禁了這本書,認為它具有「煽動性和危險性」,因為它讚美了印加先民的好時光(儘管不是他母輩親歷的暴君時代),鼓勵了對印加文化的記憶。

顯然,加西拉索的歷史敘事儘管不是反殖民主義的,但卻是「美洲主義」或本土主義的,至少不會是殖民主義的。而他受到的批評,據中譯者介紹,也是說他「對印加歷史進行了『古化』(把時間提前)和『美化』(把印加帝國描繪成理想社會)」。所以沒有理由認為他對印加暴君的抨擊是基於醜化土著的殖民主義偏見。

當然中譯者忽略了這一點:就算沒有西方人對土著的偏見,但印加人內部的派別偏見,加西拉索就很難免。他對阿塔瓦爾帕恨之入骨,甚至把西班牙人捕殺他的奸詐手段也迴避了,但對瓦斯卡爾就很維護,把他塑造成受害的賢君。而事實上,對印加內戰的記述也有站在阿塔瓦爾帕一邊,指責瓦斯卡爾的,同時代的西班牙人胡安·德·貝坦索斯(其妻曾為阿塔瓦爾帕眾妃之一,他的書基本來自她的敘事,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他偏向阿塔瓦爾帕的原因)著的《印加人敘事》就把瓦斯卡爾描繪成一個暴君,他性格暴躁,目中無人,看不起出身相對低賤的阿塔瓦爾帕。他不斷羞辱阿塔瓦爾帕:殺死阿塔瓦爾帕的信使,強迫其部下男扮女裝遊街示眾等等。阿塔瓦爾帕的起兵在這本書中被寫成是忍無可忍、逼上梁山之舉——就像朱棣解釋他的「靖難」一樣。

但是阿塔瓦爾帕大屠殺的殘酷,貝坦索斯卻也只是迴避而無法辯解。對此,我一個中國學者自然沒有考證印加史的能力,但從中國的「宮鬥」邏輯看,這種事其實就是比誰更加心黑手辣,更好難言,更壞可斷。實際上,瓦斯卡爾未必就是賢君,阿塔瓦爾帕卻肯定是暴君。今人不必持印加人中的派性立場。宮廷政治的骨肉相殘貽害天下,說到底是專制制度之惡。印加內戰浩劫與明朝「靖難」浩劫,都是這樣來的。

「兩頭苦」的敘事

殖民統治惡劣,土著暴君殘忍,這種「兩頭苦」的敘事在著名的瓜曼·波馬手稿中體現得更典型。

與殖民地初年就在西班牙出版了名著而蜚聲於世的加西拉索不同,費利佩·瓜曼·波馬是個默默無聞的純粹土著。他於西班牙人佔領基多的那年出生在南方印加鄉村——比加西拉索年長4歲,也更接近基層社會。他的父親是地方小貴族,身份遠不如加西拉索母系那種首都王族之高貴。但與許多南方印加人一樣,由於反感北方暴君,也接受了西班牙的統治。波馬學會了西班牙語,曾在地方教堂和法庭做翻譯,也領教了殖民者的迫害:由於為土著人的地權辯護,他得罪了西班牙人法官,被解僱並且失去了土地,只得浪跡天涯。

到了晚年,他把在各地看到的西班牙統治劣跡寫成一千多頁的鈔本《第一部新編年史與善治》,對殖民者的種種惡行進行控訴,要求恢復土著政權。但他雖反對殖民統治,懷念想像中美好的先民歲月,卻也仇恨北方印加暴君,而且他既信天主教,也尊奉西班牙君主。所以他把這本書寫成向當時的西班牙君主菲利普三世陳情、投訴的形式,告訴皇上被貪官汙吏隱瞞的底層痛苦。他希望皇上能把權力交給土著,讓他們自治,而非派西班牙人來統治。而他主張的「善治」,就是在國王賜予的土著自治下,實行「土著美德、基督信仰和歐洲技術的結合」。

約在1615年,他以80歲高齡,在兒子陪同下流浪到當時殖民統治的中心利馬,輾轉託人(據說是個丹麥外交官)把此書帶到歐洲,希望獻給西班牙君主,卻不幸佚失。從此近300年無人知曉此事。直到1909年,這部手稿才在哥本哈根的丹麥皇家圖書館被學者發現,得到影印傳世。

如果說加西拉索的立場是非殖民者的「本土主義」,那麼瓜曼·波馬這本書顯然就是反殖民主義的早期文獻了。他雖然對西班牙君主有幻想——那個時代要求一個印加土著是共和派或者革命黨,顯然不現實。就是到後來,共和與革命也是先在拉美白人中形成的概念,而印加遺民一般都寄希望於「好皇帝」,對於剛剛經歷大屠殺的那一代人,寄望於西班牙君主似乎更合理。但是,他如此明確地反對殖民者統治,要求土著掌權,而且譴責西班牙人不遺餘力。比起謳歌印加文化但接受殖民統治的加西拉索來,瓜曼·波馬顯然「進步」多了。

然而,瓜曼·波馬不僅與加西拉索一樣憎恨印加暴君阿塔瓦爾帕,還對加西拉索不怎麼譴責的盧米尼亞維等「暴君幫兇」深惡痛絕,他筆下的盧米尼亞維殘酷而嗜血,是大屠殺的主要罪犯之一。這與我在基多看到的「民族英雄盧米尼亞維」的形象真有天淵之別!

如前所述,本土主義的加西拉索今天都得到肯定,反殖民的瓜曼·波馬更不用說了。但應當怎麼看他對「民族英雄」的如此記載呢?這些材料在厄瓜多學術界也引起討論。有人持否認瓜曼·波馬的指控,維護盧米尼亞維正面形象的正統觀點;有人則認為,抵抗殖民的壯烈和傳統的野蠻都應當承認,考慮那個時代的文明程度,應該是瑕不掩瑜;也有人認為,那時根本還沒有形成「民族」,何來民族英雄?盧米尼亞維「既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殺人魔王」。

作為爭論的旁觀者,我認為,作為印加帝國滅亡的同時代人,加西拉索與瓜曼·波馬痛斥大屠殺慘無人道,並不是基於現代才有的什麼觀念,就算考慮時代背景,以當時的野蠻風俗為如此出格的慘無人道辯解,也是缺乏說服力的。但瓜曼·波馬的敘事也並非不能質疑,除了他是給西班牙君主上書這一點外,南方印加人對北方暴君之罪的控訴也不能排除有派性的誇張。

但這並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加西拉索與瓜曼·波馬,他們一為王室成員,一為外省土著;一個接受殖民的加西拉索,一個反對殖民制度;前者基本不罵西班牙人,後者對西班牙人大加譴責。兩人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樣,但對北方印加暴君的仇恨卻是共同的。筆者覺得,這是理解印加帝國這個龐然大物為什麼會一朝瓦解的關鍵之所在。

「做自己人的奴隸」更好嗎

無獨有偶,西班牙人在中美洲遇到的另一個專制帝國,阿茲特克人的特諾奇蒂特蘭,也是類似的情況。當時的阿茲特克帝國也是儼然大國,窮兵贖武,擴張勢頭正勁,卻被西班牙人科爾特斯同樣區區幾百個徵服者給輕易拿下了。除了西班牙人在裝備和計謀上的優勢,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特諾奇蒂特蘭周圍諸邦土著都苦於阿茲特克暴君的橫徵暴斂,因而樂於與西班牙人聯手推翻帝國。前不久,我們在墨西哥城與國立人類學博物館副館長奧爾默·弗雷瑟教授交流時談到這個問題。奧爾默教授明確地說:阿茲特克帝國的一朝覆亡,就是因為其統治者殘暴不仁,周邊部落都受不了,當時已經發生饑荒,但皇帝還要大興土木,要民眾供糧供役,而且任意殺伐,草菅人命。「西班牙人來的時候,帝國百姓已經高度不滿,他們把西班牙人的到來看做一大機會,希望趁機擺脫帝國的暴政。於是他們紛紛與西班牙人合作。阿茲特克帝國這個龐然大物,就在一小撮西班牙人和特諾奇蒂特蘭周邊的無數城邦、部落、村莊的百姓和貴族的共同打擊下,稀裡譁啦垮掉了。」

最近看到郭學明先生的一段訪拉美感言,他看到智利南部分散落後的馬普切人部落堅持自主,前後抵抗印加帝國、西班牙人和獨立後的智利、阿根廷國家達300多年,感慨地說:「馬普切是個發人深省的現象。一個文明落後生活在貧窮地區的民族,徵服他們的過程長達幾百年。而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文明先進,社會共同體規模大,人口幾百萬,軍隊十到二十萬,可西班牙人只用幾百人,打了一兩場仗,就輕而易舉地全面徵服了。為什麼徵服龐大的帝國反倒容易?」

其實何止馬普切人。北美那些自由的印第安人部落,也沒有形成什麼強大的專制國家,可是北美的殖民者對付他們,也花了兩百年的時間。而且最後也只是佔了他們的土地,把他們趕進了保留地,卻沒能像奴役黑奴那樣,把他們變成奴役對象。但西班牙人不僅極快地滅亡了兩大土著帝國,而且後來的殖民統治,就是以主要奴役土著帝國遺民而成為與北美最大的不同點。西班牙人為什麼能?北美為什麼不能?

郭學明思考的結果是:「龐大帝國容易徵服,最重要原因是帝國的臣民已經被權力馴化了。只要把最高統治者解決了,整個帝國的臣民就會隨之馴服。人口很少的蒙古人和滿族人對中華帝國的徵服也是如此。集權專制國家對臣民的馴化,是國家抗徵服力弱的根本原因。人類馴化了植物、馴化了動物,在這個馴化過程中形成了權力,而人類又被權力馴化。」

而奧爾默則不同意權力馴化之說,她給出了問題的另一個答案:專制帝國往往統治殘暴,社會潛伏著太多的不滿。平時好像鐵板一塊,但一旦出現某種機緣,矛盾就全面爆發。外患觸發內變,一下就土崩瓦解了。阿茲特克和印加兩大帝國,表面上是被幾百個西班牙人滅掉的,實際上是內外矛盾一起爆發而垮掉的。我覺得其實兩個說法是一回事:權力馴化似乎是鐵板一塊,矛盾爆發就土崩瓦解。很多古代專制帝國都在這兩者間反覆循環,關鍵在於專制暴君給民眾帶來的傷害並不比殖民統治小。

過去在反抗殖民主義時,揭露批判殖民統治的黑暗是人們主要的任務。這種批判的歷史合理性應當肯定。但是它往往帶來一個偏向,即把前殖民時代的傳統專制塗上了一層玫瑰色。其實即便在那個時期,一些清醒者如魯迅也早就指出:「將淪為異族的奴隸之苦告訴大家,自然是不錯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著這樣的結論:到底還不如我們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隸好。」

在反抗殖民主義的時代,有識之士尚且能有這樣的見解,在殖民時代早已結束半個多世紀以後,還把一切問題都歸之於外部而不知自省,就更不可取了。固然人們往往當局者迷,歷史敘事有時也確實出於現實需要。西方人當年是殖民主體,他們進行自我批判那是政治正確,由皮薩羅的後人來批判印加專制,總有些「身份不宜」。而現代的厄瓜多作為一個小國,若干年前還與鄰國秘魯打過仗,盧米尼亞維被樹為民族英雄,除了因為他反抗西班牙人外,也難說沒有對抗南方鄰國的意思,他們在國際競爭中需要提振國民士氣,讓他們自我批判可能也勉為其難。但我們本是第三方,應該更能客觀也更深刻地看待他們的歷史吧。

相關焦點

  • 張維琪評《印加帝國的末日》︱印加帝國因何而潰敗
    這一過程無疑成為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之後徵服印加帝國提供了一個範例,讓後者得以憑藉更少的人力成功實現對另一個土著人帝國的顛覆行動。《印加帝國的末日》回顧這一段歷史,恰如霍布斯筆下所描繪的自然狀態——相互敵視的戰爭狀態,沒有寬恕和諒解,只餘下殘忍和血腥。
  • 印加帝國:古時就有公路網
    為保持印加帝國的統一、把各個局部地區一一沙漠、山區、林區變成一個完整的王國,道路交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公路網的建成應當說是這個國家最重大的成果。研究印加人歷史的學者們得出的結論是印加人的道路工程「極為有用,是為人類做了一個極其實在的工程」。印加人的公路分為兩個部分:王家公路之一,即穿越安第斯山的一條。
  • 短暫而又輝煌的印加帝國
    馬丘比特城這座失落之城,被層層山脈所包圍著,真的是一個「失落之城」,由巨石搭建而成的龐大古城,它位於安第斯山脈海拔近3000米高的崇山峻岭中,直到1911年,賓翰教授歷經萬險才找到這座城市,印加帝國曾經是南美洲最先進完善的古文明,但是後來被西班牙人無情的摧毀,這裡小編想要吐槽一下,感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了很多古文明呢
  • 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又譯麻丘比丘)是一處印加秘魯遺址,位於秘魯境內的庫斯科,建於約公元1500年。其坐落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被熱帶叢林包圍著,是秘魯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印加帝國的遺蹟,也被稱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 原產於拉美的瑪卡,究竟是印加帝國的人參,還是印加帝國的蘿蔔?
    印加人十分推崇瑪卡,認為瑪卡系天神的贈禮,在舉行祭典時,瑪卡與玉米、藜麥、馬鈴薯等作物一同被列為珍貴供品,瑪卡也與其他植物調合成飲料,供祭典時伴隨歌舞飲用。另外,瑪卡是士兵最佳的營養補給品,利於出徵作戰。顯然,在前哥倫布時期,瑪卡在飲食、醫藥、宗教、文化等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 從黑暗森林法則看西班牙徵服印加帝國
    不久皮薩羅探險隊到達印加帝國的通貝斯,與印加帝國進行了首次接觸。印加帝國貴族對遠道而來的西班牙人熱情接待,皮薩羅等人見到印加帝國大量的金銀財寶十分震驚,堅定了徵服印加帝國的決心。在對印加帝國進行幾個月的深入了解後,皮薩羅留率探險隊返回巴拿馬,向西班牙政府報告此次發現。
  • 印加帝國「失落之城」馬丘比丘的10大秘密
    依偎在安第斯山高高的山坡上的馬丘比丘遺蹟不斷呈現出印加帝國神秘的不解之謎。儘管這個考古遺址每年吸引著許多人來到秘魯,這10個深藏在歷史長河裡的秘密卻鮮為人知。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馬丘比丘廢墟,馬丘比丘是印加帝國鼎盛時期的遺蹟。
  • 169個西班牙人,滅亡了10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
    說到印加帝國,我們知道它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印加帝國主要位於南美洲西部。它的人口在其國力的巔峰時期有1000萬人,當時它的面積約為100萬平方公裡。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個帝國竟然被169名西班牙人摧毀了。是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指揮了169個西班牙的印加帝國的毀滅。
  • 馬丘比丘天空之城,這裡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
    馬丘比丘,天空之城,由於其聖潔、神秘、虔誠的氛圍,這裡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這座被印加帝國遺棄的古城,修建於公元15世紀中葉,坐落在海拔約2350米的安第斯山脈上,因其絕佳的地理位置,而遲至20世紀初才被發掘,進而廣為人知。
  • 失落的印加古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是秘魯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印加帝國建於約公元1500年的遺蹟。位於現今的秘魯境內庫斯科西北130公裡,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蹟。
  • 在安第斯山脈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很多印加帝國的遺蹟
    當阿塔雅爾帕被數死後瓦斯卡爾帶領著數以百萬的印加人來到了安第斯山,然後在這隱秘的叢林中建立了宏偉的城市。他們將大量的寶物轉移到新的城市,想要在未來的某一天重振印加帝國的雄風。可是,可能由於癌疫、疾病等原因,或是其他的天災人禍,印加人大量地死亡並且逐新消失在叢林之中。考古學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猜測呢?
  • 兩千萬人口的印加帝國,被不到兩百人的歐洲人徵服了
    印加帝國位於今天的南美洲西部高原,秘魯,哥倫比亞和周邊地區,帝國興盛的時候有2000萬人口,面積達到200萬平方公裡。但是印加帝國持續的時間比較短,從1438年帝國建立到1533年被西班牙人滅亡,差不多只有100年。只相當於度過了明朝中期的那一段時間。
  • 參觀馬丘比丘世界雙遺產,尋找丟失的印加帝國
    印加文明是美洲最古老的三大文明之一,有著無限的神秘色彩,而作為其發源地和發源地的安第斯山脈,更是令人嚮往的探險之地。在這些人中,以馬丘比丘最為著名,被稱為「丟失的印加帝國」,如今也是世界七大新奇蹟之一。每一天,從世界各地,都有許多人慕名而來,路途的艱辛也讓遺址增添了太多的憧憬。
  • 【看世界】朝聖馬丘比丘 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
    本網將整理推出王作鵬部分攝影作品,今日發布馬丘比丘——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純淨詭異的七色海    馬丘比丘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在奇楚亞語Quechua「古老的山」之義,是秘魯一個著名的印加帝國遺蹟,西北方距庫斯科130公裡,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 「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湘博開幕
    華聲在線9月2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歐蓉 李葉)9月25日晚,「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秘魯駐華大使路易斯·克薩達致辭。展覽展出了來自11家秘魯知名博物館的歷年重大考古發現代表性文物157件(組),包括陶器、金屬、紡織品、木乃伊等,展覽通過《文明初現》《眾星璀璨》《群雄逐鹿》《四海歸一》4個單元,以14個文明串聯,講述了從安第斯山區的第一次統一,區域文化紛呈發展,到跨區域政治體系的建立,再到印加人徵服整個安第斯地區,建立起強盛的國家,帝國達到頂峰,至最後被西班殖民者滅亡的恢宏歷史。
  • 展覽預告:「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即將開展
    沒有文字的印加帝國是如何創造他們獨有的密碼來傳遞訊息?中國和秘魯相距萬裡,在文化深處又有著怎樣奇妙的緣分呢?想揭曉這一切的謎團,就來由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經視攜手帶來的「秘魯古代文明」展觀展吧!透過本次展覽的157件/套文物精品,共同領略秘魯古代文明的神奇爛漫與璀璨輝煌,一道去尋找那令人激情澎湃的印加帝國!展覽預告:「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即將開展文末有小彩蛋哦!
  • 世界新的七大奇蹟之一,神秘而神聖的美洲印加帝國遺蹟馬丘比丘
    居現代考古得知,在11世紀至16世紀,印加帝國一直統治著中美洲。在印加帝國橫掃中美期間,印加人在2400米的安第斯山馬丘比丘山頂,從14世紀早期開始建造了數百座石結構建築物。傳說和神話表明馬丘比丘從很早以前就被尊為印加人的神聖之地。不管馬丘比丘的起源是什麼,印加人把這個與世隔絕的山頂城堡變成了一個5平方英裡的小城市。
  • 初秋信使送來神秘邀請 26日起去湘博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
    (視頻:「秘魯古代文明展 ——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將於2020年9月26日在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一廳拉開帷幕。文末有彩蛋哦!)2020年9月18日,星辰全媒體記者從湖南省博物館獲悉,「秘魯古代文明展 ——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將於2020年9月26日在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一廳拉開帷幕。展覽以157件/套文物精品,帶星城市民遊客共同領略秘魯古代文明的神奇爛漫與璀璨輝煌,將持續至2021年1月5日。
  • 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遺址!
    馬丘比丘遺址(西班牙語:Machu Picchu,奇楚亞語:Machu Piqchu,其意為「古老的山」)是秘魯一個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蹟,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上城區即城市區,位於遺址的西側,主要由神廟、祭壇和貴族宅邸組成。城市區的西部分為男子區和宗教區,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加王宮和大塔樓,其石牆精美程度令人讚嘆。
  • 神秘的印加帝國真的覆滅了麼?
    村民們喜歡喝玉米啤酒——這個習慣從印加時期一直流傳至今。和山上的村民一樣,生活雖然清貧,他們卻早已學會苦中作樂。戴著白帽子,穿著顏色鮮豔的鬥篷,裝飾著緞帶和亮片,過得興高採烈。他們甚至都沒有察覺我們的到來,或許500多年來他們一直這樣後知後覺,就如同當年沒有發覺西班牙人的入侵。穿著傳統服飾的蓋丘亞婦女我問Efrian這裡的人是不是信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