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定公十八年(前494年),趙鞅將範氏和中行氏圍困在朝歌。第二年,衛靈公死去,趙鞅送衛國太子回衛國繼位。卻沒想到在路上卻遇到了給範氏和中行氏運送物資的齊、鄭聯軍,與以往不同,這個聯軍的組織有些特別,齊國只出物資,而鄭國負責押送。
齊、鄭兩國將寶壓在了範氏和中行氏身上,範氏和中行氏是晉國的大族,如若他們能夠崛起,重新在晉國執政,那麼所帶來的政治利益自然是不可估量的。
八月,雙方在戚地相遇,八月初七,雙方準備開始交戰。由趙氏太子趙無恤為趙鞅駕車,衛國太子擔任車右。三人登上戰車,駕車來到山丘,觀察鄭軍的陣勢,衛太子看到鄭軍人數眾多,有些害怕,就跳到了車下。趙無恤將車上的繩子遞給衛太子,拉他上車,邊拉還邊開玩笑的說:「看你這樣,像個女人一樣!」
趙鞅駕車巡視隊伍說:「從前畢萬隻是個普通人,七次戰鬥都獲得了勝利,後來得到了四百匹馬,從而能夠安度餘生,為子孫帶來福利。諸位努力吧!功業是靠大家拼搏出來的!」
趙鞅口中的畢萬便是魏氏的先祖,他的故事後面會講到,這裡先行跳過。
開戰之前,衛太子跪在地上祈禱說:「遠孫蒯聵報告先祖:鄭國攪亂常道,派趙鞅前來徵討。蒯聵不敢放縱安逸,居於作戰的行列中,謹慎的祈禱保佑在作戰中不要斷筋,不要折骨,臉上不要受傷,以成就大事,不給先祖蒙羞。」
作戰中,鄭國人擊中了趙鞅的肩膀,趙鞅受傷,倒在了車中,鄭國人趁勢奪走了他的帥旗。衛國太子聞訊趕來,救援趙鞅,將鄭軍打的大敗,俘虜了齊國運送給範氏的一千輛糧食。趙鞅高興的說:「現在可以了,咱們勝利了!」
以前,公孫龍給範氏收稅,後範氏叛逃後,趙氏將他抓來獻給趙鞅。軍吏請求把他殺死,趙鞅擺擺手說:「他是為了主人做事,他有什麼錯?」阻止了軍吏,並送給公孫龍一些土地。故在此戰後,公孫龍在夜間悄悄帶領部下偷襲鄭軍,將趙鞅的帥旗奪回,並獻給趙鞅說:「謹以此來報答主人對我的恩情。」
戰鬥完畢後,趙鞅、衛太子、趙無恤又聚在一起,趙鞅笑著說:「在此戰中,我扶在車上吐了血,但依然敲著鼓聲向前衝,我的功勞是最大的。」衛太子扶著車轅,笑著說:「危急時刻,我在車上救了您,又在車下,阻攔攻擊您的敵人,因此我的功能才是最大的。」駕車的趙無恤笑了笑,揮了揮握在手中的肚帶,笑著說:「車轅都已經快要斷了,我卻還能控制車行駛,我的功勞才是最大的。」說罷,他下車扶了一下車轅,整輛車眾人的注視下,轟然倒塌。
在趙鞅及其隨從的努力下,範氏和中行氏最終還是沒有能夠得到齊國給他的物資。第二年,趙鞅包圍朝歌,軍隊在朝歌南邊駐紮。中行寅率領本部人馬,從北面逃出,逃亡邯鄲。如此,範氏在朝歌,中行氏在邯鄲,兩大家族一分為二。
晉定公二十一年(前491年),趙鞅佔領邯鄲。範吉射、中行寅逃亡齊國。趙氏也因此佔領了邯鄲。而範氏和中行氏的封地則名義上歸於晉國公室,實際上則被趙氏、智氏、韓氏、魏氏四家瓜分。
晉定公三十年(前482年),趙鞅陪同晉定公來到黃池,與諸侯進行會盟。此次會盟主要是晉吳兩國為爭奪霸權而舉行的一次會盟。吳國則由吳王夫差親自帶兵至黃池,威懾諸侯。
會盟尚未開始,越國便趁吳國空虛攻入吳都,殺死夫差太子友。噩耗傳來,夫差為了不影響爭霸的大好形勢,秘密處決七名報信的吳兵,強忍住淚水參加會盟。剛開始的和談倒也融洽,然而到了最關鍵歃血環節時,晉吳兩國產生了分歧。
按照規矩,霸主先歃血。
吳人放話:「在周王室中,我是最大的。」晉人反駁:「在姬姓中,我們是最大的。」雙方就這樣僵持,誰都不能說服對方。而夫差為了早日回國平亂,便想對晉國以武力相脅。趙鞅也不示弱,準備用武力和吳國對抗,爭奪霸主之位,他喊來司馬寅:「天這麼晚了,大事還沒完成,這都是兩國臣子的罪啊!去,擂鼓整軍,等兩邊的臣子死戰一番之後,誰是霸主自然就定下來了!」司馬寅是個心細的人,他連忙攔住趙鞅,對他說:「您先等一下,讓我再去吳王帳中觀察一下。」
司馬寅去拜見吳王夫差,回來後,對趙鞅說:「吃肉的人氣色不該應該晦暗,現在吳王面帶晦暗,莫不是是他的國家被人戰敗了?或者他的太子死掉了?這裡面一定有問題!況且,吳國人生性輕率浮躁,不能長期堅韌,我們最好還是先等等看吧。」最終夫差失去了耐心,選擇退讓,讓晉國先歃血。吳國繼晉國之後歃血,也因此成為了僅次於晉國的盟主。然而黃池之會並沒有給吳國帶來實際利益,反而加速了吳國的滅亡。
而晉國在趙鞅的帶領下,維護了自己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