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子趙鞅
太原的崛起是晉國趙氏促成。自晉景公時趙氏先內亂後遭清洗,到晉悼公擢升趙武為卿,晉平公時趙武主政,趙氏卿族在晉國的勢力越來越大。
晉悼公之死是晉國徹底衰落的起點,之後的國君再也難以駕馭眾多權勢燻天的卿族。春秋後期的社會在政治、經濟、法制、文化等方面都在悄然發生著巨變,各諸侯國在不停的混戰中也各自求變。晉國君權衰落的同時,各卿族勢力無休止地延伸,這導致了幾大卿族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鬥爭。
趙鞅是趙文子趙武的孫子、趙景子趙成的兒子。爺爺趙武帶領趙氏卿族重回權力頂峰,但是父親趙成基本乏善可陳。趙鞅繼任為趙氏的宗主後,晉國趙氏再次內鬥,晉陽趙氏和邯鄲趙氏火拼。由於趙氏的內亂,又導致了晉國卿族的大混戰。大混戰的結果是晉國範氏與中行氏勢力徹底被清除。在趙盾帶領下趙氏強大起來,在趙武的帶領下趙氏在遭受磨難後起復,在趙鞅的帶領下趙氏再歷艱險立於不敗之地。趙鞅為最後三家分晉而趙氏取得一席之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至此我們有必要看看趙鞅為宗主時趙氏在晉國的領地,看看春秋後期隨著趙氏的起起落落,其在晉國的勢力範圍的變化,並可以由此看到晉陽在趙氏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趙氏的祖先趙造父因為給周穆王駕車有功而得到了趙城為封地,這是《史記*趙世家》的記載。趙城在山西洪洞縣以北的趙城鎮一帶。《左傳》記載在晉獻公時曾經把所伐「耿」地賜給趙夙,耿地在山西河津縣東南。晉文公時又以趙衰為「原」大夫,原地在河南濟源西北。晉景公時趙氏遭難,封地應該是都被收回再另行分配了。因為後來復立趙武后《左傳》裡有記載說「復與趙武田邑如故」。就是又把封地還給了趙氏。
溫
有一個地方很重要,是趙氏的祖傳領地,也是趙氏宗廟所在地。趙鞅的爺爺趙武說過,「溫,吾縣也。」「溫」在現在河南溫縣的西南。這裡是趙氏宗廟所在地。《左傳*昭公元年》的冬天晉國舉行了烝祭,就是冬天最隆重的祭祀。
然後趙武到「南陽」,這個「南陽」是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一片地區。這片地區是晉文公平定了王子帶之亂後周襄王賞賜給晉國的,包括:溫、原、陽樊、攢茅四地,晉國把這四邑合起來稱為「南陽」。趙武要在這裡為自己的先祖趙衰舉行(礻會)(kuài)祭,是一種祈求消災去病的祭祀。趙武在南陽的溫舉行了趙氏的冬烝,說明趙氏的宗廟在這裡。很可能這時候趙武已經生病,這一年的冬天,趙武在溫地去世了。
絳
趙氏還有一個重要的領地應該是絳。晉平公時晉國為杞國築城牆,在《左傳》裡記載役夫裡有個老人,記不清自己的年歲,於是就召來他所屬縣的大夫問這個老人的相關情況。原來這個老人是絳縣人,「則其屬也」正好是趙武的下屬,絳縣應當是趙武領地。後來趙鞅時卿族互鬥,說「範氏、中行氏伐趙氏之宮」,據學者推測是在晉都新田遺址東北部分的呈王城。晉都城新田也叫新絳,區別於翼城的故絳,新絳在現在的山西侯馬一帶。
有一件很有名的文物「侯馬盟書」,這是和趙鞅有很大關係的。儘管侯馬盟書自發現以來關於盟書的年代和涉及人物、事件名家都眾說紛紜,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侯馬盟書上記載的正是趙鞅為趙氏宗主時,趙氏滅範氏、中行氏的鬥爭,主盟人正是趙鞅。當時為了討伐逃出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趙鞅「入於絳,盟於公宮」和晉君還有晉國的幾家卿族宗主盟誓。前後推測,現在山西侯馬一帶的絳地應該是趙鞅的領地。
趙鞅時築了晉陽城,而趙氏的小宗邯鄲趙氏世居於邯鄲,這是卿族趙氏最大的兩支勢力。趙鞅驅逐範氏和中行氏的晉國卿族之亂就起源於趙氏大宗和小宗邯鄲趙氏之間的族內廝殺。
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裡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回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