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厲害的家族,助司馬懿家族篡奪曹魏江山,那就是太原王氏

2020-11-29 非常的歷史

唐先生文中所說的「大姓」、「冠族」就是中古中國的世家大族,也是歷史書上通常講的「士族」。中國的士族是兩漢時期,尤其是東漢時期形成的,與儒家經學的傳承研究有著密切關係,儒學與政治複雜糾纏,學術與權力相互呼應,遂形成中國式的貴族。東漢的世家大族在帝國政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能決定王朝興衰。

太原王氏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世族,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至唐朝都顯赫非常,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列為五姓七族高門。太原王氏的始祖乃是秦始皇時期的大將王翦,王翦之孫王離後死於巨鹿之戰,王離長子王元為避秦亂,遷於琅琊,為琅琊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則是日後太原王氏之祖,從晉代綿延至唐代。各朝皇族為了鞏固和提高自身地位,曾多次與太原王氏聯姻,或下嫁公主,或娶妃立後。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有王允、王維、王之渙等。

本支王氏,系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追本溯源,都是黃帝後裔。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時,炎帝神農氏國運衰弱,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伏誅,諸侯鹹尊黃帝(姬軒轅)為天子,代炎帝神農氏。黃帝即位後,會諸侯於釜山,經略四方,融黃、炎於一爐,遂開中華一統之局面,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玄囂(即少昊)、昌意,玄囂之孫高辛氏,是為帝嚳。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是為帝堯;娶有戎氏女簡狄,簡狄因吞玄鳥之卵而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是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嫄,為元妃,生棄,棄好農耕,懂稼穡,帝堯舉為農師,封於邰,號后稷,為周朝先祖。

據民國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餘姚上塘王氏宗譜》載,其世系如下:

太原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晉,為周靈王的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時晉平公使師曠見太子晉,師曠問以君子之德,太子晉侃侃而答曰:「如舜的為人,仁德配於天道,雖固守其崗位,卻處處為天下人著想,使遠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幫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於天道。此謂之天。如禹的為人,聖勞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為本,取予之間,必合於正道,是謂之聖。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無比謙恭,服事於殷商。既擁有擁戴的群眾,而反失其身,為暴紂囚禁,不動幹戈,此謂之仁。又如武王,義殺暴紂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謂之義」。師曠稱賞不已。靈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濫,將毀及王宮,靈王決定以壅堵洪。太子晉進諫曰:「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洩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並提出聚土、疏川、障澤、陂塘等方法,來疏導洪水。同時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鯀和周室歷史指出靈王所為「無過亂人之門」,「皆亡王之為也」。太子晉的直諫,觸怒了靈王,被廢為庶人,由是鬱鬱不樂,未及三年而薨。師曠朝見太子晉時,見太子色赤,不壽。太子晉說:「我再三年之後,將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訃報的使者就到了晉國。

因太子晉能預卜生死,後人便說他成了神仙。《列仙傳》記載,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間,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後見到恆良,太子晉說:「可告我家,七月七日會我於緱氏山麓」。其時,果然身乘白鶴立於山巔,可望而不可達,數日方去。

太子晉卒後不久,靈王駕崩,太子晉的弟弟貴嗣位,是為景王。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武則天登封改元,封禪嵩嶽時封太子晉為仙太子,別為立廟。聖歷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書《升仙太子碑》。現河南偃師縣緱氏山升仙太子廟,亦稱仙君觀。

兩千多年來,太子晉成了正義的象徵。屈原在《遠遊》詩中表達了他對太子晉的景慕「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李白亦寫道,「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

在東漢末年,一個稱之為太原王氏的家族在政壇崛起。太原王氏的起源據說是周靈王太子晉,當然這是太久遠不可靠的事情。太原王氏在漢末出過不少名人,誅殺董卓的司徒王允就出自這個家族。在漢魏易代之際,太原王氏有個人叫王昶,是這個家族政治上崛起的關鍵人物。魏文帝曹丕還是魏王太子的時候,王昶是太子文學侍從,這個職位一般也只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幹。魏明帝曹叡時期,王昶官至揚烈將軍,賜爵關內侯。

從王昶在曹魏時期混得很好,但是後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一夥的時候,他又果斷站到了司馬氏一邊,背叛 了曹氏皇族。王昶有個侄子叫王沈,父親叫王機,當過魏國的東郡太守。王沈很小的時候就父母雙亡,他是在叔父王昶家長大的,得到王昶的關照提攜。

太子晉公年十七而卒。周靈王駕崩,其弟貴繼位,是為景王。晉公長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其時諸侯爭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國事已不可為,遂上表致仕,避亂於晉陽(一說居河東城都鄉唐版裡)。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是為太原王氏之始祖,後人並尊晉公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裡,其墓地稱「司徒冢」。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

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其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王翦公為大將軍,王賁公封典武侯,王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王翦公北徵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秦始皇論功行賞,王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秦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王離公為大將軍。秦二世胡作非為,橫徵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王離公兵敗自殉。

王離公長子王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王離公次子王威仍居晉陽,兩漢時,曾為揚州刺史,其子孫亦散居各地。九世孫王霸公又重返故裡,徙居太原。王霸公生於東漢,屢聘不仕,隱居讀書。王霸公生二子,長子王殷,東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後裔稱祁縣分支。次子王鹹,隨父居晉陽,其後裔晉陽分支。王殷四世孫王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東漢獻帝時居官司徒,董卓篡權亂政,王允公與呂布誅殺之。王懋公,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冏,北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其裔孫稱烏丸王氏。

王霸之後裔王瓊,字世珍,北魏鎮東將軍,有四子;王遵業、王廣業、王延業、王季和,號「四房王氏」。

太原王氏名人輩出,秦代名將王翦祖孫三人,北宋宰相王安石、明朝著名學者王陽明、王世貞,清朝思想家王夫之、王念孫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後裔。而唐代著名詩人王瀚、王昌齡、王之渙更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而晉朝的王導,王羲之是琅琊王氏,其祖先王元也是從我派遷出者。

明朝的一代名臣王瓊是太原晉源人,坐落於晉祠的晉溪書院曾經是他的私人花園。1992年,當時的太原市地方官員出於發展經濟的考慮,成立「海外太原聯誼後援會」,在晉祠晉溪書院舊址上新建太原王氏祖祠——子喬祠,第二年四月在這裡舉行了世界王氏懇親聯誼活動,邀請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太原王氏代表二百多人。

王沈這個人很有才華,又是高幹子弟,所以在曹魏入仕很順利,後來又被大將軍曹爽看中,任命為中書門下侍郎。高平陵政變之後,王沈暫時被免官,但是因為王氏家族和司馬氏的關係,很快又復出了,正元年間,還升官做了散騎常侍、侍中。在後來司馬昭把持魏國朝政,皇帝高貴鄉公曹髦準備和司馬氏玩命的時候,王沈充當了告密者,出賣了皇帝。

太原王氏在曹氏和司馬氏之間選擇了後者,也就成了西晉的開國功勳家族。《晉書》上有一句話, 「賈、裴、王,亂紀綱。王、裴、賈,濟天下。」這裡的王就是太原王氏。

1.王詡:即鬼谷子,又名王禪。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縱橫家的鼻祖,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孫臏、龐涓、尉繚子;縱橫家:蘇秦、張儀、毛遂、被譽為商聖的範蠡等。

2.王良:春秋時代著名的善御(駕駛馬車)者。一說王良即伯樂,字子良。「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車攝轡,馬為整齊而斂諧,投足調均,勞逸若一。」傳說他死後為神,並被天帝挑選為車夫,後來成為星官名。「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馬,車騎滿野。」

3.王翦:秦代傑出的軍事家。頻陽東鄉人,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徵戰。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王翦領兵先後攻破趙國、燕國、魏國,翦滅楚國的第二年,王翦軍繼續南徵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址為會稽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賁攻入齊都臨淄,虜齊王建,六國中最後的齊國也滅亡。

4.王賁:戰國秦國人,秦代名將,通武侯王賁乃是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5.王陵(公元前?~前181年):沛縣(今江蘇沛縣西)人。西漢初年大臣。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敷千人據南陽(今河南南陽)。後歸劉邦。從定天下。以功封安國侯,官至右丞相。

6.王昭君(公元前~世紀中葉):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7.王莽:字巨君(前45~公元23年),魏郡元城人,職業皇帝、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8.王符:字節信(85~162),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縣)人,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無神論者。王符一生隱居著書,崇儉戒奢、譏評時政得失。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所著書名之為《潛夫論》。王符思想深刻、觀點鮮明、文筆犀利,至今讀其作仍給人一種淋漓暢快的感覺。

9.王充:字仲任(27~96),會稽上虞人。王充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義哲學家。整個東漢二百年間,稱得上思想家的,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長統。範曄《後漢書》將三人立為合傳,後世學者更譽之為漢世三傑。三家中,王充的年輩最長,著作最早,在許多觀點上,王充對後二家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王充是三家中最傑出,也最有影響的思想家。著《論衡》等。

10.王允:字子師(137~192),太原祁人。東漢大臣 。漢獻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職。他是貂蟬的義父,貂蟬是造成呂布和董卓反目,以致於呂布最終刺殺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討論三十六計中的美人計和連環計時經常引用此事件。

王沈是王昶的侄子,王昶還有一個兒子叫王渾,更是厲害,不但文學出眾,武功建樹更不一般。西晉政權建立後,並未真正統一中國,北方有少數民族的威脅,南方有剛剛平定的蜀和仍然佔有長江下遊戰略要地的孫吳,因而滅吳成了西晉建立之後的頭等大事。

後來西晉滅吳過程中,王渾立下不少戰功,甚至被人說成是滅吳第一功臣。滅吳之後,王氏族人得以大量地進入西晉政權。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中說「從實際說來,太原王氏家族如無王渾的功業位望,只憑『盛德』、『德譽』,是斷難維持其家族地位於不墜的。」

11.王粲:字仲宣(177~217),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

12.王祥:字休徵(185年~269年)。東漢末年隱居20年,仕晉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書聖」王羲之五世祖王覽的同父異母兄。

13.王濬:字士治(206~286),小字阿童,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人。西晉時期著名將領,曾指揮滅吳的戰役。大獲全勝。

14.王叔和:名熙(210~280),晉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15.王導:字茂弘(276~339) ,漢族,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開國丞相,時人謂之「仲父」。

19.王猛:字景略(325~375),北海劇(山東壽光)人。十六國前秦丞相。 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出現了兩個名臣賢相的身影,「關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

20.王通:字仲淹(584~617),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門人私諡曰「文中子」,隋哲學家。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點則為儒學。著有《中學》,亦稱《文中子》。

21.王勃:字子安(649~676),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學家。麟德初應舉及第。「初唐四傑」之一。其詩風格較為清新,其文以《滕王閣序》較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22.王之渙:字季凌(688~742),祖籍太原晉陽,唐代詩人,是盛唐時期的詩人,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23.王維:字摩詰(701~761)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唐詩人、畫家。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王維詩多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加之藝術技巧很高,頗為後人所推崇。王維精於繪畫,能將詩歌與繪畫相互溝通,被蘇軾譽之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為人稱許。王維生前及後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歷代編注其集很多,明顧起經《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後附文集4卷)是現存最早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較好的注本。

24.王昌齡:字少伯(698~756),祖籍太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官至秘書省校書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25.王建:字仲初(約767~約830),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詩人。出身微寒。大曆進士。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著有《宮詞》一百首。有《王司馬集》。

26.王忠嗣:初名訓(706~750),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大唐名將,一生屢立戰功。

王渾是西晉的功臣,其實也是罪臣,他的一個建議導致了西晉日後的毀滅。西晉建立之後,面臨著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那就是從兩漢時代開始的胡人內遷問題。很多遷到內地的匈奴等蠻族胡人,在中原生活日久,漸漸對中原政權產生一定威脅。魏晉時代,內遷匈奴中有個領袖叫劉淵,因為祖上是匈奴單于,與漢朝和親,所以後來改姓劉。

劉淵是個漢化程度很深的匈奴貴族,儒學造詣很高,和中國很多世家大族關係不錯,太原王氏就是一個。在晉武帝準備南下滅吳的時候,王渾的兒子王濟還向朝廷推薦過他。但是,司馬炎還是因為「非我族類」,認為「其心必異」,所以沒用。劉淵的文韜武略是譽滿洛陽的,這樣的人才,朝廷不敢用,但也會防範。

27.王冰(710~804年):號啟玄子。曾任唐代太僕令,醫學家。王冰年輕時篤好養生之術,留心醫學,潛心研究《素問》達12年之久。他著成《補註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為整理保存古醫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28.王孝:中國唐代算曆博士,數學家,武德九年(626年)時曾任通直郎太史丞,並參加修改曆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貢獻在數學方面,他的專著是《緝古算經》。唐顯慶元年(656年)國子監設「算學」,以「十部算書」為教科書,列《緝古算經》為十書之一,並規定此書學習年限長達三年。

29.王彥章:字賢明(863~923) 一作子明。鄆州壽張(今山東梁山西北)人。中國五代時後梁名將。朱溫建後梁時,彥章以功為親軍將領,歷遷刺史、防禦使至節度使。他驍勇有力,每戰常為先鋒,持鐵槍馳突,奮疾如飛,軍中號為王鐵槍。

30.王建(847~918):字光圖,無賴出身。唐朝時壁州刺史,後稱帝。在位16年,病死,終年72歲,葬於永陵(今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外)。

31.王審知:字信通(862~925),又字詳卿,軍中號白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分水亭鄉王堂村)人。五代閩國創建者,王潮弟,唐末與潮從王緒起兵,後部下兵變,眾推潮為主,審知為副。入閩盡有閩地。潮卒,繼為威武軍節度使。後梁開平三年封閩王,在位十七年。

32.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 ,號半山,封荊國公。人稱「王荊公」。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家巷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

33.王旦:字子明(957~1017)。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北宋名相。王祜之子。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

34.王曾:字孝先(978~1038年) ,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宋真宗鹹平五年壬寅科狀元。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之一。官至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卒諡「文正」。著《王文正公筆錄》。

35.王惟一:名惟德(987~1067),宋代傑出的針灸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宋仁宗時當過尚藥御,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36.王柏:字會之(1197~1274) ,號長嘯,改為魯齋。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南宋經學家。從朱熹門人遊,又受學於何基,生平著述甚多。

37.王實甫:名德信(1260~1336年) 。大都(今北京市)人。元雜劇作家。創作活動大致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編撰雜劇13種,只有代表作《西廂記》與《麗春堂》傳世,《販茶船》、《芙蓉亭》各傳曲文一折,餘則散佚。

38.王詵:字晉卿(1036~1093),太原(今屬山西)人, 北宋畫家。居開封。妻英宗女蜀國公主,為駙馬都尉。家有寶繪堂,收藏曆代書畫。工詩詞,善書法,尤精山水。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評。

39.王恂:字敬甫(1235~1281)。元代中山唐縣(今屬河北)人。精通曆算之學,與郭守敬等編制《授時曆》,提出「招差法」及「弧矢割圓術」等。

40.王禎:字伯善(1271~1368),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著作《王禎農書》。《王禎農書》是我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

41.王冕:字元章(1287~1359) ,浙江諸暨人。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梅花屋主等。出身農家。最愛的是梅,其次竹,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

42.王蒙:字叔明(1301~1385) ,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朝畫家。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齊王司馬攸曾向晉武帝進諫:「陛下不除劉淵,臣恐并州不得久寧。」司馬攸的感覺是敏銳的,劉淵是個厲害人物,而且極有野心,這樣的一個異族人,如果不乘早翦除,必為晉朝禍害。但是,這個時候那位王渾又跳出來了,勸阻晉武帝說:「大晉方以信懷殊俗,奈何以無形之疑殺人侍子乎?何德度之不弘也!」

這番話說的道德水平很高,但是如果細細分析,就是有問題的。魏晉時代內遷匈奴的一個重要聚居地就是并州,也在今天山西一帶,劉淵家族久居山西,與太原王氏很早就有交往,可以說是地緣上的政治聯盟。

43.王保保:字保保(?~1375) ,蒙古名擴廓帖木兒元末將領,左丞相,爵至河南王。正史記載朱元璋稱王保保是第一奇男子。在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王保保又是汝陽王之女趙敏的哥哥。

44.王鏊:字濟之(1450~1524) ,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震澤先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名臣、文學家。王鏊自幼隨父讀書,聰穎異常,寫得一手好文章。官至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王鏊一生為人正直,時稱「天下窮閣老」。

45.王守仁:初名雲,字伯安(1472~1528) 。因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思想家。弘治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侯,諡文成。在哲學方面,他是心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形成陽明學派,在明代影響極大,並流傳到日本。著有《傳習錄》《大學問》《陽明先生文錄》等,後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38卷傳世。

46.王廷相:字子衡(1474~1544) ,號浚川。明朝潞州(今長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47.王世貞:字元美(1526~1590年),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後七子」領袖之一。好為古詩文,始於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48.王錫爵:字元馭(1534~1614) ,號荊石,南直隸太倉(今屬江蘇)人,明代內閣首輔,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任文淵閣大學士、又任武英殿、建極殿大學士。王錫爵與獨子王衡都是榜眼,人稱「父子榜眼」。任職以大局為重,勤政廉潔,敢於建言,勇於直諫。

49.王夫之:字而農(1619~1692),號姜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明清之際思想家。曾積極組織抗清鬥爭,失敗後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後,更名隱居,潛心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數學、地理、曆法都有所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近代產生了很大影響。遺著總稱為《船山遺書》,有100多種,主要有《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通鑑論》等。

50.王時敏:字遜之(1592~1680) ,號煙客、西廬老人等。江蘇太倉人。清初畫家。王錫爵孫,翰林王衡獨子。並曾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指點。擅山水,專師黃公望,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然構圖較少變化。其畫在清代影響極大,「清六家」之一。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居清初畫家「四王」之首。

51.王錫朋:字樵墉(1780~1841) 。直隸寧海(今天津)人。抗英將領。武舉人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任安徽壽春鎮總兵。二十一年,率兵千餘人由吳淞增兵援定海,與葛雲飛、鄭國鴻協力抗擊英軍,扼守曉峰嶺,血戰六晝夜,英勇戰死。

52.王引之:字伯申(1766~1834),號曼卿。江蘇高郵人,祖王安國為吏部尚書,父王念孫為直隸永定河兵備道,皆以治名物訓詁著稱。曾奉旨勘訂《康熙字典》訛誤,撰成《字典考證》。後人輯有《王文簡公文集》。

王渾父子與劉淵家族關係不錯,一心想把劉淵帶進西晉政治圈,在關鍵時候又救了劉淵一命,晉武帝聽了王渾的話,沒殺劉淵。後來的歷史證明了司馬攸的擔憂是對的,「八王之亂」中,劉淵打出興復漢朝的旗號,在山西平陽建立匈奴漢國政權,與西晉對抗。

53.王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也。世好文法,父為郡決曹掾,霸亦少為獄吏。常慷慨不樂吏職,其父奇之,遣西學長安。漢兵起,光武過潁陽,霸率賓客上謁,曰:「將軍興義兵,竊不自知量,貪慕威德,願充行伍。」光武曰:「夢想賢士,共成功業,豈有二哉!」遂從擊破王尋、王邑於昆陽,還休鄉裡。及光武為司隸校尉,道過潁陽,霸請其父,願從。父曰:「吾老矣,不任軍旅,汝往,勉之!」霸從至洛陽。及光武為大司馬,以霸為功曹令史,從度河北。賓客從霸者數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54.王懿榮:字正儒(1845~1900),一字廉生,山東福山(今煙臺市福山區)古現村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和愛國志士。

55.王國維:字伯隅 (1877~1927),號觀堂,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56.王若飛(1896~1946):是我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57.王盡美(1898~1925):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

58.王荷波: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

59.王亞南(1901~1969):著名現代經濟學家。

60.王樹聲(1905~1974):原名王宏信,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大將。

61.王大珩(1915─2011):光學專家,我國光學界公認的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

62.王希季(1921~ ):中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

63.王震(1908~1993年):中共政治家 ,前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64.王棟:草原學家,國家一級作家。

65.王蒙: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協原副主席。

66.王鼎昌(1936~2002):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華裔。

67.王選(1937~2006):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68.王立君:金牌製片人、資深姓氏文化學者、中國紅色傳媒領軍人物。具有跨行業營銷經驗,曾實現多領域的完美轉身,在影視文化發展上見識非凡,一度佔據文化產業制高點,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排頭兵,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具備國際眼光的優秀製片人之一,始終代表並引領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69.王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著名導演。

70.王家衛:香港著名導演,曾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

71.王剛:國家一級演員,原中央電視臺播音指導,著名節目主持人,表演藝術家。

72.王菲:北京籍香港中年女歌手。

73.王力(1900-1986):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詩人,北京大學中文系一級教授。

相關焦點

  • 王氏大祠竣工升匾記:太原著姓,琅琊望族,澤泉肇始,筱嶺發祥
    走在遊匾隊伍最前面的是「王氏大祠堂」匾額,緊隨其後的是國瑛公後人金榜題名的進士匾額、解元匾額、明經進士匾額,壓軸的是捐款過萬的宗親匾額和捐款過5000元的房系匾額。 我永豐王氏國瑛公後人文風鼎盛,共湧現進士14人。
  • 太原王氏到底何方神聖,能與皇室多次聯姻,勢力可與朝廷相抗衡
    太原王氏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姓七族之一,是黃帝的後裔,據說太子晉因直言勸諫而惹怒周靈王,最後被貶為庶人。天下大亂之後,其後代避居於太原,太原王氏便由此而來。雖說太原王氏是被貶為庶人的太子晉的後代,但是無論如何其顯赫的家世背景是無法掩蓋的,其社會地位極高,影響力極大。經幾代的繁衍之後,太原王氏更是人丁興旺,名人輩出。
  • 司馬懿家族兩次基因突變:大晉江山就這樣亡了
    本文作者:穆潤司馬懿作為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在七十多歲的時候野心暴露,把曹魏江山納入自己的腰包中,經過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的努力,終於孫子司馬炎成功篡權,登上了帝位。晉朝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司馬懿家族的強大的基因不無關係,這種強大的基因總是在關鍵時刻變異,在兩個晉朝最英武的皇帝之後,就有兩個弱智來繼承江山,難道這是上天對司馬懿家族的懲罰?第一次基因變異是在晉武帝司馬炎和兒子晉惠帝司馬衷之間,司馬炎繼承父祖的基業,不負眾望,不僅取代了曹魏政權,還消滅了東吳割據,統一天下。
  • 中國兩個奇特姓氏,上千年裡家族男女從不結親,只因共一個祖先
    姓氏意義著家族血緣,能尋其祖先源頭,像孫姓,得姓始祖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中國兩個奇特姓氏,上千年裡家族男女從不結親,只因共一個祖先。 後來太尉司馬懿在權力爭奪中勝出,迫害了曹爽一黨;司馬懿死後,他的大兒子司馬師廢掉了魏少帝,改立十三年的曹丕之孫曹髦為帝
  • 天一閣藏王氏、彭氏兩份雕版,記載兩個家族的興衰
    家族文化在近幾年裡越來越受重視,家譜在維繫人心、聯絡感情上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受人關注。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素來注重搶救和傳承傳統文化,近年來以「搶救老家譜,傳承新家譜」為工作重點,在家譜的保護徵集上不遺餘力。
  • 《將無同》閱讀系列 |從會稽到建康:新見材料中的太原王氏
    志主王洵,是東晉五大門閥家族之一太原王氏的重要代表人物王承的後代。王洵墓誌中詳細地記錄了其家在會稽、建康兩地的墓區位置,正可與「從會稽到建康」的歷史態勢相呼應。有關江左太原王氏的碑銘,歷史文獻中曾提及過兩例。《世說新語·品藻篇》云:王夷甫以王東海比樂令,故王中郎作碑云:「當時標榜,為樂廣之儷。」
  • 司馬懿不是三國活的最久的人,誰又是三國最長壽的人?
    司馬孚(92歲) 司馬孚,司馬懿的弟弟,出生於公元180年,一直在曹營中做官,為人比較低調,沒有多大的野心,對曹魏忠心耿耿。縱觀司馬孚的一生,先後輔佐曹魏的五位皇帝,官至太傅。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家族篡奪了曹魏政權,而司馬孚並沒有參與廢立魏帝之事。
  • 司馬懿生前最後一計,千年來無人能破,最終被一位老農看穿!
    對於男人來說,戰爭的熱血搏殺,戰場上的鬥智鬥勇,永遠是最令人著迷的,而在歷朝歷代中,三國時期可謂誕生了無數的奇蹟,所謂時勢造英雄,這裡有三英戰呂布,有劉備三顧茅廬,有趙雲護小主七進七出....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湧現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也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顯赫四方的權臣,例如曹操、司馬懿。
  • 真三國無雙系列塑造頗為成功的人物——鷹顧狼視的司馬懿
    那我的第一想法當然是喜歡遊戲裡那些看上去很冷豔但穿得又很騷的小姐姐們,像什麼王異、星彩、辛憲英、孫尚香、稻姬、阿國、甲斐姬、綾音、雅典娜,通通都是我老婆!但如果要正經一點評價遊戲中的刻畫的話,那我比較欣賞司馬懿。
  • 中國歷史上篡位之人多不勝數,為何司馬家族特別為後人所鄙視?
    了解三國史的都應該知道,最終統一天下的並不是曹、孫、劉三家,而是坐收漁翁之利的司馬家族。很多人認為統一天下的會是三國中的其中一個,可曹魏內部卻發生了變化,曹家用幾代人打拼而來的基業全部被司馬家族竊取,便是三國合而歸晉。中國歷史上篡位之人多不勝數,為何司馬家族特別為後人所鄙視?
  • 中國最難取名的姓氏,據說是曹操後人,至今與一姓不能通婚
    中國歷史是如此的悠久,中國的的文化是如此的精深。時光飛逝,中國的文明已有5000多年。在浙江省金華市有一個叫烏石屏的小村莊,這個村莊不是很大,住有300多人,其中有五戶姓操的人家,據統計,全中國一共也不過10萬多姓操的人。
  • 【家族知識】派克島的葛雷喬伊家族
  • 曹芳父親曹楷是個什麼人,為何司馬懿發動政變時,他沒有行動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把曹爽以及黨羽一網打盡。按照史料記載,這次事件中,司馬懿一共鎮壓了五千多人。這些人中,絕大多數是曹魏的宗室。整個曹家從此一蹶不振,皇帝曹芳也成為司馬家族的傀儡。曹芳當時只有17歲,並不成熟,也沒有什麼經驗。被司馬懿挾持,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曹芳的生父曹楷年紀不小,是濟南王,有三千戶食邑。
  • 王氏家譜大全,王家人必看!
    點擊加入王氏大家庭 王氏家族匯 (摘自《琅琊王氏家譜》) 太原 一團結宗族,捍衛國家,不容有違背渙散之行為。 二服從祖訓,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禮之行為。 三保護祠產,維護公益,不容有侵蝕欺詐之行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為。
  • 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專家據此推斷:關羽徐晃真可能用長刀大斧
    琅琊王氏,堪稱天下第一望族,且不說這一脈出現了王翦王賁那樣的名將,也不提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孝聖王祥(此人官至西晉大司農、司空、太尉),單單一句「王與馬共天下」,就可見琅琊王氏有多興旺了:從東漢到清朝,琅琊王氏出了九十二位宰相,六百多位名人,這其中的傑出代表之一,就是大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
  • 105年浴血三國,盡歸司馬懿:全因那個下雨的午後,張春華能殺掉無辜...
    在荀彧面前,司馬懿也只能低三下四小編給大家透露一點,在東漢末年,一個家族研讀什麼學術作品,可以折射出這個家族的層次。這大概就相當於今天的美國權貴會把小孩送去常青藤大學念金融法律,而底層人只能上得了社區大學學專科技術。東漢末年,最牛逼的學術是經學,而經學又提倡家學。一個家族只有世代研習經學,才可能入仕做官。
  • 司馬懿屠殺曹氏7000多人,為何曹操老部下,卻沒人敢管?
    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非常多的謀士,當然這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的特殊產物,這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諸葛亮,但是有另外一人的名字也不能忽視,這就是司馬懿。他的最大特點就是能隱忍和知道韜光養晦,之前很多年寧願忍受在別人之下,最終在震驚世人的高平陵之變中,將曹氏家族以及7000多個親信部下全部殺死。
  • 歷史上最恥辱的朝代,教科書都不願提,十五個皇帝個個是昏君
    我國歷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其中大一統王朝也有十幾個,如秦、漢、隋、唐等,不論是長達數百年的唐、漢,還是二世而亡的秦、隋,它們都取得了很輝煌的成就,讓國人無比驕傲,但也有一個大一統王朝,留給了人們很多恥辱記憶,至今教科書都不願過多提它,這個王朝就是晉朝。
  • 中國古代第一家族,憑什麼興盛2000年?
    王氏臨產在即,為了防止王氏即將出生的孩子被掉包,北洋政府派出的軍隊和代表緊緊包圍了整個曲阜孔府,在產房,孔府血緣關係最近的十二府長輩老太太也親自坐鎮監督,偏偏王氏難產,孔府上下焦慮萬分,好不容易,嬰兒順利出生。是個男嬰。
  • 日本最厲害的五大家族,國家的老大都是換著當,百年來權勢太大
    原標題:日本最厲害的五大家族,國家的老大都是換著當,百年來權勢太大 你了解日本嗎?你想知道日本的政治體系嗎?你想知道什麼是「二代執政」嗎?你想知道「二代執政」產生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