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2020-12-07 灶物者

灶物者說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一片混沌,一個叫盤古的人用斧頭將這片混沌劈開,有了天地,在他去世後,兩隻眼睛變為日月,左眼為太陽,右眼為月亮。

所以,中國自古就有對眼睛的崇拜,四川的三星堆遺址把這種眼睛崇拜發揮到了極致。

三星堆青銅面具

無獨有偶,在距離中國上萬公裡的埃及,關於眼睛也有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之前的尼羅河畔,一個叫賽特的壞神,殺害了自己的哥哥——國王奧西裡斯,佔據了古埃及。

賽特與奧裡西斯

奧西裡斯的孩子荷魯斯長大後,發誓要為父親報仇,在與塞特的搏鬥中,荷魯斯的左眼被奪走了。

荷魯斯的眼睛非同尋常,左眼代表月亮,右眼代表太陽(和盤古正好相反)。

左眼被奪走了,月亮神自然要出手相助。所以在一個月圓之夜,荷魯斯在月亮神的幫助下,殊死搏鬥,終於打敗了塞特,並將左眼奪回。後來,荷魯斯將這隻失而復得的眼睛獻給了父親,已經成為冥神的奧西裡斯。因此這隻左眼就有了連接生死的獨特作用,被稱為「荷魯斯之眼」。

荷魯斯之眼

古埃及人相信荷魯斯之眼能在重生復活時發生作用,所以經常在棺槨、裝飾物上刻畫有荷魯斯的眼睛。而這種標誌性的元素,也影響到歐洲,很多歐洲貴族去世要給死者身上放關於眼睛的裝飾。《權利的遊戲》中喬弗裡死後,就有此類裝飾。

荷魯斯之眼在埃及和西方都非常有名,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大英博物館的紀念品就是按照荷魯斯之眼來開發的。

大英博物館和首飾品牌合作的「荷魯斯之

古埃及人將眼睛的崇拜貫徹的相當徹底,在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將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和眼睛崇拜相融合,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色彩斑斕的蜻蜓眼玻璃珠。

公元前十四世紀埃及製造的蜻蜓眼玻璃珠

我第一次看這些玻璃珠,覺得像極了小時候玩的彩色彈球。透明的珠子裡面,有不同的色彩,約幾個小夥伴,拿幾個珠子就能玩一個下午。不過這些珠子在古代可是只有上層社會才能擁有的貴重物品。

看見它的名字,第一反應,為什麼叫蜻蜓眼?而不是兔子眼、貓眼?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因為上面一圈圈的紋飾,像極了蜻蜓等昆蟲的複眼,所以近代學者給它起了這個名字。不得不佩服學者的知識儲備和想像力。

複眼

根據考古發現,學者們基本認定這種獨特玻璃珠起源於埃及的十七王朝,大約是公元前1700~1500年,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商王朝。

在古埃及,「蜻蜓眼」最初是來裝飾棺槨這樣的喪葬用品的,顏色比較單一。隨著技術進步,使單色的母珠加入其它顏色的同心圓成為可能。

外貌的變化、顏值的提升使它的用途也更加多元,用來裝飾一般器具或者直接佩戴在身上的情形越來越多。

埃及的蜻蜓眼項鍊

幾千年前,玻璃珠都是手工製作,全世界沒有一對一模一樣的珠子。戴多少個、戴什麼顏色的,完全按照個人喜好搭配。

這種隨意搭配珠子的模式,潘多拉確實和它比較相似,就連價格昂貴這一點,潘多拉也完美的繼承了下來。不過在奢侈程度上,這種玻璃珠更勝一籌,畢竟在當時玻璃可是堪比黃金的珍貴物品。

潘多拉手串,比蜻蜓眼晚了幾千年

既然是奢侈品,總有人不論價格多少都要換來裝飾自己。也有人不論多遠都要「代購」。這些彩色的珠子從埃及出發,穿越地中海,到達中東,當時生活在中東的遊牧部族,在戰爭、遷徙的過程中到達費爾幹納,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天山。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

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

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曾侯乙墓。除了編鐘等耳熟能詳的文物,170多顆的蜻蜓眼玻璃珠也是在這座墓葬中發現的!

曾侯乙墓發現的蜻蜓眼玻璃珠

剛開始中原的貴族只能「代購」。價格昂貴不說,圖案也不符合自己的審美。於是,戰國中期,隨著楚國玻璃製造技術的進步,蜻蜓眼玻璃珠也有了中國製造

材質:從鈉鈣玻璃到鉛鋇玻璃;

顏色:從單調(藍色、橘色等)到多元;

紋飾:從簡單的同心圓到規範布置紋飾;

形狀:從圓形到橢圓等多種形狀;

用途:從隨身佩戴到多種物品裝飾;

使用範圍:從貴族到一般百姓;

橢圓形、在同心圓基礎上用點布局各部分

以楚國為中心,考古學家在很多省都發現「中國製造」的玻璃珠。我個人非常喜歡洛陽金村出土的銅鏡,上面鑲嵌有很多藍色的蜻蜓眼,非常有特點。

洛陽金村出土的鑲嵌有蜻蜓眼的銅鏡

灶物者再說

「絲路」不是一條單獨的道路,而是東西交流往來的道路網;「絲路」不僅販運絲綢,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翻山越嶺,融入彼此生活。

兩千多年前流行於北非、亞歐大陸的「潘多拉」就是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貴族也許不認識法老,也不知道這個有特殊圖案的小珠子除了好看還有其他功能,他們用自己的審美對小珠子進行各種改造,裝飾他們喜歡的任何地方。

參考文獻:

1.王穎竹. 兩周時期費昂斯技術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9.

2.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9(07).

3.吳澤.蜻蜓眼玻璃珠的前世今生[J].大眾考古,2017(11).

相關焦點

  • 3年前,成都船棺墓出土兩隻「玻璃珠」,專家:是蜻蜓眼,能闢邪
    說起船棺墓,我們自然是會聯想到的是四川這邊的墓葬, 船棺墓可以說是四川地區特有的墓葬形式,說實話第一眼看到的話真的是會被驚訝到的,因為船棺墓真的是非常另類的風格。而這次我們要介紹的這件古文物,應該說是非常的神秘的,它乍一看就是玻璃珠,但其實它並不是什麼普通的玻璃珠,相反而是蜻蜓眼,當然了是因為看著像蜻蜓眼,而且據悉它具有闢邪的功能,確實讓人覺得很是神秘呢。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神秘的蜻蜓眼玻璃珠早在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石破天驚,1.5萬餘件各類隨葬器物浮出水面,包括樂器、禮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等等。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除了蜚聲中外的曾侯乙編鐘,還有曾侯乙尊盤、青銅冰鑑、聯禁銅壺、雲紋金盞等精美文物,無不令人驚嘆。
  •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7月12日電 (嶽依桐)記者12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通過對近年來成都市區域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進行科學考古研究,考古專家發現這些器物為中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製品。
  • 失落的珍寶——蜻蜓眼式玻璃珠
    由於在當地並未發現玻璃製造遺址,推測這批玻璃珠為外來輸入的可能性極大。出土年代最早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來自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時代在春秋末期,同樣是鈉鈣系玻璃珠。當西方的鈉鈣系蜻蜓眼式玻璃珠,經歐亞大通道進入楚人的視野後,楚人以驚嘆而敬畏的心情接納了外來的眼睛崇拜文化。從目前出土分析報告已知:荊楚地區的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其妻子擂鼓墩二號墓、湖南長沙楚墓M1955均有鈉鈣系蜻蜓眼玻璃珠出土;河南固始夫差夫人墓出土1枚鈉鈣系蜻蜓眼式玻璃珠,為夫差攻佔楚國番地時的戰利品。
  • 羋月傳引爆戰國熱 蜻蜓眼到底為何物
    隨著羋月傳的熱播,來自楚國的國寶和氏璧已經廣為人知,今天我們再來說一樣來自羋月母國,名叫蜻蜓眼的琉璃珠。 隨後,在一個月圓之夜,這條靈蛇口銜明珠獻予曾侯。人們就把這些珠飾稱為「隨侯珠」。在歷史上,「隨侯珠」的確存在。1978 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又稱隨侯墓)中,出土了173顆帶有蜻蜓眼紋路的古玻璃珠,做工精美絕倫,堪稱古玻璃珠飾中的佳品。戰國語彙中還有一個「隨珠和璧」 的說法,把「隨侯珠」與和氏璧擺在並駕齊驅的位置上,也可以從另一側面證明,當時古玻璃珠飾價值連城。
  • 成都發現戰國時期生產的「蜻蜓眼 」
    「蜻蜓眼」珠,這種類似於蜻蜓複眼造型,以眼睛圖案作為裝飾的圓形玻璃珠,也常稱為「鑲嵌玻璃珠」。近兩年來,這種玻璃飾品一直有在成都的考古工地被發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在成都市範圍內發掘的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發現了蜻蜓眼。
  • 蜻蜓眼:與和氏璧並駕齊驅的寶物
    懷履光敏銳地發現,河南洛陽金村一帶出土的琉璃蜻蜓眼珠, 其中某些紋飾和來自西亞的蜻蜓眼珠有很大差別。經科學鑑定,從金村大墓出土的玻璃製品有些是國外進口的,但那些較重較亮的、含很高氧化鉛、氧化鋇成分的, 則是「中國製造」。這一發現讓中國玻璃製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可惜的是,這批珠子很快就被盜運出國。
  • 曾侯乙編鐘收藏在哪個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是哪個年代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目前收藏於湖北博物館內。
  • 北邙並非唯一,這座小山也是「風水寶地」,專家:或超過曾侯乙墓
    以目前的考古發現統計,八嶺山古墓群的時間跨度很長,最早從春秋戰國時期,最晚的可以追溯到晚清近代,其時間跨度足有2000多年;當然,其中最多的古墓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以及明代「遼王家族墓」,有不少墓冢雄踞山頭,宛若山峰,遠看頗為壯觀,東漢和西晉時期的古墓規模較小,但其數量也不少。
  • 專家成功複製曾侯乙編磬,在一塊磬石上,還發現了神秘的化石
    歷史上的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的,它是南方的重要邦國。曾侯乙是曾國的一位國君。1978年,考古人員在曾侯乙的墓中出土了一整套珍貴的編磬。在修復編磬的過程中,一塊磬石,竟然是塊神奇的化石。這套編磬為何如此珍貴,修復過程中,又發現了怎樣的化石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圖坦卡蒙墓,打開埃及古文明印象
    1922年11月4日,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率領的考古隊在埃及帝王谷發現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陵墓的入口,震驚世界。 周圍的法老陵墓早被瘋狂盜掘,圖坦卡蒙墓卻幸運地在沙漠中安穩度過了3200多年。墓中出土了超過5000件的豪華陪葬品,讓只活了19歲的圖坦卡蒙成為當今人們最熟知的法老。
  • 五指律符:曾侯乙「築」上的核心圖案揭秘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一、音樂神話烘託著核心圖案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築上(以下簡稱「曾侯乙築」),用髹(xīu,音休)漆的方式描繪著栩栩如生的圖案,它們造型神秘,形象奇特,色彩鮮豔,耀人眼目,從而把這件二千多年前的樂器「築」裝飾得高貴、豪華、典雅。經過專家、學者們的仔細辨認,確認築上的圖案分別代表著古代傳說中的音樂神話與相關符號(圖1)。
  • 馬家塬連珠紋釉陶杯, 來自2300年前的西亞玻璃器
    這是一件玻璃態水杯,出土時人們還發現了一些疑似杯子的殘片,在同一墓坑中還同時出土了大量料珠。這個玻璃態水杯紋飾獨特,通體藍色釉飾,底部手握處,竟然設計有7圈珠紋。顯然,這些凸出的珠紋,除了美觀外,還可以增加摩擦,避免杯子從手中滑落,當然也不排除珠紋還有其他含義。水杯整體造型,敞口平底,無論功能還是造型,與現代水杯別無二致。
  • 細心的天文學家,從墓中出土的髹漆衣箱上發現了新的秘密
    就在人們沉浸於編鐘帶來的驚喜之中時,細心的天文學家又從墓中出土的髹漆衣箱上發現了新的秘密。墓中共出土5隻髹漆衣箱,樣式相同,大小相近,箱身和箱蓋分別用整塊木料雕曾而成,其中一件編號為E·66的衣箱蓋呈弧形高高隆起,蓋上竟然繪有一幅彩色的天文星象圖,田面中央以篆書書寫一個「鬥」字,古樸蒼勁,四四周按順時針寫著二十八宿名二十八宿東側繪有一龍,西西側繪有一虎。
  • 兩枚戰國蜻蜓眼跨越千年邂逅長沙 全國僅存幾十枚
    紅網長沙4月16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黎鑫 通訊員 譚雯娟)充滿夢幻色彩的齊國水晶組佩、龍紋滿器的春秋龍紋鼎,斑駁精緻的殘缺越王劍……    今天上午,作為湖南省第十三屆文物(國際)博覽會最有看頭的活動之一,由湖南大麓珍寶古玩城承辦的文物精品展正式開幕,60餘件來自全國各地民間的稀有文物精品齊齊亮相,引爆眼球。
  • 曾侯乙墓發現「超前科技」,一件令人如痴如醉,一件至今無法複製
    喜歡考古的朋友,除萬裡長城和兵馬俑之外,想到最多的或許就是曾侯乙墓了,其中更是以五噸重,有著「千古迴響」之美譽的編鐘為代表;或是曾侯乙編鐘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次數多了,人們卻忽略了另一件至今無法複製的瑰寶,曾侯乙建鼓底座
  • 埃及法老墓發現項鍊 鑲有玻璃甲蟲來自太空(圖)
    埃及法老的項鍊        埃及法老有條項鍊來自太空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5日報導,1922年,考古學家從古埃及「黃金法老」圖坦卡蒙的墓中挖出了一條精緻的項鍊,該項鍊中心鑲著的玻璃甲蟲的來歷一直以來讓科學家們迷惑不解,如今,科學家們認為已經解開了這個謎團———玻璃甲蟲來自外太空。
  • 科學揭秘:歐帕茲系列2—2000多年前的機械鐘錶?史前文明遺物?
    這表明在2000多年前,巴比倫文明與希臘文明竟然如此相似。延伸解讀:安提基特拉機械的發現,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但,同時期的華夏文明,也並不差。其中的曾侯乙尊盤製作工藝複雜,至今仍難以複製。註:曾侯乙尊盤我國出土的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歷經2000多年依然「神採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