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

2021-01-18 歷史中的空城

孫叔敖(áo)(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蒍氏,名敖,字孫叔,楚郢都人(今紀南城)湖北荊州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

距今2600多年。楚國貴族蒍賈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與母親避難於現在的河南省淮濱縣,改名孫叔敖。遇恩公收留,並將畢生學識傾囊相授。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洩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孫叔敖受楚莊王賞識,開始輔佐莊王治理國家。

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莊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積勞成疾,孫叔敖病逝他鄉,年僅38歲。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論(中學教科附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中載,「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毛澤東主席在視察淮河時多次提到孫叔敖,說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治水專家。

孫叔敖是楚莊王時為楚國令尹,以賢能聞名於世。

《淮南子·人間訓》: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決期思之水(今河南固始縣境的史河),而灌雩雩之野」,即帶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這項水利工程,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芍陂」(《太平御覽·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雲雩之野。」)。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楚國名相,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獵,蚡冒之後,「世為列姬,國地朝廷」。

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相傳孫叔敖少年時,曾遇兩頭蛇,時俗認為見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見。於是,他斬殺了這蛇,埋入山丘,其品德為族人讚佩(出典見《賈子》)。那山丘因而得名 「蛇入山」在今江陵城北約二十裡。及成年,因父親獲罪,他舉遷期思(今淮濱期思鎮)邑。受到了後人的傳頌和尊崇。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嶺系孫叔敖埋蛇處,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因期思縣治後劃入固始,《嘉靖固始志》把 "寢野歧蛇 " 列為八景之一。

孫叔姓出自羋姓,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官孫叔敖之後,孫叔敖開發水利,楚國人非常擁護,死了以後子孫以此為榮,一部分姓孫叔,一部分姓孫。孫叔敖是孫叔姓的起源。

公元前605年,孫叔敖在期思,雩婁(今河南省固始縣史河灣試驗區境內)主持興修水利,建成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婁灌區(期思陂),相當於現代新建的梅山灌區中乾渠所灌地區。據記載他還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帶也興修過水利。

莊王曾認為當時楚國的車子太小,遂命令全國一律改造高大的車子。孫叔敖勸諫,若以命令行事,會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兩頭的門限做高,低小的車過不去,人們就會自覺改造高車了。莊王又嫌原來通行的貨幣太小,改鑄大幣,強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場混亂。他認為「便民為要」,勸說莊王恢復通行小貨幣,市場又趨繁榮。孫叔敖還是傑出的軍事家,他選擇適合於楚國的條文,立為軍法,對各軍的行動、任務、紀律等都制定了明確規定,運用於訓練和實戰。莊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軍在訴地(今河南正陽一帶)修築城池,由於他用人得當,計劃周密,物資準備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務。次年,楚與晉大戰於邲,他輔助莊王機智靈活地指揮了這場戰鬥,剛一出動戰車,他即鼓動楚軍勇猛衝擊,一鼓作氣,迅速逼近晉軍,使其措手不及,倉惶潰散,逃歸黃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轉向楚國。

由於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為官多年,家中卻沒有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司馬遷《史記》中記為「循吏」第一。去世後,歸葬於江陵白土裡。另在沙頭鎮(今沙市區)有衣冠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立有「楚令尹孫叔敖墓」石碑。墓在今中山公園東北隅。孫叔敖,姓蒍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楚國江陵人。父蒍賈任楚國司馬,戰功顯赫,後為楚將都越椒殘殺。楚莊王時,由前令尹虞丘推薦,任孫叔敖為令尹。司馬遷稱他「三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任相期間,編修《僕區》(楚國刑書名),法制大振。又「 秋冬則勸民山採,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孫叔敖善於用兵,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率申息之師在(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大勝晉兵。任令尹前,曾在今商城縣境「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即利用大別山上來水,在泉河、石槽河上遊修建水陂塘,形成水藤結瓜式的期思陂,既防下遊水澇,又供上遊灌溉,是中國最早見於記載的大型灌溉工程。三國時,曹魏的劉馥重加整治,明代維修擴充,嘉靖時固始縣境內陂塘、湖港、溝堰達932處。其遺址今又成為梅山、鯰魚山灌區的組成部分。他還開鑿「芍陂」(今安徽省壽縣城南安豐塘)。清朝夏尚忠追紀其事:「溯其初制,引六安百餘裡之水,自賢姑墩入塘,極北至安豐縣折而東至老廟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於墩,周圍凡一百餘裡,此孫公當日之全塘也。」《水經注》稱:「陂有五門,吐納川流」。東漢、三國、唐肅宗、元忽必烈均在此廣為屯田,大獲其利。建國後,又溝通淠河總乾渠,引來佛子嶺、磨子潭、響洪匐三大水庫之水,成為淠史杭灌區一座中型反調節水庫,效益得到更大發揮。除上述工程外,孫叔敖還興建安徽霍邱縣的水門塘,治理湖北的沮水和雲夢澤,促進了楚國的農業發展,後人為紀念他,在安豐塘北堤建有孫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園建有孫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並建有楚相孫公廟。1957年毛澤東路過信陽,稱讚孫叔敖是水利專家。

孫叔敖的籍貫,歷史學者大都一致認為,是河南淮濱縣人,根據《荀子·非相》篇:「楚子孫叔敖,期思之鄙(郊野)人也。」東漢邯鄲淳《楚相孫叔敖碑》也提到:「楚相孫君,諱饒,字叔敖,本是縣人也,六國時期思屬楚」。孫叔敖去世後,其長子被楚莊王封在寢丘(今安徽臨泉,西漢名寢丘,東漢光武帝改名固始。延至南北朝時。隋改稱沈丘,一直沿襲到明初取消沈丘縣,地名仍稱沈丘。今河南固始縣南北朝時期始僑置於今地)奉祀,後傳十代,有成語「寢丘之志」。據《史記·滑稽列傳》載;「莊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史記》成書於西漢,此時的寢丘正在安徽臨泉。臨泉縣老城西南老古堆,即寢丘故址,至今仍見秦漢以前古代生活用品出土。《淮南子·人問訓》:「孫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饒之地。其子辭而不受,請有寢之邱。」又,《隸釋》著錄之《楚相孫叔敖碑》雲:「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翟,··一而欲有賞,必於潘國,下溼僥鈞,人所不食.』遂封潘鄉,即固始也.」

孫叔敖墓位於荊州市中山公園東北角江津湖畔、春秋閣旁。其墓碑為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7)所立,上刻「楚令尹孫叔敖之墓」。

孫叔敖是楚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輔佐春秋霸主楚莊王在宓(今河南滎陽東北大敗晉軍,奠定了雄楚稱霸的偉業。以任令尹(宰相)期間體恤民情,悉心國事。他鼓勵民眾上山採礦,使楚國的青銅冶煉和鑄鐵工藝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他重視水利建設,在河南固始一帶興修了歷史上第一個大型水渠工程期思陂,在楚都紀南城東北修建了大型平原水庫,即現今的海子湖;他嚴明法度,制定實施了許多有利於民生的政策法令。在他悉心治理下,楚國進入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全盛期。

孫叔敖雖貴為令尹,功勳蓋世,但一生清廉簡樸,多次堅辭楚王賞賜,家無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他過世後,其子窮困仍靠打柴度日。孫叔敖的高尚品格,備受後人讚譽。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其為「循史」第一。中國戲劇始祖、楚國當時的戲劇表演藝術家優孟,就曾裝扮成孫叔敖在楚莊王面前載歌載舞,楚莊王為此而大受感動,並採取憮恤措施厚待孫叔敖的兒子。歷代文人墨客瞻仰孫叔敖墓,寫下了不少詠贊的詩篇。

相關焦點

  • 朱坤明: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修建水利工程芍陂,治國打仗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文武雙全,幫助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了不起的人才。孫叔敖,名敖,字孫叔,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人。孫叔敖年輕時就很有膽色,民間不是有個說法,兩頭蛇不能殺,誰如果殺死它,就會給自己招來災禍。孫叔敖慷慨陳詞,自己主動把兩頭蛇斬殺,說如果有災難,他一個人承擔。我喜歡我崇拜他的英雄本色,俠肝義膽,敢作敢為,為老百姓除害。
  • 古語「見雙頭蛇必死」,少年孫叔敖見到雙頭蛇後如此處理
    孫叔敖(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蒍氏,名敖,字孫叔,楚郢都人(今紀南城)河南淮濱縣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楚莊王拜孫叔敖為楚國令尹後,孫叔敖奉公律己,兢兢業業,實施了大量利國利民的政策,深得人民的愛戴和楚莊王的信任。
  • 孫叔敖死後 伶人優孟為何搖頭而歌
    孫叔敖孫叔敖舉於海記得以前有位詩人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孫叔敖就是這樣的人。你知道春秋五霸嗎?你知道春秋五霸中有一位楚國國王嗎?你知道輔佐楚王稱霸的是孫叔敖嗎?孫叔敖為令尹長者 為什麼去弔唁就在孫叔敖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眾人都為之額手稱慶紛紛祝賀的時候,卻有一位長者身穿麻衣,頭戴白帽向孫叔敖弔唁。孫叔敖不慍不怒,平靜地向長者請教。長者語重心長推心置腹的一番話,不僅令孫叔敖免去了歷來高官位高權重最後身敗名裂的慘痛,而且成為一位賢相廉相名垂青史。請讓我們看看他們如何以心印心吧。
  • 孫叔敖38歲去世,死前告訴兒子:若要家族不衰,只能選貧瘠的土地
    西漢時期,太史公司馬遷花了18年時間寫下《史記》,在這個鴻篇巨著中,司馬遷特地寫了一篇《循吏列傳》,所謂「循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清官、廉吏、愛護百姓的官員。在司馬遷心中,春秋名臣孫叔敖是第一「循吏」,因此,他把孫叔敖放在了《循吏列傳》的第一位。歷史上的孫叔敖,是楚國名相、擅長治水,而且充滿智慧。孫叔敖,羋姓,蒍氏,名敖、字孫叔,楚國郢都人。
  • 古代迷信遇雙頭蛇必死 幼年孫叔敖不懼且殺之
    西漢初期的大文豪賈誼,就在其《新書》裡,講過春秋時期楚國名相孫叔敖與雙頭蛇的傳聞。說有一天,年幼的孫叔敖外出旅遊,回來後卻很鬱悶。原來他在路上遇到一條雙頭蛇。常言道,見雙頭蛇者必死。他的母親卻只是問他蛇怎麼樣了。他說因為怕其他人再次碰見這種惡蛇,便當機立斷,將其殺之。母親便堅持認為沒事,總是為別人著想,乃積陰德之舉,上天不僅不會降災於孫叔敖,反而會眷顧他。孫叔敖這才釋然。
  • 吳起: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的春秋第一名將
    之所以特別註明吳起為春秋第一名將,是因為春秋與戰國的戰爭,無論在戰爭的最終目的上,還是在戰爭的規模、持續時間慘烈程度上都有天淵之別——春秋時代的戰爭是通過擊敗對手來達到稱霸諸侯的目的,滅國與兼併不是主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周天子還能得到名義和形式上的起碼尊重。
  • 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第一個「吃螃蟹」的楚國僭越稱「王」
    春秋時期,始於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第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戰國時代的前夕,總共295年。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等諸侯爭霸,而周王室的權威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下降。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春秋時期到底有沒有竹簡或木簡?
    在竹條和木片上用小刀刻畫或直接用毛筆書寫,是先秦時人們主要的文書記錄和保存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最早起源於何時卻有很大的爭議:有人它在認為商朝就已經採用,當時正規的官方文書已經用竹簡木牘來傳播,甲骨文只用於祭祀現場;有人認為它出現在西周時,是周王室和巫史階層壟斷的工具;而更多人認為它在春秋時才開始出現,戰國早期才在各諸侯國普及。
  • 從秦國丞相到末代楚王,那個謎一樣的楚國男人熊啟
    他就是秦國朝堂三股勢力中的代表人物羋啟,一個楚國公子卻當上了秦相。 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稱呼女子一般稱呼姓加名,比如:羋月,從周朝開始羋姓一直就是楚國貴族的祖姓;稱呼男子一般稱呼氏加名,比如:楚考烈王熊完,羋姓,熊氏,一般稱呼熊完,而不稱呼羋完。 所以,昌平君嚴格來說應該稱呼為熊啟,而不應該被稱呼羋啟。
  • 楚人發明的弩,幫助楚國更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變革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和兼併十分頻繁。當時,各諸侯國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十分重視兵器的改良和創新。楚國在當時不僅擁有最先進武器,而且擁有龐大的兵器庫。何為弩春秋中期以後,楚國人琴氏發明了一種以青銅構件為發射機括的新型遠射兵器——弩。《吳越春秋》記載,「當是之時,諸侯相伐,兵刃交錯,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以施力,然後諸侯可服」。可見這一新型兵器的威力。《說文》中寫道:「弩,弓有臂者」。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引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 楚國之崛起:篳路藍縷,進行原始積累,終突破「漢陽諸姬封鎖線」
    一方面,在整個西周時期,周王室始終試圖向南部滲透,將勢力的觸角牴達長江中下遊。在周王室勢力鼎盛時期,「南蠻」楚國不得不接受周王室的封號,承認周王室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在西周初期,楚國至少在表面上還是認可周王室統治的,這已然是西周勢力在南方最為強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