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之崛起:篳路藍縷,進行原始積累,終突破「漢陽諸姬封鎖線」

2021-01-14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中國南部地區寬廣而地貌複雜。潮溼的氣候、連綿的山脈、密集的河流、眾多沼澤地以及豐富的礦產,讓南方成為一個充滿誘惑和危險的地區。

一方面,在整個西周時期,周王室始終試圖向南部滲透,將勢力的觸角牴達長江中下遊。在周王室勢力鼎盛時期,「南蠻」楚國不得不接受周王室的封號,承認周王室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在西周初期,楚國至少在表面上還是認可周王室統治的,這已然是西周勢力在南方最為強盛的時候。然而,即使是西周時期,周王室對楚國的控制依然鞭長莫及,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周昭王南徵而不返」即是明證。

周昭王畫像

隨著昭王南進失敗,周王室在南方力所能及的控制區域,大致也就停留在了漢水以東,即漢水成為周王室在南方的「邊界線」。這亦表明楚國始終有比中原諸侯更強的獨立性,同時還有足夠寬廣、可以盡情施展的擴張空間。

另一方面,楚國不間斷地抵禦周王室的滲透,並頻繁試探著它的實力,一旦周王室稍有不逮,便起僭越之心。

楚國不但在政治方面企圖與周王室平起平坐,在文化方面對周文化體系也抱有牴觸之心,缺乏像中原諸侯對周文化體系自覺的認同和遵守,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周王室在楚地影響力之薄弱。

當周王室軍事力量下降,缺乏文化向心力的楚國,天然地有著叛逆之心;而北部那些鬆軟易開發的黃土地,對土地相對難開發的楚國,又有著天然的吸引力。這些決定了當中央政權衰弱時,楚國必然會產生北上進軍中原的野心。

那麼,當西周滅亡之時,被壓抑已久的楚國,順理成章地表現出對中原的虎視眈眈,他們有步驟地開始對中原進行滲透。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君劇照

篳路藍縷——楚國對江漢平原的開發

楚國的大致位置,在由長江中流形成的衝積平原——江漢平原。從表面上看,楚國所在的江漢平原土地平坦肥沃,水資源豐富,雨熱同期,降水豐沛,似乎不遜色於周王室所在的渭河平原。

然而,事實上,其土地上湖泊窪地星羅棋布,草木繁茂,土地粘稠,在生產工具落後的時期,是難以開墾利用的。

這一點,我們從楚國的「楚」字就可見端倪。「楚」,甲骨文作「從木,一名荊也」,因此「楚」就是荊棘的意思,可見當年楚地的荒廢。

不僅如此,楚地在夏秋之際還特別容易受到洪水泛濫之侵害,所以此時的江漢平原,並沒有成為後來所謂的「湖廣熟,天下足」之地,而被視為瘴氣重、瘟疫多,灌木叢生,貧窮僻遠的蠻荒之地。

古代農耕圖

《史記·貨殖列傳》中也記載了楚地的貧瘠,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楚國農耕條件並不優越,多採用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法,特別是農業累積薄弱,財富累積不足,生產力嚴重短缺,這也意味著黃河流域那些土質鬆軟的平原,對楚國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當中原政權虛弱時,楚國勢必對豐饒的中原垂涎三尺。

周王室東遷之時,可謂楚國得天時之際。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外部機遇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真正決定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還在內部的穩定與強盛。楚國恰逢時機地修煉好了自身的內功,才把握住了問鼎中原的契機。

一方面,楚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他們經過艱苦的努力進行了原始積累;另一方面,楚國人民擅長使用金屬工具,而且楚地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從各類文獻中可以看出楚國銅礦數量之多,開採規模之大,以及冶煉技術之先進,正是金屬工具的逐漸廣泛應用,才讓江漢平原的開發得以實現。

打破封鎖——突破「漢陽諸姬封鎖線」

楚國雖然與中原比只能算是落後的蠻荒之地,但土地肥沃遼闊,一旦農業工具改進,必然能激發楚國農業之潛力。也就是說,楚國是個非常有發展潛力的國家。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周王室絕對不會坐以待斃,等待楚國充分發展成為南方最大的威脅,而是儘可能地向南方擴展,如果擴展受阻(如周昭王南徵而不返),那麼最起碼也要將楚國壓制在江漢平原,這就是著名的「漢陽諸姬封鎖線」。

春秋初期諸侯國示意圖

地處南陽盆地的隨國、唐國、申國、鄧國、呂國組成了抵禦楚國的第一道防線。南陽盆地西面是秦嶺,北面是伏牛山與桐柏山,南部是大洪山,此地理位置充分顯示出南陽盆地的封閉性。封閉性則意味著良好的防禦性,具備成為軍事樞紐的必要條件。

不僅如此,南陽盆地內河流豐富,有漢江及其支流,地勢平緩,多為海拔在一百米左右的衝積平原,是適合耕種的農業平原,這將為南陽盆地之軍事防禦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更難能可貴的是,雖然南陽盆地相對封閉,但是伏牛山和桐柏山並沒有嚴密對接,兩者之間為斷斷續續的丘陵,這就在南陽盆地與中原地區之間,形成了可以交往的通道。

正因如此,任何勢力掌握了南陽盆地,就意味著有了縱橫四出的戰略主動權。周王室正是用這條「漢陽諸姬封鎖線」將楚國壓制在江漢平原數百年。而楚國想要北上入主中原,如何突破這條強力防線,便成了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

隨國正是這條防線的第一個「節點」,他們是周王室血親姬姓國,牢牢佔據了楚國北上的大洪山東之通道——隨棗走廊。從地形來看,隨棗走廊是一條狹長低平的平原,西北處是大洪山,東北處由桐柏山、大別山組成,是重要的戰略與交通要道。

可以說,隨國是周王室對抗楚國的第一個據點。對此,楚國本身也有相當清晰的認識,更有著必須拿下隨國,至少是控制隨國的具體戰略目標。

《東周列國·春秋篇》鄭伯劇照

隨國的地緣對於楚國如此重要,可以說,一部隨國史就是一部「從對抗到順服」的隨楚關係史。《左傳》中鬥伯比曾向楚王陳述伐隨的緣由,前不久正發生了「平王東遷」後中央政權崩潰而引起中原主要的諸侯國紛紛內亂,晉國小宗曲沃莊伯殺死晉孝侯,鄭伯克段於鄢,衛國桓公被殺,魯國隱公遭弒,宋國華督殺宋殤公等等。楚國藉此中原諸侯無暇南顧之天賜良機,開始對隨國的徵伐。

「平王東遷」之後,形勢比人強,本來應該在南部監視楚國的隨國,也不得不改變徹底追隨周王室的立場,開始在周與楚之間搖擺。雖然這時候楚國還不能徹底控制隨國,且隨國一直企圖反抗楚國,但是隨國就像天平一樣正從周王室那頭向楚國這頭移動,一旦過了「平衡點」,就會以雪崩一般的速度倒向楚國,成為楚國最忠實的附庸。

而這個「平衡點」的徹底打破,玲瓏認為有兩個標誌性事件,一個是楚國遷都郢,一個是楚國吞併鄧國、申國。

假鄧伐申——南北攻守之勢易也

公元前690年,為突破「漢陽諸姬封鎖線」作出巨大貢獻的楚武王卒了,但是楚國並沒有就此停下北進的腳步。楚文王上臺便做出了一個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決策,那就是遷都。

《史記》云:「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

楚國從舊都丹陽(今宜昌)到新都郢(今荊州),整體態勢是向東部推進的,而且直接對南陽盆地構成了威脅。舊都丹陽主要以山區為主,更趨向於守勢;而新都郢以平原湖區為主,地勢開闊,河流交錯,顯示出進取、進攻的態勢。

諸葛亮云:「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可見,郢足以成為進攻南陽盆地的第一基地。果不其然,楚國在遷都之後的第二年,正式開始了滅申滅鄧的一系列軍事活動。

《三國演義》諸葛亮劇照

如果我們把南陽盆地上的漢陽諸姬比作是鎖住楚國北上的一條「鎖鏈」,那麼位於南陽盆地西北部的漢中,就是這個「鎖鏈」盡頭的重鎖,對周王室中原腹地的安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控制南陽盆地,有兩個「鎖眼」,即襄陽和南陽。

對此,我們不得不佩服周王室的眼光,綿延有八百年國運的王朝絕非僥倖得來。周王室建立起對楚國的第一道防線,正是以鄧、申為核心的南陽盆地。

現在有關申國的資料很零碎,但我們都知道申國與周王室有世代姻親的關係,如周太王、周厲王、周幽王皆娶申女,可見申國是周王室極端看重的國家。申侯所在的南陽,則是南陽盆地和關中的重要連接點,歷朝歷代對「南陽是南下、北上之戰略要地」的認識都十分清晰。然而,申國和隨國一樣,隨著周王室之快速衰敗,在中原諸侯混戰之時,很快就被楚國吞併了。

《東周列國·春秋篇》申後劇照

有關另一個據點鄧國,在僅有的資料中,我們可以推測鄧國曾與周王室來往密切,曼姓並非周王室嫡系親屬,鄧國卻成為為數不多的二等侯國。周王室如此屈尊結交鄧國,自是看到鄧國襄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顧祖禹云:「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

顧祖禹對襄陽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看到了襄陽有著全局性地位。一方面襄陽是當之無愧的長江防線前沿陣地;另一方面襄陽是扼守大洪山西側通道之險要。這兩條路線,是楚國能最快速便捷地進入中原核心區的要道,也是楚國必爭之地。

隨著楚國的強大對南陽盆地形成了巨大的壓力,鄧國的立場也開始搖擺,甚至和楚國結為姻親。然而,楚國絕對不會滿足於鄧國之依附,他們想要徹底吞併鄧國,這並不以楚君之意志為轉移,而是由襄陽之重要性決定的。也正因如此,即使鄧國與楚文王乃舅甥之親,在楚國滅申十年後,楚國還是徹底吞併了鄧國。

申國、鄧國兩個「鎖眼」被拿下,標誌著周王室對楚國的封鎖線被全面突破,僅存的漢陽諸姬已然無力與楚國對抗,最終他們不是被吞併,就是成為附庸。

原本監視、控制楚國的「漢陽諸姬封鎖線」,反過來成為楚國對抗北方、逐鹿中原的基地,亦成為楚國奔向中原的絕佳「跳板」,楚國終於將劣勢化為優勢,強勢崛起,擁有了與中原諸侯一爭天下的資本。至此,南北攻守之勢易也。

相關焦點

  • 趙燕菁:是「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
    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是通過對外擴張來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一點可參考英美當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那麼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是如何實現資本中積累的,作為經歷過戰爭的國家,中國自然不可能向外擴張,那麼只能通過內部積累,而土地給中國的資本積累提供了重要基礎。  趙燕菁也這樣說到過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可見土地制度在我國發展過程中所建立下的功能。
  • 「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
    傳統經濟中,一次性投資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原始積累」。而新中國成立後,沒有對外侵略和擴張獲得原始積累的條件,所以土地金融作為城市發展的最主要手段被使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啟動,都必須跨越原始資本的臨界門檻。一旦原始資本(基礎設施)積累完成,就會帶來持續稅收。這些稅收可以再抵押,再投資,自我循環,加速積累。歷史表明,完全靠內部積累,很難跨越最低的原始資本門檻。
  • 長談3點:「土地財政」— 中國崛起的原始積累 | 每日微信排行
    趙燕菁:「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顛覆認知的雄文) by 財經會議資訊- 我們今天擔心的問題,很可能會自動消失。
  • 那些穿越過頭,在原始社會從頭崛起的小說
    《原始戰記》作者:陳詞懶調簡介:這坑爹的原始部落!「終有一天,我們將重返故地。榮耀依舊在,炎角之火永遠不滅。」胡亂點評:崛起原始社會,那就從改變一個部落開始,作者文筆很好,往往覺不到什麼,就看過很多章了。
  • 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第一個「吃螃蟹」的楚國僭越稱「王」
    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等諸侯爭霸,而周王室的權威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下降。其中,就楚國這一強國來說,更是僭越稱王,以此和周王室分庭抗禮、平起平坐。和楚國相對應的是,齊國、晉國、鄭國、秦國、魯國等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則沒有僭越稱王,而是繼續使用侯爵、伯爵等周王室分封的爵位。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楚國為什麼會是第一個稱王?
  • 篳路藍縷 玉汝於成
    「篳路藍縷,玉汝於成。」年輕幹部當自覺提升綜合能力,敢於面對負責問題,練就幹事本領,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 始終堅持「勤學」。在面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國內持續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對年輕幹部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
    孫叔敖是楚莊王時為楚國令尹,以賢能聞名於世。《淮南子·人間訓》: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決期思之水(今河南固始縣境的史河),而灌雩雩之野」,即帶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這項水利工程,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芍陂」(《太平御覽·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雲雩之野。」)。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 楚國絲綢中的菱形紋與北極星研究
    菱形紋是楚國絲綢流行的紋樣,數量及種類較多,但學術界中一直缺乏讓人信服的解讀。應用考古類型學對楚國絲綢中的菱形紋進行分類,解析三種菱形紋之間的關係,以楚國裝飾藝術為背景,追溯商、西周時期器物中的同類紋樣,以《周易》《楚辭》等文獻為基礎,從古天文學的角度對菱形紋進行全面分析。
  • 科學網—訪陳宜瑜:以「工具」突破引領原始創新
    重大儀器專項之「大」不在體量 正是由於科研儀器的重要性,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等部門此前都有專項經費對新型科研儀器進行資助。不過,面向科研的原創性儀器資助與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另外,原創性科研儀器研製是以前沿科學家為主體、與信息技術等交叉才能得以成功的高層次科研活動,需要較強的科學、技術、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經驗積累,陳宜瑜認為,我國在這樣一支高層次隊伍建設上還有欠缺。 經費與技術上的兩大瓶頸,導致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原創儀器仍屬稀缺物品。 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應運而生。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秦國完成天下一統真的不容易:奮六世之餘烈。這還只是秦國從崛起到一統天下的艱辛,其實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步步走上第一強國的位置,實屬不易。自此秦國真的成了西部強國,真正的虎狼之國。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秦孝公去世後,其子嬴駟繼位,他是秦國第一位王,史稱秦惠文王,他在位的時候,秦國已經開始大國崛起,攻滅巴蜀,連破諸侯聯軍,此時沒有任何一國可以單獨和秦國比國力。其子秦武王又進一步打開東出通道,秦國想要一統天下的野心已經暴露,秦武王的弟弟秦昭襄王這一位超長待機王,更是將秦國的崛起發揮的淋漓盡致。
  • 《生物多樣性公約》: 保護環境是幌子,原始積累是目的|社論前沿
    本文以持續進行的原始積累作為關鍵的出發點,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第十次會議作為範本進行討論。為了確保哈維的「空間修復(the spatial fix)」 (或安吉利斯的「正在進行的原始積累」),不間斷的工作是必須的。這項工作可以通過強制開放市場和尋找新的空間修復加之封閉性生產手段得以貫徹,或者通過不斷調整制度來阻止它們對資本積累造成潛在的監管威脅。
  •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啟」的意思是開,開啟、開闢、開墾。詳情請見相關字字條,無興趣內容可以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0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三個漢字,分別是:啟、嗿、鹹。詳情如下:1、啟。讀qǐ。
  • 篳路藍縷來時路,榆林窟新貌初成
    我們凝聚全所幹部職工的智慧,謀劃項目時提前考慮到了崖體塌方、堵塞河道、相對溼度增加等影響榆林窟文物本體安全的專業問題,考慮到了窟區旅遊環境簡陋、服務品質不足的服務問題,也考慮到了職工辦公和生活條件不完善的內部文化問題,還考慮到了設置文創商店、整體標識系統等關係未來發展規劃、突破發展瓶頸的前瞻問題,切實做足準備。
  • 四本穿越原始種田文,不修仙無系統,蠻荒時代可崛起
    這次給大家推薦四本穿越原始種田文,不修仙無系統,蠻荒時代可崛起。我是一個原始人簡介:天空一洗如碧,陽光普照山林,整個世界都顯得一片安靜祥和,帶著一種獨有的靜謐。看著穿著性感虎皮短裙手裡拿著棍子,帶著十餘個人嗷嗷叫著去追趕披毛犀的首領,韓成禁不住的將稍微蜷著的右手放到微張的嘴邊,再一次的發出了感慨:「我的天吶!」
  • 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科技期刊「中國陣營」崛起
    促進中國科技原始創新、推動中國科學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國科學界在全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高水平科技期刊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高分」背後,崛起的是一個紮根上海、背靠中國的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與展示平臺,也是上海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體現。
  • 青馬工程∣憶革命篳路藍縷,學初心砥礪奮進
    青馬工程∣憶革命篳路藍縷,學初心砥礪奮進 2021-01-01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楚人發明的弩,幫助楚國更強大
    楚國在當時不僅擁有最先進武器,而且擁有龐大的兵器庫。何為弩春秋中期以後,楚國人琴氏發明了一種以青銅構件為發射機括的新型遠射兵器——弩。《吳越春秋》記載,「當是之時,諸侯相伐,兵刃交錯,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以施力,然後諸侯可服」。可見這一新型兵器的威力。《說文》中寫道:「弩,弓有臂者」。弩,實際上就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和弩機三部分組成。
  • 從秦國丞相到末代楚王,那個謎一樣的楚國男人熊啟
    他就是秦國朝堂三股勢力中的代表人物羋啟,一個楚國公子卻當上了秦相。 秦昭襄王 這要從熊啟的身世說起,他的父親是楚考烈王,他的母親是秦昭襄王之女,所以,熊啟和嬴異人是姑表兄弟的關係,而論輩分,熊啟是秦王嬴政的表叔。
  • 羋啟身份成謎,既是秦國丞相又是楚國國君,難道是有雙重身份?
    為了避免宮變失敗,羋氏一族再無反擊之力,在宮變之前,華陽夫人就想好了對策,讓羋啟和羋顛去投靠足智多謀的呂不韋。不得不說,華陽夫人真的不是簡單的人物,她早就摸清了嬴政的心思,故而投其所好,在她的設計下,羋啟的女兒成功嫁給了嬴政,就這樣羋啟搖身一變成了嬴政的嶽父。這段歷史在當時多半是不存在的,《大秦賦》這樣演繹更多的也是為了劇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