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舉於海
記得以前有位詩人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孫叔敖就是這樣的人。你知道春秋五霸嗎?你知道春秋五霸中有一位楚國國王嗎?你知道輔佐楚王稱霸的是孫叔敖嗎?
孫叔敖貌不驚人,確切地說還有些寒磣。他頭禿身矮,身高還沒有車前橫木高,馬背還差了一截,最要命的是他的左手比右手長。
自古淮河水患,不知令多少百姓流離失所,至少從春秋戰國就開始了。面對此情此景,不懼怕死亡曾經埋掉兩頭蛇的孫叔敖豈能作壁上觀。他毀家紓難,拿出所有的積蓄,「決期思之水,而灌雩雩之野」,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因此得以於公元前601年被楚王認命令尹,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孫叔敖舉於海」。
孫叔敖為令尹長者 為什麼去弔唁
就在孫叔敖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眾人都為之額手稱慶紛紛祝賀的時候,卻有一位長者身穿麻衣,頭戴白帽向孫叔敖弔唁。孫叔敖不慍不怒,平靜地向長者請教。長者語重心長推心置腹的一番話,不僅令孫叔敖免去了歷來高官位高權重最後身敗名裂的慘痛,而且成為一位賢相廉相名垂青史。請讓我們看看他們如何以心印心吧。
「我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嗎?長者一見面就直言不諱地單刀直入,這叫金剛怒目,不如此不足以動其心而律其行。孫叔敖驚訝地改變臉色說:「我不聰明,怎麼能知道呢?敢問老丈什麼叫三利,什麼叫三害?」
孫叔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老丈見孫叔敖身為令尹,如此謙遜,於是就快人快語,要言不煩:「爵位高的,人們會嫉妒他;官大的,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厚的,怨恨會集中於他。此之謂三利三害。」
孫叔敖誠懇地說:「老丈教誨得極是,可是我真不是您想像的那樣。對於我而言:我的爵位越是高,心志就越在於下層;我的官越是大,我的野心越小,只想著黎民百姓;我的俸祿越是多,布施越加廣泛。這樣可以免於害嗎?」老丈頷首說:「你說得對極了啊!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感到不容易解決的事情,你卻能處變不驚,卻能夠遊刃有餘。」
楚莊王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之所以能夠擁有廣袤無垠的疆域,是因為他有一顆鴻鵠之心,孫叔敖就是那位為他的理想從天上落地的人。
楚莊王「觀兵於周疆」,向周王問鼎之輕重大小,正應了他當初的志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楚莊王之所以有如此膽略實力和霸氣,都是和孫叔敖農商並舉,致力畜牧業和漁業,制定完善的法令制度,增強國家實力息息相關的。楚莊王在位期間就「並國二十六,益地三千裡」楚國鼎盛由此足見一斑。
孫叔敖死後妻子如何貧困 優孟搖頭唱了什麼歌
有一句話叫做吾貌雖瘦而天下肥,孫叔敖去世時家無餘財,其夫人靠打柴為生,兒子貧困交加,無立錐之地。這時兒子想起父親生前囑咐的話,如果實在活不下去了,就去找優孟,他能幫忙你。
於是優孟穿上孫叔敖生前的衣服,在楚莊王面前搖頭而歌,楚莊王以為孫叔敖復生,大喜過望,要讓優孟為相。優孟說,我才不會去幹那種差事呢,如果真要讓我去做,我寧肯自殺。楚王想要問為什麼,請聽我一一道來。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餘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莊王聽後心內大慚,於是召孫叔敖之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